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像合成技术教案
青年教师大奖赛公开课教案
——图像合成技术
授课教师:李天生
授课时间:2012年4月16日上午第三节课
授课地点:机房2
授课班级:101班
一、学情分析: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学生对windows基本操作已比较熟悉,也已经有使用办公软件和flash软件的经验。对于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也有几次的使用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photoshop软件常见工具(移动工具、磁性套索工具等)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体会创作过程,初步了解图片合成技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
创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图片合成的相关技术
难度:自学相关图片合成技术、利用图片合成技术实现创新。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布置任务展开教学。
小组协作法:分成A-F六小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组内成员相互协作完成任务。
分层教学法:布置四个任务,任学生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同时选择多个任务,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机房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Flash影片引入:
(二)新课讲授
1、图片合成技术的概念:
把不同图片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合成到一起形成一张新的图片的技术。
2、图片合成步骤:
3、实例视频讲解:四个实例都已经录制成视频文件,让学生选择学习其中的一个实例。其他实例的帮助文件会发送到学生机上,让学生自学。(注明:几个实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样也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
(三)任务布置:
(四)点评与小结:
(五)课后作业:
八、课后反思:
第二篇:探索图像的合成技术学案
探索图像的合成技术学案
科目:信息技术年级:七年级学案设计:刘志松日期:2016、12、16 【学习目标】
1、图像的合成技术的掌握。
2、图像的合成技术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选择快速选择工具,确保选项栏中勾选“增加到选区”,然后将工具的大小调整到跟图像孩子鼻子差不多大,这里设置直径为70像素、硬度为25%。这样设置后,就能更好地在下面应用起来。
选择好快速选择工具,将选择工具想象成画笔,然后在人物周围画一圈,就会看到虚线萦绕着刚才所画的区域,然后这个就是选区啦。
2、保持选择工具的选择状态,如果选区内有不需要的物件,比如凳子、肘部内的空隙,按着Alt,然后点击消除掉。
3、向屏幕顶部的一个按钮,该按钮说,完善的边缘。当你发现它,推动它!在工具选项栏的右端,有个按键“调整边缘”,ok点击它。
4、当调整边缘的选项框出来后,将智能半径选中标记,然后如下设置。这些选项设置以后,班级:姓名:组别:等级:
先不要点击确定。
二、合作探究:
1、选项框左边是一个小图标,看起来像一个油漆刷。这是调整半径工具。确保工具被选中,然后在之前很难选择的头发区域。这将创建一个软化的选取,然后点击确定。
2、现在点击多边形套索工具。它的工具,看起来像一个尖尖角的套索或着像个“皇冠”。然后在屏幕的顶部,点击两个重叠的框,这意味着该工具将“添加到选择”。
二、评价:
对图像处理和加工的方法有了解,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能选择工具、软件和交流方式进行学习和创造作品。
第三篇:影像艺术课图像合成教案
影像艺术课图像合成教案
一、授课类型:新授
二、遵循原则:实践性、参与性、互动性
三、实践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初步掌握图像处理方面的知识,具备处理图像的基本能力。
四、体验过程:
(一)兴趣感知
1、激情导课。同学们大家知道大头贴吗?拍过大头贴吗?拍过的同学请举手,好,那大家喜欢大头贴吗?今天我们就自己亲手制作大头贴,看我们教室的后面墙上,这都是前几期做的比较优秀的作品。
2、课程简介。本节课运用电脑这个工具,用photoshop软件来进行图片合成。
3、出示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独立的做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二)快乐体验
1、首先打开两张图片,一张是你自己的人物照片,另外一张是背景图片。注意:两张照片都要通过软件打开,直接双击打开不行
2、这一步就要用到工具栏了,第一个工具就是多边形套索工具,用多边形套索工具连线,把人物选出来,在做的过程中如果做错了,要用键盘的Delete键来恢复。
3、选定人物后,用移动工具将人物移动到背景上
注意:移动后,会发现人物太大或者太小,下一步解决如何把人物变大或者变小。
4、改变大小
点击图片,按Ctrl+T键,然后拖动到边角处一直按Shift键改变大小。最后按Enter(回车键)。
5、保存。
点击文件-存储为,将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格式(JPEG)修改完后,点保存。
(三)展示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展示体验结果,并进行自评。
2、教师评价。教师就每组体验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分享收获
1、交流体会。学生互谈本节可的收获或体会,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然后找同学自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与同学们分享。
2、点拨升华。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点拨,使目标升华,由感知到产生激情和欲望。
第四篇:《合成图像》教学设计
《合成图像》教学设计
■引入题
教师展示一组合成的图像,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创作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的主题——《合成图像》。
■学生自主学习
1.出示任务一:有位小姑娘,因故不能亲临中山纪念堂,你能帮她在中山纪念堂前留影,完成她的心愿吗?
