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

时间:2019-05-13 00:5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

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理论的确立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支架式教学。二.抛锚式教学。三.随机进入教学。

无论哪一种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理解)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笔者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现就其中的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之前,曾先行研究了大量《故乡》一文的资料,抓住了此文运用对比进行写作的特色。教此文时,我学习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内容。于是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因为,对比可以看作是《故乡》一文的基本概念建构。

在教课之前,我拟定了此课的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

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在公布了问题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3.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

4.六个故事的对比度相当高,这样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当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结果来。从而印证了我们的设计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课时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此文对比艺术的理解,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段,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不是十分熟练等原因,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一定很好(并不影响对原文理解)。但即使如此,学生对此文的理解还是基本保证了的。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核心是,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记念刘和珍君》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七十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如文章一开头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又容易把握。于是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文章是纪念刘和珍的,那么,刘和珍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这些事迹。

2.既然作者相当看重这篇文章,寄予了深厚的情感,那么除了刘和珍的平凡之外,还应当有他的伟大之处。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

3.既然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搞清楚这种情感是什么。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

以上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到遗憾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于是得出以下结论: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她毅然预定“我”编辑的《莽原》(“凡我所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有她还为学校的前途黯然泣下。可是尽管如此,她在我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没想到这样一个态度温和,常常微笑的可爱的学生,却在“三·一八”爱国请愿事件中被无端地枪杀了(“我在[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令人吃惊的是,她和她的战友们不只被枪杀,还被棍击而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而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是欣然前往,从容镇定的,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沉勇和坚定(“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助,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然而,反动的帮闲文人却对她们的爱国行为进行恣意诋毁(“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就不能不令人恨从中来。

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难点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

首先,是针对刘和珍及其他勇士的,既有惋惜又有敬重(文中这样的例句很多)。

其次,是针对段琪瑞政府及其反动帮闲文人的。既有愤恨又有鞭挞(文中这样的例句也不少)。

其三,是针对革命者未来的热切希望而言的,在此倾吐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时代完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

而这样的结果比起我们单纯讲解课文,让学生接受要容易得多。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紧紧抓住学生中心这个环节,从学生的认知可能出发,把繁杂的问题降低梯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三.随机进入教学

建构主义随机进入教学方法的理论核心是,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高中第一册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只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我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篇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收上来的作业中,不乏文辞独创的范例:

“元思君:

别来无恙,余独乘舟,自富阳下桐庐一路风色俱佳。观之者以其秀美无双,坦荡胸怀也;厌之者,以其遮阴碍日,浊气横张也。然荫翳者,固有之也。至若林之幽雅秩秩,水之一碧万倾,虽有憾者者不免涤荡尘缘也,是以专告兄台。” 结尾更显示学生丰富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

“山的伟大、富有活力,在于养育包容了自然界的生灵万物。这些生命现成为的点缀,又靠它得以生成滋长。好鸟、鸣蝉、猿猴,它们在山水里生活得那么幽然自得,它们欢乐地发出对大自然的颂歌。正是这一曲曲雅好的歌声,把这安宁祥和的奇峰幽谷,融成一个热闹和谐、美妙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俗务缠绕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儿看一看这雄奇的景物,也会被吸引,清新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

更有一位学生写到:

“余是以有感于此矣!鸢飞戾天者所在皆是也;经纶世务者,世所不乏也。岂能尽皆观此而得之乎?举世混浊而唯我独清,众人皆醉而唯我独醒。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与世相推移者也。吾谁与归?哀哉!”

这封信满口的之乎者也,根本不象中学生意识的文章。该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写现代书信),但实在是写得痛快淋淋漓。不能不说其深得原文的旨趣。看得出该生的创造力实在不低。这一设计,不单考察了学生基本的文体常识,还考察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考察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针对不同的具体语言材料进行灵活处理的能力。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我们对于此文的教学就是建立在“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在教师的导引之下,学生随意地但又是有目的地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了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实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

四.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点感受和启发

通常我们讲备好课,认真备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熟悉课文。怎样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恰当地运用一种教学理论,找到一条适合的教学之路,形成一种适当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持“继承发生认识论”观点的奥萨伯尔认为,“假如必须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部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习者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总之,原有的适用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尚风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认》也认为:“学生在听讲中要将知识A内化,就必须将与知识A相关的已知外化,否则未知的A就不能借助己知转化为己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好了已知与未知,恰当地解决好学生的认知链问题,或许我们既能轻松地进行教学,又能事半功倍地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一文说,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是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点的。因为,这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人探索、认识、发现世界的方式。把握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问题,对于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改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刘明知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

