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教程教案

时间:2019-05-12 20:5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教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教程教案》。

第一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教程教案

专题一 自古以来是一家 休戚与共不可分

第一讲:新疆基本概况

周次:第1周 时间:90分钟 节次: 2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师生互动 教学地点: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新疆基本概况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战略地位,《教程》课的主要内容,掌握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和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新疆基本概况

<二>《教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三>《教程》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由《我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提出问题:“你了解新疆吗?”

(一)学生讲述新疆情况,教师总结补充。分四个方面: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战略地位。(对照中国地图进行)

(二)从新疆民族、宗教基本情况及战略地位及,指出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四、学习思考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新疆当前的区情,谈谈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时代意义?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二 了解新疆历史 增强国家认同

第一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周次: 第2周 时间:90分钟 节次: 2节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式、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地点: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国家与国家主权

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以及构成现代国家的要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史。

2、能力目标:能够从现代国家构成要素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国家主权

<二>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西欧单一民族国家的不同 <三>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从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和中菲黄岩岛事件看国家主权问题

(一)国家与国家主权

1、国家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2、国家的构成要素。

3、国家主权(案例)

(二)多民族国家是当代世界民族国家的常态

1、国家与民族的区别和联系

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西欧单一民族国家的不同

(三)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简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学生讲,教师总结)

2、中国是各民族的中国。(案例)

四、学习思考题:

<一> 国家主权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西欧单一民族国家的不同是什么?

<三> 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一 了解新疆历史 增强国家认同

第三讲 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式、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2、清末至民国新疆的政局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情况,2、能力目标:能够从国家主权四个方面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二>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三> 西域和新疆的涵义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悬泉汉简的发现证实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一)、西域

(二)、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三)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四、学习思考题

为什么说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一 了解新疆历史 增强国家认同

第四讲 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式、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2、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3、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4、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行使司法和赋税权的情况,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史实,了解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认同的史实。

2、能力目标:能够从国家主权四个方面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二> 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三> 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二)从张骞出使西域导入: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三)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四、学习思考题:

简述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及历史意义。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一 了解新疆历史 增强国家认同

第五讲 昌吉历史沿革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式、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

2、昌吉历史沿革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史实,了解昌吉的历史变迁。

2、能力目标:能够认识到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是新疆归属中国的物质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是新疆归属中国的物质基础 <二> 昌吉历史沿革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

1、讨论:从一系列的事例看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交流的意义

2、教师总结:新疆归属中国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两地经济文化联系(二)昌吉历史沿革

1、历史上的昌吉

2、北庭都护府

四、学习思考题:

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对新疆归属中国有什么重要作用?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第六讲:民族分裂主义与当前的国际局势

第七讲:三股势力的由来及反动本质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民族分裂主义与当前的国际局势

2、三股势力的由来及反动本质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民族分裂主义,掌握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性,懂得坚决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三个势力”的本质,并进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形势宣传。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民族分裂主义的实质 <二> 维护中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从911.事件说起

导入 2 恐怖主义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案例 3 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引起的矛盾

(略讲)

(2)国际形势的影响 图片演示 5 民族分裂主义 理论讲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 7 三股势力的影响 8 双泛思想的由来及其本质 论从史出 9 伊扎布特组织介绍 案例陈述 10 新疆的周边环境 事实陈述 11 西方干预

案例讲解 12 反华、分化、西化等反动势力的实质 总结归纳 13 我与祖国的关系 结束语 14 对下节课学习的要求

布臵思考题

四、思考题

<一> 为什么说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祖国统一与安全的主要危险? <二> 面对地图,你知道在国家安全方面祖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第七讲:

1、三股势力的由来及反动本质

第八讲:

2、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讨论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民族分裂主义与当前的国际局势

2、三股势力的由来及反动本质

3、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4、讨论的主题:面对地图,根据新疆形势,你知道在国家安全方面祖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我们该如何办?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民族分裂主义,掌握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性,懂得坚决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三个势力”的本质,并进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形势宣传。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民族分裂主义的实质 <一> 维护中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讨论的主题:面对地图,你知道在国家安全方面祖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2、教师对该主题讨论的意义进行阐述。中国周边已经围绕着俄罗斯、朝鲜、印度、巴基斯坦四个有核国家,再加上日本,此种潜在威胁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面对的;东海与日本有钓鱼岛及海上油气之争,南中国海有南沙各岛屿被越南、菲律宾、印尼侵占,西南有印巴、阿富汗等国局势紧张; 国内以台独、藏独、疆独为代表的分裂主义,活动猖獗。

3、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一人负责,小组讨论有记录。

4、小组代表作主要发言,发言要有提纲

5、学生根据发言人的内容谈想法、提问题

6、教师的引导

7、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8、通过本专题学习,我们该如何做?

四、思考题

<一> 为什么说反对“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和复杂的?

探究式学习归纳学习

布臵思考题

<二> 通过本专题学习,我们该如何做?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三:中华民族一家 第九讲:中国的民族概况

共建美好家园10

第十讲:新疆民族发展史概述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中国的民族概况

2、先秦至明时期新疆民族发展演变的情况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概况和民族分布特点;新疆自先秦至明的主要民族及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教学重点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

2、先秦至明时期新疆民族发展演变的情况 <二> 教学难点: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中国的民族概况

1、导入新课: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和人口最少的民族分布是哪两个?

2、中国的56个民族中上百万的少数民族介绍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

(二)、新疆自先秦至明主要民族的发展演变

导入:同学们知道新疆昌吉呼图壁的康家石门子岩画是古代的什么民族留下的吗?(塞人)(提问)

1、新疆古代居民的种属和族属(课件展示)

2、先秦至秦汉时期的西域民族

3、魏晋至明时期的西域民族(重点讲回鹘及西迁)

4、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

四、思考题

<一> 简述先秦至明新疆主要民族的概况

<二> 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状况如何?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三:中华民族一家 共建美好家园

第十讲:清代至民国时期新疆的主要民族

第十一讲: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清代至民国时期新疆的主要民族

2、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清代至民国时期新疆的主要民族,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2、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教学重点:

1、清朝至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的状况

2、当代新疆民族分布的特点

<二> 教学难点:

1、新疆近代以来民族格局的形成(清代新疆汉族的主要来源)

2、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清至民国时期的新疆民族格局(图片演示)

2、当代新疆各民族概况

3、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4、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启示

5、正确认识新疆民族历史的发展,戳穿民族分裂分子的谎言(总结归纳)

6、学生提前准备下节课内容(学生查阅资料、准备下节课的民族文化交流)

四、思考题

<一> 清代至民国时期新疆的主要民族及分布状况 <二> 怎样正确认识新疆民族发展的历史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三:中华民族一家 共建美好家园

第十二讲:新疆13个世居民族文化交流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讨论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民族的风俗、礼仪、宗教、节日等

2、民族的婚礼葬俗

3、民族的科学文化成就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历史演变,发展状况,风俗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

2、能力目标:懂得民族的风俗习惯,能够分析提炼出民族风俗礼仪之中的优秀部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各民族的风俗礼仪

教学难点:认识民族文化的精华,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讨论的主题:新疆13个民族文化交流

2、教师对该主题讨论的意义进行阐述

3、学生分成13个小组讨论,每组查阅一个民族四方面的内容,选出组长发言

根据所讲内容当堂打分,每组讲完后,学生补充没讲到的内容,正确的给加分(探究式学习)

4、小组代表作主要发言,交流有发言稿

5、按一下顺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满族、蒙古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

6、学生根据每组的情况打分,教师打分,综合二者,得出最后成绩,组长比组员多5分

7、教师的总结

四、思考题

通过本次讨论学习,结合实际,说说我们该如何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做民族团结的典范?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三:中华民族一家 共建美好家园

第十二讲: 新疆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新疆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新疆先秦时期至清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帮助学生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共同开发和保卫了这片领土,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建设家美好家园”的情感。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清代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教学难点:各民族在经济开发中的交流、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历史上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1、先秦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3、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4、清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四、思考题

<一> 举例说明清代新疆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二> 清代昌吉地区的农业开发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四:掌握民族理论、解析现实问题

第十三讲:民族问题的实质及特点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民族问题的实质及特点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

2、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原则。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3、素质目标:正确区分民族问题,认清民族问题的实质

二、教学重点 <一> 民族的概念;民族问题的涵义。<二>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教学难点:<一> 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

