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行为教案(精选)
《社会行为》教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执教人:闫晓芳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
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二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三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提问:“学生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 ”引入社会行为。
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群体成员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四 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是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播放关于蚂蚁和猴群生活的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录像,引导学生讨论蚂蚁,猴子的社会行为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下面我们就以白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种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讲述身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和资料,得出结论:
群体生活力量大,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呢?比如一群鱼、一群麻雀?
学生通过回忆社会行为的特征,做出回答: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只是简单的聚集在一起。学习目标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展示有关资料和图片,学生欣赏,思考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在分工合作时是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彼此间一般不发生冲突的呢?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 利用多媒体播放解决难点问题: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便于学生充分理解接受。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组内交流结果,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展示: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例如:
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它会发出一种叫声,其他猴子就会仔细的审视地面 雌性蛾蝶类昆虫,能分泌性外激素,来吸引雄虫 蜜蜂用舞蹈来告诉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往小猪身上抹母猪尿液,母猪就会给小猪喂奶 雄蝗虫用腿和翅膜摩擦发出声音,来吸引蝗虫
野猪在受到惊吓时,就会扬起尾巴,在尾巴尖上打个小圈给同伴报警 通过举例,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动物可以通过动作、声音和气味等传递信息。教师进一步提问:动物之间的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那么,人类了解动物的这些特征,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接下来,我们将以蚂蚁为例来探究动物间的信息交流。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呢?(总结、疑问、引出探究课题。)
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参考):
(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2)蚂蚁喜欢甜食吗?
(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所选的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解释。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蚂蚁是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展示多媒体动画)
用较大的鱼缸饲养蚂蚁→在远离鱼缸稍远的地方放置食物→待侦查蚁发现食物后,在它们返回巢穴的路上放好一些小纸片,让侦查蚁从纸上爬过→待大批工蚁出动时,取走(或挪动)纸片,看看看蚂蚁么有何反应
学生通过观察与生活经验,得出结论: 若我们把纸片围成一个圈,那么蚂蚁就会一直转圈圈,所以蚂蚁是靠气味通讯的。
4、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三)小结
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可以分为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他们的智能分工也是不一样的。狒狒的分工中还存在等级现象。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六、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1)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C)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
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
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C)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
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
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
D、立即死亡
(2)简答题: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七、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社会行为(蜜蜂、蚂蚁、猴、狒狒、鹿、象等)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社会行为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
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普遍存在
七、教学反思
对动物的群体生活的观察及社会行为的特征,这些问题如果只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合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对于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课后的探究活动时,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个性化的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能力非常重要。
第二篇: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使学生知道动物社会行为的现象和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2)识记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
(3)知道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的“语言”种类。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鉴别、分析能力。
(2)通过对蚂蚁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群体的组织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群体的组织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通讯”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通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播放教学放录象(动物的社会行为),让学生先有个感性认识,再通过蜜蜂、蚂蚁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引出社群行为。这些典型事例概括出群体组织特点,展示“兽语”,了解群体的通讯。
二、新课讲解
1、社会行为的特征: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就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蚂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中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智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大家知道牧羊人是怎么放牧的吗?(提出问题)答:牧羊人只要只要管理好“领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它羊会跟着这只“领头羊”走。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提问)
答:有些动物,他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的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又如,猴子们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那么,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动物之间常常进行“通讯”行为。所谓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想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蜜蜂是如何通讯的?(播放flash动画)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比如用电话,传真,网络的QQ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让他们说出动物交流的方式。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些昆虫靠气味进行通讯,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吸引雄虫的具有挥发性和特殊气味的性外激素。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根据这种特性人们制造出许多有气味的药品。有的能干扰雌雄交配;有的能吸引害虫前来,然后捕杀他们;有的能使害虫逃避,可以保护人和动物不受虫害。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接下来,我们将以蚂蚁为例来探究动物间的信息交流。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呢?(总结、疑问、引出探究课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蚂蚁的通讯行为。(将同学分成三大组进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参考):(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2)蚂蚁喜欢甜食吗?
