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4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3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背诵、课后作业指导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顺序,弄清苏轼的情感变化,体会其中的感情

2、朗读全文

3、教师引背:

“月亮渐渐„„它透过窗子„„苏轼„„他转念又想„„想到这山„„

二、拓展背诵

1、插放《水调歌头· 乐曲》、投影全词,朗读、背诵、感悟、体会全古诗词的美

2、分组交流读背自己搜集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词

三、指导造句

1、一起„„一起„„

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说话造句

2、就像„„一样„„

作业设计: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给多音字找个朋友

第二篇:但愿人长久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6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2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课的意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图文结合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图文结合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1、简介苏轼生平: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歌、散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⑴出示自渎要求:①自由练读生字。②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理解词义。③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⑵学生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词语(见小黑板)

苏轼朝廷皓月当空苏辙各奔东西

埋怨婵娟有圆有缺吟诵有隐有现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轼s hì廷tín g辙z h é

奔b ē n埋(m á im á n)

②讨论下列词的意思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③指名试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正音

2、听录音

听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一件什么事?

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反复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词语

2、学生自由观察字形

3、提出难写的字,教师指导:躺、隐、缺

第三篇: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 第一课时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四篇:但愿人长久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人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1节,说说你读了之后,知道了什么?指明理解“朝廷”、“密州”。

⑵自由读第2节,看图理解“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投影句子: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心绪不宁”什么意思?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请看图上的主人公,谁能描述一下苏轼的姿势和神 情。

这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么样呢?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⑶、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说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弟弟?

理解词句“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他们“手足情深”?指导朗读

2、细读第4自然段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⑶这段话后面是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引导想象)。

⑷练习朗读

3、细读第5、6自然段

⑴轻声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⑵投影出示词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指名读词文,有几句话?

②再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表示:“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③用课文里的话说说句意

④练习朗读

三、总结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

2、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五篇:第2课但愿人长久 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体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书法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从这首词中作者录引了其中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样写,便于学生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为将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也让学生在初学古典诗词中增进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3.学会诗文对照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胸襟。学会诗文对照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感情变化的原因。【教学评价】

1.在检查学生的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以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检测目标1)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检测目标2)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检测目标3)【教学准备】 学生:

1.完成预习案;

2.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和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聚一堂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揭词、读词: 课件在之前的图+音乐上打出以下生字:官 尝 赏 绪 睁 悲 缺 虽 宽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在课文中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但愿人长久》,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诗人。【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本课学习状态。二.预习展示,梳理质疑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生字写得是否正确、规范。(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观赏 埋(mái)头 品尝 形影不离 阴晴圆缺 宽慰 埋(mán)怨 心绪不宁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正确读词,强调“埋怨”的“埋”字读“mán”。3.检查朗读课文。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自学成效,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课堂教学。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整篇课文感情基调和重点 四.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作业: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苏轼在这个月圆之夜的感情变化。课下让我们搜集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感情得朗读一下,下节课一起看看谁读得最好!

第二课时

四.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出了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不同的心情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请同学们有感情得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品读1-3自然段,感受“心绪不宁”之思。

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让苏轼平静的心绪变得不宁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1)出示: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①交流。(佳节团聚、倍感孤单)

深化点拨: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你能想象一下人们是怎么过得吗?(引导学生抓住“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让生想象中秋节佳节,别人团聚的情景。)此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②齐读第二段。

(2)中秋佳节,苏轼想到了什么?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②从“聚少离多”、“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点拨深化:和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兄弟阔别多年,此时他的心里充满了对弟弟的无限思念,因此变得心绪不宁。③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教师示范——配乐朗读。2.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一咏三叹式朗读)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射了进来,那是一幅多美画面,苏轼躺在床上孤枕难眠,不由得心生埋怨。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从中能读出他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1)学生交流:(无奈、忧伤、烦恼)

(2)拓展深化: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亲爱的弟弟却远在千里之外,这轮明月,让苏轼想到了从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时光。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听到了...(3)是的,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月圆人不不圆,他心生埋怨啊!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4)月亮真的无情吗?(交流)简介背景资料:

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想起这些过世的亲人,痛楚在心底撕咬着他。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

苏辙较近的地方济南做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山东诸城)后,相距并不太远,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能不心生埋怨啊?

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5)孤独、悲伤的苏轼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苏轼还会埋怨什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

小结:明月呀!为什么不让我们相见呢?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这份思念之苦吧!

配乐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3.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为什么?(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想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远隔千里”“美好感情”,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

(3)悲伤、难过、痛苦、快乐本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刚才还是悲伤难过,而此时却能这样想,可见他是多么豁达乐观啊!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苏轼把自己的领悟化作了这首著名的词。引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指导朗读半首词,在读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这半首词的理解。(5)五六自然段对比读,体会文包词的特点,深入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6)播放《水调歌头》朗诵视频。

小结: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独特心境的再现。本文作者就是用这样一篇文包词的形式,让我们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亲情怀。【设计意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精神境界的水平。五.回归整体,自学探究

1.练习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写话练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名句。这里的“情”不单单指手足之情,还可以指父子父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同学们,如果让你把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想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请简单的写下来。

3.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抄写并吟诵,看古人在对月亮的描写中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板书设计:

1.但愿人长久

苏轼 :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 语用训练点:

1.引导学生学会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含义的方法;

2.进一步搜集相关的资料,加强对《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整体认识 3.积累思念家乡或亲人的诗词。

下载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但愿人长久(第6-7课时)

    总第6、7 课时 课题: 2、但愿人长久 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UNIT7_THERE_IS_A_TV_IN_THE_CLASSROOM_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7 There Is a TV in the Classroom 第3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陕旅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 Unit7 【主题】Let’s learn more, Look and say 【课时】第3课时 一、教学......

    《可能性(第3课时)》教学设计

    《可能性(第3课时)》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小学 陈 蓓(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李桂玲(修改)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青山(统稿) 一、教......

    UNIT3_IS_IT_SNOWING_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3 Is It Snowing 第3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陕旅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Unit3 【主题】Let’s learn more, Let’s play, Match and say 【课时】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第3课时 税率教学设计

    第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

    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吴卫平 教学目标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品读文本,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水调歌头》后几句所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3.学习体会文本先概括......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2、高出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