邮编:650500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引下,探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还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让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探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科学运用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为结构主义。这一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对“刺激—反应”公式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刺激和反应是一种双向关系,刺激加之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1970年皮亚杰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①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新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丰富 和完善,奠定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基础,带来了教育的革新性变化。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要对所学的知识主动建构。

(一)主动建构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秉持“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基本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师生间互助、交流,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有先前经验、学习情境、学习者共同体、主动建构、学习结果等。③在学习时,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和辨析,自主建构获得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情境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和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与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标强调多义的阅读文本。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知、分析、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先前的经验,根据自己的认知、辨析和理解,对文本会有多义性的解读;另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实践,并在实践 中感悟和思考,以获得知识。④学生的阅读所得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收获是不一样的。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解放课堂,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得到很多启示。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在阅读作品时,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阅读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阅读一篇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要让学生有多样化的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所以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是灌输,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硬塞给学生。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认识和多样化的理解。

(二)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⑤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摒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采用各种方法鼓励、促进、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适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经验水平上的盲目摸索,它需要教师的干预、指导、点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因受到阅历、经验和不成熟心智的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往往狭隘、偏颇,甚至与作品的主旨完全背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而是要要发挥好特有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学生才会有更大的阅读收获。

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根据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以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一)重新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语文阅读是学生对知识的外化建构和内化建构的统一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作品的内容相适应时,作品的信息、知识经过学生选择、过滤后被吸取,这样,学生就获得了知识。反之,如果学生的认知经验与作品的内容不相适应,那么,学生就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就是 读不懂作品,也就不能获得知识。阅读就是在不适应与适应的过程中循环反复,从而有了阅读收获。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景

学习心理学家布朗等人提出了“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这一观点,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要设置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作品的情景。

教师精巧的导入设计能让学生很快进入阅读情境,教师充满感情的形象描述以及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都能较好地营造阅读教学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意义建构。还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情景辅助阅读教学,建构学生新的认知结构。例如,我们在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我们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背景材料,在音乐伴奏播放中朗读“易水送别”这一片段,用视频展现“荆轲刺秦王”这一情节。通过音乐、视频画面、师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阅读情景的营造,学生对这样一篇很长的文言文阅读就会感兴趣,同时也能较好的理解荆轲的形象和作品的主题。良好的阅读情景的创设,往往会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良好阅读情景的创设。

(三)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协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话交流是协作发生的重要环节,⑥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每一个人的思维和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作品的理解,应受认知结构和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是多层次的。在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深层意蕴,特别是多主题作品的理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就显得很有必要。例如我们在教学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时,学生对这首诗的主旨会有多种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资料室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然后通过对话、讨论、交流。最终让学生认识到,这篇作品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音乐”“爱情”“悼亡”“怀才不遇”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作品的意蕴和主题,甚至艺术手段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当下,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来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协作和对话交流活动。在阅读作品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师的任务就是提出学生协作讨论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交流,适时进行点拨。通过广泛的协作与交流,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阅读作品的收获将会更加的丰富、深刻。

(四)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对象应由关注静态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体验。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灵性、情感的生命体,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学生与作品的对话、学生阅读感受的交流,这一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的生成性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是创设氛围,通过对话促使生成。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生活的对话等,对话的氛围是阅读教学充满活力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对话的氛围,搭建学生间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想表达,能表达,会表达,并且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见解。只有在对话中,学生的智慧、灵感才会得到闪现,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才能增强,才会有认知、情意等方面的动态生成。师生通过对话能碰撞出更多阅读的智慧火花。

二是在解读文本留白时促使生成。在文学作品中,留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使作品充满想象的空间,使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深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预设,引导学生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如《项羽之死》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项羽过江东,历史将怎样发展?学生在对留白的解读中,生成了丰富的想象,并且这些富有差异的解读产生了碰撞,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谈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同学交换自己的意见。最终引发学生多样化的思考,使留白的解读充满动态的生成之美。

三是在适度拓展延伸中促使生成。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由作品的某个点加以生发,适当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使新知的生成。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项链》时,当我们分析了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玛蒂尔德”这种的人物吗?如果她没有丢失项链,十年后的生活 会怎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讨论,然后布置学生编写“没有丢项链的玛蒂尔德十年后的生活”。这样延伸不仅没有脱离文本,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还是一次学生写作表达的训练。这种延伸让学生在学习作品时无形中生成了语文学习的生活意识和有趣味的语言表达。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文阅读就是为生成而预设,就是要追求有机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恰如其分的预设中,生成阅读累累硕果。