(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所选的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解释。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并结合老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一星期时间)(查阅资料,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2)、怎样才能使现象明显(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 提示:(1)、在垃圾箱的附近、树林里、路边土壤干燥的地方,看到有松松的小土堆就可以找到蚂蚁窝;大雨来临前常可碰到蚂蚁搬家,可以说在公园、树丛、马路边无处不在。捉回来之后,取一些生活环境中干燥的土壤,投些糖、饭粒或菜汤。有的实验最好不投以食物,可使实验更加顺利。(2)、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可以考虑用醋、香水等挥发性物质干扰其嗅觉。(3)、白纸片换成树叶,或印刷过的纸(有油墨味)会怎样?(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撰写探究报告)探究的课下延续:查阅资料,实施实验。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一星期以后汇报。4、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予以肯定
分析资料: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已经走投无路。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重获新生的小河。蚂蚁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为我们创造了足以震撼心灵的人生感悟。作为社会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人有何感触呢?将团结协作的精神融入科学课。
三、本课小结
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可以分为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他们的智能分工也是不一样的。狒狒的分工中还存在等级现象。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动物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C)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
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
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C)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
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
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
D、立即死亡
二、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五、布置作业
按小组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写成科技小论文,一周后交齐。附录:(学生探究实验的参考资料)
探究问题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从观察外出找食物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向同伴传递消息的动作判断:蚂蚁是靠触角传递信息的。实验观察发现蚂蚁并不能通过触角向同伴准确传递食物的位置:领路的蚂蚁总是要经历曲曲折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它没有选择一条捷径。学生由此发现是否还有其他的联系方式,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几乎每一次都是在重复初次发现食物时所走的路径。是否在路上有什么标记呢?分析一些常识知道很多动物都是在经过的路上留下气味,蚂蚁是不是呢?于是把蚂蚁换环境饲养,不再另投食物,两天后实验,再蚂蚁和食物之间用白纸片搭出一条通道,先出走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原路返回,大批的蚂蚁出来搬运食物,浩浩荡荡原路返回。把纸片换成树叶,蚂蚁慌乱一团;重新将纸片按顺序摆好(取走时标号)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一些蚂蚁走出巢穴后,再次把路上的纸片首尾相接,蚂蚁就一直在纸片上转圈;把用过的纸片拿走换成油印的试卷撕出的小纸片,蚂蚁又一次四处奔跑。可能蚂蚁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在通过的路上留下了气味。
探究问题2 :蚂蚁喜欢甜食吗?
某学生在做一本课外练习册时了解到蚂蚁喜欢吃糖。于是提出这个问题,糖是不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一个垃圾桶附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那是一支大部队,正在从垃圾桶底搬运食物。它们在路上设置了很多障碍,想吸引蚂蚁来搬运他们放置的绵白糖,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虽然有少数被强制前来,但都是有去无回。直到第二天搬走了垃圾桶,清洗了地面,还有蚂蚁在徘徊,而离此几十厘米的绵白糖,无蚁问津。由此得出蚂蚁最喜欢的食物并非甜食,是什么呢?
