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行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2.社会行为的特征。过程与方法
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社会行为的特征。难点: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课时]1课时 [教学辅助材料] 1.教师准备:准备一些《动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资料及有关动物传递信息的资料,有关课程课件。
2.学生准备:课下收集各种动物群居的资料及有关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在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开心一笑,见PPT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查资料、讨论、总结。
学生可能会将以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4页以白蚁为例)
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工蚁: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保卫蚁穴雌蚁:产卵
小组依照自己书写的顺序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但均给予鼓励。(教师活动)
3.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师生互动)学生分析,老师板书
①.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②.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③.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④.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⑤.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教师活动)
总结以上内容,(内容如下):
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教师活动)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4.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群居的图片 ①.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②.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③.一群蜜蜂 ④.一群大象 ⑤.一群企鹅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学生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各的分工。①.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②.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
③.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
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⑴.首领是群体的领导者。⑵.享有取食、选择配偶的优先权。
教师:非常好。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表扬并激励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
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师生互动)
学生举例,老师整理,及时激励表扬并补充。学生:动作传递信息。
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可以告诉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如:雄黑鹳是从频频地点头来招呼雌黑鹳的,雄白鹳则是以上、下喙发出啪啪的响声来表示“欢迎”雌白鹳占巢的。
学生:声音传递信息。如:母鸡有多种不同的鸣声,而每一种鸣叫声表达不同的信息,有的叫声是召唤小鸡的,有的叫声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声表示敌害即将来临。
探究:蚂蚁的通讯(第二课时)实验 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你的结论是:
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学生:如: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教师: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太好了,还有没有补充的同学? 学生:蝙蝠、海豚是用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的。
教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150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如: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杀农业害虫。或在田间施放一定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干扰雌雄虫的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师生互动)
先由学生主动举手总结本节内容,后由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组作本节小结。
学生:总结(没有信息交流,动物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肯定学生的总结,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
四、当堂检测
五、作业 课后习题
第二篇: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过程
导入:从动物方式方式和获得途径两种方法分类复习动物的行为 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企鹅、斑马生活的图片 教师: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蚂蚁、它们进行群体生活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的概念: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教师: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是怎么进行社会行为呢? 展示:(1)白蚁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
(2)蜜蜂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 总结: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2、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生存、繁殖。
二、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展示:PPT图片,学生观察和分析。
教师讲述: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发出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而当它发现豹时发出另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立即爬上附上最纤细的树枝;当它发现雄鹰在天空盘旋时,又会发出第三种声音,这时如果其他猴仍攀在大树外侧的树枝上或站在草地上,就容易受到袭击,因此它们都会聚集到树干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密密的灌木丛中。
问:
1、黑长尾猴靠什么交流危险信息?
2、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总结:
1、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1)声音---兽语、鸟鸣、猴叫;(2)动作---蜜蜂;(3)气味—菜粉蝶。
2、信息交流的意义:更好的生存、繁衍。如果没有信息交流群体成员间将无法取得联系,孤立的个 体取食和御敌会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也将受影响。
小结:
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的作用。探究:探究蚂蚁的通讯 板书: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生存、繁殖。
二、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 意义:信息交流的意义:更好的生存、繁衍 课堂预习作业:
第三篇: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张庄镇张庄中学 王双建
一、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难点: 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二、新授: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小结和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学生认为书中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利用休息日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和观察,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这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再如: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你有何感想?学生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别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吗?”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教师要给予指导和说明。点评
本节“动物的社会行为”和“蚂蚁的通讯”探究活动教学设计,凝集着作者精心的设计和辛勤的汗水。作者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生物课程标准理念,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作者积极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注重落实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吻合的教学环节。如收集整理不同动物真实生活的精选录像片;设计不同梯度的启发性问题;适时地借助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别是贯穿在整个“探究蚂蚁的通讯”活动中的问题串,更利于不同认识水平与能力的学生轻松地走进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艺术创新。《探究蚂蚁的通讯》彩色引导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使探究活动变得一目了然,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
为了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设计、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之后,以“如果我是一只小蚂蚁”拟人化内心独白式的心灵对话,提升学生们爱护小动物的健康心理,使“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的目标落到实处。
第四篇:《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11课:《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临朐县辛寨初级中学
一、内容标准
三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2.3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二、教学目标
(一)“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
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关于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借鉴“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方法;关于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以突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重复的情境”、“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孔融让梨”、“将相和”等小故事;
2、教师准备:网上搜索“亲社会行为”;在教材基础上,利用相关的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观察图片 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20 页上的四幅照片)
无偿献血照片; 爱心捐献照片; 关爱照片; 救助照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求学生的回答多么准确,只能用此达到引领活动之目的。)
(二)明确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才有方向)
(三)预习检测
1、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2、谦让的表现?怎样做到谦让?
3、分享对个人、社会的意义?
4、助人的意义及注意问题?
5、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组内成员互相提问,老师抽测)
(四)师生互动学新课
1、事理结合,学会谦让
让学生读孔融让梨的故事,合作探究:
(1)孔融的那些品质值得我学习?这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是什么?(2)搜集历史或身边类似的故事,讨论交流。(3)组内交流解决 谦让有什么重要意义? 谦让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正确认识谦让?
2、大家谈:让梨与争梨
结合初二一班两位同学的观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3、走进生活,学会分享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22页,了解 什么是分享? 分享有什么意义?
