第一篇:多分支结构——select语句》教学设计
《多分支结构——select语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海南省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了解了visual basic 的工作界面和VB代码,并对流程图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对VB及流程图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学会用程序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1、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挑战。
2、大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程序代码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看懂流程图并能编写简单的VB程序,通过前面的分支结构的学习,对本课内容有了感性层面上的理解。
3、个别少部分学生对抽象事物认识速度比较慢,对VB的认识还停留在窗体、控件上,对代码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带领这些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充分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流程。
(2)能够利用多分支结构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并能够针对疑问积极主动的思考解决。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流程。
2、难点:理解程序中流程的代码描述。
五、教法分析 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多分支的流程图及基本格式的理解中通过课件演示、具体实例的分析使抽象的事物尽可能的通俗易懂,已达到学生理解的目的。再配以恰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探究,更进一步的加深理解,自觉运用。
六、学法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比较理解多分支的流程图并能够利用多分支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学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协助,总结经验,完成实践任务,以达到概念内化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七、媒体与评价
媒体:网络教室、演示文稿、学案
评价:过程性评价,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评价,也可以是针对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时,要注重以激励为主,同时,还要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让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进步。
八、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2分钟)
通过学生喜欢的心理测试的小游戏再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中来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选择不同的面包能够得到不同的测试结果。
(设计意图:从游戏入手,满足了学生爱玩的童心的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后面的问题做好铺垫。)
2、初步理解(4分钟)
教师通过解密心理测试的秘密引出游戏的背后的支持者:程序代码,带领学生边玩游戏边看代码,从中发现规律。同时提出问题: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如果在文本框中输入3,测试结果变成“你是灰太狼”,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对游戏代码做怎样的修改?并说明原因
(代码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通过定义理解它,通过修改代码从形式上让代码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接触学生看到代码的陌生心理,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
3、深入剖析(10分钟)
通过理解星猫心理测试的过程,将不同的面包对应不同的测试结果转化为流程图中不同的条件对应不同的语句组,通过心理测试的代码导出程序基本格式。
(设计意图:图形是比较直观好理解的表现形式,通过图形引出结构的流程图,结合流程图分析该图是如何应用程序语句描述的,以具体的程序语句对照理解语句格式的基本结构也就不难了。)
4、模拟练习(13分钟)
以程序填空的形式完成分蛋游戏,进一步体会不同的年龄段对应不同的礼物,体验调试程序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要演示学生的成果,适时给出表扬。
(设计意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本节课只需要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执行过程,理解不同的条件对应执行不同的语句组,代码只需要简单了解。通过流程图理解游戏在程序中的执行过程,在通过代码填空,加强对结构的理解。)
5、深入提高(7分钟)
通过思考心理测试当中没有想选择的面包的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引出当表达式对于条件1到条件N都不符合时的处理办法case else 语句组N+1.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
(设计意图:程序设计要求思维严密,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通过具体的实例引领学生思考特殊情况并思考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去。)
6、小结
通过两个游戏的流程图以及统一的流程图,进而引出专业术语多分支结构——select语句。
通过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两个游戏的执行流程的同时引出本课的课题,这种结构就是VB中的多分支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知识深化 课后思考题:完成成绩评价系统,思考两种流程图的区别。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通过完成成绩评价系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思考两种流程图的区别能够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九、板书设计
多分支结构——select语句
1、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流程图。不同的条件对应执行不同的语句组。
2、能够利用多分支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调试程序了解了一些VB的语法知识。
十、教学反思
第二篇:6多分支结构——select语句
第三节多分支结构——select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充分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流程。
(2)能够利用多分支结构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并能够针对疑问积极主动的思考解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流程。
2、难点:理解程序中流程的代码描述。
三、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
通过学生喜欢的心理测试的小游戏再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中来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选择不同的面包能够得到不同的测试结果。
(设计意图:从游戏入手,满足了学生爱玩的童心的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后面的问题做好铺垫。)
2、初步理解
教师通过解密心理测试的秘密引出游戏的背后的支持者:程序代码,带领学生边玩游戏边看代码,从中发现规律。同时提出问题: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如果在文本框中输入3,测试结果变成“你是灰太狼”,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对游戏代码做怎样的修改?并说明原因
(代码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通过定义理解它,通过修改代码从形式上让代码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接触学生看到代码的陌生心理,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