探究问题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选择校园周围的一窝蚂蚁和在市里居住的同学捉来的一窝蚂蚁。学生做了多种尝试:把一只放在其他群体中,多次被赶了出来。放归群体被接受;把机制喷过香水的蚂蚁再放回群体,也被赶了出来;把两窝蚂蚁都喷洒同种香水,没有发生排斥现象,同一窝蚂蚁喷洒了不同品牌的香水,结果双方发生战争,少数的一方很可能逃掉,双方的数量越多战争越激烈,可见蚂蚁不但能靠气味互相识别,而且还十分注重群体的力量。
第三篇:教案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提高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识目标:明确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明确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从两个层次展开说明,第一层次从谦让、分享和助人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个
层次从我为社会做贡献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到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上来。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培养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们被社会接纳,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因而成为本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重点。在本课、本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思想认识。分配学生分组收集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包括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学生准备:做问卷调查。收集事例,介绍事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讲授法教学。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的标志性画面和背景音乐。请同学们介绍印象最深的人物。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这些感动人物无一不是凭借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铸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他们献身社会、回报社会,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节二:深入情境,合作探究
(多媒体播放“在公交车上让座”、“在学校楼梯上右行礼让”、“分享学习经验”、“抗震救灾”、“志愿者活动”、“爱心一日捐”活动画面)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自己还能举出我们身边哪些类似的行为?(学生介绍事迹)
1、身边的老师。
2、自己的同学
讨论: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失去或得到什么?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哪些方面让你感动?
教师对每位同学的介绍和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总结:其实,亲社会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刚才的几位同学的介绍,就是用他们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收集到感动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些亲社会行为,做到谦让、分享和助人。)环节三:体验情境,共同参与
(在下列的事例中,你会怎样做?多媒体展示)
1、你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你如何写获奖感言。
2、你在班级中语文成绩非常好,老师让你介绍经验,你会怎样做?
3、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周围只有你一个人,可是自己又不会游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生共同总结出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教师提问:那么在交往中,你曾做过或发现咱们班同学还做过哪些亲社会行为吗?(学生继续回答,做过这些事之后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教师提示,班级同学曾经为贫困儿童捐过款等,指出这些都是亲社会行为,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表现。我们来看一下公众人物为社会
做贡献的方式有哪些。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讨论回答)
(多媒体播放四川大地震后的晚会上名人捐款时的画面,姚明参与公益广告的画面,我校同学为四川地震捐款的画面,指出为社会做贡献、具有亲社会行为人人都可以做到。我们要时时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奉献社会。)
教师总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做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我们可以做到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从而做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教师总结: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人、社会,也会使自己体会到快乐和自我存在的价值。我相信我们同学也会努力使自己具有这种亲社会行为,在集体
和社会生活中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过渡:既然亲社会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好处,按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做。可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许多人没有主动去做? 播放画面:
1、公交车上,没有人为年迈的老人让座。
2、在车祸面前,只有围观,没有人主动帮助受伤的人。
3、出现了小偷,有人制止时受了伤,却没人主动帮忙捉小偷。
(学生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并作出正确引导。)
学生讨论: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去做亲社会行为?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因素,个人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能力不够。二是外部因素,怕被别人说成是捞取名利,又担心惹祸上身。)过渡:大家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对谦让、分享、助人、奉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做出亲社会行为真的有那么复杂、那么难吗?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看看对我们是否有所启迪。
环节四:拓展情境,提升情感
播放录像:湖南卫视报道:云南大山深处的小黑,小学学生,家庭贫困,上学路途远,因身体不好且营养不良,导致上不了学,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到省级医院接受检查治疗,经检查,是肾上腺有问题,加上长期营养不良,现在连走远路都成问题。社会各界
人士知道小黑的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其中有好多家长自动达成共识,轮流给小黑送饭,一些小同学也来安慰他、鼓励他,经过治疗,小黑的病情得到很大改善,处于不能继续耽误上学、病情达到可以出院的要求的情况下,院方批准他出院,继续接受治疗。
说一说:故事中的什么情节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学生谈感受。
(教师总结:可见,做出亲社会行为并不难,也不复杂,就像这些小同学、阿姨一样,“钱”,我们也许拿不出很多来帮助他,但是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用爱心来帮助需要援助的人,给他们以温暖与力量,这也是亲社会行为,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我们的行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就是亲社会行为。有
时候仅仅可能是力所能及的一些关爱、谦让、礼貌、分享、奉献等就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环节五:课堂小结我做主
教师:下面由同学们自我总结这堂课的内容。(学生回答)【达标训练】 同步练习【课后提升】
结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写出今后为了养成亲社会行为,你打算怎样做?
