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1课时)(模版)

时间:2019-05-12 20:1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1课时)(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1课时)(模版)》。

第一篇: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1课时)(模版)

《新闻二则》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语言(1)积累重要的词句;(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2.语文常识: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 3.阅读:

(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如及时性,真实性等),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

(2)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4.写作:

(1)给新闻拟标题;

(2)能拟写简短新闻。(补充)

(二)学习目标详解

1.语言:(1)积累重要的词句;(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1)积累重要的词句

溃(kuì)退 泄(xiè气 督(dū)战 业已 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要塞(sài)锐不可当(dāng)

【辨析】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摧”与“催”的辨析

“摧”含有毁坏、破坏、折断、挫败、讥刺、伤等意思,如摧残、摧折、无坚不摧、摧枯拉朽等

“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如“催他来信”、“催你回家”等;另一种是“促,使”(使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加快),如催生、催眠等。

下列几则病例即是把“催”误用为“摧”。那一大段 描写真是摧人泪下!急如星火的“羽檄”带来了战斗动员令,幽并游侠摧马扬鞭,跨 越堤防,飞肥启妒方。我久久地站在绣工旁边„„在倾听劲摧花事的表的脚步。

“横”的辨析

①横渡:强调一扫千钧、势不可挡的气势。②蛮横(hèng):强横不讲道理。

③横行霸道:这里指蛮横,孔武有力,不讲道理。④我自横刀向天笑: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决心。⑤野渡无人舟自横:随意,闲适。

⑥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突兀,不协调。

(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1)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分析“已”、“广大”、“正”的作用。【解析】“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突破敌阵;“广大”表明占领地区的范围;“正”表明进击正在进行中。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解析】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牢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又”两词具有嘲讽意味。汤恩伯过高评价了东面防线的牢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既嘲讽了汤恩伯的盲目自大,也表现了作者自豪得意之情。

(3)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解析】“之”字体现了语言的精炼性,“亦”说明敌人的溃退在意料之中,“甚”说明敌人的抵抗的微弱甚至在意料之外。情感的丰沛,充分显示了作者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稳操胜券的骄傲得意之情,文言文词汇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精炼、庄重。

2.语文常识: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

(1)本文两篇短文都属于新闻体裁,它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事实。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消息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它们有共同之处:

一是新闻的共有特点,即: A.及时性,报道必须迅速及时。

B.真实性,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绝对真实的,容不得任何虚构、夸大。C.简明性,语言要简洁、精练,简明、扼要地报道出事实。

二是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是隐含在主体里面,有的则是省略的。

三是消息的要素和记叙的要素相同,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

消息的标题通常由主标、引标、副标三部分组成。引标在上,字体往往小一些;主标居中,字体较大;副标在下,字体稍小,并且大多在前面加破折号。一则消息有的三标齐备,有的没有引标,有的没有副标,只有主标是必不可少的。

3.阅读:(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2)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

新闻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体,它往往要记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应该把新闻的六要素搞清楚,这样有助于掌握全文。由于新闻的特殊性,其六要素的交代方法也与一般记叙文不同,它往往在导语中就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事实,点明主题。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导语就交代了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时间未交代是因为电头里已经明确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结果):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2)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做到“三看”:一看标题,二看导语,三看主体。

比如,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标题”可以看出“何人”“何事”“如何”。从“导语”可以概括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并且总领全文,交代下文将从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具体叙述新闻的内容。再读主体部分内容,通过划分层次可以具体把我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中路军渡江情况;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情况。之所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报道,是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4.写作:(1)给新闻拟标题;(2)能拟写简短新闻。(1)给新闻拟标题;

一般来说,给新闻拟标题重点要交代何人何事。

比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概括交代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2)能拟写简短新闻。

“能拟写简短新闻”,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在结构符合新闻的“倒金字塔”文体

结构特点;二是在叙述方法与内容上,要写清楚新闻的六要素。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1、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要求迅速快捷的反应社会生活中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事件或现象。它的形式短小精炼,可以短到一句话或几十个字,内容应具备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也称为五个w。常用的结构方式为倒金字塔式。即报道的内容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便于读者选择性阅读。完整的结构形式有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

