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6:3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第一篇:《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尽管一直以来我国都在提倡课程改革,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现行学校依旧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阴影依旧笼罩着整个学校教育。因而,对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建构主义又该如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带着这些疑问我阅读了由杰奎琳·格瑞恩·布鲁克斯和马丁·布鲁克斯两位学者长期研究基础上完成的这本关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书。

该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倡建构主义,第二部分建构主义指导原则,第三部分为创设建构主义环境。

我们都知道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而理解的建构,我把它理解为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概念的转变,即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这一改造有两种可能。一是新旧经验基本一致,那么就是丰富;另一种就是新旧经验存在着冲突,这种概念的改变涉及到信念转变,称作为修订。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明确的说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堂,但是现今课堂过分依赖教科书、忽视合作学习和学生思考,强调成绩,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意识到——技巧、规则与记忆远比知识的背景、真实性、完整性来的重要。然而不幸的是学习的知识概念很容易被遗忘也无法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该书将传统课堂和建构主义课堂的学校环境加以对比,并指出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不在于模仿行为而在于深入理解。学生常常会认为自己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其实并非学科本身的问题,这种缺乏兴趣应更多归因为学生所接受的教法。建构主义常常要求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鼓励身在其中的学生和教育者一同探索。这样的教育环境应该具备几下几个特征:

 将学生从以事实为主的枯燥的课程中解放出来,允许其关注思想

 赋予学生权力,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重新形成观点,得出独特结论。

 与学生分享重要的信息——世界是复杂的,存在多种多样的观点,真理常常是一种解释方式。

 承认学习与评价学习的过程难以理解,而且棘手,并不易管理。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详细的阐释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五项原则。第一,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对于课堂中的问题,起初也许跟学生没有或者存在很小的相关性,教师就要设法让两者之间产生相关性,也就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老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寻找相关性并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创设学习机会特别重要,因为学生如果不能详尽地阐述其现有的概念,就不能逐步清晰地接受新知识。另外,建构主义环境创设要基于多种假设,并提供多种实践。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的分裂以及时间压力导致学生的智力探究高度专门化。学生很容易认定各门学科的知识是独立的、平行的、毫不相干的信息分支,知识迁移也就很难发生。如何帮助学生转变思想,向学生提出相关性的问题,找到认识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应该成为教师教学一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探究问题本质。书中指出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的重要做法。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先部分后整体,这样导致学生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将概念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将整体分割成自己能够理解的部分,进而了解概念的整体含义。实际上,这一原则也就是围绕广泛概念来设置课程,而学生则根据自我兴趣自主选择问题解决方法来学习,以此为基础来建构新理解。这种学习环境就需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

第三,寻求并重视学生的观点。关于这一点,书中指出建构主义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懂得耐心聆听。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学习就像旅行,它没有终点。在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每个观点都是一个暂时的智力中转站。”学校的线性教学使得教师提问追求的是“正确”答案,但实际上真正重要的是给学生详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

第四,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假设。拿书中一年级学生学数学为例,教师要求孩子们使用天平来确定几个塑料环的重量和一个金属垫圈的重量相等。在这个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一个叫安娜的小孩答案,而是让孩子不断提出自己的假设,老师则根据安娜的不同回答不断进行课程的深入安排。从该例子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表达假设的重要作用,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从学生提出的当前的假设出发,因而能真正捕捉到学生的错误观念,有效地促成学生理解和内化新的知识。

第五、在教学背景下评价学生的学习。这一条原则也就是反对现今教学过分注重标准答案,书中说道“有效的评价只有发生在富有意义的背景中,并且与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相关联时,它才能最自然,最持久。”“评价如果贯穿在教学中,贯穿在师生互动中,贯穿在教师观察学生的互动中,贯穿在教师观察学生与概念和资料发生的互动中,比起考试及外界形成的评价任务,这样的评价将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三部分,主要是强调如何创设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成为建构主义教师,针对很多教师认为无法按照建构主义的方法去教学,书中提出了12条参考原则。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总体感觉是对建构主义的课题教学的理解有所深化,但是我认为建构主义的很多观念对于现行教育体系是颠覆性的,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我也并不认同本书作者认为的只有建构主义才能激发学生通过寻求意义来学习。事实上,如果很多教师不要信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教育理念,努力的去挖掘课堂教学的艺术,拥有一种愉快教学的观念,那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未必不会把学校的功课当作一份礼物来接受。不过我很认同的一点是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观念需要更新,如果一名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天性、兴趣、人格都应该得到尊重”,那么自然地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不会对学生严格要求和严格控制,而更多的会让渡给孩子一些机会,采用启发和鼓励等方式来传授孩子知识。总的来说,我认为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是现在课堂教学所需要拥有的。

