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的认识教学目标设计
苏教版 一年级 上册《0的认识》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一个都没有和起点;
2、使学生能规范地书写“0”,能正确读写“0”,并结合1-5的数字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及排列顺序;
3、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4、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以上教学目标拟在让学生从多个侧面把所学应用到生活中:(1)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通过老师的引导在活动中经历“0”的抽象过程,并体验到“0”的含义,从而达到教学“0”的目的,并能熟练地读“0”;值得注意的是抽象“0”的过程的情境创设很重要,必须依附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因此我课前布置了作业:整理你的文具盒,看看哪些东西用完了)(2)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对于“0”的书写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观察老师起笔、书写方向、收笔的过程熟悉“0”的书写方法,并让学生在自主书写“0”的过程中养成认真书写、规范整洁的好习惯及在生活中数字书写的严格要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采取观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并能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
第二篇:《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2、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第三篇:认识图形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一年级
刘建丽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学生在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一年级
刘建丽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学生在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篇:《认识钟表》教学目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制定的依据:
制定目标一: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使用直观教具,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评一评等实践活动,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全过程,在操作中学会方法,学懂知识。
制定目标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制定目标三:
将丢弃与数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注意的问题: 目标一应注意: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问题,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目标二应注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新知及练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目标三应注意:
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时间。
第五篇:教学目标.doc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教具、学具准备 :钟表、手表。教学设计 :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吃午饭的时间这一事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尝试、猜测。在出现不同答案时进行质疑,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由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1.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四人一组探索交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分组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2.认识几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在这里老师又设计了第二次小组学习活动,给予了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又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师:对。(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交流后,汇报进几分。(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d.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演示)
用课件生动的演示时和分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发现1小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 a.小组交流,教师巡视。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c.练习。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得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2.连线。3.拨表练习。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些基本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同时让学生动手拨出时间,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同桌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桌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手表)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