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古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21·世纪*教育网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村 童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1.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村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21教育网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 妆 绿 丝 剪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第二篇:《古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汇总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特色; 3.引导学生尊重女性,关注女性现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最古老的话题。“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是无数少男少女对爱情的纯真渴望。早在先秦,那还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人们在广袤的大地上诉说着对爱情的向往。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歌来聆听一个三千年前发生在淇水畔的爱情故事。
二、相关常识
1.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2.先秦时代的妇女地位。
中国商朝的妇女地位是很高的,中国妇女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居住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游牧性,二是从妻居。商代社会的婚姻是由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公羊传》上讲:“诸侯一娶九女,诸侯不再娶。”这个习俗在礼制上流传到后代。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诗经》中的一些诗,如以叙事为主的《邶风·谷风》《卫风·氓》,以抒情为主的,《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均为当时弃妇的悲戚之声。春秋战国时代几百年间战争频仍、人口损失惨重,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力,这使得婚姻所承担的繁衍人口任务更为重要。于是,连青年男女的私奔在当时都不被绝对禁止,孀妇再嫁自然就不成问题了。甚至在诸侯国君中,这种事都屡见不鲜。史载卫宣公和其继母私通,所生子长大后迎娶齐女,宣公见齐女貌美,竟劫夺来据为己有。《诗·邶风·新台》就是卫人讽刺宣公之作。宣公死后,其庶长子公子顽又迎娶宣姜,生子女多人,有二人后又继为国君。卫人又作《墙有茨》刺之。其贵为国君,竟然迎娶再嫁、三嫁之女,而且其后代并未受到歧视,可见此风俗的普遍。从现存的关于先秦时代法律规定的残存记载中,也未见有对妇女再婚作出限制之处。
三、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注意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初知文意。3.教师点拨,部分串讲,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弃妇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全诗共分六章。
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 第二章是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
第三章是全诗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 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 第五章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
四、研读讨论
1.在第一章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痴情。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4.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明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5.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全文用赋。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 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6.找出诗歌中使用“比”的句子,说说“比”的作用。
明确:诗歌中“比”的运用,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
7.找出诗歌中使用“兴”的句子,说说“兴”的作用。
明确: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8.语言特色。
明确: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变。有叠字的运用,如“蚩蚩”“涟涟”“晏晏”“旦旦”;有蝉联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峗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还有对偶句,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等。这些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音乐美,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9.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女主人公的心境。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於嗟鸠兮,无食桑葚。於嗟女兮,无与士耽(於—吁;无—毋)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脱)士也罔极(罔—无)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畔)2.古今异义词。氓之蚩蚩(氓:民)将子无怒(将:希望)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
三岁食贫。……三岁为妇(三岁:三年,不是指年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过失)躬自悼矣(躬:自身,自己。悼:伤心同情)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安闲,快乐)3.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秋以为期(前置的宾语:秋;前置条件:介词“以”的宾语可前置)
4.词类活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贰,数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有两样”,即“不专一,不统一”)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数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两三样”,亦即“不专一,不统一”)
5.文言虚词。
氓之蚩蚩(之:助词,用来凑足音节,无义)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介词,表示行为凭藉的方式,意为“携带,带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之:结构助词,插在主为片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其成为偏正结构作全句的状语,可不译。而:连词,表示递进,意为“而且”)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之:结构助词,插在主为片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其成为偏正结构作全句的主语,可不译。也:句尾语气词,表示断定语气,无义)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也:句中语气词,表提顿,无义)
附:板书设计
氓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恋爱──婚变──决绝 回忆 对比 赋 比 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二、相关常识
1.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通常是指古代诗歌。汉人称《诗经》为古诗,南北朝人称汉魏诗为古诗。汉诗中有一部分无名氏作品,也许有五六十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其中选取了十九首,后人称之为《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一致,大约产生于东汉晚期。作者大概是一些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姓名已不可考。
诗的内容主要是反应士子宦途失意,游子思乡以及思妇的怨情。诗的艺术价值很高,一方面继承了诗三百篇,另一方面又开创了建安魏晋五言诗的风气。后来的诗人多受其影响。钟嵘《诗品》评为“一字千金”,诚非过誉。
2.背景。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2.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四、研读讨论
1、研读第一层。指名朗读前6句,师生共同讨论:(1)问:“与君生别离”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君”指谁?
