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语文3学段
教学设计语文3学段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应城二中 张进芳 教学意图
本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积累一些实词和句式以提高读懂粗浅文言文的能力,通过阅读文章感知作品在叙事说理感受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感受作品蕴含的深刻道理对自己的教育与启发。
教学切入从情感线索上切入;在文章中不管是说理还是叙事都围绕二人友情而谈
整体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查阅字典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大意,并勾画课文中难懂的字词句。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也不能不交朋友,然而在人际交往中,朋友纷繁复杂,有学友。战友,棋友,牌友,酒友等。交什么朋友不仅决定于一个人的情趣,喜好,更取决于一个人的志向品德。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苏轼在这里交了什么样的朋友,让我们来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
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与苏轼为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盛产一种叫“筼筜”(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的竹子。
偃竹:仰斜的竹子。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三、整体感知,1齐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从题目中可知文与可是开创湖州竹派的大画家,关于画竹他有什么理论呢?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孰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起所见,如兔起鶻落少纵则逝。
﹙2﹚与可之教予如此。这理论对苏轼有什么启发?
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的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乃不学之过也”。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并转述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苏辙说:表兄文与可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
﹙3﹚这个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对一件事物必须仔细观察,注意积累生活经验把握,学会把握灵感。小结语
文与可在艺术上的成就得到苏轼的认可,欣赏,这就是形成朋友的一个过程。文与可身上的长处亮点让苏轼终身受益,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成为吸引苏轼靠近的磁石和力量。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读这段,感受苏轼对文与可的钦佩之情。
2男生齐读第二段,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与可画竹理论很精辟,让苏轼受益匪浅,那么他的画作该如何的受欢迎呢?文与可又持什么态度?
求画者足相蹑于其门,文与可并不想倚仗绘画传世,以博得声名也不想以画谋得财富。所以他很厌烦人们拿着丝绸前来求画,他把缣素扔到地上,还说要拿它做袜子。这在士大夫间被当作话柄,广为流传。这件事突出地体现了文与可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特点。
(2)品行高洁的人肯定会获得苏轼的欣赏,那么围绕画竹文与可和苏轼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第一件事,记熙宁十年(1077)文与可离开了洋州,回到京师,而苏轼则自密州改任徐州知州。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在信尾附诗中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之句,于是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作者回忆说“筼筜谷偃竹图”就是那里赠给他的,并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二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曾经让他作《洋州三十咏》诗相和,他的“筼筜谷”一首曾引得文与可夫妇为之喷饭。所谓“清贫馋太守”则幽默地称赞了文与可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这两句诗本来是歌颂文与可的品格,赞扬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但由于恰好是在文与可吃笋的时候收到,故巧合造成了幽默。
小结语
在言笑宴宴中,可见苏轼的风趣狡黠,文与可的睿智与无奈,就在这些琐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密友。朋友是彼此一种心灵感应,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朋友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背影,一个回眸,朋友都心领神会,不 需要彼此的解释,不需要彼此的多言,都会心心相印,那是一种最温柔最惬意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大家自由读体会这种意境。然花开终有花谢时,生命开始亦有终结时。亲密的朋友文与可去世了,苏轼是如何的悲哀?让我们读第三段,作者在湖州晾晒书画,这时距文与可去世已将近半年。他见到“偃竹图”,不禁失声痛哭。
4文章本有悼念的性质,可是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
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
朋友曾经相伴而行,共同探讨学问,共同欢笑,现在不得不分离,痛苦时就让我们记住往昔的乐趣,如同黑暗时记住光明,干渴时记住甘泉的甜美。总结全文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四、问题探究
1、本文从表面看,写得随意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所以脉络清楚,真正达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的三件趣事。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2、苏轼的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一篇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却更能见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试对照以下两小节文字,说说它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设题意图】表达悲痛的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种,本文与众不同,将自己深沉的悼念之情融在诙谐、轻松的叙述中,却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本题意在引导沉重从字里行间体会这份动人的感情。【明确】苏轼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的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而在文章的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时,一见到了文与可的《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而失声痛哭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那“乐”得醉人,“悲”得痛心。
五 质疑疑难字词句
让学生将自己在文章中困惑或者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从而获得解决
六 文言知识积累
(一)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遗:赠送