资源(素材):小姑娘、中山纪念堂图片各一张。
学生练习:四人一组,先从本查阅有关步骤,再自己探索,完成作品上传到教师机。
教师示范操作步骤:
(1)打开人物图像,利用不规则区域选择工具,选取人物并复制到剪贴板。
(2)打开风景图像,把剪贴板上的人物粘贴过来。
(3)单击菜单“编辑/变换/缩放”,对当前层图像进行形变处理。
(4)单击菜单“编辑/变换/水平翻转”,使人物水平翻转。
()用工具箱中的移动工具,移动人物至图像左边的合适位置,任务完成,保存。
学生可通过教师的示范与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学习Phtshp操作的知识。
2.出示任务二:现有广州夜景和节日焰火的图片,怎样制作“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效果?
资源(素材):广州夜景和节日焰火图片各一张。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任务一的方法不可以,因为那样会遮盖下层的图像。教师提示可以运用图层混合的方法来处理。
教师示范操作步骤:
(1)打开广州夜景图像,用“Selet”菜单,全选广州夜景图像。
(2)复制到剪贴板。
(3)新建一个文,把剪贴板的图像粘贴到新文中。
(4)打开焰火图像,同样全选并复制,再粘贴到新文中。
()如果图像大小不一致,调整焰火图层图像的大小使之一致。
(6)在焰火图层中选择“屏幕”模式,就产生了合成的效果。
学生分组练习,同时对作品进行评价小结。
3.出示综合任务:对指定照片进行如下加工:
(1)把所有人物清除。
(2)调整清晰度,使图像变得更清楚一点。
(3)更换天空背景。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完成作品后上传到教师机
第五篇:《图像合成》教学设计
图像的合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五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这一课时介绍了图像的简单合成。前一课时对图片的处理做了详细的讲解,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photoshop软件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并能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技术支持。
【学情分析】
前几节课主要介绍了图片的处理(包括旋转、亮度对比度、裁切、缩放和滤镜),学生已具备处理单幅图像的能力,但缺乏“整合”多幅图片形成新作品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实际经验。这节课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制作个性化桌面,让学生切身体会制作一个作品,从无到有,从庸到精的过程。在制作中学习到知识点,又让知识点指导实际操作。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使用 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图像合成和美化。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探究获得新知识,任务驱动与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Photoshop合成图像及美化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图层概念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学习方法:模仿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设计思想】
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模拟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架构下,搭建以生为本的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通过学与练,以不断解决问题为手段,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标中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总体的信息素养。而在本节课中就坚持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努力为学生创设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以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制作个性化桌面为主线,其间又分解为四个小任务:体验图像的初步合成、加入个性化元素、调整修饰作品、文字的添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穿插介绍了:图片的移动、羽化、自由变换、图层等。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操作性强,再辅以“小助手”软件,让学生切身体会制作一个作品,从无到有,从庸到精的过程。在制作中学习到知识点,又让知识点指导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
师:这些图片是通过相机直接拍摄得来的吗? 生:不是!
师:那这些图片是怎么得来的呢? 生:合成的!PS的。师:看来图像合成已经深入人心了。请同学回想一下我们经常会在哪里看到合成的图像?
生:杂志封面、海报、网页等。
师:对,请同学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机的桌面,这也是一个合成的图像。今天我们也来PS一下,为我们的电脑量身定做一个桌面。
二. 新授教学
1、巧选素材,体验合成
师:(演示)首先我们需要用一幅漂亮的图片作为背景(打开目录:浏览、选择),其次我们选取本月的月历,这样你的“桌面”就装饰性和实用性兼备了。选好素材后,我们可以开始制作了,点击文件→新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名称:个性桌面,高度和宽度:我们以像素为度量单位的话,请问图片的尺寸为多少呢?