明确:是活生生地离开。另一种理解为:生当死别离。这是一种痛苦的、难舍难分的离开。“君”是指女主人公的丈夫,与下文的“游子”同。
(2)、问:“相去”是什么意思?与后文的“相去”有什么异同? 明确:意思是距离,和后文的“相去”意同,但前者侧重空间,后者侧重时间。
(3)“各在天一涯”怎样理解?
明确: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各在天一涯”。
(4)“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是怎样和上文呼应的?
明确:“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与“天一涯”相呼应,指路途坎坷曲折;“长”与“万余里”呼应,指路途遥远,关山难度,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事频繁,社会**,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小结】:这六句是写别离。由无可奈何的生别,到各在天涯的远别,再到早归无盼的怨望,思妇的哀惋之状,浓浓的愁思情意,质朴而真实。
2、研读第二层(后十句)。生诵读并讨论。
(1)问:怎样理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意思是飞禽走兽尚且思念故土,何况是人呢,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这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
(2)问:如何理解“衣带日已缓”的妙处?
明确:自别离后,思妇日益憔悴,日渐消瘦,衣带渐松,游子啊,你怎么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无声的心灵呼唤,千百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惋叹。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怎样理解?
明确:“浮云” 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游子为什么长时间不归呢?是被 7 他乡的女子所迷惑还是别的原因。思妇陷入了痛苦的猜疑、彷徨之中。
(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晚”如何理解?
明确:“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指的是因极度的相思,导致形容枯槁,心力憔悴。“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5)“努力加餐饭”这一句表现了思妇怎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要“努力”? 明确:这句是在坐愁相思无果时的自我宽慰。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思妇尽量想把不开心的事扔到一边去,但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加餐又何尝容易,所以要“努力”。这两个字透露出思妇那种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
(6)思妇这种刻骨铬心的相思之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今天的社会有怎样的期盼?
明确:**的社会是思妇痛苦的根原,建设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是今天人们共同的期盼。对于学生则还需要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小结】:游子久行未归,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憔悴消瘦的思念,担心意外的疑虑,青春蹉跎的愁伤,勉强解脱的宽慰,读之使人悲感万端,为女主人公的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平实中见真情。
五、总结全文
本首诗写了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一对长期远离的情人的沉痛思念之情;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曲折心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复杂情感,因此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舒婷说:“要是没有离别,还叫什么人生?要是没有痛苦,灵魂还有什么意义?”生离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深切体会到离别之痛,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同学们,离别之痛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会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同学们,面对离别,我们要放开心灵,平静情怀,大步向前。
第三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4课 古诗二首
杜庄镇大道小学 房桂莹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9个生字,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件图片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2.了解作者、对课题质疑和理解,为学生理解诗文奠定基础。
3.借助查找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到基本理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升华情感,整首古诗的朗读——理解——体会——背诵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点拨——引导——提示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 课前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学生搜集阅读描写春天的古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游园不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随同现代作家领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呢?
(设计意图:教师的语言渲染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二)好!今天,我们再一同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去感受不同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交流叶绍翁的资料。
你了解关于叶绍翁的哪些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二)看课题,猜题意。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学生在发言中有不同观点,老师相机指导。不值: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题目:去园中游赏却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
三、听录音,读诗句。
(一)认真倾听示范朗读。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古诗。
(三)小组成员以各种形式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用示范朗读规范学生的朗读,小组内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读通诗句。)
四、抓字眼,晓诗意。
(一)小组合作:结合手中资料,抓字眼知晓诗意。(应:大概;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二)组内不能理解的诗句,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相互说说诗意。
五、入诗境,悟诗情。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思考:为什么诗人敲了半天门也没人开?体会“小”和“应”用得巧妙。
(二)假如你是诗人,兴致勃勃去游园,结果敲了半天门也无人来开,你心情会怎样?正在感到惋惜、扫兴,准备失望而归时,蓦然回首,发现一枝开得正艳的杏花由墙内伸出来,此时心情会怎样?***朗读,体会诗人心情的变化。
(三)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了呢?