2、投诸地而骂 诸:之于
3、以为口实 口实:话柄
4、而读书者与之 与: 许可,同意
5、余因而实之 实:证实
6、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 :如此的,这样的 7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8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畴昔:从前
(二)通假字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少通稍,稍微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归:使…归附
2、余因而实之 实:使……实 3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4、初不自贵重 贵重:以……为贵重
(四)虚词 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为 :勾勒,动词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为 :写,动词
3、余为徐州 为 :担任,动词
4、而予以为有道者 以为:
5、吾将以为袜 为:作为 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乃:
2、乃见其所欲画者 乃 :才 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自己
2、岂独得其意 其:它,代画竹这件事
3、而予亦悔其随之 其:自己
4、以追其所见 其:自己
5、其所以然 其 :它 然
1、自视了然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予不能然也 然 :这样
3、然二百五十匹绢 然 :然而 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以:把,介词
2、与可以书遗予曰 以 :把,介词
3、吾将以为袜 以: 把,介词
(五)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判断句、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3、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介宾短语后置 4吾将以为袜 省略句
5、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省略句
6、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定语后置
7、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状语后置
8、轮扁,斫轮者也 判断句 作业设计
1课后积累有关朋友的名言名句和故事 仿本文写法,写一篇有关友情的文章。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感知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神,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苏轼信笔挥洒,“横说竖说”,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服务。而且感知本文蕴含的哲理,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感知本文美好的感情,有助于我们健康美丽的情感世界的形成,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
地址: 湖北应城第二高级中学
电子邮箱:1604693886
第二篇:小学语文3学段作文目标
简析小学语文各学段习作目标
一、教材编排
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
第一学段阶段目标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一年级上 指导思想
口语表达为主,从生活情境出发,从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鼓励学生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形式 具体内容 组词语
组词、填词语 说句子
仿照例子说(把字句、问答句)、填词语、仿课文编诗 介 绍
自己的家人)、自己喜欢的图片、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评选爱劳动的同学 讲故事
看图讲(太多了、妈妈,你看)、编故事(来到月亮上)、听后复述(后羿射日)回答问题
文后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表 演
想飞的乌龟、小母鸡种稻子 自由表达
向大海提问、观察雪景说一说(联想)一年级下 指导思想
口语表达为主,开始书面写话,从生活情境出发,从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鼓励学生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
形式 具体内容 组词语
照样子说词语、填写词语 说句子
仿照例子说句子、(选词造句 介 绍
知识、做小主人、自己家的周边环境、观察星空、我们长大了 自由表达
编谜语、编故事(扮演老树讲故事)、听故事后复述、仿文章续编、问候朋友、看图讲故事
表 演 池塘边的叫声 写 话
爱护公园里的动植物、看图写话、做朋友卡 二年级上 指导思想
开始进入书面表达,从生活情境出发,从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形式 具体内容 词 语
词语搭配(P6、P112)、写叠词(P7、P112)句 子
选词造句(P24、P32、P103)、仿照例子造句(P84、P93)介 绍
自己独自在家的经历(P40)、自己最喜欢的书(P58)讲故事
看图讲故事(P34)、复述(P85)表 演
勇敢的孩子(P40)、特殊的考试(P66)自由表达
请爸爸妈妈带自己去观察秋天(P7)、仿例子编诗(P25)、设计营救计划(P52)、保护环境的考题(P66)、编故事(P73)、做贺卡(P114)
写 话
为图片写一句说明(P19)、照样子写句子(P39、P72、P113)、续写句子(P84)、写留言条(P95)
指导
金钥匙(P86—记事本)(P115—写日记)二年级下 指导思想
开始进入书面表达,从生活情境出发,从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形式 具体内容 句 子
照样子说句子(P12、P51、P85)、照样子写句子(P26、P32、P51、P105)、把句子补充完整(P76)
表 演
一片树叶(P28)、自由表达
三八节为妈妈写短信(P14)、喜欢走什么样的路(P52)、2008年奥运会(P59)介 绍
介绍自己设计的交通工具(P53)、游戏规则(P56)、运动员(P57)讲故事 看图讲故事(P41)、学习复述(金钥匙P42)、续编故事结尾(P65)、快乐的一件事(P88)、编夏天的故事(P116)
写 话 写山(P33)、制定锻炼计划(P57)、请假条(P66)、启事(P77)、做英雄册(P95)、写天气变化(P113)
指导
金钥匙——写日记(P14)第二学段阶段目标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三年级上 指导思想
“笔下生花”作为习作栏目,不以指令性的形式出现,而是和其他栏目紧密结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引出,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延伸。
形式 具体内容 造 句
照样子写句子(P92、P103、P113)习作
画秋景—写秋色(P10)、写自己喜欢的声音—听声音编故事(P21)、写旧照片的故事—写中国的骄傲(P31)、写家乡(P43)、制定公约(P54)、续写小鸟的故事(P59)、写自己喜欢的鸟儿(P65)、写自己购物的经历(P72)、自己想象中的房间(P94)、写信提建议(P115)过年的打算—春节最高兴的事—一件大事(P124)
介 绍
介绍自己(P54)自己买的商品(P72)、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P83)、为图片或实物写说明文字(P105)
复 述
日月潭的传说(P38)三年级下 指导思想
“笔下生花”作为习作栏目,不以指令性的形式出现,而是和其他栏目紧密结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引出,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延伸。
仿 写
仿照课文写一段话(P2)介 绍
一本好书(P35)习作
了解父母工作情况—制作家庭小档案(P10)、写借书经历(P35)、写小动物(P46)、自己或他人解决难题—想象故事:第二次赛马(P56)、写石头的故事(P66)、为家乡特产写广告(P72)、互评优点(P84)、观察验证天气谚语—写生活中的有趣现象(P96)、制定爱心助人计划(P106)、写信(P115)、想象习作《走进大森林》(P131)