3、深入剖析
通过理解星猫心理测试的过程,将不同的面包对应不同的测试结果转化为流程图中不同的条件对应不同的语句组,通过心理测试的代码导出程序基本格式。
(设计意图:图形是比较直观好理解的表现形式,通过图形引出结构的流程图,结合流程图分析该图是如何应用程序语句描述的,以具体的程序语句对照理解语句格式的基本结构也就不难了。)
4、模拟练习
以程序填空的形式完成分蛋游戏,进一步体会不同的年龄段对应不同的礼物,体验调试程序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要演示学生的成果,适时给出表扬。
(设计意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本节课只需要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执行过程,理解不同的条件对应执行不同的语句组,代码只需要简单了解。通过流程图理解游戏在程序中的执行过程,在通过代码填空,加强对结构的理解。)
5、深入提高
通过思考心理测试当中没有想选择的面包的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引出当表达式对于条件1到条件N都不符合时的处理办法case else 语句组N+1.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
(设计意图:程序设计要求思维严密,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通过具体的实例引领学生思考特殊情况并思考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去。)
6、小结
通过两个游戏的流程图以及统一的流程图,进而引出专业术语多分支结构——select语句。
通过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两个游戏的执行流程的同时引出本课的课题,这种结构就是VB中的多分支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知识深化
课后思考题:完成成绩评价系统,思考两种流程图的区别。(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通过完成成绩评价系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思考两种流程图的区别能够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四、教学反思
本节以设计四则运算器为重点讲了Select语句的基本格式。通 过上节课IF语句的学习,学生对编程思想基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根据本节内容较多的特点,在授课时除重点对Select语句格式及执行过程详解外,其他内容让学生参照教科书自己完成。并将一些课后内容拿到课堂上来,使一些接受能力强,完成速度快的学生可以“吃得饱”。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能力稍差的同学也可以有所带动。通过课后帮助家长设计薪金所得税程序,使学生对纳税意识有初步了解,增强学生依法纳税道德意识。
第三篇: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爱心礼物AB案探讨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 李 志
摘要:在全国、省市信息技术优质课中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将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使用作为核心;一种是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发现和学习技术,形成技能。本文在多分支教学中设计的“爱心礼物”AB案实际上就是基于这两种观点的典型例子,通过具体教学与反思,我更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促进技能。
关键词:信息素养 多分支结构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或者说信息能力,到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这个问题在全国、省市信息技术优质课中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将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使用作为核心;一种是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发现和学习技术,形成技能。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是否能把狭义的信息技术能力(技术上的操作)拓展到广义视角,也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并举这个目标上来?
我在多分支教学设计中,设计了“爱心礼物”AB案,AB案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实际教学和反思,让我更加坚定了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促进技能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第二章第2.3.2节的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VB的编程环境、VB中的数据类型、变量的使用以及If单分支与双分支结构,进一步向学生展示VB多分支选择结构的使用。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我所带的3个班是年级基础较好的理科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当然,也有一些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学生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到程序设计,但是一周开设了2节课,课程开设以来,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能够完成简单输入、计算、输出的顺序结构程序,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单分支和双分支选择结构,学生对If的这两种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够编写简单的选择结构程序。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A】
1.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通过教师提出的一个个小任务,引导学生逐个解决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最后要求学生用多分支结构完成完整的“爱心礼物”的实例。
2.教学目标
(1)能理解选择结构中单分支和双分支选择结构执行过程,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能理解多分支选择结构,并能用If多分支语句和Select Case多分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3)能理解Image控件的picture属性和List控件的text属性。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演示选择商品,程序能够显示相应商品的图片导入新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一个商品,程序能显示相应的图片,也就是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单分支语句或者双分支语句的执行过程。
(2)师生探究 构建新知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四个任务:
任务一:在图片框中显示商品图片。设计该任务的目的是解决如何显示图片的技术问题。
任务二:通过下拉列表框选择商品名称,在图片框中显示对应的商品图片。在这个任务中,设置下拉列表框中只有两个商品。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已有单分支或者双分支选择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任务三: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将下拉列表框中的商品增加到3个以上,此时用原来的双分支语句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if语句的多分支结构。
任务四:在任务三的基础,用select case 语句来实现多分支选择功能。
通过这四个任务的设置,帮助学生逐步解决技术难点,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完成学生新知识的构建与学习。
(3)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解决“爱心礼物”任务。
“爱心礼物”任务描述如下:小明爸爸的生日快到了,小明想用平时节省下来的800元钱给爸爸买一身行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爱心礼物”的小程序让爸爸挑选喜欢的上衣、裤子和鞋子共三件礼物且不超出800块钱预算呢?
