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探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探究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这一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具体实施值得研究,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小组合作;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54-02
引言:建构主义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这期间,许多学者,一线英语教师对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做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新入学的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社会对于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强,建构主义理论仍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课堂设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中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体现,为大学英语课堂设计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巴特莱特(Bartlett,1932)和皮亚杰(Piaget,1966)的图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管理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征询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
2.强调学习情境。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3.强调协作学习。认为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构建的重要手段之一。
4.强调意义建构。认为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如上所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应重视“情境”,“协作学习”,“会话”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尤其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小组合作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小组合作形式,即学生在小组中就话题展开活动,小组成员互相沟通,相互合作,以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束定芳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体现为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等。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将教材涉及的主题和有效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堂的交际活动中去,还要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科学的课堂活动设计提供的有力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
(一)中Unit 4 Care of the Elderly,Text B Care of the Elderly:A Family Matter的教学内容为例,具体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几种有效的形式。
(一)模拟访谈:创设情境
在话题导入的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提前制作好的人从生到老的录像,录像在一个老人凝望窗外的镜头戛然而止,两个标题映入学生的视野:What happens to people when they become old?Would you live at home or in a nursing home when you are old?学生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上话题做一个模拟访谈:小组成员一个担任记者,三个扮演老人,讲出自己的观点。
在话题导入的环节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首要步骤,目的是唤起学生对话题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完成课堂中的交际任务。模拟访谈需要记者和被访谈者之间进行频繁会话,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激活了头脑中原有的图示,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小组讨论:文章理解
本文向读者介绍了美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大部分的老人在家养老,由家人照顾。文章还说明了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的三大原因。教师在精读课文之前先引导学生了解整个文章结构,从而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大意。然后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这一环节需要小组讨论和协作,共同完成问题的回答。
建构主义提倡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不断探索和完善对问题的理解;建构主义认为,意义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是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问题的设置要有技巧: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能够启发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合新授知识回答上来的问题是好的问题。同时,在文章理解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略读,跳读,猜词等阅读策略完成对文章的理解。
(三)小组竞赛:词汇学习
词汇学习是大学英语课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理,词汇学习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教师在讲解新词时可以口述一个英文例句,让各个小组用抢答的方式对新例句进行汉语翻译,或者一字不差的重复例句。另外,在学习了所有单词之后,也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对所学的单词加以巩固和复习。比如:一个小组提问:What is the word meaning “happening from time to time but not regularly of often”?先抢答“occasionally” 的小组得分。
建构主义大学英语课堂设计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所有成员都能够参与到词汇学习中去,创造了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了解文章中哪些词汇是学生的原有知识,哪些词汇是新词汇,这样才能精选新授词汇。另外,教师选择例句内容应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或结合专业,或结合时事,或贴近校园生活、学生思想热点,或利用中外名言警句,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受到思想启迪。
(四)小组辩论:拓展学习
在学生结束了对整篇文章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将所学的英语词汇、句式和自己独特的观点用实际口语进行表达,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老年人养老”的话题,辩论题目是: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to send your parents to the nursing home when they are old?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大组,每个成员都收集材料支持自己组的观点。自由提问阶段由两个组互相提问。
通过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对中国和美国的“老年人养老”这个话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理解,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意义构建者和展示者。辩论赛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力。
三、结语
从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传统的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会话练习,最终达到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2]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29.[3]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J].外语界,2010,(6):26.[4]熊英.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54.作者简介:关丽(1976―),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从事二语习得,教学法研究。
第二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代表人物: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2.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1.知识观
(1)知识不绝对: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如:我们学习的平行线的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但是现实情境中并没有这样的两条直线。
(2)因情境不同,知识也会发生变化: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如:数学上我们学习:1+1=2,但是这也只有在数学计算时是可行的,当变换了情境,比如,一杯水倒在桶里,再倒一杯水在桶里,此时还是一桶水,1+1=1了。
(3)因人而异:知识会因为学生经验世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我们学习的小鸡是有两条腿,一对翅膀,但是小明的爸爸是某快餐养鸡场的员工,因为给鸡注入了激素,小明看到的小鸡就是4条腿,两对翅膀。这样的话,我们课本上对小鸡的学习就与小明的经验不符。2.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3.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这些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方面:
(1)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2)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息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四)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2.抛锚式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3.随机进入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题目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有哪些?支架式建构主义教学、抛锚式教学以及随机通达教学模式又是如何体现这些教学理念的?