第二篇: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新媒体部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构主义传入中国。提到建构主义,大家就会想起中国早期的教育改革。我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也只是教科书中对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的描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课堂上,老师推荐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这本书。不确定它对认识建构主义或教育改革有何影响,但这本书确实对我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讨论教育,免不了讨论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发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主要是教室中。课堂教学案例就成为研究某种教育思潮的载体。本书以课堂教学案例来解释建构主义。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提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创设建构主义环境。

书中提到“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同时实现两项目标——既以学生为中心,又能成功地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我的理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一味的要求、命令学生完成某些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不是要命令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概念、探究问题、自由地接触新信息。

“为什么学校里没能出现更多的思考呢?我们的观点是——对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中的模仿方法是必须接受,不能放弃的……这种方法已经长期统治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决策。”刚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是不是传统教学真的会禁锢学生们的思想。有时候正确与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听多了自然觉得是正确的。这种长期形成的“正确”真的是会影响人的看法、观点甚至思想。

家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时感觉所学习的科目索然无味,这不是学科领域本身的问题,建构主义范例将这种缺乏兴趣更多归因于学生所接受的教法。所以比起内容,方法更重要。

建构主义对于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书中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找到认识学生思维方式的突破口,形成关于教师角色和教学过程的一个特别的参考体系。了解每位学生的观点都是通往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应该看似公平统一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些强调‘正确’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大家从小就认为题目的答案只有正确和错误。不仅理科类的题目有正确答案,文科类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有正确的答案,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创造性和冒险性。

虽然这本书以上个世纪末美国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但是它让我感受到当前的教育和课堂面临的挑战和教育未来的希望。读完这本书,我对建构主义充满兴趣,也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

第三篇:建构主义教学案例

建构主义教学案例

课例1: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抛锚策略)

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首先,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

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

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

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

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

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做出特别的解释。

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

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的情境,并以奥运历史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这类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

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同时用Internet实现资料查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很好课例。

课例2: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支架策略)试验班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持试验的教师叫玛莉,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

玛莉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框架的情境(如前所述,概念框架是实现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它是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玛莉认为这种情境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玛莉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愿意开发哪一个展馆和选哪一种动物;是愿意收集有关的动物图片资料还是愿意为图片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都由孩子们自己选择。

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例如,他们到动物园的相应展馆去实地观察动物的习性、生态,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玛莉对如何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搜集素材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对所搜集的各种素材重要性大小的分析比较也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

然后玛莉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围绕一定情境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协作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将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玛莉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

于是玛莉又问这三种有袋动物有何异同点?并让学生们围绕这些异同点展开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

玛莉在这里连续向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可看作是按照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的典型例证。

课例3:透视昆虫(支架策略)

课例4: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支架策略)

教学案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1.进入情境

教师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每个小方格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截去一半后得到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2.搭建支架(问题支架)

围绕《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去建立概念框架,提示如下:

① 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 两者之间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

③ 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公式吗?

④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 3.独立探究:

进入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究。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的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活动支架)

支架1:让学生动手用两个权等的直角三角拼成一个图形(可能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支架2:用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

支架3:用两个全等的钝角三角形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例5:遗传技术(随机进入策略)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建立了一个“遗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组,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开发出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所用教学方法主要是随机进入法。

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于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学习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有关内容。学习重点是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变异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还能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 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题的主题,即确定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遗传变异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如:细胞结构、染色体的组成、DNA的化学成分和遗传代码以及DNA的复制方式等等。

 创设情境。创设与分子遗传和生物技术有关的多样化的实际情境,为随机进入教学创造条件。

 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选不同的主题,在学习某一主题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行学习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理论的确立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支架式教学。二.抛锚式教学。三.随机进入教学。

