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循环结构(For 循环语句)》教学案例
《循环结构(For 循环语句)》教学案例
一、指导思想
本课案例紧扣我国所制订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仅注重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对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注重对技术中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技术学习中的探究、实践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共通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课立足于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张扬和提升,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造平台。
二、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2)理解Fox-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3)学会使用Fox-Next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和方法
(1)经历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理解循环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
(2)运用循环结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2)理解Fox-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3)学会使用Fox-Next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
(1)理解For—Next循环的执行过程。
(2)提高学生运用Fox—Next语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循环结构》是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之上,初步掌握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而又为后续的数组学习作了铺垫。多数学生对程序设计兴趣不大,因为学生认为生活离程序设计过于遥远,而且程序设计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非常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所以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能力训练与问题解决相联系,提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只有―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才能激起学生摘取的兴趣,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教师仅引领,通过反馈逐步提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领悟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层层引导
教师活动:出示编程题:假如从今天开始,第1天为―希望工程‖存入1分钱,第2 天存入2分钱,第3天存入3分钱,问100天后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
师生互动: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会用print 1+2+3+……100来解决,教师指出语句过于冗长;学生联系数学知识与以往所学的赋值语句,给出 s=0 s=s+1 s=s+2 …… s=s+100
教师指出语句过于繁琐;引导学生分析加阴影的语句能否用一条数学通式来表示呢?引出s=s+i,i的范围在1到100之间,且每次递增1 ;教师给出Fox循环的框架,for i= to step 循环体 next
要求学生在关键的地方填上相应的初值、终值、步长值;明确什么是循环变量,什么是循环体;引导学生归纳出For语句的格式,指导学生画出流程图,进入本课重点。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编程:求s=1+2+3+……100
师生互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错误点,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有代表性的错误,并通过提问:―程序对不对,哪错了,为什么会错,这样错将导致何种结果,该如何修改?‖引起学生讨论和思考,使学生掌握For —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这一重点。
(二)、问题解决 自主探究
1、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这是本课重点,同时也是本课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一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过测检测,反馈补救。(1)出示探究:
通过添加监视循环变量i和变量s,逐语句调试程序,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各合作小组或以表格的形式,或以语言的形式,或以流程图的形式,理解循环过程。
师生互动:小组三人,由组长分工协调,每个人或调试程序,或观察循环变量的值、或描述循环过程。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各合作小组进行指导,指导学习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发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启发学生自已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馈结果:多媒体广播系统出示有代表性小组的探究结果,师生共同分析,帮分部分薄弱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过程检测:
出示:for j=15 to 3 step –2 print j next j(A)print j共执行了多少次,你能归纳出循环次数的通式吗?(B)循环结束后,j的值是多少?
(C)若语句改为For j=3 to 15 step-2,可不可以?为什么?(D)若语句改为For j=15 to 3 step 0,可不可以?为什么?
反馈交流:合作小组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写出结果;推出几个小组代表按照预先提供的评价标准对本组的探究过程,检测结果及合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其他同学可就这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探究、合作过程对你有启发吗?检测结果对不对,为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形成师生乐学的氛围。教师总结:对课堂情况作总结性评述,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作梳理。
(三)、小组闯关 巩固提高
求s=1+2+3+……100是For循环的典型例题,下设的四关都是这道题的变题,通过让学生闯四关,再次巩固本课知识点。第一关:s=11+12+13……200 第二关:s=2+4+6+……100 第三关:p=1×2×3×4……×10
第四关:s=1-1/2+ 1/3 -1/4 -1/100 比赛规则:共设四关,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进入第二关,最先闯过四关的小组将获胜,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在班内选出四大编程高手,每位小组在闯关过程中可有两次向高手求救的机会。
当闯关结束后,由获胜小组汇报本组比赛策略及闯关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导其他学生―此题还有其他的解题途径吗?在闯此关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四)实践应用 内化知识
秉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让学生编程解决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知识的技能,在活动过程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程序设计问题,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1、校园歌手大赛,10评委的平均分将是该选手的最后得分,请设计一个程序,输入10位评委的打分,输出该选手的得分。
师生互动: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完成正确的程序代码,师生共同分析,与 s=1+2+3+……100作比较,两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归纳解题的思想和方法。并以征询的口气问:―其他同学有做错的吗?你能告诉大家你错在哪?以致给其他同学提个醒,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此处化错误为资源,化难堪为体面,帮助薄弱学生找回自信。
2、说出此程序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哪些事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小结:
(1)学生畅谈本课知识上的收获与疑问,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及挫折中的体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动。(3)师生共同回顾本课知识点,构建清晰框架板书。
(五)课后探究性作业:请进行如下设计:单击Command1画出一个圆;单击Command2画出10个半径分别为10、15、20……的同心圆。
五、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课的学习,预测学生将会得到如下发展:
发展之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联,问题解决与能力培养将关联,使学生能掌握本课所确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发展之二: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组间同质为小组竞争创造条件,组内异质便于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发展这三:通过设置―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新知、领悟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以提升,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变化快的适应能力。