【教学设计B】
1.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B与教学设计A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向学生提出“爱心礼物”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操作,口述程序流程,用程序流程图画出程序模块结构。然后分析程序流程,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我们完成该程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解析任务。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要求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找出本节课的新知识,然后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中达到新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课程导入时的任务。
2.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2)通过分组,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任务的探究、交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与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实例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程序流程,要求学生口述程序流程,并用程序流程图画出程序模块结构。
(2)分析流程,明确任务
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本程序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仅帮忙梳理,得到我们要解决的任务:图片载入、双分支、多分支选择以及价格核算。接下来教师引导解析任务:阅读图片加载相关材料,上衣的选择应该用双分支结构,裤子和鞋子用多分支。老师集中解决基础问题──图片载入,为后面多分支探究扫除障碍。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三人一组,学生选择“双分支”“多分支”“价格核算”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根据流程图写程序,自己上机调试程序并做好问题的记录以备交流汇报使用。
上衣小组:要求上衣小组完成双分支的交流。
裤子和鞋子小组:设计了两个预设。预设一:学生展示不成熟(未完成的程序)。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老师帮助分析,找出原因,修改完善,并调试运用。预设二:学生展示已经完成的程序,老师将双分支和用单分支语句解决多分支程序进行列举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价格核算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程序知道你选择了多少钱的上衣、裤子和鞋子?用变量保存价格的时候应该放在程序的什么地方?整个礼物选择结果的判断应在什么地方完成?
小结:利用单分支以及多个单分支解决问题。
(4)师生探究 构建新知
在上面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了多分支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分支的深入研究。老师引用学生新发现,或者直接引出“多分支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多分支结构”与刚才“单分支解决多分支”有什么不同?
教师用单步调试的方法,让学生分析两者之间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同,找到If多分支语句的优势所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这节课的新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整个程序的设计,并调试运行。
(5)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指出VB中还有一种多分支语句---Select Case语句,让学生阅读教材36页的例子和教材旁边的注释,要求学生用Select Case语句实现选择鞋子的程序。学生自主探究,调试程序并运行,最后进行小结,包括:多分支选择语句的格式;多分支选择语句的执行过程;在处理多选一问题时,使用多分支选择结构语句能够使程序更加直观,并能够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6)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
设计了自我评价表,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7)课后练习
由于Select Case语句结构较If多分支语句更加灵活,鉴于要在一节课内完成两个多分支语句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处理时进行了侧重,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消化。
四、爱心礼物AB教学设计的分析及思考
该案例所使用的“爱心礼物”程序源于南京师大附中王静老师2010年暑假给湖北老师做新课程培训时所举例子,王老师没有给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的是A案,考虑到整个例子的难度,我将该例子进行任务分解,在完成四个任务以后,让学生运用新知来最终解决“爱心礼物”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安排的任务进行着,但我当初的设计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分析能力,忽视了学生知识的建构,学生知其“源”,不知其所以“源”。通过A案的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不错,但在其它运用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及缺乏整体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中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已经从小学、初中的通实性、基础性,提升到更高的角度;他们的思维已经由感知、抽象,提升到演绎、归纳等逻辑思维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经由老师的帮、扶、教,逐渐过渡到了自学、探究、创新、个性的层次。
由此想到,只专心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肯定会忽略学生创造性的发现,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我们能否让学生站在程序员的角度,熟悉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能够主动地去分析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是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这个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并举,B案的教学设计正是立足于此而展开。