自由表达 续编《炮手》(P106)复 述
妈妈的葡萄(P6)四年级上 指导思想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习作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与日记结合鼓励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学会表达。
形式 具体内容习作
想象作者与老师见面的情景(P4)、想象与孔子对话(P6)、写月亮(P22)、介绍少数民族的工艺品—记述少数民族的故事(P31)、写感受(P33)、续写(P35)、桥(P55)、描述邮票—我和集邮—为邮票写说明(P64)、介绍家乡地名—地名调查报告(P67)、整理发言—记述一个人(P78)、想象作文(P88)、写人民币—整理调查报告—续写(P97)、写学期总结(P117)
自由表达
编旅游故事—编地名谜语(P67)、编故事(P107)、指 导
金钥匙——修改习作(P31)四年级下 指导思想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习作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与日记结合鼓励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学会表达。
练习
仿照课文续写一段(P2、P26、P39)、写《钓鱼须知》(P37)、修改资料插入作文(P70)习作
写“话”——会说话的 — 的话—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P9)、写“春”——春天的小河—编农谚—想象作文《我是春天的小雨点》(P17)、写“花”——我喜欢 花—鲜花送给 ——想象作文《我是花》(P25)、写“手”—— 的手—想象作文《五指兄弟》(P33)、写游戏规则—制定规则(P49)、写“眼睛”——眼镜的故事—我用我的眼睛 — 的眼睛—怎样保护眼睛(P60)、写纪念日(P64)、写新闻稿(P76)、写“太阳”——写诗—搜集阳光的报告—想象作文《我是太阳城的小公民》(P85)、写“路”——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调查路的变迁—在我成长的道路上(P95)、怎样提高效率(P104)
自由表达
编写课本剧《皮匠和银行家》(P114)第三学段阶段目标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五年级上 指导思想
继续结合阅读学习习作,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具体的活动中引出表达内容、习作题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形式 具体内容 练习
列提纲(P16)、概述《草帽计》(P47)、续写《生死攸关的烛光》(P72)编全班的佳作选(P117)自由表达
编探险故事(P21)、编《智慧万花筒》(P91)、习作
写“马”——写马—自拟题目—想象作文《马的未来》(P9)、重写《黄河象》(P28)、写“变化”—— 的变化—写诗—班级一日(P33)、珍惜水——给小河写道歉信—节约用水倡议书—想象作文《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P64)、写“危急时刻”——记叙—观后感—紧急救护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想象作文《当同学晕倒之后》(P78)、写总结(P92)、记述一件改正错误的事(P104)
五年级下 指导思想
继续结合阅读学习习作,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具体的活动中引出表达内容、习作题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形式 具体内容习作
制定自己的读书守则(P20)、写一次微笑的经历(P24)、写有关礼物的故事(P33)、真写诚的故事(P43)、写“劳动”——我的劳动开端—恳谈会感想—制定劳动计划(P55)、写儿童诗(P69)、写“灯”——自己家中的灯—最喜欢的灯—想象作文《我回到了不会用火的时代》(P84)、想象作文《假如我是》(P92)、写西门豹治邺的报告—改换人称写来头值夜哨—写试胆量的经历—写实验报告(P105)、游记、日记(P115)
练习
续写:仿照课文再写一段(P4、P10)、写女儿落泪时的想法(P27)、为两个老农提建议(P89)、自由表达
编课本剧《丢失的骆驼》(P91)、六年级上 指导思想
加强整合性,以综合活动的形式开展听说读写,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表达的水平。切实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形式 具体内容习作
写“我身边高尚的人”(P12)、编剧本(P28)、写感想—写倡议书(P41)、准备体育运动会文案(P52)、写“往事”(P72)、给外国小朋友写信—想象作文—讲述瑞恩的故事(P86)、表 演
学弈的故事(P48)、螳螂捕蝉的故事(P102)、写调查报告—观后感 六年级下 指导思想
加强整合性,以综合活动的形式开展听说读写,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表达的水平。切实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形式 具体内容习作
写解说词—写“过程”的乐趣(P13)、写考察报告(P30)、设计公益广告(P42)、写“最 的生命”—生日—清明时节(P53)、写“一件 的事”(P71)、写表现科学精神的事例(P107)
练习
列课文提纲(P18)、概述南丁格尔的事迹(P83)、编小报(P90)、做纪念册(P121)
二、习作设计特点
现代课程理论十分强调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科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的作用,认为这些方面的培养比知识更重要。这标志着人们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一种心理结构,它有着不可传递和授受的特性,教师的语文素养不能直接传递或授予学生,只能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构建。听说读写能力只能在学生自己大量的、反复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态度的培养,也必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
基于这样的理念,教材对于习作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1.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少年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应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动机和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功能。教材从三个渠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1、与阅读结合,读写一体。只要阅读能引起学生共鸣,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就不失时机地练一练。这包括:续写,仿写,补写以及自读笔记,既可从课文的内容入手,也可从课文的写法着眼。
2、与活动结合,有感而发。只要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想象世界、生动活泼的,必然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这包括:各种实用文(不从表达方式上分“记叙文”“应用文”等)、话题作文、想象作文等。3与生活结合,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写日记。日记私秘性强,个性化强,教材不做内容和格式的要求,以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情达意。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个活动不同的学生体验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体验,因此,教材对每一次习作都设计了几个选题,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表达,而且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例:三年级上册《过年》(P124选一项,写一写)⑴ 春节快到了,和同学交流,自己家打算怎么过年?自己打算做什么?写下来; ⑵ 去年春节时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写下来; ⑶ 评选自己或班级一年来的五件大事,选一件写下来。2.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安排习作形式