(五)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目标。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建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对所阅读的作品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阅读作品时,我们每一个阅读者头脑里形成的认知形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中的形象、主题等,学生得到意义建构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孔乙己”这一形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的是完全一致的“孔乙己”形象,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失败的。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独具个性的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最终目标,当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异彩纷呈,就实现了真正的意义建构。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我们对主题的理解不能千篇一律,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对桑提亚哥内心活动的探讨,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深刻的认识,这样阅读作品的教学目的就达到 了。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阅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来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好习惯使人收益终身,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学生对阅读作品有兴趣,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就能产生阅读的动力。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阅读才能成为学生一生的延续活动。这样,阅读才会有意义。

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品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是指与阅读有关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阅读品质一般包括专注、勤奋、恒心、思辨等,它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效果,对于阅读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除了阅读的习惯、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阅读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的品质要从多方面着手,阅读目标的激励,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中教师问题的引导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招一式所能奏效。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长期坚持的态度来抓好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品质,阅读的目标就能容易实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与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诸多内在的联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联想、思考、理解、辨析,从而获得体验和感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与阅读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对象,实现意义建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协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使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让语文阅读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刘儒德教授谈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47 [2]高文,建构主义的教学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1,(1),3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4]郭亚丹,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5]喻冰,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09.05.[6]邱少珠,后现代理论下的语文对话教学反思与构建[J].工会论坛,2008.5,VOL14,(3).[ 7]康会贞,建构主义与语文教学的转变[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作者:刘明知,男,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法

地址:云南昆明

邮编:650500)

第三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所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身临其境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例如,复习初中第三册Lesson61课时,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通过多媒体屏幕显示画面: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十多只色彩各异的汽球,每只汽球上都用英语写着一种物体的名称(如:chair,cup,vase„„),用鼠标点击某物体让同学说出“What’s it made of ? ”问题的提出采取由某位同学操作,全班同学提问,个别同学作答的方式。正确答案出现后,该汽球会呈自由落体状下落、破碎,随之出现该物体的原材料的单词,伴有小动物“Right, Right, You’ re great”的祝贺声;即使答案错了,也会有小动物“Sorry, Sorry, Try it again”的鼓励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仿佛进入真实的境地,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于新知识的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例如,温习初中英语第一册78课句型时,可找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开展“I say”的游戏活动,播放录音,让学生上讲台演讲,学生说:“I sa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beginning with C: what’s it? ”其余在台下座位上的学生一个个地猜:chair, chalk, cap, clothes, child, class„„同学们几乎猜完了教室所有“C”开头的单词,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者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去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述的现成结论,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精讲,加强个别辅导,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应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组织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的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例如:结合SEFCBI An Interesting life 著名歌星Bod Geldof 为非洲贫困地区献爱心的行动,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献出爱心的高尚品格。学完SEFCBII At the tailor’ shop,展开对“金钱是否万能”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Money can’t buy love;can’t buy real friendship;can’t buy happiness.”的结论,从而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学生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可以要求教师帮助外,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就要整个学习群体相互学习来共同完成。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教材,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例如,在JBI, Unit 5, L17出现了新单词cup, pen, pencil, book 等等,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用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让学生巩固生词,然后再引出句型“Is this a pen?”“Is this a book?”等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学单词,又自然地学习了新句型。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境、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基础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让学生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为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教育理

念和教学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们对他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因此我认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变革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的整体,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师因由单纯地讲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消极被动地听讲,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而现代教育媒体走进课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增强了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现代教育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后,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作用,电教媒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从而成为学生新的认知工具。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 首先取决于教师学术水平和优秀的教材, 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教学中教师边板书、边口述、边讲解、边提问, 师生以眼神、表情和语言进行交流, 营造了良好的交互融洽的教学氛围。其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教学效果不仅受到教师口才发挥的影响, 也会受到教师板书是否美观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不够, 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只有教师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主动者, 教师不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三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展都由教师控制, 老师怎样教, 学生就怎样学, 老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对待一个问题的探讨程度都由教师把握, 学生很难有自主权, 有真正的供思维任意驰骋的天地。

多媒体教学的完整内涵, 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 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它是将动画、影像、图形、文字、声音等有机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 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能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系统, 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 不但可以使得板书、绘图、版面安排等美观、清晰、条理、系统, 还可以图声并茂, 活跃气氛与美化视觉, 便于理解抽象理论。课件都是在教师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而潜心设计和制作的,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电教媒体在统一时间内传递多种不同的信息, 满足多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进行因材施教, 而学生也可利用电教媒体提供的多种不同的信息, 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按需要选出适合自己层次的信息来学习, 这样就突出了个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需要索取知识的差异性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科课程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课堂的生动,有趣性。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第四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