2.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放在新闻单元的第一篇,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但是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同时我们还要读懂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两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后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4.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大量四字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洁而有力。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文字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四字句的妙用。两则新闻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传播性

2、给下列字注音 芜()溃()荻()

3、解释下列词语 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突破:

4、熟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出宏大的气势。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并分析消息的结构。五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教师明确:

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篇消息的导语只有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21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何果(过长江)。接下来,在主体部分交待了地点(芜湖、安庆之间)。至于何因,即为什么要渡江,消息中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因为人们都知道是为了消灭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所以,有时候一个新闻事实的原因是不必交待的。还有一些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一时弄不清楚,初次报道时是没有办法交待的,如一场大火,一个盗窃案件。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问题探究: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五、课时作业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参考答案】略

2.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参考答案】略

3.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参考答案】略

第二篇: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2.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

3.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了解文章体裁,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消息的特点。2.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3.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

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巨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就是解放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渡江战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战地报道《消息二则》。(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前布置的相关常识。(1)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背景资料: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

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 芜湖(wú)荻港(dí)泄气(xiè)要塞(sài)....歼灭(jiān)摧枯拉朽(kū xiǔ)锐不可当(dānɡ)....溃退(kuì)督战(dū)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这两则消息,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朗读第一则消息,结合旁批收集整理有关消息结构的知识点。根据这个结构给第二则消息标注层次。

(2)从这两则消息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梳理新闻要素的具体内容)

投影: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纷纷溃退。结语:人民解放军正……朱总司令的命令。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渡江区域。

主体:中路(略)、西路(详)、东路(较详)

(2)4月22日,毛泽东报道两则战地消息:21日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2日夜晚10时,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总结:两则消息,一个事件,不同的动态。希望同学们了解新闻消息的及时性。

2.自主探究:跳读课文,自主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在课本的旁批中做好标注。5分钟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成果。

(1)请结合两则消息的标题,阐明标题在消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内容从形式上、要素上、内容上理解其作用)

(2)根据两则消息的导语,思考新闻消息的导语有何特点?(从导语的位置、内容、作用与文题的联系等角度思考)

(3)消息的主体有何特点?两则消息的主体可以分为哪几层?请分别概括层意。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明确:

(1)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多为不加标点的语句,一般能高度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文中两则消息的标题均从人物、地点、事件、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需要了解的是新闻有时还有引题、副题。

(2)《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渡江区域。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共三层:

第一层:第②句,交代事件开始的时间、地点。

第二层:第③④句,从反面、正面叙述事件的经过和结果。第三层:第⑤句,点明人物精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共三层:

第一层:(从“二十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补充了解: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四、达标测试

见当堂达标题

(一)10分钟完成,订正。

五、布置作业

在今晚的新闻联播或今天的报纸上节选一则新闻消息,篇幅300字左右,准备组内的新闻发布会。板书设计: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从概括到具体

第三篇:《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新闻两则》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见学习目标详解):

二、合作探究

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2、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

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

4、“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中,“风平浪静”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吗?

5、找出文章的时间副词,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6、理解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三、问题探究: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见学习目标详解)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课时作业

1、写一则短小的新闻,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在班上播报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参考答案】略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参考答案】略

第四篇:《火红的枫叶》名师教案(第1课时)

火红的枫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情感真挚的课文,文中通过描写一位小姑娘寻找一片最红的枫叶,并亲手做成一张贺卡送给老师的情景,表达了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学情分析

文中所描写的寻找枫叶的过程很细致,语言通俗易懂,非常接近孩子们的生活。而课文中所表达的对老师的这种情感和在教师节上做贺卡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孩子们身边的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多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动手画,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文中表达的情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掌握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朗读中体会小朋友对大自然与老师的爱。4.学做尊师的好少年。

重点·难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用“生字卡片、教学挂图”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寻、拾、总、朝、霞、贴、诗、贺”8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自身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教师出示枫叶的图片)师: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想看是什么吗?(出示一张红枫叶)板书:枫叶。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用一个词来说说它的颜色?