第二篇:《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A版)中§1.1.2的第二课时的内容。(1)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算法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算法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2)本节课的内容是循环结构,它与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是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算法。并且循环结构是算法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它的重要性就是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势,也即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算法和框图的基础知识。绝大多数同学对算法和框图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理论,本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课前准备、引入实例)→授新设疑(自主探索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能识别框图)→质疑问难、论争辩难(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沟通发展(反馈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目标
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例: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课本例6)你能否写出求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设计意图】通过高斯求和的故事,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授新设疑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引进“计数变量”、“累加变量”。借助“计数变量”和 “累加变量”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①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的值的一个算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中使用了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步的结果=第(-1)步的结果+。若引进一个计数变量来表示计算到第几步,一个累加变量则第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②“”、“
”的含义
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计算机中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借助形象直观对知识点进行强调说明 1)量。
2)赋值号“=”右边的变量“”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3)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4)边的变量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类比
理解)
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的值赋给赋值号左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借助“计数变量”、“累加变量”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
”的含义。
③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的初始值为0,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量和设置循环终止条件。(2)循环结构的概念
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循环变量、循环体、循环终止的条件)。
【设计意图】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共同完成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体现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 ①求②求③求的值 的值 的值 此例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引例框图的反复改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
① 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值 ② 确定循环体 ③ 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例2:根据程序框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A
图B(1)图中箭头指向①时,输出=_____。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去掉条件“
”按程序框图所蕴含的算法,能执行到底吗,若能
=______;指向②时输出执行到底,最后输出的结果是什么? 对比练习:(1)图B输出
=_____。(2)图A指向②时与图B有何不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对比“引例”与“例2”的程序框图,试说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可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再由学生分析。
例2是写出程序框图的运算结果,及其功能。
【设计意图】设计此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类比意识到:
①循环结构不能是永无终止的死循环,一定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做出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一定包含条件结构。
②循环结构中语句的顺序对算法的影响。③当型循环结构与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
(三)质疑问难、论争辩难
例3 图(1),图(2),图(3),图(4)是为计算而绘制的程序框图。根据程序框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①其中正确的程序框图有哪几个?错误的要指出错在哪里。
②错误的程序框图中,按该程序框图所蕴含的算法,能执行到底吗?若能执行到底,最后输出的结果是什么?
③根据上面的回答总结出应用循环结构编制程序框图应该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四)沟通发展、归纳小结 1.沟通发展
仿照本节课例题,同桌俩人一人编题一人解答。【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沟通发展,有助于及时查漏补缺,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2.课后小节
①理解循环结构的逻辑。
②明确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联系。③当型循环结构与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④数学思想方法:算法思想,类比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知识。为今后学习其它知识打基础。
(五)布置作业
①课本P11习题1-1 A组 2
②课外拓展:写出一个求满足1×2×3×…×n>5000的最小正整数的算法并画出相应的程序框图。
【设计意图】书面作业第一个层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第二个层次,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体现了差异发展教学。
七、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这部分内容在算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施教过程中,基本完成设计构思,教学效果良好,但仍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1、学生对循环终止条件的确定还存在一定困难,尤其循环体中“”、“”的顺序对终止条件的影响。
”、“
”中滲透的函数思
2、教学过程中对循环体“想(数学本质)体现不够。对算法教学的思考:教材将“算法与程序框图”和“基本算法语句”分开处理。是否将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处理,在讲基本结构的时候,通过基本算法语句在计算机上演示计算结果,是否会更生动,效果会更好。强调基本结构,适当降低程序框图和算法语句的难度(学生反映其中的一些例题结构太复杂,理解比较吃力)。
算法作为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桥梁,体现了数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其作用是勿庸质疑的,但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如何将其更完美地展现给学生,还需大家共同努力!
第三篇: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概念。
②把握循环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③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2)能力目标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3)情感目标
①感受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 ②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培养学生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程序化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循环结构的三要素。
难点:循环三要素的确定以及循环执行时变量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情景引入:北京取得2008奥运会主办权的过程。国际奥委会对遴选出的五个城市进行投票表决的操作程序:首先进行第一轮投票,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这个城市取得主办权;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将其中得票最少的城市淘汰;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出一个城市为止。
[设计意图]新颖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抛砖引玉,学生积极举例循环现象,其思考举例过程实为自主构建循环结构概念过程,体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新课标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中哪些是重复进行的步骤,令其举例说明社会、生活和数学中的循环现象;引导学生从循环现象中抽象出循环结构概念)循环结构概念:算法中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结构。
(二)提出问题,分析研究
例1:设计算法求1×2×3ׄ×100的值并画出框图。(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算法的设计,并将成果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由学生历经提出解法,尝试,受挫的过程,引发其认知冲突,为新算法的产生奠定基础。
问题①:学生展示算法步骤中优劣各是什么?