答:1)知识观:知识可被视为是由人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强调知识的获得离不开人主动积极地去建构和解释他们已有的经验。
2)学习观:当代的建构主义者比皮亚杰更重视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结构,这些先前的知识结构是新观念和经验的过滤器和辅助器。建构主义者也相信知识并不分离,而是与学习者的行为和经验密切相关。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它是跟前后经验有相对的关系。知识是个人与他人经由磋商与互动的社会建构,不是独立存在于符号之中。
3)学生观: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4)教学观:知识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因此,教师不能将观念加之于学生的头脑中,需要学生去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教学中并非只需要传送一些意义而已,而是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要引入具体的情境,适当采用协作学习,以便激发学生去建构这些意义。
5)师生观:教师和学生不具有相同的经验,因此,虽使用相同的符号,他们的认知和解释就很难完全一样。当学生说他们听懂老师的讲解时,其实,是学生凭个人的经验对老师所发出的信息做一番合理的解释而已,并非与老师的领悟完全相同。所以,教学是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传输知识给学生,毕竟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教师的认知不等于学生的认知。
第三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2)基本观点: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
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皮亚杰坚持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他看来,对儿童思维运演变化过程的描述,本身就构成了对学习的解释。
(2)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白俄罗斯人(Belorussia),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茨基与A.H.列昂节夫和A.P.鲁利亚等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在30年代显得特别活跃。维果斯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观点和应用 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
(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
(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传统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但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谈及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教学策略?
当代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分为两类: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分为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即进入式教学策略以及启发式教学策略 协作学习策略分为课堂讨论、竞争、协同、角色扮演等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教学方法?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事件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自体验,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真实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背景,必须包含真实的事件或问题。真实问题应与学生的经验相关,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事件或问题被称为“锚”,确定它们被形象地比作“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故这种方法被称为“抛锚式”教学。由于它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主张教学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又称为“情境教学”。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性质和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具体的事例?
答: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现代建构的学习有以下6个特征:
一、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强调学习者积极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学习是建构性的——心智的表征具有真实的本体状态(即外部世界)、知识是由个人建构的、个人在建构知识时必须依靠人际的意义共享与协商、建构过程必须科学;
三、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可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而且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
四、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学习的目标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与学习任务有关。
五、学习是诊断性的——自己控制学习;
六、学习是反思性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行动进行思维。还需要补充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有什么联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资料,用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更详细的内容,百度里都有)所以,联系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多注意学生的活动性,多设计情境(“情境”),让学生利用“协作”(例如,小组活动)&“会话”(例如,交流)&“意义建构”(例如,找联系,自我总结)去完成课堂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11.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教学的目标无法从外部确定,只能根据真实任务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建构,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精细加工。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毫无意义。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文本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而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主张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较为有效。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分析教学对象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分析,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像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以及学习者带人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鼓励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社会协商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建构主义者采用的一些具体的策略包括:在真实的情境中确定任务,运用认知学徒方法(对学习者怎样达到专家水平业绩进行示范和辅导),交流多种观点(合作性学习以提出、分享不同的见解),社会协商(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运用真实的事例,反思,以及对建构过程提供可靠指导。
关于教学评价,建构主义主张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习者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注重对真实问题的解决。
从以上论述,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由于对学习的理解不断深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一直以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学生的发展都是教学的终极追求,然而由于人们对“人”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心理机制的探索的局限,教学的价值追求常有失偏颇,尤其是受到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的影响,教学常常表现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而对于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人的发展常常被忽视,甚至无视人的存在,把人等同于物,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关怀。当我们把目光从科学知识转到人的个体意义建构时,我们发现,教学成为建立在“主体间性”之上的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教学不仅是对客观知识的学习,更在于教师、学生生命意义的展开。这意味着教学的重心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第四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章
一 举例说明概念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体验来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2.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如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而认真听讲。3.自我调节学习:学习者主动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二 思考题
1.如何用交互决定论解释来自同家庭的学生也许有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
班杜拉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
1、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环境。
2、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
3、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在行为内部,人的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以彼此相连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这个过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不是两者的连接或两者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
2.教师自我效能对其教学有何影响?
影响教师教学努力程度;经验的总结和学习;影响教学的情绪。3.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怎样做到自我调节学习?
学习者主动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借助自我记录进行自我观察,把自己学习与目标进行比较,自我判断。最后自我反应,调整行为和环境,控制自己的认知、行动和行为。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 举例说明概念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问题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如语文课学了与春天有关的文章,可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春天去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找与春天相关的各种数据、观察与春天相关的各种事物等,最后写成活动总结。
2.认知师徒法:让学生与老练的学习者合作,通过真实的使用概念来学习,将学生置身于专家实践的真实环境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负责问题的能力。
二
问答题
3.根据自身实践经历,谈谈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有何长处和局限? 长处: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强调创设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注重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协作学习;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局限:受学生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的限制;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过于片面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而忽视知识内容的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忽视知识、技能的教学,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必然落空;片面强调发现学习方法,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4.如何组织合作学习
准备:团队建设;交往技能。
开始时2-3人;异质小组、不要自由组建;形成统一体,最终要改变小组成员;清楚评估方式;具体的反馈。5.建构主义的观点有哪些特点
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6.建构主义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
建构主义指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因此,错误的认识尽管思想、方法或知识依据可能是错误的或幼稚的,但却仍然有着其一定的合理性。所以, 我们不应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作出认真地努力以便去理解它们的性质、产生的缘由等。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错误产生的内在合理性,并且尽最大可能地对于错误中的合理成分予以充分的肯定,才能在尊重学生的努力与劳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最终实现帮助学生发现错误、进而做出必要改进的目的。
第七章 智慧技能的学习
1.为什么说“概念”和“规则”既可以归入陈述性知识又可以归入程序性知识范畴?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是规则,规则一般由若干概念构成,从内容上看,他可以是定义性概念,也可以是某种性能。定义性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规则。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一样,其核心成分也是概念和规则,但在陈述性知识中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贮存并被陈述或提取,在程序性知识中则以“产生式”贮存并支配人的行为。2.应如何教授概念?