<二> 民族问题的特点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由苏联的解体和巴以争端导入 <一>、民族的形成

1、民族的概念

2、民族形成的途径、规律、条件 <二>、民族的发展

1、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

2、民族同化及特点

3、民族融合及特点

<三>、民族的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1、民族消亡的时间

2、民族消亡的条件

3、民族消亡的途径与一般规律 <四>、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

1、民族问题的涵义

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 <五>、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表现

1、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2、民族问题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表现

概括为6个特点:即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普遍性、敏感性、国际性特点。

四、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四:掌握民族理论,解析现实问题

第十四讲: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

2、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原则。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一>、民族问题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二>、解决民族问题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一>、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二>、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民族问题的六大特点

<一>、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1、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 <二>、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与民族问题的主从关系

2、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辩证关系。<三>、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

四、思考题

<一>、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二>、民族问题的解决为什么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总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四:掌握民族理论、解析现实问题

第十五讲: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第十五讲:“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第十六讲“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3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3、“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深入理解“三个离不开”思想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主题的思想,是我们党对民族平等和团结基本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2、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自觉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为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维护,发展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二、教学重点: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三>、“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一>、如何准确全面地理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论 <二>、如何深入阐述“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三>、从国家、青少年两个角度掌握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以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一>、共创历史、缔造祖国

我国的民族分布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 <二>、民族平等、和睦共处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基本观点

1、民族平等的概念: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3、我国的民族平等的主要特点 <三>、风雨同舟 团结共进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1、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2、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3、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实践

4、坚持民族平等,维护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

5、影响民族团结的四个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国外因素

6、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及其由来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3)“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新发展(4)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7、坚持“两个共同”,构建和谐社会(1)、“两个共同” 新论断的科学内涵(2)、必须牢牢把握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3)坚持“两个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走进西部 喜看发展

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就(以新疆为例)学生讨论 <五>、从我做起 共创辉煌

学生讨论: 做为一个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怎样才能为本地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呢?

四、思考题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二> 如何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 当前在我国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的重要性何在?

五、课后分析和小结

专题五 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基本制度

第十七讲: 民族区域自治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 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从而更好地宣传和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则 <三>、自治权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是由2000族组成的,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成为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俄罗斯、印度都深受民族问题的空扰,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这得益于我们独具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新疆、昌吉)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则和类型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行政级别、自治机关、自治权。(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查寻自治权的体现,课堂讲述)

四、学习思考题:

<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五 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基本制度

第十八讲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1 教学方式: 讲授 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制度的措施,从而更好地宣传和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3、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

四、学习思考题:

<一> 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 为什么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六:追忆宗教演变 树立科学信仰

第十九讲:新疆宗教演变史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原始宗教

2、外来宗教传入新疆

3、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演变

4、当代新疆宗教的概述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疆的原始宗教,以及新疆历史上所流行的各种外来宗教;祆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新疆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以及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变。

2、能力目标: 掌握新疆多种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历史上曾有多种宗教在这里传播和发展,从而能正确认识新疆的宗教演变史,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谎言。

3、素质目标:了解新疆宗教的演变史,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二、教学重点:伊斯兰教与佛教在新疆的角逐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佛教在新疆的角逐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图片展示,问:以上是与宗教相关几种图片,你能说出是那几种宗教吗? <一>、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原始宗教(教授)原始宗教后期的宗教—萨满教

<二>、外来宗教传入新疆(教授、视频播放)重点:佛教传入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形成 <三>: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演变(重点 讲授)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伊斯兰教与佛教的角逐

<四>、当代新疆宗教的概述(学生教授)

四、思考题:

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大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六:追忆宗教演变 树立科学信仰

第二十讲: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宗教的本质

2、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揭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2、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正确理解宗教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正确理解宗教与民族是相互区别的社会范畴

3、素质目标: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所学的宗教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思想,去分析和认识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

二、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在人类的历史当中,许多国家和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保“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宗教信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见,宗教和民族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什么是宗教?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宗教有哪些社会作用?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

(一)宗教的本质

1、宗教的起源(讨论)

最初的宗教是怎样出现的?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学生阅读、讨论)

2、宗教的本质

教师:所有的宗教都盲目地信仰和崇拜鬼神。其实,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鬼神,宗教的神鬼观念只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想象出来的东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 宗 教的神鬼观念是无中生有呢?(媒体显示)议一议:

如果鸟有上帝的话,鸟的上帝一定是有羽毛的--恩格斯(学生议论)

3、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是一种神化的社会意识,它有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它同其他的 社会意识一样,从它产生起,就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和复杂的影响。只要宗教存在,它的社会作用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社会的作用程度不同。那么它有哪些消极作用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学生议论后

(媒体显示)伊朗宗教与国家权力的冲突 这段视频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进一步分析:

(二)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

(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讲授宗教与民族、宗教与风俗习惯、宗教与迷信的关系)

四、思考题: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六:追忆宗教演变第二十一讲: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信仰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能力目标: 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政策,作为一名高职生应时刻要求自己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使学生懂得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一致的。

3、素质目标:学习该部分知识,学生应该明确宗教无小事,正确理解和执行宗教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在阿富汗关塔那摩美军监狱,为了“惩治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囚徒”,美军把《古兰经》放进厕所,甚至将《古兰经》冲入便池事件。你如何看待此事件?

(一)、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思 考:你认为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

2、结合材料发表自己对宗教的看法

3、宗教将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教师讲授)

4、注意划清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 的界限。(老师讲清楚)讨论:为什么要禁止在校学生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呢?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1、国家保护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但是也打击非法宗教活动。那么请你举例:哪些活动是国家保护的宗教活动,哪些是国家打击的宗教活动?

2、材料分析:引出管理宗教的方法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材料---那么请思考,能不能做到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呢?

四、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六:追忆宗教演变 树立科学信仰

第二十一讲:崇尚科学精神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科学认识世界、自然、生命和社会现象

2、坚持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坚持科学无神论,树立科学世界观。

2、能力目标: 认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让学生学会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让学生区分封建迷信活动和群众中一般迷信思想和迷信行为的区别。

3、素质目标:可着重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能做到不仅自己不迷信,而且还要宣传科学理论知识。

二、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学生举例:现如今哪些现象科学无法解释?

讨论: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那就是意味着世界是存在神灵的? <一>、科学认识世界、自然、生命和社会现象(教师讲授)

1、科学认识世界——世界是物质的

2、科学认识自然现象——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3、科学认识生命现象——生物是进化的

4、科学认识社会现象——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二>、坚持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讨论)

四、思考题

如何理解先进科学技术是抵制宗教渗透的有利武器?

五、课后分析及小节

专题七 民族文化多元 兼容并蓄发展

第二十二讲: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第二十三讲: 新疆精神

第二十四讲: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新疆精神

3、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性,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观点;了解新疆精神的内涵和其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对新疆精神的认同感。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观点 <二>、新疆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三>、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导入:从西夏的消亡,看文化的重要性为引言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讲授(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观点 讲授

从诸子百家和文艺复兴看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 案例讲解

(提问)

3、新疆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讲授

4、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1)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讲授(2)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农业文化、牧业文化、渔业文化 图片演示

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多种宗教 图片演示(3)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文化认同——犹太人是个好老师 案例陈述

5、中华民族文化的实质 总结归纳

6、对下节课学习的要求 布臵思考题

四、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哪些基本观点? <

二、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七 民族文化多元 兼容并蓄发展

第二十五讲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基本概况;掌握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自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基本概况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风俗习惯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导入:从西夏的消亡,看文化的重要性为引言 提问

2、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1)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讲授、学生发言

(2)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讲授

(3)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讲授(4)双语教学之利弊 学生讨论

3、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十二木卡姆》与《玛纳斯》 视频

(2)国家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主要工作 讲授

4、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形成 讲授

(2)党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讲授(3)你、我、他——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5、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 讲授

6、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总结归纳

7、对下节课学习的要求

布臵思考题

四、思考题

<一>、如何看待学习通用语言与适用本民族语言的关系? <二>、党和国家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八:实现跨越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

第二十六讲: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新疆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城乡、区域、民族之间协调发展,领会新疆发展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2、能力目标:能自觉坚持并宣传科学发展观,为将来建设新疆学好本领,为建设和谐新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导入:以科学发展观为引言导入。(提问)2.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问)3.坚持全面发展。(联系实际)4.坚持协调发展。(联系实际)

