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教案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
驾岭中心学校 郭拥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条战线、凡尔登战役的有关事实。
2、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能力目标: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教学重点:凡尔登战役的惨烈性和大战造成的世界影响。教学难点:战争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爆发的根本原因
2、交战的双方,具体包括哪些国家?
3、导火线
4、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二、自学指导(预习提示:大字详读,小字略读,注意图片信息,在课本找出下面相应的知识点,并勾画出来)
1.一战的主要战场在哪里,有几条战线,最关键的是哪条战线? 2.凡尔登战役(时间.地点.双方.类型.喻称.影响)3.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4.一战结束时间及标志。
三、展示点拨
自学1:出示地图,通过识图认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自学2:读史料,认识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1、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200多万,死伤近100万。
2、在1916年2月21日的第一次进攻中,德军在短短的4000米长的战线上集中了1400门大炮,对凡尔登附近连续猛轰,把战壕完全摧毁,森林烧光,山头削平,德皇哀叹,这次战役不仅使“法国把血流尽”,而且也使德国把血流尽”。
3、一位战地记者描绘道:整片森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都是弹痕累累,甚至堆着三层沙包的地方也是如是如此。······到处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4、在战争中,各交战国使用了远程大炮、机关枪、手榴弹、坦克、毒气、攻击机和轰炸机、潜水艇第等武器,战争 由平面发展为立体,其范围、规模、杀伤力、破坏力和激烈程度均达 到了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
结论:战争是野蛮的残酷的
自学3:补充美国参战的史料,认识美国的受益。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威尔逊总统当天就声明中立。8月19日他又号召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其实威尔逊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时机,捞取实利。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同年10月11日致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即预见到,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海上将不再有德国。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美国在战争初期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他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你定性的依据是什么?
探究二:科技和战争的关系怎样?给我们什么启示?
1、科技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2、战争促进科技的发展
启示:科技是把双刃剑
(四)课堂训练: 探究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一战有哪些特点,造成怎样的影响? 结论:
1、给参战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和破坏。
2、客观上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探究四
1、第一世界大战给你哪些启示?
2、请为维护世界和平献计献策 五:课堂练习单选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国际关系紧张 B、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萨拉热窝事件
D、塞尔维亚人民抗击奥匈帝国的侵略
2、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武器有(①远程大炮②毒气③原子弹④轰炸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六、板书设计 战争的过程结果:
⑴主战场:欧洲战场主战线:西线 ⑵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⑶结果:同盟国失败 ⑷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⑸影响①②)D、①③④ 5
第二篇: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的解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史实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持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时远离战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索避免战争的可行方案,培养全局观和现代意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
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
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
第二,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还有因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交错而造就的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时间和战争过程。
知道美国参战的过程,理解美国参战的实质。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战争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形成和重要性,从而初步学会用地缘政治的视角分析国际关系。
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历史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残酷的战争中思考如何理性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杀戮,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
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曾宣布“中立”。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德国军舰袭击美国民用船只事件,你觉得美国还会继续保持中立吗?
不会。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保持“中立”的有利地位大发战争财。1917年,战争双方已精疲力竭,美国认为这是自己捞取战利品,参与战后分赃,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利时机,所以,“卢塔尼亚号”、“孟菲斯城号”、“伊利诺斯号”等事件就成为了美国参战的有利借口。
2.试分析有哪些因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制,试图退出战争;
(2)美国参战;
(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战争;
(4)交战各国精疲力竭,人民的反战运动高涨;
(5)奥地利投降;
(6)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帝制。
(二)探索与争鸣
有人认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你的看法呢?
参考答案: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从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来看,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实力不如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所以第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时战争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有时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方向。比如,比利时的顽强抵抗打乱了德国的军事计划,凡尔登战役对德国的巨大消耗,美国的过早参战,苏俄退出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第二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中国中学钟北京老师提供)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巴黎和会上“三巨头”的分歧和《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知道国际联盟的产生时间、主要机构和宗旨。
知道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一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利弊,和凡-华体系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具体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掌握辨析、综合、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战争与和平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的热情。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课本内附题目
、史料选读的问题
你认为《九国公约》对中国是利还是弊?
答案:利大于弊
2、读图学史(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疆界的变迁)
请问一战后欧洲新出现了哪些国家?
(二)练习与测评、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四、必须根据旨在就不分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提供相互保证的专门盟约,组织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号召,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身上剥下来。”——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
(1)、请结合材料一和二来分析为何作为国联积极倡导者的美国最终未能成为国联的创始国?