(以歌曲《越来越好》结束本堂课。)
第四篇: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 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无偿献血照片; 爱心捐献照片;关爱照片; 救助照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1、谦让:
(1)如何认识谦让?谦让有哪些具体表现?
【专家提醒】:理解谦让时要注意(1)谦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不是表面上的虚伪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谦逊礼让。(2)谦让也不是无原则地忍让,不是软弱可欺,而是在肯定人格平等基础上以他人的尊重和宽容。(3)提倡谦让与敢于竞争并不矛盾,谦让并不排斥合理的竞争,公平竞争要以尊重对手为前提。【巩固训练】:
刘明脾气很好,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够做到先人后己,有时候别人无意冒犯了他,他也一笑了之,不去计较。你认为刘明()
A 太软弱可欺,这样只会使自己吃亏。B 为人谦让,值得我们学习。C 缺乏竞争精神,将来会不适应社会生活。D 待人宽容,善于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2、分享(1)什么叫分享?与人分享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有何意义?
(2)各抒己见:在激烈的竞争中,与人分享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会妨碍自己的发展。【智慧选择】
当有一天你拥有了六个苹果,你会做哪种选择? A 自己把苹果全部吃掉。
B 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拿来与别人换另外五种水果 C 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送给另外五人。我的感悟是:
3、助人
下面的助人事件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1)小明看到小同学不慎掉进了一个枯井里,他拿条绳子去拉小同学,可刚拉了一小段,心想还是可找麻烦了,于是手一松,小同学又重重地摔了下去。(2)小明放晚自习回家时,听到一偏僻胡同里有喊救命的声音,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了进去„„
(3)同学小华丢了饭卡,中午就没吃上饭,小明得知后,晚饭时主动打了一份饭菜送给小华,并特意专声明:可以为我喜欢你,我可是可怜你才这样做的。
(二)我为社会做贡献
1、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社会做贡献?
2、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运河之都,文明济宁”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1)在创建文明济宁的过程中,你参加了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何感受?(2)调查周围的社会环境,看看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
我发现的问题:。我提出的建议:。我能做的事情:。
(3)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请你从关心社会发展的角度,为创建文明济宁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3、为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周年,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发扬雷锋精神,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五篇:最新人教版第三节社会行为精品教案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教学过程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图片,讨论社会行为的特征。提问: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点?
讨论、表达交流: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明。
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有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二、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听一段录音,猜猜这是谁?体验人类传递方式多样而高等,其他动物是臬传递信息的呢?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总结: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等
2、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在防治虫害方面的举措。
三、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 讨论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要求:小组合作10分钟,再交流展示)
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当堂检测
1、在动物个体之间有各种交流信息的方式。下列不属于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是()A、蜜蜂的舞蹈动作B、蜂王释放特殊分泌物
C、鸟类的各种鸣叫声D、乌贼感到危险时释放墨汁
2、在一群猴组成的“等级社会”中,存在着优势个体,如果猴甲优于猴乙,猴丙优于猴丁,猴乙优于猴丙,则优先获得食物和配偶的是()
A、猴甲 B、猴乙 C、猴丙 D、猴丁
3、蜜蜂和狒狒都具有社会行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群体内部都形成了一定的组织;不同之处是,蜜蜂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而狒狒群体内的成员除此之外还有明确的。
4、请分析下列动物分别是依靠哪种通讯方式来完成信息交流的。
(1)要想让别的母猪代替猪妈妈来喂养小猪,需要先在小猪身上抹些喂奶母猪的 尿液:。
(2)春季,青蛙进入繁殖季节时,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雌蛙闻声赶来:。
(3)蜜蜂用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距离:。
(4)蜂王通过上腭腺分泌一种物质与工蜂联系,还可以抑制工蜂生殖腺的成熟和新蜂王的产生:。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要求:小组合作10分钟,再交流展示)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