无论哪一种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理解)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笔者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现就其中的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之前,曾先行研究了大量《故乡》一文的资料,抓住了此文运用对比进行写作的特色。教此文时,我学习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内容。于是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因为,对比可以看作是《故乡》一文的基本概念建构。

在教课之前,我拟定了此课的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

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在公布了问题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3.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

4.六个故事的对比度相当高,这样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当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结果来。从而印证了我们的设计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课时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此文对比艺术的理解,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段,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不是十分熟练等原因,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一定很好(并不影响对原文理解)。但即使如此,学生对此文的理解还是基本保证了的。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核心是,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记念刘和珍君》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七十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如文章一开头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又容易把握。于是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文章是纪念刘和珍的,那么,刘和珍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这些事迹。

2.既然作者相当看重这篇文章,寄予了深厚的情感,那么除了刘和珍的平凡之外,还应当有他的伟大之处。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

3.既然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搞清楚这种情感是什么。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

以上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到遗憾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于是得出以下结论: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她毅然预定“我”编辑的《莽原》(“凡我所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有她还为学校的前途黯然泣下。可是尽管如此,她在我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没想到这样一个态度温和,常常微笑的可爱的学生,却在“三·一八”爱国请愿事件中被无端地枪杀了(“我在[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令人吃惊的是,她和她的战友们不只被枪杀,还被棍击而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而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是欣然前往,从容镇定的,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沉勇和坚定(“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助,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然而,反动的帮闲文人却对她们的爱国行为进行恣意诋毁(“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就不能不令人恨从中来。

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难点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

首先,是针对刘和珍及其他勇士的,既有惋惜又有敬重(文中这样的例句很多)。

其次,是针对段琪瑞政府及其反动帮闲文人的。既有愤恨又有鞭挞(文中这样的例句也不少)。

其三,是针对革命者未来的热切希望而言的,在此倾吐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时代完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

而这样的结果比起我们单纯讲解课文,让学生接受要容易得多。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紧紧抓住学生中心这个环节,从学生的认知可能出发,把繁杂的问题降低梯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三.随机进入教学

建构主义随机进入教学方法的理论核心是,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高中第一册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只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我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篇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收上来的作业中,不乏文辞独创的范例:

“元思君:

别来无恙,余独乘舟,自富阳下桐庐一路风色俱佳。观之者以其秀美无双,坦荡胸怀也;厌之者,以其遮阴碍日,浊气横张也。然荫翳者,固有之也。至若林之幽雅秩秩,水之一碧万倾,虽有憾者者不免涤荡尘缘也,是以专告兄台。” 结尾更显示学生丰富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

“山的伟大、富有活力,在于养育包容了自然界的生灵万物。这些生命现成为的点缀,又靠它得以生成滋长。好鸟、鸣蝉、猿猴,它们在山水里生活得那么幽然自得,它们欢乐地发出对大自然的颂歌。正是这一曲曲雅好的歌声,把这安宁祥和的奇峰幽谷,融成一个热闹和谐、美妙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俗务缠绕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儿看一看这雄奇的景物,也会被吸引,清新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

更有一位学生写到:

“余是以有感于此矣!鸢飞戾天者所在皆是也;经纶世务者,世所不乏也。岂能尽皆观此而得之乎?举世混浊而唯我独清,众人皆醉而唯我独醒。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与世相推移者也。吾谁与归?哀哉!”

这封信满口的之乎者也,根本不象中学生意识的文章。该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写现代书信),但实在是写得痛快淋淋漓。不能不说其深得原文的旨趣。看得出该生的创造力实在不低。这一设计,不单考察了学生基本的文体常识,还考察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考察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针对不同的具体语言材料进行灵活处理的能力。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我们对于此文的教学就是建立在“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在教师的导引之下,学生随意地但又是有目的地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了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实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

四.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点感受和启发

通常我们讲备好课,认真备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熟悉课文。怎样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恰当地运用一种教学理论,找到一条适合的教学之路,形成一种适当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持“继承发生认识论”观点的奥萨伯尔认为,“假如必须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部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习者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总之,原有的适用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尚风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认》也认为:“学生在听讲中要将知识A内化,就必须将与知识A相关的已知外化,否则未知的A就不能借助己知转化为己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好了已知与未知,恰当地解决好学生的认知链问题,或许我们既能轻松地进行教学,又能事半功倍地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一文说,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是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点的。因为,这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人探索、认识、发现世界的方式。把握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问题,对于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节好课。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那么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所谓的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所谓的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败的课。