本套教材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智力活动的基本功。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种安排是为了体现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
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一二年级教材都着意安排了编故事的活动,这实际是一种童话体作文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即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这阶段的写话教学内容:
培养观察图画,观察事物的能力,能看图写话,学写简短的日记,进行情境交际的写话训练,如写留言条、请假条、启事、三八节给妈妈写短信,等等。
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编排,如:写秋色、写家乡、写小鸟、写小动物、写石头、写桥、写邮票、写人民币、写春天、写花,等等一系列的观察习作活动,旨在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和典型性,并通过有指导的素描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包括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
三四年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即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够初步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够具备比较明确的思维目的性,思维过程也开始有序、完整。
这个阶段的习作教学内容: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信、写放胆文、命题作文。
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材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高年级学生已能分出概念中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内容,能认识正确与错误,区别主要和次要,并能进行逻辑论证。这阶段的习作教学内容:继续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写作指导要鼓励学生突出自己的个性,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思想认识正确,立意有一定深度,思维活跃,思路敏捷、清晰,能辨证地思考问题,能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客观事物,也能准确地进行自我表述。如重写《黄河象》、节水倡议书、考察报告、设计公益广告等等。
提示:正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和特点
以写日记为例。教材在三册13单元的“金钥匙”中由丁丁提出:“我有一个小本子,我经常在上面记下我看见的、想到的事。时间长了翻一翻,觉得很有意思。”引起学生对记事本的注意。接着,16单元学习了《松鼠日记》后,在“金钥匙”中丁丁又一次提出:“你会写日记了吗?寒假里写几篇日记。”正式提出写日记的要求,而且由课文给出了具体的格式。到了四册,2单元的“金钥匙”中,丁丁、冬冬用对话的形式提示了日记的内容:“可以写自己的事,也可以写周围人的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教材的这个特点:所有的学习内容及要求是自然引出,不做指令性的安排,以使学生感到进行的活动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教材或是教师布置下来的。这种编排就要求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整体进行设计。
3.遵循心理学规律,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语言的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儿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根据儿童认识事物是整体的、模糊的、形象的和主观的特点,及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和记忆力的特征,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着重进行整体的、形象的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我们主张从篇章着手进行表达训练,鼓励低、中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观察文”,让他们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而到作文讲评时又以句子和段落训练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就会感到这种语言文字训练能提高表达效果,十分必要,而且联系作文实际,有血有肉,易于理解,收效很快。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都会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以低年级为例,写话和其他表达训练结合,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出。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
在学生尝试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或错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多多给予鼓励,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修正自己的错误。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
在开始写话阶段,学生自己有时会为运用课外或生活中的一个词语而感到兴奋,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过程和体验是极为宝贵的,因为只有伴随着学生自我欣赏的乐趣,学生写话的动力才会形成并得到保持。所以,低年级写话教学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少一些硬性的要求,多一些鼓励和激发。是否会写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是否愿意写。要注重打好基础,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 1.放宽要求。
教师对习作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字数等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心中有话就可立即写下,即倡导“随意习作”。①结合课文内容来写,如低年级续编故事结尾;要注重从课文中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热情,引导学生仿写、续写。②结合节日来写,如中年级写一个纪念日;③结合活动来写,如六年级的习作。三年级、四年级的“笔下生花”与“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等活动密切结合,创设习作的情境,增强习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2.及时肯定。
只要学生的作文真写话抒真情,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师都要大加表扬,及时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发挥创造性,积极探索习作评价的好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3.尊重异议。
对同一种现象或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理解,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应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哪怕他们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也要注意保护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