教学背景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建构主义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方式或教育实践模式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维果茨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概念;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等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现代建构主义中的“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也都是建构主义的新发展。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学习的含义,2.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以及观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熟练应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3.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理采用。

教学重点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述与图例分析相结合

设计思路 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先明确“什么是学习”,通过在经验和持久的行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利用“鱼牛的故事”导入本节课的重难点建构主要学习的基本观点,分别介绍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观点中图文并茂,巧妙启发,积极引导,使得抽象的理论更具形象化。在学生掌握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时,通过教学模式的关系图,引导学生展开教学模式中学习的三个问题并深层次探讨,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节课的内容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也叫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发达的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因研究者,持有不同观点,有不同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形成了众多的学习理论流派,建构主义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目前,还没有综合的、大一统的理论能完全与学习的事实吻合,排除其他的学习理论。

第一点:关于学习;先明确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心理学中专用术语,与日常生活中“学习”的 含义有所不同。通过“鱼牛的故事”引出本节第二点:建构主要学习理论,主要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每个观点中都有案例引导,图文并茂,巧妙启发,是学生更加具体形象的理解。第三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学习本质之间关系,详细解读,揭示教学模式的规律。

第五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四川平昌63640)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171,国家级,国际范围发行,河北省教科所主办,《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2期上发表。】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为背景,从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四个方面探索了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教学模式

Apply the studying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to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ZHOUping-ru

(Ping chang Middle school, Ping chang county, Sichuan, 6364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set in the four factors under studying circumstances: Situation;Co-operation;Convers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It illustrates from the four aspects: making up Situations where teachers are dominant;Studying Co-operatively where Students are the centre;Discussing in classes;Constructing meanings with the aim of inventing new things and it explores that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which teachers who logically explain and teach are traditionally the centre is changed into that in which students are the centre by making up Situations;Studying Co-operatively;Probing problems, Constructing meaning.Key words: Constructivism;Making up situations;Discussing in conversation;Construction of meaning;Teaching mode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

此,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身临其境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例如,复习初中第三册Lesson61课时,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通过多媒体屏幕显示画面: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十多只色彩各异的汽球,每只汽球上都用英语写着一种物体的名称(如:chair,cup,vase„„),用鼠标点击某物体让同学说出“What’s it made of ? ”问题的提出采取由某位同学操作,全班同学提问,个别同学作答的方式。正确答案出现后,该汽球会呈自由落体状下落、破碎,随之出现该物体的原材料的单词,伴有小动物“Right, Right, You’ re great”的祝贺声;即使答案错了,也会有小动物“Sorry, Sorry, Try it again”的鼓励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仿佛进入真实的境地,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于新知识的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例如,温习初中英语第一册78课句型时,可找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开展“I say”的游戏活动,播放录音,让学生上讲台演讲,学生说:“I sa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beginning with C: what’s it? ”其余在台下座位上的学生一个个地猜:chair, chalk, cap, clothes, child, class„„

同学们几乎猜完了教室所有“C”开头的单词,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者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去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述的现成结论,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精讲,加强个别辅导,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应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组织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的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例如:结合SEFCBI An Interesting life 著名歌星Bod Geldof 为非洲贫困地区献爱心的行动,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献出爱心的高尚品格。学完SEFCBII At the tailor’ shop,展开对“金钱是否万能”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Money can’t buy love;can’t buy real friendship;can’t buy happiness.”的结论,从而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学生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可以要求教师帮助外,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就要整个学习群体相互学习来共同完成。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教材,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例如,在JBI, Unit 5, L17出现了新单词cup, pen, pencil, book 等等,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用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让学生巩固生词,然后再引出句型“Is this a pen?”“Is this a book?”等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学单词,又自然地学习了新句型。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境、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基础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

建构。让学生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为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下载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尽管一直以来我国都在提倡课程改革,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现行学校依旧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阴影依旧笼罩着整个学校教育。因......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合集五篇]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规律和原理对日常教学活动有不少的启发。虽然行为主义不再是现代教学论中流行的理论,但它在教学中还......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012.9杨柳)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121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第一中学杨柳(***) 摘要:中学化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从宏观(整体的学习方案)、微观(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理论的10个应用案例

    案例1 在教授《守财奴》一文之前,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阅读预备。第一步,要求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关吝啬鬼的资料并加以整理;阅读原著《欧叶尼葛朗台......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秘书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笔者认为,我......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共5篇)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新媒体部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构主义传入中国。提到建构主义,大家就会想起中国早期的教育改革。我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探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探究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这一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