传统的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二、建构主义观点下的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我们知道,早期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派占优势。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因此遭到了许多批评。

20世纪60年代,认知学派取代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导地位。与行为主义者不同的是,认知主义者重视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关心知识是如何被加工和理解的,强调学习者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把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推到颠峰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和加涅。奥苏伯尔认为,有效的教学是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尤其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教师应把严密组织好的、有顺序的、带有结论性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加涅在其所著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把任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中,使得教学设计成为一整套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下的程序。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征,使外部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在认知理论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以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所进行的关于儿童发生认识论和有关发现学习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发展起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的这些观念为我们探讨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总目标都能由学生自己提出。许多课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但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 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2)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前面已指出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同时,建构主义强调在学习中应让学习者试着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他们认为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的对象不可能达到科学家那样高深,但在学习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却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比如,在学生学习统计知识时,传统的教学往往给出一些人为编造的数据,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并记住这些计算公式。而在建构主义倡导下的教学,教师提供给学生可能会是一个班全体学生身高的原始数据,让学生别计算出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对它们加以解释。学生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需要利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男、女生人数,需要利用计算器完成较为复杂的数值运算,并最终解释出男、女学生的平均数和标准上的差异表明着什么规律或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

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正确的需给出证据和阐述理由,对错误的需找出错误的原因,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每个孩子被安排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努力去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形成一个小而精的工作小组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是随着小组人数的扩大而减少的。与此同时,整个班级中的小组数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从这个角度讲,适当减小班级规模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黛安·蒙哥马利基于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提出了认知教学的PCI原则。它是英语“PositiveCognitive Intervention"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积极的认知干预”。它要求教师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包括:

(1)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一项任务时,教师应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而不是打个勾或表示一下就了事。

(2)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选用学习材料。

(4)教师应多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和作出解答,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有人甚至将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习惯作为一个人是否聪慧的指标。由此可见,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六)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笔者曾听过一节小学五年级的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有这两句:“回答得真好”,“回答得不错”。这种评价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其他同学也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样的评价听多了,学生是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的积极体验的。如果我们教师在评价时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优点加以表扬,比如“你真肯动脑筋”、“你想的方法真是与众不同”、“说得太好了,说明你的思路很清晰”、“我发现XX同学在完成这个任务时用到了直尺,说明他很善于利用工具”,以及“X X小组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最快完成了任务,我们奖励给他们小组每人一朵花”,等等。通过这些评语,受表扬的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更加清晰的榜样形象。

三、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至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提出评价课堂教学应主要考察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以上这些指标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比如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考虑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学生个人参与的时间和广度。包括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个别学习的时间以及回答问题与示范的人次。

其二,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包括参与小组学习的时间、小组交流和讨论的实效性等。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遵循制定与选择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保证指标的明确表述、可具体化,能够通过主观努力获得改进。最后还有一条,也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条,那就是评价指标一定要抓住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切记不要面面具到、过细过全。因为评价标准作为一个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要善于利用它,而不是让它成为束缚教师手脚、限制教师施展的铁链。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课堂教学评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下载《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球课堂教学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球课堂教学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网球的教学课堂呆板,学习氛围不活跃,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网球课的课堂教学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学生获取的......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主要内容: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

    建构主义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与反思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之后又一对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广......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案例(多个)(★)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专题复习--《官能团与化学性质》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及熟练掌握有机化学中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 2、把握高......

    《有效课堂教学技能应用案例》读后感

    《有效课堂教学技能应用案例》读后感 虎踞学校 尹杜文 我们一直在追求有效课堂,但是对于这个概念和到底怎么做有些混淆不清,阅读了《有效课堂教学技能应用案例》,学习到了很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读后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纬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它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读后感

    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读后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风平浪静的,但是也会有突发事件会出乎课前的预设。例如:学生提问题出乎意料、天气突然变化影响教学、教学中突然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