5.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地区差距。(联系实际)6.新疆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7.西北民族地区及新疆生态环境及资源的重要性。(讨论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如何走出特色来)8.人口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意义。9.新疆发展中的国家扶持、兄弟省市支持。结束语:自力更生,才有后劲。10.布臵思考题。

四、思考题

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八:实现跨越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

第二十七讲:两个共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十八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1、实现跨越发展,建立和谐民族关系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存在的差距、民族问题的表现,深刻理解发展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使学生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稳定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了解乌昌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2、能力目标:懂得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建设全面小康、和谐中国的重要方面。能分析新形势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准备为新疆、乌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辩论:新疆科学发展:引进知识重要还是引进资金更重要? 正方:新疆科学发展引进知识更重要 反方:新疆科学发展引进资金更重要

赛事规则及流程

一、主席致辞

二、比赛阶段

开篇陈词、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三、观众提问

四、评判团评议裁决

五、评委分析、点评赛况。

六、主席宣布比赛结果。

七、教师点评。

<二>.1、导入:以历史上的屯垦戍边导入。(提问)

2、介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稳定中的作用。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思考题

根据新疆现状谈谈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任务?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八:实现跨越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第二

十九、乌昌的经济发展和展望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乌昌的经济发展和展望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乌昌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2、能力目标:积极准备为新疆、乌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解读昌吉十二五规划。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乌昌经济发展现状。(联系实际)

2、乌昌经济发展展望。

四、课后分析及小节

第二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第五次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宗教最早根源于(B)A.神秘力量的压迫 B.自然力量的压迫

C.社会力量的压迫 D.阶级力量的压迫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间是(D)A.1955年10月7日 B.1949年12月20日

C.1955年10月1日 D.1954年10月7日

3.中央王朝在西域屯田最早始于(C)A.唐朝 B.秦朝

C.汉朝

D.魏晋南北朝时期

4.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B)A.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平等、团结

C.三个离不开 D.民族区域自治

5.《福乐智慧》是(B)的优秀民族文学作品。

A.哈萨克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蒙古族

6.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B)A.构建和谐社会 B.维护祖国统一

C.维护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繁荣

7.新疆正式归属祖国版图是在(CA.公元91年 B.公元702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1884年

8.民族属于(D)A.生物学的范畴

B.体质人类学的范畴 C.阶级的范畴)

D.社会学范畴

9.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B)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纲领 D.基本路线

10.在新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形成于(B)A.公元9世纪

B.公元16世纪 C.公元18世纪 D.公元10世纪

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1.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是(A B D)

A.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B.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 C.文化必须依赖于民族 D.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2.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标志(A B)

A.萨图克·布拉格汗接受伊斯兰教

B.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 C.于阗王国灭亡

D.萨满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

3.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及表现形式是(A B C D)A.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

B.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C.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 D.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

4.“安西四镇”是指(A C)A.于阗、疏勒

B.疏附、于田 C.焉耆、龟兹 D.鄯善、且末

5.民族问题具有(A B C)等特点 A.复杂性、普遍性

B.长期性、重要性 C.敏感性、国际性 D.政治性、阶级性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 B C D)A.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

C.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D.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以及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7.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A B D)

A.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是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B.各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C.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

D.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

8.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A B C)A.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

B.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

C.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 D.思想解放程度差距不断扩大

9.“三股势力”是(A B D)A.宗教极端势力

B.民族分裂势力 C.民族自决势力

D.暴力恐怖势力

10.“三个离不开”是指(BCD)A.地方离不开中央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C.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D.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一是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力;三是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四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2.简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主要区别:一是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是两者消亡的规律不同;三是两者表现形式不同;四是国家有明确的疆界,而民族分布与国家的疆界未必相重合;五是两者的稳定性不同。主要联系:一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有一定联系;二是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三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构成情况看,民族是国家的依托,没有民族依托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四是民族分布的区域与国家疆域常常交错重叠,并且会出现一个民族分布与几个国家的情况。

3.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一是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三是各宗教一律平等;四是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误时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材料分析题(共1题,20分)

1.1982年11月10日至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了盛况空前的民族团结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大会,大会表彰了在民族团结方面有突出成绩的183个先进集体和322名先进个人,并通过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十条倡议,决定把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从1983年到今天已经有30个年头了,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众多感人的事迹为更多的人知晓,如王燕娜为少数民族男孩捐肾的故事、居买尔兄弟解救新疆大学学生王丽的故事等等。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分)(2)结合材料,请谈谈民族团结的意义。(7分)

(3)具体说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8分)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2)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取

得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一论断确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地位。

今天新疆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繁荣、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民族团结这个大前提,民族团结就是新疆社会不断进步的基本前提。(可结合个人感受谈)(3)作为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为民族团结所能做的就是认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工作生活中,友好平等地对待不同民族的同学、同事,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为新疆社会民族团结大局添砖加瓦。

第三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案

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在充分认识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和新疆地方史实,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念,无论在哪一个时期,新疆都与内地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统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教学重点:

1、国家主权

2、“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及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国家的边界与古代国家的主权

2、结合主权理论探讨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3、“新疆”的概念

本章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节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国家与国家主权

(一)国家的产生及其特点 1.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模式 2.国家产生的原因 3.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国家的四个要素

国家、领土、政府、主权。

(三)、古代边界与近现代边界问题 1.边界的定义 2.理想的边界

3.边界的继承性与连续性 4.古代的边界

5.古代边界与近现代边界的联系与区别 6.关于中国的领土和边界问题

(四)、国家主权 1.古代国家主权

2.西方关于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3.国家主权的属性

二、国家与民族

(一)国家与民族的概念

国家:四个要素——国民、领土、政府、主权

民族:四个共同——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参见第四章第一节之一“民族的形成”)

(二)国家与民族的区别 1.产生的原因不同

2.国家的消亡与民族的消亡规律不同 3.国家和民族的表现形式不同 4.国家与民族的“边界”不同 5.国家与民族的稳定性不同

(三)国家与民族的联系

1.国家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有联系 2.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民族有联系

3.民族是国家的依托,国家存在的基础是民族 4.国家的疆域与民族的分布区域常常交错重叠

(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欧洲(主要是西欧)的单一民族国家的不同

三、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涵义

历史上的“中国”其涵义也在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完全等同起来,但也不能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完全没有联系。

1.“中国”一词的出现

2.“中国”一词的地域涵义

“中国”一名自西周初年出现以来,迄于战国,其所指地域随着对象与时代的不同,也不尽一致。

以“中国”指称内地或中原,主要是为了区别于边疆及其它地区。不过边疆及其它地区也是一相对的概念。秦汉以后之“中国”,也时时指称全国,即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3.“中国”一词的文化涵义

4.“中国”一词的王朝或政权“法统”涵义 5.历史上的“中国”所指的范围

总之,“中国”一词不同涵义的变化,充分反映了这样的史实: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无论文化高低,地域远近,是汉族抑或非汉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是由中原和边疆共同组成的;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左右,中国古代社会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在古代氏族制度解体并向早期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但它们最终结合而形成了统一的政治一体化的国家——夏朝。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有着深厚基础的。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秦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秦朝之后,相继有汉、唐、元、明、清等强大的多民族统一政权统治中国,其间虽然统一的国家有分裂割据时期,但却乱而不散,分而复合,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没有中断。而且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表明了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3.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从国家的四个要素即国民、领土、政府、主权为原则,根据历史史实,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四个特点、[课后反思]:

第二节

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一、“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一)“西域”的概念

1.“西域”一词的出现及其含义 2.“西域”一词的狭义所指 3.“西域”一词的广义所指

4.“西域”概念的变化反映的问题

(二)“新疆”的概念

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之所以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就整个清代以前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因为上述地区自秦汉时期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历代中央政权都在这里设官置守,行使主权。之所以将其称之为“新疆”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政权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在各类文献包括皇帝的谕旨和大臣的奏折中,都把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新疆”,或并称“西域新疆”。