(二)激发个性表达的欲望
习作要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第三学段,才过渡到要求具有初步写作意识即“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儿童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1.游戏激趣
游戏是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感情是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激发出相应的感情。因此,可在习作前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里积极参与。做完游戏后,让学生以此为内容进行写作,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有了写作内容和写作热情,还调动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进行折纸比赛,再把过程写下来;进行一项游戏,再介绍游戏规则,等等。
2.实验激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因此,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课堂小实验,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又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例如:明白了这些问题,就让学生把实验过程写下来。这样学生感受深刻,自然就乐于表达了。
3.课外活动激趣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自然,不但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要重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出外郊游、调查采访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激情地写出来。
(三)鼓励反映个性的习作 《语文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发展个性,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使习作有个性,有创意,就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因为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如果感情激发力强,记忆表象又丰富多样,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强,创新能力随之也增强。
1.写出个性化的生活经历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但学生却往往写出许多雷同的作文来,要克服这种现象,可从语言激励,佳作引导,感悟生活,形成习惯等方面入手,即教师要用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写,实话实说。在开始阶段,由教师选择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并做简要的评价,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形成习惯,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
2.保护个性化的心灵语言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小学生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情感,即应当写出“童心”、“童真”、“童趣”。
教师应当认识到,由于学生间的差异,面对同一经历会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阅读教学是这样,习作同样如此。体验是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因此习作不要求统一的文体,不要求统一的认识。教师的体验只是不同体验中的一种,教师的好恶不能作为“标准答案”,不要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教师只是习作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四)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观察一些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习作教学应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
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路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教材的“金钥匙”栏目对如何有序的思考、有序的表达进行了指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探讨。
(五)指导学生学会修改
好文章不是“教”出来、“讲”出来的,解决使学生“会写”的问题,出路在两点:一是多实践,勤练笔;二是多看,既要“多看”名家名篇,扩大阅读量,也要“多看”自己实践的东西——修改。写作教学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考虑到学生不愿意修改的心理特点,教材从以下方面入手指导学生: 1.给学生修改的标准——看文章是不是有根有据(说真话)、有情有意(有中心)、有条有理、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看文章的语言说得通不通,好不好。
2.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大声朗读,请别人看,“冷处理”。3.培养修改的习惯。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3(范文模版)
《猫》教学设计之3
浙江特级教师 陶月梅
【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猫。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意)。
2、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是怎样大猫,又是怎样的小猫?随机形成板书:
(一只)(大)古怪
猫
(一群)(小)淘气
(在初读交流时,引出表现文章主线的板书,并借助这主线,为下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三、理解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重点指导一处范例以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这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话中最能体现猫的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这些关键词的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自读过程具体说出来参加交流。这样保证了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了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拓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说。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评点】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读物按其不同个性、经历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研究性。本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以一课一问(一个研读专题)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分析、烦琐提问这一难以突破的课堂模式,把课堂时空真正还给了学生,以充分展示生命活力。(周一贯评点)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鲸》教学设计3
《鲸》教学设计之3
北京史家小学分校 韩云霞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②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识一种动物。请看录像,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鲸”)