(四)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六、作业(任选一道题完成)。
(一)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写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方式表现诗中的情境。
(设计意图:小练笔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是一种快乐的表达,也是一种写作习惯的培养。用绘画的方式来理解古诗,集趣味、知识为一体,让学生背得轻松有趣。)
第二课时:春日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一)多种形式背诵《游园不值》。
(二)不同诗人咏春的诗篇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现在我们再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宋朝诗人朱熹给我们带来的《春日》。
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师出示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一)自由读诗,读通诗句。小黑板展示字词解释、诗歌大意
(二)展示读诗,读出感情。
(三)示范读诗,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地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初步的印象。)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例如: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二)猜测终归是猜测,谁能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让我们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就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
四、展开想象,享受春景。
(一)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既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是锻炼学生口头作文的最佳时机,更能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一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明诗意,配乐读: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
师生配乐读,教师先读,学生再读。
五、课外拓展,激励求知。
(一)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但时光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二)诗词欣赏。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作业:语文课时作业本 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游园不值 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等闲识得东风面,一枝红杏出墙来。万紫千红总是春。享受春天,珍惜春光
第四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教法: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小组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课型:新授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旧引新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处童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对千年以前的儿童来说亦是如此。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几首古诗,谁来读一读?(指生读)
这边的儿童急走追蝴蝶,那边的儿童却在湖边忙垂钓。春天到了,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钓的、放纸鸢的,孩子们多欢乐呀,而袁枚笔下的儿童又在做什么呢?
一首首古诗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这四首古诗讲的都是什么?(板书:童年趣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1.古诗二首
2.学习方法
古诗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其实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谁来给大家读读?
(1)
解诗题
(2)
抓关键词理解古诗
(3)
感悟诗情
3.朗读方法
师:是啊,学习古诗首先要解释题意,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
古诗意思,最后感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遵循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读古诗,要做到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牧童》
1.指生读《牧童》。
师:好,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
(1)
读准确。
师:请你来读,你读的字音准确(多找学生)。谁能读出诗的节奏?
(2)
读节奏。停顿得当,读出了诗的节奏。(多找生)
(3)
师:谁能读的既准确又有节奏?好,我们一起齐读!
2.解疑答惑,理解诗意
(1)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
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呢?或者结合注释,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那你还有不懂的吗?谁来帮帮他?
(3)齐读古诗。突破了这些小障碍
既然没有问题了,就让
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意吧。
(4)
现在你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指生说,两位)说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了。
(5)
(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
什么?(板书:闲适惬意)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指生读古诗)
3.创造情境,读出感情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仿佛是绿色的海洋。侧耳倾听,“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深吸一口气,嗅到的满是泥土与青草混杂的气息。广袤的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周围几颗星星,隐约可见。那投射下的银光,随着这波浪一动一漾。听!笛声和着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匆匆忙忙吃饱饭跑了出去。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个影子连蹦带跳的。他跑到那原野上,连身上的蓑衣也顾不得脱,就躺在这月夜的草地上休息。假如你是牧童,你是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
(三)《舟过安仁》
《牧童》描绘的是一个小孩放牧归来到月夜下的草地上
休憩的场景,那《舟过安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1.小组学古诗。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舟
过安仁》。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汇报展示。
(2)小组汇报展示。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两到三组)
师:听刚才史雪莹同学读的真是充满童趣,谁还想试一试朗读?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笑间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困难?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子?(板书:机智灵敏)
2.拓展想象。那这两个小孩是如何想到这么省力的方法?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说一说。(你的想象也充满了童趣,真是可爱)
3.再读体会。就这样,他们撑着伞,乘着风,缓缓地驶向远方,还时不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三首与童年有关的诗,首先第一首稚子弄冰,谁来读?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谁来解释一下?
师:带着这种可爱与童趣我们再读。这样有趣的描写,半分钟迅速积累下来,好,我们一起来读。
师:现在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独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又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
师:好,这一排从你开始,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与天真童趣。
师:这样可爱的描写,半分钟时间迅速积累下来,开始。
师:这时候,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师:
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呢?多么天真可爱啊!女生读;男生读;齐读。半分钟时间积累下来,谁来试一试?齐读。
是啊,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在这儿布置一个作业。课下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童年是美好而独特的体验,无论你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跟同伴玩耍时,还是跟家人相处时,简简单单,彼此安好就是快乐,希望你们也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简单快乐。
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四)《清平乐•村居》
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独处时的轻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时的畅快,更是与父母相伴时的闲适温暖。《清平乐•村居》讲的就是这样的童趣。
1.自由读。对照课件,把字音标注在学习单上,自由朗读。
2.展示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3.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九、作业布置
必做:有感情朗读古诗。
选做:小练笔。
十、板书
古诗二首
牧童
闲适自在舟过安仁
聪慧
清平乐村居
安详舒适
张琳
第五篇: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2课时)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