(火红)板书:火红的。学生齐读课题两遍。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师:同学们非常爱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想办法解决。(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法自主识字,如读一读、拼拼音节、组词、数笔顺等。)2.小组合作读课文。教师到各小组中了解情况并指导。3.请个别学生读课文,有针对性地评价。

4.学习生字,重点练习学生读不准的那些字词,并结合文中的词语让学生认读,个别抽查。

5.再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1)你认为这篇课文都写了枫叶的哪些情况呢?(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第1自然段。(指名读)师:你最喜欢哪些词语?(生:走来走去、寻找、火红)

(1)用动作表演,什么叫“寻找”。

(2)模仿“走来走去”,并用“走来走去”说一句话。(3)用火红的()进行词语搭配。师:火红的还可以用来说什么呢? 帅:小作者找到她想要的枫叶了吗? 3.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1)理解“然而”一词的意思。

(2)读出小作者在不停地找的感情。(练读→指名读)4.学习第3自然段。(师范读)

师:你从老师的读中体会到了什么?(高兴)(1)学生自由读。(2)你还读出了什么?(枫叶的红,枫叶的样子)板书:

比()还红,比()还红。

四、进行说话练习。

补充:A.比()还红,比()还红。

B.我找到一张洁白的纸,它比()还白,比()还白。师:小作者找到枫叶干什么呢?

五、学习第4自然段。(学生齐读)师: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呢?可以在九月十日说给老帅听一听。

六、布置作业。

观察枫叶,你发现它像什么?你打算为老师准备什么礼物?

第五篇:第一和二课时教案

6《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刘集办事处魏庄小学:杨国超

教材简析:

《梅花魂》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归侨女作家陈慧瑛的作品。作者从小在新加坡(文中称作星岛)长大,颇受外祖父洪镜湖老先生的影响。洪镜湖先生,是晚清时候的一个举人,后来下南洋做生意,之后定居新加坡。但他一直保留着一些中国文人的许多气质,自幼饱读诗书,能书善画,喜欢古玩等,尤其是爱梅赠梅这档事,让作者难以忘怀,甚至影响终生。作者回忆外祖父身前的五件小事,讲述了外祖父思乡落泪和托梅寄情的故事,反映了外祖父虽然飘泊他乡但心眷祖国的赤子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深深思念和赞誉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揣摩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的句子和句子中的关键词在朗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

情。

(2)学生自学和查找资料来了解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质疑中解疑 启发中探究 朗读中感悟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咱妹妹化的诗文、佳句以及中华有气节的人物资料。

2、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师:板书“魂”字,让学生对这个字的音、形、意质疑让学生认识这个字。(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魂”字意思是:迷信的人指能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

师:板书“梅花魂”,这的“魂"还是刚才的意思吗?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提要求:(1)注意找出课文里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笔圈出来。

(2)边听边想象文章所描写的情景,想一想课文写了关于外祖父(洪镜湖)的哪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交流

1、学生交流

2、教师指导

3、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讲解:课文这种按回忆部分和非回忆部分的写法将课文分成首位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然后让学生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联系。

过渡:从这五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梅花,思念家乡的人)

四、吟诗颂词——落思乡之泪。

1.请同学们找出外祖父第一次落泪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看看那些字眼最能触动外祖父的心,让他悄然落泪?

2.课件出示:

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滚在我的腮边、手背。

3.(指名读、齐读后)这些诗句都写了什么,竟能让外祖父落泪?

①出示PPT三首诗:

所有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诗句?(是的,这些都是写思念家乡,思念的亲人诗句,都是写乡思,乡愁!)

②作为中国人的外祖父,此时身在他乡,所以,每当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就钩起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凄然泪下。

小结过渡:外祖父教“我”读诗,借读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思想的熏陶,他不光对我的思想进行熏陶,对我的错误行动也进行了管教。

五、“爱梅”——质疑

1、从课文中那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为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有不少古玩,我......不甚在意。唯独......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比小心弄脏墨梅图,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A:体会外祖父的语言、动作、神态

B:集体读、指名读感受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C;“清白”和“玷污”是什么意思?

D:爷爷是让妈妈管较好我不让弄脏墨梅图的行为还是思想呢?从何而知?