教学设计B案,通过“爱心礼物”程序创设情景,通过叙述操作过程,以及绘制程序流程图引导学生对程序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培养学生整体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流程、明确任务环节,帮助学生从事物表象抓住本源,培养学生分析程序、解析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把所需知识演变成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完成。通过整体把握分层(程序模块)思考,结合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策划能力。
五、展望
在实际完成B案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通过学生教学反馈信息来看,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VB程序设计的学习感到困难,这也反映出学生在思维上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自主探究的动力和习惯还有待提高。当然,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预设,通过充分的换位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存在问题,但是知识的实用性运用,知识的创造性运用,理应列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目标之中。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把知识溶于学生实际生活,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并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第四篇:5分支结构——if语句
第二节分支结构——if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支程序的结构,流程以及作用。
(2)知道条件语句的作用,初步掌握分支语句的格式。(3)理解程序的分支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程序的运行和流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逻辑分析能力。
(2)通过运行程序、分析程序、体验程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验程序,分析程序和修改程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支语句的流程图,分支语句的执行过程以及条件语句的格式。
难点:分支语句的应用以及分支语句的格式。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件并非都是按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常常要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并做出决策,比如“成绩评价”是依据一 定的分数做出判断并评定为“合格”或“不合格”。(分支结构——if语句)
(二)If语句格式 If语句格式
格式 一:If <条件> Then <语句> 格式二: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三)显示例题分析逐行显示 例:成绩评价程序设计。算法:
1、输入成绩;
2、把成绩转化为数值赋给a;
3、如果a>=60成立则结果显示“合格”,否则显示“不合格”
4、结束语句。根据算法写法程序: A=val(text1.text)If a>=60 then Label2.caption=”合格” Else Label2.caption=”不合格” End if 关系表达式
关系表达式就是用关系运算符将两个算术表达式(或字符串表达 式)连接起来的式子。
格式如下:
<算术表达式> <关系运算符> <算术表达式>或 <字符串表达式> <关系运算符> <字符串表达式> 关系运算符:
=(等于)>(大于)<(小于)<>(不等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关系表达式运算顺序:先进行算术运算,再进行关系运算 关系表达式的值为逻辑值:“真”或“假”,条件成立,关系表达式的值为“真”,条件不成立,关系表达式为“假”。
例如:
x*y>x+y,(x=3,y=-2)②x<=5(x=2),条件成立,取“真”值。
(四)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分支结构的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分支的条件设置的认识不足,即不会写出条件和读懂程序。面对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为此,我们必须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学习知识的渗透和反复学习。
第五篇:《分支结构》教学案例
《分支结构》教学案例
适应范围(标明年级和模块)高二年级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课时 1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IF语句的格式和功能(2)会画IF语句的流程图
(3)学会用IF语句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
(1)经历实践、分析、归纳,掌握IF语句的格式和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完善程序,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IF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难点:提高学生运用IF语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分支结构》是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已学习的顺序结构的基础之上,为后续学习循环结构作了铺垫。VB中IF语句的分支结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特别是学生在英语中已学过IF引导的条件语句,它和VB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以英语中的IF条件语句作引子,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明确程序设计的思想是什么,如何利用IF语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出示两条英文语句,请学生朗读并翻译: If you fell happy then you wil smile If you fell happy then you will say smile else you will sad.这是英文中用IF来描述根据条件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的例子,而在VB中我们能否根据不同的条件,执行不同的语句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程序结构中的分支结构。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事情着手,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构建新知
如何让计算机感到幸福,就微笑呢?
教师启发:计算机也是有思想的,只不过这种思想是人所赋予的。学生活动:畅所欲言,如何在VB中让计算机感到幸福就微笑。
1、分析:肯定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并提出建议性意见,最后根据学生所谈,理出一个普遍被大家都认可的意见:
(1)程序运行时,屏幕首先出示“Do you fell happy?”