在当时清政府看来,“西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总称,它包括今青海、西藏、新疆,并且一直到达清朝统治势力所达到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此范围比当时清朝政府称为“新疆”的范围大得多。由于在乾隆帝完全统一新疆之前,当时的新疆东部地区巴里坤、哈密早已为清朝统治,为陕甘总督所辖,是属于甘肃省的一部分,因此,乾隆帝就把巴里坤、哈密称为“内地”。加之乾隆帝自称为“十全老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他往往把在自己在位时统一的我国某一地区称为“新疆”,由此,清朝政府就把乾隆帝之前已属于自己管辖的今新疆东部地区看作为“旧部”,而把乾隆时期归属自己管辖的今新疆中部、西部地区称为“新疆”。对乾隆帝个人而言,今新疆东部地区在他当皇帝之前就已归属于清朝管辖,是“旧部”,不是属于自己的“武功”。而今新疆中部、西部地区,却是他在位时期,消灭了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势力之后才纳入清朝的管辖之下的,这属于自己的“武功”,因此,对乾隆帝个人来说,这一地区确为乾隆“新开辟的疆土”。

二、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一)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的经济交流 1.文献资料记载的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2.考古资料所反映的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二)汉代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与内地经济联系

(四)隋唐时期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五)明代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六)清代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七)结论

——新疆与内地经济的一体性

三、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一)汉代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

(三)隋唐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四)宋辽夏金元时期

(五)清朝时期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六)结论

文化有着强大的穿透力和粘合力,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就是其开放性、融合性。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有教无类”。任何一个人,无论其民族、种族、地域,都可以通过教育、教化使成为“君子”,正是这样一个博大的胸怀,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把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熔铸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

[课后反思]:

第三节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汉代:西域都护、西域长史 唐代: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行尙书省 明代:哈密卫等

清代:伊犁将军府、新疆省(一)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二)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对西域的管理(三)隋唐时期对西域的管理

(四)元朝统一西域及对西域的管理(五)清朝对新疆的管理 1.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 2.清朝后期对新疆的管理

二、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

(一)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与屯田

(二)唐朝在西域行使驻军权

(三)元朝在西域的驻军

(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

三、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这里也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

(一)汉朝时期西域的贡赋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唐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

(四)元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

(五)清朝在新疆的赋税制度

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在封建帝制时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即使在一个王朝灭亡后,人们仍将新兴起的王朝视为中国的“正统”而加以认同,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的认同观念。

[课后反思]:

第二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

开发的地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西域诸民族从先秦至魏晋至明时期迁徙与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后新疆民族格局是在清至民国时期形成的。先秦时期至清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概况及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先秦至民国时期不同民族的迁徙分布

2、秦汉至清代各民族在经济开发中的贡献

3、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概况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的认识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

2、新疆民族格局的形成

3、各民族在经济开发中的交流

4、如何正确认识人口的增长民族分布的变化

本章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节 新疆的民族迁徙与发展变化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西域诸民族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之称。

关于新疆的远古居民,我们仅在塔什库尔干、和阗、洛甫、民丰、吐鲁番、乌鲁木齐、尼勒克等地发现的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找到了一些具有人工加工和使用痕迹的石器及用火的遗迹,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也就无法知道这一时期新疆居民的种属。

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新疆古代居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生存遗迹。从出土的大量石器和陶器,以及聚落的遗址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并且已经有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仍然没有发现能够说明当时新疆居民种属的人类学资料。

进入青铜时代的新疆古代居民为我们逐步揭开了新疆古代居民种属的神秘面纱。在罗布泊等地的考古发掘中,通过对先后采集到的300多具人头骨的测定分析表明,这些距今约3800~2000年间的古代居民中,既有属于蒙古利亚人种的黄种人,又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白种人,还有兼具两者的混血种,说明了早期新疆居民种属的多样性。

关于先秦时期新疆居民的族属问题,史籍并无明确记载,我们只能从具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秦汉时期开始。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形成的时期。此时,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族属已较明确,除以地名称谓的当地居民外,有明确记载的主要居民有:塞人、月氏(rou zhi)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与汉人。

塞人 是公元前6~5世纪左右从中亚及西伯利亚进入伊犁河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汉初,塞人在月氏人的打击下,主支南徙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留居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则相继融入后来的月氏人与乌孙人之中。

月氏人

早期主要活动于今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到天山、阿尔泰山东端之间的草原地区,以游牧为生。秦汉之际,月氏人被匈奴人打败,被迫西迁。他们打败当地塞人,进据伊犁河流域。后来,月氏人在匈奴人和乌孙人的不断打击下,被迫离开伊犁河流域向西南方向迁徙,进入中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留在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逐渐融入乌孙人和当地居民中。

乌孙人 早期与月氏人和匈奴人一起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天山与阿尔泰山东端之间,以游牧为生。秦末汉初,乌孙人受到月氏人的毁灭性打击,部落瓦解。后在匈奴的支持下,打败月氏人,据有伊犁河流域的丰腴之地。张骞通西域后,乌孙与汉朝结盟抗击匈奴,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的有生力量。

羌人 早期活动于今陕西西部至甘肃和青海的河湟流域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向西、南地区迁移。其中,西迁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若羌等,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当地居民的组成部分。并由此为我们新疆留下了“若羌”这个地名。

匈奴人 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在蒙古高原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崛起,控制了西域,并设置“僮仆都尉”进行管理。

二.魏晋至元时期的西域诸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处于社会大动荡和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混乱时期。鲜卑、柔然、高车、口厌哒(ye da)、吐谷(yu)浑等民族相继进入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民族的大交汇与大融合。首先进入西域的是继匈奴之后崛起于蒙古高原的鲜卑人。鲜卑人 早期生活在乌桓以北的大鲜卑山一带(今大兴安岭北段)。东汉后期,鲜卑崛起。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与柔然在漠北和西部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进据河西,兵锋直达伊吾(今哈密一带)。随后,北魏先后派兵将柔然势力逐出鄯善、焉耆、龟兹(qiu ci)等地,并在鄯善和焉耆设立军镇,驻兵镇守,并设西域校尉,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在鲜卑人立国及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与其争锋的则是原属鲜卑的柔然人。

柔然人 是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继匈奴、鲜卑之后在蒙古高原兴起的一个新的民族。402年,柔然首领社仑统一蒙古高原,自称“丘豆伐可汗”(意为驾驭开张之王),建立柔然汗国,柔然人的足迹 已到达焉耆以北地区。414年以后,社仑从兄大檀为汗时,柔然已控制了西域的伊吾、高昌、车师、焉耆、龟兹、姑墨等地,与北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后在以北魏为中心的北魏、口厌哒、高车联盟的不断打击下,终于在555年被后起的突厥所灭。在柔然汗国灭亡的过程中,高车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车人 是丁零人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公元4世纪,高车游牧于色楞格河、土拉河及阿尔泰山东部一带,役属于柔然。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及其兄弟穷奇,率所部十余万户脱离柔然,进入西域,在车师前部西北(今乌鲁木齐市一带)建立高车国,并与北魏结盟,很快就控制了高昌、焉耆、龟兹、鄯善、于阗等地,成为西域的主导力量。

吐谷浑人 吐谷浑原为人名。4世纪初,吐谷浑率部由西拉木伦河西迁至青海湖一带立国。5世纪中叶,吐谷浑人进入西域,控制了于阗等地。490年以后,随着柔然、高车、口厌 哒在西域争夺加剧,吐谷浑乘机从高车人手中夺得鄯善、且末。

突厥人 早期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于贪汗山(今东部天山地区)。5世纪中叶,被柔然人征服,迁居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成为柔然的“锻奴”。552年,突厥在其首领土门的领导下打败柔然,正式称汗建国。此后,突厥先后攻灭周邻各部,控制了以郁督军山为中心,东自辽河以西,西到西海(今里海),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的广大地区。583 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到统叶护可汗时,西突厥势达极盛,控弦数十万,建牙帐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657年,西突厥被唐朝所灭,突厥汗国灭亡。吐蕃人 是藏族的祖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6世纪末,吐蕃建国。7世纪初,松赞干布执政后,统一西藏,定都逻些(今拉萨),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650年,松赞干布死后,吐蕃与唐交恶,先后占据鄯善和且末等塔里木盆地东南地区。“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机攻取安西四镇,并且攻陷北庭,占据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区。866年,随着回鹘西迁进入西域,吐蕃在西域的势力逐渐退出,返归本土。

蒙古人 最初居住在今额尔古纳河一带,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12世纪末,蒙古贵族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与其子孙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一直打到了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三、明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民族格局的形成