4、情景参与,学会助人 生活AB剧,我们都来说
(1)在我放学回家时,被一辆车刮伤,流了很多血…… 受伤的我,希望-------------
我是这位司机,会-----------(2)小学时,小明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心中非常苦恼…… 苦恼的小明,希望-------------------作为小明的同学,会-----------------(3)我正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周围只有我一个人,可是自己却不会游泳…… 落水的小孩,希望---------------------散步的我,会-------------------------自主学习P23,阅读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帮助别人?
5、服务社会,融入社会
合作学习探究课本24——25页,落实: 我为社会做贡献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6、观看成龙、田世国、徐本禹、丛飞的事迹,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7、想一想:
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怎样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五)收获平台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我懂得了: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上,我会--------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上,我会---------我还收获了--------------------
(六)达标测试 单选
1、服务社会,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下列行为属于服务社会的有()(1).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2).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3).当你的同学受到痛苦时,竭尽全力去帮助他(4).每天都在计划,但始终找不到机会去实现 A(1)(2)B(2)(3)C(1)(2)(3)D(3)(4)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它提醒我们()(1).要关心国事,以天下事为己任(2).只需要好好读书(3).要天天看报、看电视(4).关注社会的习惯会影
响到学习A(1)(3)B(1)(2)C(2)(3)D(1)(3)(4)
3、印度洋沿岸国家遭受海啸灾难后,某校师生积极向海啸灾难国捐款。这种行为是()(1).关注社会的行为(2).造福社会的行为(3).参加公益活动的行为(4).亲社会行为 A(1)(2)B(2)(3)C(1)(3)(4)D(1)(2)(3)(4)
(七)拓展提升
阅读课本26页材料,回答: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 主动要求到条件比较差的西部去志愿服务?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六、教后反思
本课堂教学设计采用了“榜样示范”、“移情训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自觉性和技能,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构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思维模式。
教学设计还采用了观察图片 导入新课、事理结合 学会谦让、大家谈、走进生活 学会分享、情景参与 学会助人等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去体验,充分贯彻了生活教育原则、主动性原则、和活动原则,体现了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融合以及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的融合,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学设计通过阅读感悟、大家谈、走进生活、情景参与等栏目,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自主体验和感悟,符合“为学生的体验而教”的理念,也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但个别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知识: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所以要让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学习准备]:
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融入社会的故事
[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
全面理解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20---P23,思考: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呢?
1.欣赏教材P20图片,并口头回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2.想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3.我们之所以要养成谦让的美德:① ————————
②
————————————
4.谦让表现在:
①——————————————② ——————————————
③ ———————————————④ ——————————————
5.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
6.独占有哪些危害?
7.帮助他人要注意那些问题?
学习任务
二、阅读教材P24---P26,思考: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么?
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3.自己能说出近期我们国家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吗?当了解到这些成就时自己有何感想?
我们国家成功的发射回收了“神舟六号飞船”,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国家
,我感到
我们国家
,我感到
我们国家
,我感到
4.徐本禹,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毅然推迟读研的时间。来到贫困山区支教。用稚嫩的肩膀抗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的奉献与爱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迁移应用、训练技能]
1、我们一起来分析判断:
①帮助别人只要出于好心就行,不用考虑方式。()
我的理由:
②在生活中,乐于把自己拥有的与人分享的人,人们也乐于把自己所拥有的与他一起分享。
()我的理由:
③谦让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有涵养的表现()
我的理由:
④如果人人只想着索取,那就无从索取;如果人人想着奉献,我们就会生活在奉献当中。
()
我的理由:
[ 展示点评、归纳提升]
对讨论的结果,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准备展示和点评;无此任务的同学,完善导学案,巩固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升华认知。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一、选择:
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谦逊,礼貌待人是优良品质。下列行为中不能算作谦让的是()
A.同学弄坏了我的自行车,我没怪他
B.班长小明把优秀班干部的名额给了副班长小强
C.马路上非常拥挤,小丽停下来等等
D.足球比赛中,小亮故意跑慢输了球
2.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学校为响应上级号召,提高同学们的防护知识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活动。你觉得自己可以参加的是()
①制作预防爱滋病的宣传画,公益广告词
②举行“预防爱滋,关注健康”的征文比赛
③走进爱滋病村,参加长期扶助
④为爱滋孤儿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明代学者顾宪成曾写出一幅出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告诉我们应该()
A.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B.大小事情要自己做,事必躬亲
C.我们应该只做大事,才能对国家有贡献
D.学会倾听他人,学会关心他人
4.2005年8月8日,在青岛打工河南的青年魏青刚路过海滨广场时,看见一女子被巨浪卷入海中。危急时刻,他先后3次奋不顾身地跳入大海,顶着10米高的巨浪营救女青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①舍己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魏青刚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
③只要跳水救人就能评上“感动中国”人物
④帮助别人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
1.2006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等21名历经考验的选手们就将背起行囊,踏上征程,开始“我的长征”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在整个“长征”过程中。全体队员有好吃的留给别人,艰苦难做的留给自己,相互帮助,荣辱与共,共渡难关。生病了相互关照,脚扭了,赶紧搀扶。他们留下了很多让我们感动和难忘的故事。
(1)联系教材,他们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
(2)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和谐社会需要礼让。“孔融让梨”、“居则让邻”、“六尺巷”等动人故事,成为我们道德规范的千古美谈。青岛市近年来坚持开展“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三让”活动,不但使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伤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还让出了文明,让出了祥和,让出了秩序。
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