生:1024*768(如果学生不能给出答案,教师应演示如何查看本机显示器的分辨率。)
师:先布置好背景(利用移动工具,拖放进来),再加上月历信息,桌面的雏形就已经完成了,待会儿同学们操作时如果碰到技术性问题,可以参考提供的小助手,也可以和同学互相讨论。(简单演示小助手的用法)【活动一】:体验图像的初步合成
生:浏览素材,确定作品风格。简单模仿:新建一个1024*768像素的图像,依次添加背景图和月历表(技术:拖动)
设计意图:活动一的操作任务相对简单,学生容易上手,能够顺利完成图像的初步合成。让学生体验图像合成的过程,揭开图像合成的神秘面纱。
师:展示学生作品,给予适当评价。
师:(总结)刚才我们利用PS做了一张“桌面”,首先将背景图放进来,然后又将月历放进来,其实这就是图像的初步合成。同学们想不想加入点自己个性化的元素进去呢?下面的学习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加入个性化元素
师:(演示:在原来的桌面图片上,添加一幅合影图)我们这里只需要照片的一部分,可以使用工具把这部分选出来。PS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选区工具,有:选框工具、套索、魔棒等。这里我们利用椭圆选框工具选出我们的头像,利用移动工具,拖过来。大家觉得怎么样啊?(突兀,合成痕迹太明显)人物图像的边缘和背景颜色对比度太大,所以最好能将边缘柔化,使我们的身影很自然的溶入到背景中。这里啊,有个参数值的设定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先来撤消刚才的操作,(技术:历史记录)我们做过的所有操作都留在历史记录里,现在回到拖动之前。选好对象之后,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有一选项——羽化,输入羽化值,30。将羽化好的对象拖拽到原来的桌面图片上,大家看看现在的效果怎样?很神奇,是吧?合成图像时利用羽化可以实现各个图片的无缝组合。
【活动二】:加入个性化元素
师:(巡视)①大家可以改变羽化值看对于选区的影响(具体来说羽化值越大,虚化范围越(大);羽化值越小,虚化范围越(小))②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请同学们保存你的作品并将图片应用到桌面上看看实际效果吧!(文件的保存:保存位置、文件名、类型;可看小助手;必要时要演示讲解)
[师生共评]:(展示某个同学的桌面,请其他同学评价,发现问题)最初我们制作桌面时并未考虑到桌面左侧的图标,同学的合影被图标挡住了。(所以在下面制作中我们要不断的根据实际应用效果实时修改作品)
设计意图:为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桌面,要求学生在图像中加入个性化素材。操作过程中,发现图像画面不协调、合成痕迹明显,引出羽化值的设置;并让学生探究羽化值的大小对选区虚化范围的影响。
2.3精益求精,成品出山
师:请展示同学根据评价同学的建议调整你的作品(同学在修改作品时,发现问题)合影的位置不能移动(引出图层)大家仔细观察界面,看能不能发现哪里出了问题?—图层面板
师:(讲解图层概念,并帮助实现各图层内容的位置调整)我们发现刚才加入到新文件中的几个元素被分别放置了不同的图层上(图层缩览图)。打个比方:图层就相当于一张张透明的玻璃纸,我们在每张玻璃纸上作画,最终作品就是所有玻璃纸叠加显示的效果。通常每个图层放一个图像元素或一组类似的图像元素,这样我们要对某个图像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选定它所在的图层,对它单独
加工,会不会影响其他图层啊?(不会)。现在我们要移动合影的位置,首先应该怎样?对,先选中合影所在的图层,再实现合影位置的移动。
师:在巡视过程中老师发现还有些同学作品上的各个元素大小比例也不是很协调,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效果适当调整各元素的大小和位置。(通过自由变换工具实现大小或角度的调整。参考小题板中的技术技巧)
[实践]:学生调整作品中各元素的大小和位置。
【设计意图】:为使作品整体布局合理,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图像的大小和位置。在调整位置时,发现某些图像选不中,教师适时提出图层的概念,并通过PPT,加深学生对图层概念的理解。并通过自由变换命令实现图像的合理布局。
2.4活动四(自主探究):添加文字
师:我们刚才选用的几个素材都是图片,虽说ps是专业的图片处理工具,可是它处理起文字信息也丝毫不逊色,我们一起来为这个图片添加一个文字说明吧。请同学们参考小助手上的操作提示完成活动四:文字的添加。添加的内容可以是你的座右铭、个性宣言、甚至是你喜欢的一首小诗。
[实践]:学生添加文字信息(可参考范例)
师:(巡视)提醒同学注意:①当文字内容较多时,应使文字信息在格式上保持一致,不要作过多的变换,否则易显得花里胡哨,杂乱无章。②在用色上,文字的颜色可以和背景的颜色是同一色系的,也可以互为补色,还有一个小技巧是直接用拾色器选取图片上现有的颜色,但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颜色,都要使文字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对比要大一些,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文字内容。
3、展示作品,课堂总结
师:经过同学们三番五次、精益求精的修改后,作品怎么样呢?我们选取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共同赏析。(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评)
师: 图像合成概念的升华:今天我们DIY了一个漂亮又实用的桌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图像的合成并不是多幅图像简单的拼凑,整个过程涉及到作品的布局设计、素材的选取、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怎么组织、处理、修饰和融合,只有这些都处理好了,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并通过这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互助协作过程中,交流、协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