(三)循序渐进,深入探究
问题②:递推求积中,每步中重复的操作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有何变化规律?100个变量的值当中哪个是最终输出的量?
——每一步中重复操作的是乘法运算,变化的只是参与运算的; 每一步均可描述为:第n步结果第(n1)步结果n(n2,3,,100); 最终只需输出s100,而s1至s99中数据无需保留。
开辟变量s存放每次累乘结果(累乘变量),s的初值为1; 变量i用于追踪从2至100的变化(计数变量),i的初值为2。
ssi教师引导学生得到循环体:
ii1
问题③:如何理解ssi与ii1?算法中“等号”与“变量”的涵义等同于数学中的相应涵义吗?
问题④:循环体如何结束?
引导学生分析循环体执行的最后一步:
ss100i101
当i100时执行循环;当i101时结束循环,即为循环终止条件。[设计意图]问题②至④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培养其归纳抽象能力,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归纳循环结构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循环三要素确定过程:首先确定循环体,再由循环体第一步确定变量初值,由最后一步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根据刚才的分析画出程序框图,从中提取出当型和直到型框图,并给出一般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循环结构进行区别和转化。
直到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若不满足,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跳出循环。
当型: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判断条件,若满足,则执行,否则跳出循环。
(四)变式探究,深化理解
变式1:在例1当型框图中修改循环三要素,学生回答算法功能。
11变式2:改造例1程序框图,求1351的值。999(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继续改造例1的循环体,比比看哪组的改造创意最丰富,得到的新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改造循环体过程中体验创造喜悦,深化了对循环结构理解,且体会了此算法的普适性(解决了有规律数列的求和积问题)。
探究①:若更改例1中循环体顺序,即由
ssiii1 变为
ii1ssi
程序功能变化了吗?
若有变化,须如何修改初值和终止条件方能使功能不变? 探究②:若去掉例1中判断条件i100程序如何执行?
学生从变式及探究①中体会三要素对于循环结构的影响,并再次体会三要素确定过程:先确定循环体,再由循环体第一步确定初值,由最后一步确定终止条件。
[设计意图]探究①意在通过类比使学生意识到循环体语句顺序对算法的影响,及初值、终止条件的确立依据。探究②说明不能出现死循环,循环结构中定含条件结构。
(五)课堂小结,回顾提高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即数学思想方面进行小结:
知识与方法: ①循环结构的构建过程和循环三要素的确定。
②当型和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和转化。③循环要素的改变对程序功能的影响。
数学思想:程序化算法思想;算法思维与数学思维的区别。[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能力。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常规作业:P20习题1.1B组第2题。
拓展作业:查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设计算法求士兵总数,并给出两种框图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知识。且拓展作业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将课堂内涵延伸到课外。
第四篇: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使用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这节课是循环语句的第一部分内容,教材只是通过一个应用题引出了循环结构,并应用for循环结构实现了程序和编写,没有给出其语句格式和执行过程。我认为这样会导致一些学生进行简单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理解循环执行过程,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因此本部分内容分二节课完成,这节课主要讲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及其执行过程,下节课再讲实际应用。
二、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数学课上学过程序设计三种方法及流程图的画法,但没有上机实践。通过前面的学习对VB程序设计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刚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3)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 4)能用for循环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学生只有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理解了其执行过程,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
教学重点:
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教材处理:教材上没有讲for循环语句格式,也没讲它的执行过程,直接讲了它的应用。若直接按教材上的来讲,学生不容易接受。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简单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掌握。所以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讲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执行过程。下一节再讲其实际应用。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无网络)
六、教学过程:
自我评析:这是我评教学能手时设计的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引入课题还是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都没有直接讲解,而是通过启发引导、提出问题、巩固练习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消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反馈情况来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希望同行们批评指出。
第五篇:FOR循环结构
程序的循环结构-For循环语句
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为《算法与程序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本节内容为第四章“VB程序设计初步”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是对之前学习的赋值语句、选择语句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是以后学习过程、函数以及利用VB编写综合应用程序的基础和前提,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VB中用For„Next和Do„Loop语句来构造循环,并能相互代替。For循环这部分内容分两次课完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循环的概念,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常见格式和作用;
b.理解For循环语句执行过程的几个步骤,了解各种条件缺省时循环的执行情况;
c.学会分析问题,画出循环结构流程框图,并能根据流程图编写程序。(2)过程与方法:
a.通过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程序对照,体会循环语句的特点和优越性; b.通过立即窗口测试代码,理解循环控制变量初值、终值、步长与循环次数的关系;
c.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理解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b.通过逐层推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 c.通过交流评价、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及循环执行过程。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算法,画出流程图并编写程序。
一. 教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多媒体课件讲授、配合板书;
任务驱动法:从实例入手,先实际后理论。
教学环境: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衔接导入(5’)
1、屏幕显示:例1:输出1到10之间的自然数。
得出:题目中若出现许多有规律性重复运算,这就需要掌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方法。
2、明确目标,引入课题。循环结构程序的特点是:程序中的一组语句(称为循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多次被重复执行,今天就一起来研究第三种程序设计结构---循环程序设计中的FOR-NEXT语句。
(一)启发引导、获取新知(15’)
1、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课题For循环的语法格式和流程图。
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
说明:步长值可以为正数或者负数。
1、教师指导学生分析For-Next循环语句在例1程序中的执行过程。
② 分析For-Next循环语句在实例1程序中的执行过程:(如流程图1)
③ 讲解For-Next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如流程图2)
3、分析程序2,程序如下所示:
该题中运用到了累加器,教师在这里可对累加器的原理进行分析。
1、教师归纳 ① 循环语句的功能:
利用循环语句,可以实现循环体内的语句反复执行。② 循环结构:
如果程序中含有循环语句,这种程序结构称为循环结构。③ 思考:在For-Next循环语句中,循环次数由什么决定?