③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这个谜。
↘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①按要求自读、自学: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生字会读、会认、会写;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查字典;想一想课文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教师巡视点拨,根据需要可出示学生所需资料。各小组归纳整合不懂的问题。)
③全班交流自学所得。
a.生字的读音及书写。
(“肺”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市”)
b.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垂直捕获宽敞倾斜适应
比较胎生哺乳动物鳍吞进)
c.朗读课文(师生探讨某些句段的读法。)
d.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④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小结,完成作业
自主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听写本课生词。同桌互相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②指名说一说本课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①自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提示:
a.课文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特点的?具体说说每一方面的内容,可用结构图表示。
b.作者为了说明鲸的某一特点,用了怎样的方法,用什么好处?
鲸的特点:形体大:两千──十六万公斤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种类:须鲸、齿鲸
生活习性: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②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和小组同学交流。
③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探讨一:鲸的形体很大
a.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
b.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说明鲸的形体很大?有什么好处?
用了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c.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探讨二:鲸为什么不是鱼
a.鲸是哺乳动物
b.为什么形体像鱼?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c.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d.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鲸的进化过程与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一样需要了很长时间,找出描写时间的词。
e.课件出示鲸进化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f.联系上下文还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用腮呼吸、胎生、用母乳喂养。
探讨三:鲸的种类与食物
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齿鲸:大鱼和海兽
须鲸:虾和小鱼一顿两千公斤
须鲸、齿鲸的区别(课件出示)
探讨四:鲸的生活习性
a.文章中介绍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b.请你用不同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
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c.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数字法、举例法、对比法。
d.再读课文。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你还知道鲸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大家
↘回顾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背下来。
②自己整理笔记。
③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第五篇:教学设计3
《望江南》教学设计
赫章一中 詹以宽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教学重点: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设想: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品味词的语言,感知词作的意境。教学方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词五首》中的第一首,温庭筠的《望江南》。这首词27个字,意思直白,很容易理解。但是要读出它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琢磨琢磨。(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读。(多媒体显示)
【字音:筠 yún倚(yǐ)脉脉(mò)蘋(pín)】 【停顿: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重音:“独”“尽”“千帆”“皆不是”“脉脉”“悠悠”“肠断”。】
2、对照下面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内容。(多媒体显示)【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独:独自,单一。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这里是借代。皆:副词,都。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这里是拟人。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白蘋;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洲:水边陆地。】
3、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
4、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5、听配乐朗诵(或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6、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7、全班齐读。
三、赏析全词
1解题:《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其它名称还有:《江南好》、《望江楼》、《梦江南》等。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2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他生而貌丑,但才思敏捷,诗词俱佳,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温庭筠是中国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成为“花间派”的创始者,婉约派的先驱。
3、师生探究:
(1)这位风流才子笔下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一个女子)
写了什么内容?(一个女子盼望丈夫归来)这位女子的心情怎样?(盼望、孤独寂寞、忧愁)
(2)你从哪些词读出了“盼望”?(梳洗罢)(过尽千帆皆不是)
你从哪些字词读出了“孤独寂寞”?(独倚)
你从哪些字词读出了“忧愁”?(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3)从“梳洗罢”字中,应该可以读出几层意思,如果将“罢”换成“了”“唉”行不行?