小结:外祖父这么爱梅花,是单单爱梅花这种花吗?还是爱梅花的精神?还是想借梅花来表达点什么?留着下一节课深入学习。

六、板书设计: 6梅 花 魂

爱 更爱

外祖父 —— 梅花—— 祖国

6《梅花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抓住三次落泪,品味语言;

2.深切体会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情怀;

3.领悟梅花魂的深层涵义——赤子魂、中国心。

重点和难点:抓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品味语言,体会外祖父的思乡恋国情怀,领悟赤子魂。

学情分析:

这么深层的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年幼的陈慧瑛不懂外祖父,十来岁的小学生能够读懂外祖父吗?所以学生疑虑重重。并且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对有气节的人物了解也甚少,教师只有丰富画面,丰富情感感染学生。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有关梅花的图片和诗文以及有气节人物的资料 教学方法:质疑中解疑 启发中探究 朗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常举动)

2、过渡: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质疑很好,如果能在质疑中解决问题会更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归结在课文的一段话中,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定会解决掉这个问题。从对课文中有关外祖父的五件事的回忆,引入质疑。(外祖父为何有这些异

二、读文找“魂”

1、2、学生读书,思考,圈画。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

预设一:学生说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就引入学生抓重点句、重点词“故乡的梅花又开了总让我想起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顺势体会外祖父和梅花有什么关系,看到的不只是梅花而是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预设二:学生说课文的第13自然段,用PPT课件出示此段,让学生朗读、思考体会,写了几层意思。每层是什么意思。

三、感知、悟“魂”

A:知梅花之“魂”

(1)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教师用课件展示梅花精神的图片。

(2)这些特点就使我们想到王安石的《梅花》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让学生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3)这些句子透露出梅花的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坚强不屈的特点(秉性),所以我们用坚强的语气说“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梅花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外公喜欢梅花。

小结:外公喜欢梅花,就是喜欢„„„„„„„„„„„„„„„。

B:悟民族之“魂”

(1)用PPT 课件呈现“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她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读到这话时,作者把有气节的人和梅花连在一起。

(2)他们这些人到底有什么什么样的特点?

小结:外公赞颂梅花,就是赞颂——————————。

C:赞梅花之“魂”

(1)教师用PPT课件展示梅花图片并伴《红梅赞》来了解江姐的名族气节。

(2)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阅读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有这种精神的人。(什么样的谁)

纯洁高尚的赵一曼 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纹丝不动的邱少云..........(3)这些人就如这梅花一样“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折节。”同学们再用这样的感情在读一边。

四、解梅花之“魂”

1、学到这里同学们能把开始外祖父“三哭二送”的疑惑解开了吗?

(1)读诗落泪要抓住诗眼(思、归、愁)来理解。

(2)能脏墨梅图,外祖父说是玷污墨梅图。莺儿到底玷污的是什么?所以外祖父有什么样的神态、语言、动作。

(3)外公为什么送我墨梅图和梅花手绢。(4)..........五、深化情感,总结全文

1、大客轮开了,外祖父望着客轮越走越远,这位满头银发的华侨老人感慨万千此时他会说写什么,请同学们写下来。

2、我们感动的是外公的那颗中国心、爱国心。其实不只是外公,还有很多海外游子都一样,你比如1984年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是,香港的著名歌手张明敏就唱出了感动人心的《我的中国心》并用歌声伴奏结束。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梅 中国心 外祖父 —— 花 魂

爱国心 爱梅花—— 爱祖国

下载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1课时)(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1课时)(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位置 随阳管理区中心小学 谢林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页情境图,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二的第1~3题。 《位置》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

    《自然环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自然环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

    《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地理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四节。因为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的国家,......

    第1单元消息二则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的身边。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围绕“变化着的......

    詹天佑二课时教案1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詹天佑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

    《论语》第1课时教案

    《论语》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内容】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了解《论语》的作者和主要内容及文体的特点。 3、学生自我浏览......

    《美国》精品教案(第1课时)(定稿)

    《美国》精品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地图上指出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特点。 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了......

    第1课时 折扣(教案)

    2百分数(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