教师呈现合适的正例和反例;学生比较正例和反例特征;学生形成检验假设;学生根据这些基本特征给出一个定义。学生判断的例子是否符合概念;教师分析确认假设,给概念命名,并下定义;学生举例。学生描述思考过程;学生讨论假设和特征的意义;学生讨论假设的类型。
第八章
1.说明“作文构思技能”难以教会的原因。
2.请从策略学习的观点说明学生能陈述所写文章的方法却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
学会了策略却不会运用或不愿意运用。3.设计一个研究学习策略的计划。
第九章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的概念,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内部动机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一方面应逐渐使外部动机作用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作用,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作用,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作用处于持续的激发状态。
2.分析所学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减少社会比较;提供具有选择性、挑战性和复杂性的教学活动;不将学生的表现与能力联系到一起;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并提供支持;不注重分数和其他外部表现,增强内部动机。3.举例说明动机与能力是如何互相作用的。
第五篇: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哲学 心理学 学习观 教学观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提出的教学观,使人们从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它提出的学习观,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激发,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深人研究而产生的,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川。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则认为,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承担着知识传递的功能,人类的知识积累是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复制和输出传递下来的。这决定了教师对知识是否正确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精神,更压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的产生既有哲学的渊源,又有心理学的基础,更有其现实的原因。
1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学习哲学,有人认为最早的建构主义者是苏格拉底。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应该算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到18世纪,哲学家维柯被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德国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进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提出了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提出了关于科学的观点,尤其是库恩强调知识是个人的理解,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之后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影响下,建构主义就从认知主义中繁衍而出,它是在综合二者的核心概念思想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思想的必然发展趋向,是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学习理论中的一种体现。
2.心理学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讲,最早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是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杜威提出了经验性学习理论,强调经验的生成和改造。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被认为是当代建构主义的先导。他对建构主义的出现发生影响基于他的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即活动内化论,认为学习最基本原理就在于发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杰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3.现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因特网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传统教学在科技的冲击下,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核心是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对改革传统教学有重大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思想
1.学习观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双向的。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另一方面,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视具体情况的变异进行重新建构,而不是原封不动地被提取。建构主义还倡导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社会性、学习的反思性,学习的创新性。2.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从他们独有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教学过程有着独到的见解。建构主义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合理性[31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在教学观念、教学目的、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上都有所不同。在教学目标方面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观念上首先强调教学的理解性,其次是重视教学的情境建构,第三是重视活动与主体的交往,第四是在师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必须树立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善于建构知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挥主体性的潜力,应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技能和习惯;而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是提供给学生现实世界复杂的真实问题,在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其角色从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高级合作者。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做一反思一学习一应用”等四个环节的内容,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建构主义对学生与教师的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改革,提出了新的观点。教师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和引导者。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价
1.从认识论上来说,建构主义阐释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有力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它反对机械反映论,对认识个体的主体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科学地处理认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认识论方面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经验论的种种弊端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攻击。但与此同时,建构主义(特别是激进的部分)走向了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相对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不要去追求“真理”,另外,它过于强调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甚至完全否认本质、否认规律、否认一般,有一定的相对主义色彩。
2.从教育理论与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它提出了新的知识观,影响了我们对知识观念的重新建构;它提出的教学观,使人们从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它提出的学习观,切中了传统学习的要害,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激发;它提出的学生观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主张和观点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符合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而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3.建构主义理论的优点在当今已为许多人所熟知,是无可争议,有目共睹的。但是它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有:
(1)建构主义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而导致往往忽视实际知识内容的教学和那些常识性的、系统性的知识的传授,这样学习者通过自身意义建构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一定的片断性、不连贯性,甚至出现知识断层现象。这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
(2)建构主义过于强调发现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指导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开发。但即使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现学习法并不是绝对有效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去意义建构、去发现学习;而且,发现学习法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适合于高级学习,很多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这种学习有效地建构知识;还有就是它占用的时间较长,并不一定适合于实际教学。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过分强调它在具体教学中的地位。
(3)建构主义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对师生角色互换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教师来说,要协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课下要做的事情更多。这可能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过高。在现实中,教师并不一定具备建构主义所要求的所有能力,或者能力的大小有区别,是不是有如此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4)虽然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因素,不易于实施操作,充满了不可把握和不可知的因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而不是对个人的学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