元朝建立时,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已处于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所建立的察合台汗国的控制之下。公元1348年,察合台后裔秃黑鲁帖木儿登上汗位,建立东察合台汗国。他在位期间,用强制手段迫使天山以北的16万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到叶尔羌汗国时,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部分蒙古人逐渐融入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就在西域地区的蒙古人逐渐伊斯兰化,并融入当地居民中的时候,生活在漠西地区的卫拉特蒙古人却迅速崛起,进入西域,成为当时控制和主宰西域及中亚局势的又一强大民族力量。

蒙古人 明清之际,分布在今新疆、甘肃、青海和内蒙古西部的蒙古族,称为西蒙古。该部蒙古人蒙元时期称之为“斡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或“ 额鲁特”。

13世纪时,斡亦剌人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后扩展到额尔齐斯河两岸。16世纪时,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部附之)、土尔扈特和和硕特四大部。17世纪初,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洪台吉(洪台吉即大台吉)作盟长时,准噶尔部势渐强盛,迫使土尔扈特部迁牧于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部迁牧于青海,杜尔伯特及辉特部依服准噶尔。到噶尔丹时,准噶尔东进青海,南破叶尔羌汗国,西征中亚,控制了新疆及中亚的广大地区。

1759年,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后,将战后余生的准噶尔人组成“厄鲁特营”,部署在伊犁和塔城一带,巡边戍防。1762年和1763年,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防务力量,清朝政府先后两次将驻守在张家口外的察哈尔蒙古官兵调至伊犁,组成察哈尔营,部署在今伊犁东北塔尔奇山之北,赛里木湖周围及博尔塔拉等地,屯牧戍防。1771年,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后,清朝政府将由渥巴锡率领的旧土尔扈特部安置在喀喇沙尔(今焉耆)以北的裕勒都斯山、塔尔巴哈台的和博克萨里(今和布克赛尔)、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的济尔哈朗和精河一带。将由舍楞率领的新土尔扈特安置在阿勒泰一带。同时,将与土尔扈特一起回归的和硕特蒙古安置在博斯腾湖畔。

维吾尔族 到清朝统一新疆时维吾尔族已成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其次是哈密、吐鲁番一带。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纳粮,并将他们称作“塔兰奇”人(即种地人)。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朝政府又先后从南疆各城迁移维吾尔族居民6000多户至伊犁,开荒种地。伊犁地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随后,迁居北疆乌鲁木齐一带的维吾尔人不断增加,逐渐分布到乌鲁木齐、阜康、绥来(今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形成了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

回族 是由来自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细亚的穆斯林与汉人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新疆地区的回族,除元朝在新疆屯田、牧养的人员外,多是清朝统一新疆后,从陕甘迁移而来的。1777年,清朝政府将河州回民2万多人发遣新疆,安插在今乌鲁木齐、昌吉、米泉等地。1781 年,甘、宁、青地区哲合忍耶教派的回民反清运动被镇压后,大批回民被遣发伊犁安插。1877年,清朝平定阿古柏后,将被阿古柏裹胁至南疆的回民及白彦虎残部安置在喀喇沙尔(今焉耆)。还有一些是定居新疆的绿营屯田回族士兵。另外,从清朝统一新疆开始,回族商人的足迹就踏遍了天山南北的每一个角落。至清末,回族已遍布全疆各地。民国年间,随着马仲英入新,大批回民涌入新疆,散布天山南北,形成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达斡尔族 是契丹人的后裔。17世纪以前,达斡尔人主要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一带。17世纪中叶,随着沙俄殖民者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达斡尔人被迫陆续南迁至嫩江一带,被清廷编入索伦八旗建制。1764年,为了加强与巩固西北边防,清廷征调黑龙江索伦兵1018人携眷驻防于伊犁霍尔果斯,组成伊犁索伦营,右翼为达呼尔驻防,是为新疆达斡尔人的来源。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索伦营人员辗转到塔城,成为达斡尔人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后,达斡尔官兵退伍为民,主要分布在塔城的额敏县一带。锡伯族 锡伯族的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便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射猎为生。1692年,锡伯人被编入满洲八旗之列。1764年,清朝政府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从盛京将军所属的盛京、开原、辽阳、抚顺等17处,抽调锡伯官兵1018人,连同眷属2146人迁移到新疆伊犁河南岸一带屯垦戍边。自1802年起,锡伯军民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在伊犁河南岸开凿出了一条长达200公里的大渠,引伊犁河水垦荒造田。从此,锡伯人民就在这里落脚扎根,建设新家园。

总之,经过长期不断的民族迁徙、融合,到清朝末年,新疆地区已形成了以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13个民族为主的,多种民族成份并存的民族分布格局,同时也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为今天的新疆各民族。无论是当代的新疆各民族,还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而后已经消失的民族,他们都是或曾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课后反思]:

第二节 历史上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一、先秦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吐鲁番、乌鲁木齐和鄯善一带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石器——石叶—端刮器。这些端刃刮削器的使用,说明当时这些地区的居民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已经开始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火,并从事狩猎活动。

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已逐渐在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种类包括斧、铲、凿、镰、锥、刀、矛等生产和生活用具以及各种装饰品,但大型石器并没有完全被摒弃于生产活动之外。发现的青铜器物明显受到了来自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新疆居民主要以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以狩猎和打渔作为经济生活的补充手段。木器,在日常生活用器中仍有重要地位。纺织、皮革、制毡等家庭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大量使用织造粗陋的平纹毛布,用原始竖机织造毛毯。擀毡用粗毛,织布制毯用细绒,这既符合经济原则,同时也说明了毛纺织业水平的提高。哈密五堡地区还出现了彩陶制造业。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织造斜纹织物的技术和毛纱染色的工艺。与东南沿海和内蒙古地区已建立了商业贸易联系。

进入铁器时代,约在战国中、后期,铁质兵器和铁质工具在新疆居民中的使用已较普遍,冶铁、加工制作技术已有了一定的水平。农业、牧业、纺织、皮革、制毡、木器、制陶等其它手工业生产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全疆各地发现了许多铁制器具,如小铁刀、铁锥、铁环、铁剑、铁矛、铁簪、带钩、扣环,以及马衔、马镳、铁镞以及一根至今不朽的针。上述这些用具,特别是铁镞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冶铁、制作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另外,在扎洪鲁克和苏贝希发现的以皮革为面、内里填毛的马鞍,也说明了这一时期新疆居民手工业生产发展的成就。

总之,尽管我们无法确知先秦时期新疆地区居民开发新疆的详细情况,但他们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并推动新疆社会向前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新的居民来到这里的时候,新疆地区的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秦汉时期,随着塞人、月氏、乌孙、汉人、羌人等在新疆的迁转和定居,新疆地区的开发有了明显的进步。

张骞通西域后,为了保证汉朝使节的安全和供给,汉朝政府在公元前105年就开始派军队在眩雷屯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后,屯田地区逐渐由轮台、渠犁发展到楼兰、伊循、车师前部、焉耆、故墨、赤谷等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屯田士卒多达2万多人。大量的汉族士兵和田卒到西域屯垦戍边,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如铁铧、铁锄、铁镰等铁制农具和先进的农耕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新疆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菽、稷、黍、小麦、大麦、高粱、青稞、胡豆、麻、棉花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葱、蒜、黄瓜、胡萝卜、菠菜、蔓菁、芫荽等疏菜;有葡萄、核桃、梨、桃、石榴、杏等水果,还有苜蓿等饲料作物。园艺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汉朝在西域大兴屯田的同时,也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如沙雅县境内的汉代古渠道长达100多公里;伊循屯田遗址的渠道总长37公里,且有干渠、支渠和斗渠,布局合理。为了保护这些灌溉渠道,各地还设有“守堤之兵”进行维护。

畜牧业是汉代新疆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当时,马是人们的主要生产、生活用畜。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此外,各地还畜养大量的驴、骡、牛、羊,为当地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畜。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柔然与鲜卑在新疆地区争夺的加剧,嚈哒、悦般、高车、吐谷浑、突厥的入新争战,给当地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各不同人群进入新疆,也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使社会生产的某些方面仍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由于中央王朝的资助,汉族屯田将士的帮教、内地先进的农具、农作物和耕种技术的西传,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晋朝曾向塔里木盆地诸国赠送过耕牛和铁犁,使牛耕在这一地区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当时的新疆各地不但由关内输入农具,而且能够自己采矿炼铁,生产大量农具供应当地使用,甚至还出售给魏晋屯田将士。乌孙人在伊犁河流域早已使用铁铧。在突厥人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铁制刀、剑、箭、马辔、马镫等,说明突厥人的锻冶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三、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唐朝统一新疆地区后,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量郡县化汉民存在并实行与内地相同租庸调制的伊、西、庭三州居民,除家养马、牛、羊外,猪在家畜饲养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州官营手工业作坊分工细密,出现了韦匠(皮匠)、支匠、木匠、缒匠、泥匠等不同专业,并有“行”的组织。有的手工业者也兼商业,出现了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造纸术已在西州出现,成为手工业的一部分。唐朝在西域的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仅安西四镇屯田士卒即达3万人左右。