(2)当从键盘输入“y”,则计算机表示“幸福”,输入其他,则表示“不幸福”。
(3)当其感受到幸福就在图像框中出示一张笑脸的图片,否则就出示一张苦脸的图片。
2、建立VB程序:
(1)学生自主完成建立程序初始界面和设置对象属性 对象名 属性 值
label1 caption Do you fell happy? Text1 text 空白
Command1 caption 确定
(2)编写代码:
教师启发:计算机如何判断键入的是y还是其他字母呢?
学生活动:if text1.text=“y” then picture1.picture=loadpicture(“d:1.jpg”)(3)调试运行程序
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会出现很多错误。
反馈结果: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个别有代表表学生的结果。首先引导学生判断该程序对不对,告诉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不对运行此程序即可;其次,若程序不对,引导学生分析此程序错在哪?为什么会错,这么的错误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最后提出如何解决?以此帮助部分薄弱的学生重新调整思路,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4)提升:在这过程中会有学生提出这样问题:输出小写的y会出笑脸,怎么输入大写的“Y”,就不能显示笑脸呢?引导学生分析后,学生按自已的独特感受,自已尝试解决,学生解决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学生运用两条IF语句,有的学生想用数学上的逻辑“与”,但是按照数学表达式来写是不可行的。这时教师归纳:虽然VB表达式不同于数学表达式,但其思想和数学一致。这和武学原理大有相似之理,招式虽有不同,内功心法应是相通的。归纳结论:
IF语句的格式1:If 条件 then 语句 功能是:当条件成立时,则执行语句,条件不成立,则直接执行下一条语句。画出格式1的流程图。
3、完善程序,教师活动:若键入”Y”,则屏幕显示“J”;若键入“N”,则屏幕显示“L”的程序
学生活动:学生在原来程序基础上修改程序,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有代表性学性的成果,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结论:
IF语句的格式2: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功能是:当条件成立时,则执行语句1,否则执行语句2。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第二部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归纳结论,体现了既重过程又重结论的新课程教学要求。同时这一部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由讲授者变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接授者变主动参与的学习的主体。)
(三)完善程序 巩固新知
引入“半成品加工策略”,出示顺序结构中曾经完成的练习,要求学生指出原程序中有哪些还不够完善的地方,请运用本课知识,进行修改、调试,巩固本课重点。要求两人一组,两人共同对两个练习进行分析,然后每人选做一题,可以互相帮助,做完后互相交流,互相评价结果。
练习一:一个小球,不停地向上方滚动,可到顶端后就再也看不见了,此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运用IF语句实现小球不停地上下滚动。
练习二: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输出三角形的面积。此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分如输入的三个数值无法构成三角形,则应该显示“不能构成三角形”。
师生互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我以合作者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发言,鼓励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矛于质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总是引导点拔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评价:推出几个小组代表上台,按照预先提供的评价标准,对小组的所经历的程序分析、程序代码结果及合作情况作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教师总结:对课堂情况作总结性评述,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作梳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为形式,探究为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同时为达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筑平台。)
(四)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
1、超市中购买苹果,若购买10斤以下,则2元一斤,则购买10斤以上,则打8折,请设计一个程序,输入购买的斤数,输出应付款总额。
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出示某个有代表性学生的解题结果,其他同学对其程序进行分析评价。以征询的口气问:哪位做错的同学能站起来告诉大家,你错在哪?怎么错呢?以此给其他同学提个醒,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此处化错误为资源,化难堪为体面,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2、引导学生分析此程序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哪些事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编程解决生活的事例,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在活动过程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程序设计例子,从而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五)小结
学生畅谈本课知识上的收获与疑问,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及挫折中的体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六)课后作业:
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振奋中华儿女,请你结合物理学知识,编程实现以下功能:输入飞船速度,程序判断飞船是否能升空。
四、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预计学生将会得如如下发展:
发展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技能训练与问题的关联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发展二:采用合作的形式探究学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合作完成创造条件,体验合作成功的愉快感,形成良好的合作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修正完善,实现将能力的培养落到具体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变化快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