答案:
①一战后的美国仍然不具备成为世界“领袖”的条件
②威尔逊倡导成为国际组织旨在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但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有一票的决定明显有利于老牌殖民地国家英国和法国,美国当时海外没有殖民地。显然,英、法将成为国联真正的操控者。
③一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政策认为,美国既然无力主导世界,也无须承担过多的世界义务,不如回国先搞经济建设。
(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威尔逊理想的失败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的理解,并请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
答案:
①美国未能加入国联,威尔逊理想的失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未加入国联,给许多不想加入国联的国家提供了最好的依据。国联缺少大国的支持,在日后处理国家纠纷中频频失手,根本无法实现对某一国家的经济制裁。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妥协的产物,美国一战后的实力在政治舞台上未能完全压倒传统的欧洲大国。
2、请从政治、经济、海外殖民等方面归纳战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
答案:美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海上霸权,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
经济上,国内出现“柯立芝”繁荣,世界贸易超过英国居首位)
英国:(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
法国:(政治上,成功通过凡尔赛和约肢解德国,确立了自身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提议签署《洛加诺公约》)
德国:(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巨额战争赔款难以支付)
(二)探索与争鸣
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合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法国元帅福熙在当时就说:“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的?
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各国相互妥协的产物,也为日后的国际关系埋下了许多隐患。作为凡-华体系产物之一的国联,既缺少美、苏等大国的参与,也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缺乏广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凡-华体系对德国给予过于苛刻的惩罚,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凡-华体系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因分赃的不均内部产生矛盾,此外,该体系牺牲了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日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驱动力。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教案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教案
课型:新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结果,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2)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温故知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二)导入: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新授: 1.预习导航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2)三国同盟分别是、、等国;三国协约分别是、、等国.(3)一战的导火线是.(4)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5)一战的性质是一场.(6)一战的结果是.2.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有哪些?
(3)有人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对吗?说明理由.甲: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乙:不一定,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战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他们俩谁说的有道理?
(4)一战的结果怎么样?产生了哪些影响?
(5)一战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课堂小结)
(五)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 双方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 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3)有人认为一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是()
A 三国同盟的形成 B 三国协约的形成 C 萨拉热窝事件 D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4)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 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B 美国对德国宣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 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D 协约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5)下列史实不属于一战影响的是()
A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B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
C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6)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是因为()A 战争武器先进 B 战争进程速度快 C 作战范围广泛 D 战争的残酷性
(7)列宁曾说世界是第一次被瓜分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什么时候过度到帝国主义阶段的?
②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他们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导致的结果如何?
③这一结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
④客观上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8)你如何理解一战的性质?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呈现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使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片段做成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 学习本课之前,引导学生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引导学生沿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顺序,一步步展开教学。3)讲授新课: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是从这个角度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要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引导,以使学生能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出现在课前的导读部分,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处理:(1)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增强故事性(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讲述),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讨论大战的原因。
(2)也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凡尔登战役,教学中应对战争残酷的现实进行形象的描述,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这也是这一目以“空前的灾难”作标题的原因,战争不是实现和平的工具,要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被刺杀。2)列举一战中的三条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及四次战役):
注:一战中首先交战国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西线和东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两线作战的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3)一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有三次战役:马恩河战役(1914年在西线)、凡尔登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1916年)1916年被交战双方认为是关键性的一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大战进行了四年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在战场上,双方不断使用新武器,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四、简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①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这就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②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展开扩军备战活动,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一场世界战争一触即发。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③性质:就整个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各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6、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7、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把这些事件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根据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和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我用了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幻灯片的方式放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特别是用动画来演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组织学生讨论:一战爆发的原因、德国的野心、一战的性质、一战的影响等等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发言很踊跃。正是因为给予了学生思维自由飞翔的空间,使他们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了解当今世界局部战争的渴望。而且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相关资料,比如美国的中立和参战的原因,俄国推出战争等等。
这节课我感到遗憾的是导语的设计,因为五步教学法中第一步是复习检测,所以如何导入本课内容上我很是苦恼,是用图片呢还是复习过渡,最后只能是两者都兼顾,但是这样的设计感觉怪怪的。而且因为使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内容比较多,上课时节奏较快。所以感觉前松后紧。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有待我们历史教师持续不断地去探讨。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一、温故知新
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时间结束的?结束标志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2.知道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2.学习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导入:用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独学完成)①背景:A、粉粹“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____________的错误。
B、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思想,提出______的方针。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看真理问题讨论的图片和视频。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生对学完成)①时间:_____ ②地点:______ ③内容:
A、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意义:
A、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
B、完成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拨乱反正,是____________的伟大开端。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2.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加强:(1)平反冤假错案:
①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得到平反。(2)完善法律制度: ①成就:
A、1982年颁布第四部《____________》。B、1986年,颁布《___________》。
C、全国人大又通过了《____________》、《劳动社会保障法》、《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法律。②意义:
A、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__________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C、我国逐渐向__________的道路迈进。
拓展延伸:看ppt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五、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 完善法律制度
六、当堂检测:(见ppt)
七、作业设计:
(2009陕西中考)材料三
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代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指什么?这一转折有什么意义?
八、巧记历史:
• 一九七八看北京,真理讨论奠基础。
• 解放思想为指导,经济建设是中心。
• 改革开放好开端,核心领导邓小平。
• 历史转折意义大,中国走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