塔里木绿洲的各地居民在原有社会生产的基础上,于阗的玉器、采金业、龟兹的铜铁冶炼业始终都是手工业中的亮点。他们还精于木雕、陶器制作,高级工匠多从事佛教建筑行业,其作品中往往留下制作工匠的名字。

西州回鹘政权统治下的吐鲁番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吐鲁番盆地土地肥沃,小麦和杂粮交替播种,可以一年两熟;人们普遍掌握了利用流水动力“作水硙”,用以磨面、舂米。针对当地土壤含沙量大的特点,当地居民开始使用骆驼耕地。瓜果品种有了新的增加。西瓜在这时从河中地区传入高昌回鹘境内。畜牧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地养马数量非常多,以毛色分群。高昌回鹘人手艺精巧,善于冶铸金、银、铜、铁为器,加工玉石。北庭出产硇砂,除用以入药外,还广泛用来加工皮革。高昌回鹘工匠用野马皮或獐子皮制成的“斜合黑皮”,在辽、宋境内享有盛誉,曾作为入辽的贡品进入中原及北方地区。

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契丹人来到新疆地区后,带来了许多中原汉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当时,在阿里麻里城(今霍城县西北)一带,城市、街道都有流水交贯,瓜果很多,以葡萄、石榴、苹果等最佳。农民种田靠兴修水利,人工灌溉。采用了中原的汲水灌溉工具和技术。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契丹人积累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畜牧经验。他们已经认识到选育良种牲畜的重要性,要定期检查畜群,汰弱留强,保持畜群的优良品质。他们还将独到的捕猎经验,如洒盐诱鹿,训鹘擒鹅,哨鹿法等带到新疆地区。传统手工业制品棉、毛织物,数量增多,技艺提高。和田地毯织工精细,坚固耐用。和田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桑皮纸也很有名。库车羊羔皮所制裘衣,美观细软。以铸造近似低级钢的镔铁刀而著称的契丹人西迁,带来了辽朝非常先进的冶铁技术。作为游牧民族,契丹人制做的马鞍号称天下第一。西迁后,他们把这些技艺同样带到了新疆地区。由于西辽统治者在其统辖区内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便于各地居民的流动和交流,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元朝统一西域后,为了恢复和发展新疆地区的经济,曾先后调配征发大批内地的汉军、新附军,以及农民和工匠到西域驻防建设。1282-1288年间,元朝政府命令驻防在别失八里、阿里麻里、和阗、高昌等地的军队屯田。同时在阇廛(今且末)、亦里、可失哈儿(今喀什)、哈梅里(今哈密)、别失八里等地派民屯田,遣派犯人从军在别失八里等处屯田,累积开垦荒地约150万亩。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蒙古统治者还于1278年在别失八里设立了提刑按察司兼管水利兴修事宜。

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高昌地区的畏兀儿人不仅大量种植葡萄,而且还用葡萄酿造出了享誉中外的发酵酿造葡萄洒和蒸馏加工葡萄酒。据元朝宫廷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称,当时蒙古宫廷葡萄御酒中,味道最好的就是哈剌火者(高昌)田地酒。棉花的种植及纺织技术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当时畏兀儿地区的人们无论是从事商品交易,还是用于纳税都用棉布而不用棉花。

农业、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1282年,元朝政府在别失八里设立冶铸场,让士兵们铸造屯垦使用的农具。同时还设忽丹八里、别失八里局,掌管染织手工业生产。新疆地区生产的丝织品纳失失极为有名。

四、清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准噶尔崛起后,西蒙古人不仅进军中亚,控制了哈萨克人的大片牧场,而且把焉耆西北珠勒都斯一带的农田也变成了牧场。当时伊犁、乌鲁木齐、雅尔(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乌尔札尔)、玛纳斯、珠勒都斯、巴彦岱一带,水草丰美、宜于畜牧的地区,其畜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马驼牛羊遍满山谷,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期,从乌什、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强行迁移许多维吾尔人到伊犁等地种地,鼓励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准噶尔人务农,从而使伊犁及准噶尔其它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当时除伊犁外,乌鲁木齐、额尔齐斯河流域等地,都有维吾尔或准噶尔人耕作。他们不仅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还种植各种瓜果疏菜,从而为北疆地区农业和园艺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曾先后设立了呢绒、布匹、皮革、造纸、印刷、造炮、冶炼等手工业“作坊”。其中尤以兵器制造及冶炼的规模最大。他们利用熔炉炼铁,自己制造刀矛、盔甲、火药、铅弹和铁器,有专人进行管理。在被俘瑞典军官列纳特帮助下铸造的火炮,其制作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清朝统一新疆后,尽管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以及北洋军阀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混战,导致新疆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但是每当社会恢复稳定,新疆社会经济就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继续向前发展。新疆和平解放后,随着新社会的诞生,新疆经济的开发和建设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疆的开发建设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各族人民在新疆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概况及其历史启示

一、当代中华民族概况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由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较少,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汉族以外的各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其中汉族人口达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有10643万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为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为8.41%。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18个民族。人口在100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15个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15个民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7个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人口共73.4万多人。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为1617.88万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仅有2905人。

从全国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汉族人口遍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内地各省市。各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虽然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相比,相差很大。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总的来讲,我国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态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族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民族杂居程度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态势进一步扩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范围的人口大流动,各地区人口中的民族成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各民族人口在地域分布上进一步扩展。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住着所有56个民族人口的省区有11个,占31个省区的35.5%,而10年前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拥有56个民族的地区仅有北京一个;居住着50~55个民族人口的省区有17个,占31个省区的54.8%,比“四普”时的12个省区增加了5个;居住着49个以下民族的省区有3个,占31个省区的9.9%,比“四普”时减少了14个省区,其中拥有民族成份最少的省区亦达43个民族,比“四普”时增加了8个民族。

(二)民族人口流动的趋势有了新的变化。上个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知识分子、干部、工人、转业军人源源不断地来到边疆地区,支援边疆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边疆地区的民族构成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少数民族纷纷来到东南沿海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寻找致富途径和机会。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民族的人口走出了原居住地,尤其是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向外地流动的趋势更加明显。从西北边陲的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到东北的鄂伦春族、赫哲族乃至云南的基诺族都有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学习或工作的,加快了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不断向全国各个城市扩散的进程,各民族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交往的时期,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也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

(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奠定了越来越坚实的基础。

二、当代新疆民族概况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不但民族成份多,民族人口比重也高,全国56个民族中有6个民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新疆境内。新疆解放时仅有13个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新疆的民族成份已经增加到55个。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人口为1846.2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749.77万人,占总人口的40.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96.49万人,占总人口的59.39%。截至2004年底,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抽样调查,全区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各民族中,维吾尔族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780.25万人,占39.75%;哈萨克族138.16万人,占7.04%;回族87.63万人,占4.46%;柯尔克孜族17.12万人,占0.87%;蒙古族16.96万人,占0.86%;塔吉克族4.35万人,锡伯族4.08万人,满族2.41万人,乌孜别克族1.42万人,俄罗斯族1.13万人,达斡尔族0.67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东乡、撒拉、藏、苗、彝、布依、朝鲜等少数民族共10.79万人。

从全区民族分布情况来看,也呈现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态势。其中,维吾尔族遍及全疆,83%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库尔勒等地。汉族遍布天山南北,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部和天山东部一带。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新疆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9人。其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首先,新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疏密程度极为悬殊,9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占新疆面积3.5%的绿洲上,绿洲人口密度高达207人/平方公里以上,按实际居住区域计算的人口密度与沿海人口密度接近。其次,民族间区域分布明显。各民族分布的区域既表现为相对杂居性,同时更突出地表现为聚居性特征。第三,跨国民族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主要民族中跨国民族较多,他们与周边蒙古、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着各种联系,对当今新疆贯彻落实中央睦邻友好的方针,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防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第四,随着西部大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疆民族成分增多和民族杂居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二、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重要启示