①“梳洗”点明了时间是早上,对下文的傍晚(斜晖)来说也是个伏笔。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说这是午睡后的梳洗,时间短去了半天,则下文的“过尽千帆”极言等待之久便无着落,似不可取。
②“梳洗罢”,隐含着女主人公盼归的期望,如果不是有这份心情在,她可能就会象温庭筠在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中所说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了。“女为悦己者容”,这容是为了心上人才有意义的,正因为她期望中丈夫会回来,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容貌,所以她才会认真梳洗。
③一个“罢”字之后,紧接“独倚”,反映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 她黎明即起,刚一梳洗完毕就匆匆的赶去望江楼了。“罢”字既表明动作的时态,又写出动作的情态,略事打扮非精心装饰,表现了人物那种急切地盼夫归来的心情。
(4)、“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作者为何赋予一个女子“倚(望江)楼”的动作?用“处(望江)楼”“立(望江)楼” 行不行?“独”字则点出思妇形单影孤的情景。一个“独”字,不仅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而且也与下面象征分别的“白苹洲”(详解见下)遥相呼应。“倚” 倚楼等待,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或思念,或期待。又说明女子站立时间极长。(5)“过尽千帆皆不是”表现了女子 在“盼望”,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帆”就是指船,直接用“船”不是更好吗?(没有等到自己想等的人。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千帆”是“千船”的代指,但是这又不仅仅是修辞方法的差别。船在水上,越向远处,越是只能看到帆而不是船。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去船,把它倒过来,不就是这位思妇盼望来船的过程么?所以,一个“帆”字把读者的目光引领到了远处,使读者也像词中的思妇一样极目远望,企盼人归。)
(6)“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从感情上分析:此句借景抒情,已是夕阳西下,早上满腔的期望都随落日渐渐黯淡。这斜晖尚且脉脉含情,无限同情女主人公不幸境 遇,为什么她盼望的人却如此薄情寡义,弃她于不顾呢?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不也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 从修辞上分析:用拟人
从景物描写上分析:抓住“斜晖”“ 悠悠”。斜晖是夕阳,夕阳”意象 在诗歌中,关于“夕阳”的意象描写马致远的《秋思》里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浪迹天涯,对家乡的思念。(师点头)生回答:李商隐有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怅惘失意。范仲淹的《苏幕遮》里写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也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悠悠,长久,遥远;闲静或忧伤的样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7)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失望之余,怨恨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让我们一起来赏析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A: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白蘋洲”原是长着白蘋的水边小洲,后人往往把白蘋洲作为送别地点的代词。这里的白蘋洲,也暗指过去与心上人离别的地方,)
B:理解“肠断”:
《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后世用肠断比喻心中极度悲伤。现在白蘋花又开了,丈夫却仍远在天涯?怎能不伤心欲绝呢?
五、总结:温庭筠的《望江南》,是一首言简意丰的闺怨词,短短27字含蓄不尽地描摹出思妇的千般柔情,倾倒古今无数读者。多么凄美的一首相思曲啊,让我们配着这首《望江南》的曲子,再次齐读一遍,背诵一遍。作业布臵:
1、分析“过尽千帆皆不是”中“尽”的含义:
一个“尽”字不仅把天色已晚,江面空无一船,空旷凄凉的意境描绘出来,而且把思妇独倚望江楼时间之长,盼夫归来痴心之深的心情表现出来。
2、你还能说出用“肠断”表现悲伤诗句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