循环的次数由初值,终值和步长值共同决定。
④ 关于For-Next语句,利用立即窗口测试代码,并补充说明以下几点:
1)关键字For、to、Next 和“=”不能省略不写。2)初值、终值、步长可以是数值型常量、变量或表达式。
3)步长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当步长为1时,可省略“step 1”。
(二)实践体验、形成技能(10’)
学生的智力能力是在练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设计练习时,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按照分层次的要求,精选习题, 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根据本节的重难点,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在例
1、例2的基础上,为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了以下几个例题。
1、屏幕显示:例3 :编程求1-100之间3的倍数的和。
该题重点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循环变量的初值和改变量,启发学生该题循环变量的初值为
3、变化值为3,得出循环体、循环条件。引导学生画出程序流程图后编程,切换到VB,运行并调试程序。该题会有学生用另一种方法解答,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性,并引出例4。方法1:
2、屏幕显示:例4 :编程求1-100之间是3的倍数或是5的倍数的和。
该题重点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循环体的编程情况。经过例3两种方法的讲解,部分学生可能会落入原有的思维模式,他们会利用两个for循环,先求出3的倍数的和,然后再求出5的倍数的和,最后把两个和相加。这样做,问题是解决了吗?如果某个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譬如15),就重复
加了两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在例3第2种方法的基础稍做改动,利用if语句、逻辑或(or)以及求余运算符(mod)完成循环体。
具体操作时,先引导学生画出程序流程图再编程,切换到VB环境,运行并调试程序。
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一是巩固For语句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利用For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一)拓展延伸、解答疑难(10’)
这部分的安排主要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更高学习的平台,同时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学,也是对教学难点的深化,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教学原理。
1、屏幕显示:例5 :包装1200个变形金刚,要求是:
(1)包装的规格分别是:小盒(每盒5个)和大盒(每盒12个);(2)每种规格的盒数可任意,但每盒都必须装满。
现在有盒子170个,请设计一个算法,输出大、小盒子分别有多少个。算法:
设1200个变形金刚分别装入X和小盒和Y个大盒,它们必须满足下面等式: X+Y=170 5*X+12*Y=1200 考虑X、Y值可能的变化范围:由要求(2)可知一个包装方案中每种规格的盒数是任意的,因此,X、Y的最小值都是0;当Y取最小值0时,此时的方程5*X+12*Y=1200 等价于5*X =1200,因此X可取的最大值是240。因此可以指定X为循环控制变化,其变化范围是[0,240],Y=170-X,当X、Y 满足等式5*X+12*Y=1200时,Y、X即为所求的大、小盒子数。
这个题目主要是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安排的,因此教师可以先要学生独立思考,适当时候给予提示。对这个题目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出枚举算法的概念,并将其实践到这个题目中去。
2、这个环节中,教师到学生中进行个别辅导,可利用广播教学或者投影仪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
(一)交流评价、课堂小结(5’)
开展交流评价,对学生有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相互参照比较,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取长补短;教师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小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因此,这部分教学环节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1、选择两到三位学生代表,给大家展示自己的程序,教师可以趁此对程序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全班解答。
2、有些学生可能对程序界面进行了美化,每个学生的程序可能有所不同,3、教师对学生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提出意见。
4、给出课外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同学们开展互评和自评并选出完成得最好的同学。
课外练习题:例5中,如果大、小盒子总数不确定,要求输出所有可能的包装方案,并输出该包装方案中对应的盒子总数,如何修改并完善这个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