(一)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当代新疆 的民族关系是新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延续与发展。中国古代新疆地区以及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既有团结友好,谋求统一,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有各民族剥削阶级统治集团掠夺压迫其他民族和争夺统治权的争斗,以及外来势力的挑拨、破坏和入侵,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危害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关系,给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但这终究是新疆历史发展的逆流,阻挡不住新疆历史上各民族要团结、求统一的前进步伐,一切破坏新疆团结统一的图谋都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新疆各民族人民始终心向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新疆这块宝地始终不能从中国领土分割出去的根本原因。正如江泽民指出的:“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

(二)各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新疆的历史,是一部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祖国疆域,推进祖国统一,缔造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心协力地抵御外侮的历史。这种各民族的团结,既包括新疆境内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更包括汉族与新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历史经验证明,各民族团结和睦,则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反之,民族分裂,则战乱频仍,各族人民颠沛流离,深受生灵涂炭之苦,社会走向衰败。它深刻地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新疆的一切。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优秀历史传统。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应当进一步发扬这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推动新疆社会不断前进。

[课后反思]:

第三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疆的原始宗教,以及新疆历史上所流行的各种外来宗教;祆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新疆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宗教战争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破坏;统治阶级所实施的宗教政策对各个宗教的传播、发展及其社会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2、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

3、当代新疆宗教概况。

教学难点:

1、新疆多种宗教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2、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发展和现状。

本章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节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一、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宗教

1、原始宗教前期的观念

鬼魂崇拜、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2、原始宗教后期的宗教—萨满教(巫术,男称觋,女称巫)

萨满教在新疆古代各民族中都十分盛行。迄今,在维吾尔、哈萨克、锡伯、达斡尔、柯尔克孜等民族中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萨满教的习俗。

二、外来宗教传入新疆

1、祆教传入新疆

祆教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经过中亚传入新疆。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

2、佛教传入新疆

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于阗。从7世纪起,佛教开始衰落。

三、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佛教之后,道教、景教与摩尼教又相继传人新疆。

1、道教

道教从中原传入新疆的时间大约在公元4-5世纪。

2、摩尼教

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公元6世纪前后,摩尼教传人新疆。

3、景教

景教又称波斯教、弥施教,是中国对基督教的一个早期派别的称谓。景教传人新疆的时间大约在公元6世纪。

道教、景教与摩尼教的传人,使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疆逐渐形成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

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1、伊斯兰教的传入时间

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喀喇汗朝统治者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接纳了来自中亚的伊斯兰教教徒,最终导致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2、伊斯兰教传入的范围

于阗王国、高昌回鹘王国、喀拉汗王朝

3、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

佛教被逐出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后,新疆形成了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北疆以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各个宗教都十分活跃,新疆进入多种宗教并存与繁盛时期。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发展

1、佛国于阗王国灭亡后,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的并存格局,逐渐演变为南疆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和北疆地区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格局。

2、西辽(1124-1218年)时期,契丹统治者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使西辽境内的各种宗教都空前活跃起来。

佛教,由于契丹统治者信仰佛教,在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哈密和天山以北各地,佛教依然盛行。

景教,是各种宗教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个宗教。西辽末王屈出律就是一个景教徒。

伊斯兰教虽然得到了西辽统治者的尊重,已不再是官方奉行的宗教,从而导致伊斯兰教内部的变化。

在西辽统治时期,其境内的摩尼教和犹太教也有很大发展。蒙古统治时期,新疆继续保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课后反思]:

第三节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发展

1、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展

伊斯兰教于16世纪初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新格局形成。

2、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与东正教在新疆的传播

藏传佛教于唐代随吐蕃传人新疆。19世纪到20世纪初,天主教和基督教开始在新疆广泛传播。18世纪东正教随着大批俄罗斯人的到来传入新疆。这些宗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3、当代新疆宗教概况

近现代以来,新疆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现有宗教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

[课后反思]:

第四章 民族与民族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正确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原则。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教学重点:

1、民族的概念;民族问题的涵义。

2、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3、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

4、民族问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2、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

本章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一、民族的形成

1、民族的概念

民族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民族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二是民族一般须具有四个共同的基本特征。

2、民族形成的途径、规律、条件

民族形成的途径是多元的。其规律是:一是从部落发展为民族;二是由几个部族或民族融合成新的民族;三是由异种族通婚后形成的混血民族。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必然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

二、民族的发展

1、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民族素质的提高;三是民族关系的和谐;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五是自然环境的制约。

2、民族同化及特点

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等,分为两种类型:即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二者有本质区别。

民族同化的特点:一是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二是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三是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四是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3、民族融合及特点

首先,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包含的两层涵义:一是指民族的消亡;二是指民族在消亡之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自然同化”。

其次,民族消亡与融合的关系: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融合的实现结果。

再次,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二者不能简单的等同。二者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实现的途径上有所不同。

民族融合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三是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四是民族融合是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完成的过程。

三、民族的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1、民族消亡的时间

民族消亡的顺序和时间: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才是民族消亡。

2、民族消亡的条件

民族消亡,不是短时期的,而且是有条件的。首先,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民族消亡的基础;其次,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是民族消亡的重要条件;再次,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完善,是各民族繁荣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的重要保证,也是民族消亡的重要条件。

3、民族消亡的途径与一般规律

途径:民族消亡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发展,是各民族走向融合的必经途径。[课后反思]:

第二节 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民族问题的涵义

广义民族问题的涵义指:即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狭义民族问题的涵义指: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二、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

1、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基本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前者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内部根源,后者是外部根源。对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要具体分析。

2、民族问题存在的时间

民族特征、特点同民族产生、消亡同始同终的,因此,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就会发生和存在。

三、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表现

1、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是4个相互交错。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民族问题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表现

概括为6个特点:即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普遍性、敏感性、国际性特点。

[课后反思]:

第三节、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阶级问题的关系

1、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

主要表现在:一是各民族都由不同阶级的人组成;二是民族压迫的根源主要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三是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必须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为前提条件。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一是二者的概念不同,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二是两者不能等同起来;三是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的内容、范围更广泛,更复杂,存在的时间也更长;四是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影响的范围更广。

二、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与民族问题的主从关系

2、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辩证关系。

三、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但有时也会因一定的历史和条件的因素而产生积极、明显的作用。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课后反思]:

第五章 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深入理解“三个离不开”思想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主题的思想,是我们党对民族平等和团结基本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教育学生自觉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为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的理解

2、“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3、“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1、2、如何准确全面地理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论 如何深入阐述“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特点

1、民族平等的概念:是指各民族的成员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基本观点:一是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三是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四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我国的民族平等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一是权利的广泛性;二是权利的真实性;三是权利的彻底性;四是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五是权利的完整性。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1、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民族团结的范围、民族团结的主体、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的领导力量、民族团结的意义、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实现民族团结的措施等。

2、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原因: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由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决定的,是由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二、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实践

1、关于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的含义:国家的政治实体、政权、政党在一定时期为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对象、目标和行为的统一体。

2、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1)(2)(3)课后反思: 民主革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第二课时

三、坚持民族平等,维护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

(一)坚持民族平等

1、当前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因

一是各民族发展差距的拉大,二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的残余的存在,三是国际上敌对势力的图谋、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坚持民族平等,需要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坚持民族平等必须加强对平等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工作,解决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糊涂认识或错误的思想,回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在这方面的攻击,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在这方面要弄清平等不等于平均。平等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和必然要求,而平均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反映。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平等不等于每个人社会生活条件的平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要求每个人社会生活条件的绝对平等,是不可能做到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上存在的差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上存在的差距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影响民族之间的平等问题,但是绝不能由此得出因为差距的存在就必然导致民族间的不平等。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差距,只能缩小到最小的程度,但不可能等同。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二是,坚持民族平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为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提供保证。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属性,而平等又是民主的具体体现,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保证民族平等权利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来保证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是,坚持民族平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民族平等权利的获得和实现,实质上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物质资料占有方式的制度性的给定,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民族平等权利的扩大和民族平等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平等权利的扩大和提高,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维护民族团结

1、影响民族团结的四个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国外因素

2、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的措施

课后反思:

第二节 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民族关系及其由来

1、民族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伴随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民族关系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生在民族之间的关系。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三是民族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民族关系的由来

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关系形成发展变化的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产生民族之间的关系。

3、影响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二是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好坏;三是取决于统治阶级执行的政策;四是取决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五是取决于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

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

(一)、“三个离不开”的含义和提出的历史背景

1、“三个离不开”含义

“三个离不开”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简称。是指中国各民族在开拓祖国的疆域、维护祖国的统一、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反对国内外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过程中结成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

2、“三个离不开”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个离不开”思想提出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关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思想、1981年中央提出的“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谁也离不开谁”论断,发展为“汉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论断,1998年进一步发展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二)“三个离不开”思想提出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一是针对部分各族干部群众中民族团结思想极为淡薄提出来的。二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来的,三是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挑拨和分裂民族关系,破坏祖国统一的罪恶图谋提出来的。四是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

2、“三个离不开”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1)“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基本理论(2)“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的实践根据

一是政治历史条件;二是政治现实条件;三是民族分布条件;四是各民族人口、经济、资源条件;五是语言文字条件。

3、“三个离不开”思想提出的意义

一是,揭示了中华民族构成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二是,是对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的肯定。三是,是对中华民族关系发展的生动写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三、“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新发展

(一)“三个离不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出发点的理论

2、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核心的理论

3、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

(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的理论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前提条件的理论

3、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内容的理论

4、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目的和核心的理论

四、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一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中华民族关系的新的科学概括;二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三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有其历史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形成在时间上,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时确立的。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

一是,从性质上看,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其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之间的非对抗性的矛盾。

二是,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三是,从趋势上看,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关系。

四是,从结构上看,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三个离不开”的关系。五是,从表现上看,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具有双重性的矛盾关系。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互相作用、互相统一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内容和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的和谐发展又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器和必然结果。具体表现在: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建设,没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同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还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必然体现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建设方面。第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保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民族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保证。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坚持“两个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两个共同” 新论断的科学内涵

1、“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团结奋斗是指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行为和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号召和要求。

共同团结奋斗的目标是: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这时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这里的三个目标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层次分明又环环相扣,步步提高。从而揭示出共同团结奋斗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团结和集中一切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奋斗目标。

之所以要共同团结奋斗,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只有共同团结奋斗才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才能取得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决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目标是十分伟大,同时也是十分艰巨的。没有共同团结奋斗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客观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要缩小差距,赶上发达地区,甚至超越发达地区,单靠某一个民族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全国各民族必须共同团结奋斗,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

2、“共同繁荣发展”

共同繁荣发展是指反映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状况的综合结果。表现为各民族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不断得到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到充分发扬,并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各民族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准。

共同繁荣发展不等于同步繁荣发展。由于起点不同,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各民族在发展中会有一定的差距。共同繁荣发展要求在承认差距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差距,逐步缩小和消除差距。

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策。

之所以提出要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决定的;是民族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3、“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的关系

“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凝集力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二、必须牢牢把握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

1、民族工作的概念

是指涉及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问题的工作。其工作的对象是各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

2、民族工作的主题

是指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奋斗目标。党的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决定着民族工作主题的确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的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不同,由此导致了民族工作的主题也不尽相同的。如20世纪5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就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区域自治建设”;80年代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确立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首先,“两个共同”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次,“两个共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三,“两个共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第四,“两个共同”作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第五,“两个共同”是解决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3、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的原因

“两个共同”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是解决新世纪新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三、坚持“两个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和理论来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特征展现出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课后反思: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

治制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确定的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政治优越性。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和非自治地方的区别。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时数] 6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2课时

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党以后,受苏联的影响,曾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以平等、自治、和建立统一国家为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主张,为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奠定了基础。经过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和实践,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党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后来,又载入历史宪法,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及主要特点

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立类型: 一是以一个少数民族为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二是以两个少数民族联合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三是以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联合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四是在一个大的民族自治地方内,有关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行政地位较小的自治地方;五是一个民族可以在不同的聚居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立的原则和要求:

1.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都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据,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主权的实施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第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确定,都要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协商,依照法律程序报请批准;第四,民族自治地方区域界线的划分也是一个必须慎重处理的问题,要考虑到民族关系、历史沿革、经济条件和政治稳定等各种因素。

2、坚持“两个共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坚持“两个共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坚持“两个共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二是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自治地方的管辖区域都是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条件,并参照历史情况,在有利于自治地方的政治进步、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下划定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3、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及自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其建立和组织均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但又有别于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区和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自治权的基本内容: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的,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的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地经济建设事业以及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教育规划等;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文化事业;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本地方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等;自治机关要制定实行计划生育地办法,加强人口管理,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后反思:

第二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 [教学时数] 2课时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中国的客观实际适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三是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领导核心;四是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繁荣发展。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一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二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三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四是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五是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少数民族地方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对外贸易和旅游业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等。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符合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课后反思:

第三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国内分别与甘肃、青海、西藏相邻,国外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接壤,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第二,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帮助支持下,努力发展本地方的经济文化事业。

2、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基本法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随后又进行了修订。其主要特点:一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工作的实际,更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对经济体制、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条款做了修改;三是对民族自治区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提供了更充分的法律保障;四是加大了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它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地统一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对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当前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心环节,一是要善于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与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统一起来;二是要善于把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与进一步巩固祖国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四是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 的宣传教育。

课后反思:

第四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教程观后感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实践教学

观后感

观后感题目:观“左宗棠收复新疆”视频有感小组 代 表人:陈鹏院系专业班级:机电学院09农机1班联 系电 话:***指 导教 师:薛洁填 表日 期:2010-05-2

5《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组制

2010年2月26日

观“左宗棠收复新疆”视频有感

关键词:

左宗棠;收复新疆;爱国之情;卫国戍边,死而后已 摘要:

左宗棠以垂暮之年挺身而出,面对重重困难,毅然承担规复新疆的重任,充分表现出他的爱国热忱。

外有沙俄虎视眈眈、内有阿古柏狼子野心,值此新疆存亡之时,一位大将力排众议站了出来,从此走向了卫国戍边、收复新疆的道路!他就是左宗棠。新疆回归祖国怀抱,首先应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力量。但左宗棠做为一个组织者、指挥者和最高决策的参与者,在收复新疆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应给以足够估计的。他以花甲之年出征边疆,体现了自班超以来历代爱国志士戍边卫国的壮志!为祖国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正文:

今天我在石河子大学宽频网站上观看了“宗棠收复新疆”这段视频,为新疆的坎坷命运所牵挂、被左宗棠的爱国之情和他的为国家而献身、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高度赞扬了完成收复新疆这一壮举的最高统帅左宗棠的爱国主义思想。此诗不但轰动当时,而且必将载入史册,长期流传!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着新疆问题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把面积广阔、蕴藏丰富、位置重要的新疆地区从祖国分裂出去,还是把它保存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新疆各族人民同祖国各民族的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绵延不断。

一八**年,正当新疆地区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时候,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封建主为转移人民斗争的方向,扯起了“排满、反汉、卫教”的反动旗帜,在天山南北建立了五个封建割据政权,这就给了浩罕野心家阿古柏以入侵之机,阿古柏是个阴险狡诈而又野心勃勃的人物,他以纵横捭阖、翻云覆雨的手段闻名于浩罕政治舞台。在沙俄的支持下至1870年,阿古柏已经控制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开始了他在新疆残暴、罪恶、倒行逆施的统治。

外有沙俄虎视眈眈、内有阿古柏狼子野心,值此新疆存亡之时,一位大将力排众议站了出来,从此走向了卫国戍边、收复新疆的道路!他就是左宗棠。左宗棠以垂暮之年挺身而出,面对重重困难,毅然承担规复新疆的重任,充分表现出他的爱国热忱。一八七三年春,左宗棠在给总理衙门的信中明确提出了收复新疆的方略,要“从内布置,从新筹度”。“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就饷事而言”则要撙节使用,统一各军专饷,“相其缓急,均其多寡” 一八七五年五月,光绪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关外剿匪事宜”,授予他筹兵、筹饷和指挥军队的全权,并以乌鲁木齐都统金顺为“帮办,”陕西巡抚谭钟麟“督西征饷事”,组成了西征军最高统帅。左宗棠深知,若要取得收复新疆的胜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物质准备,即筹粮、筹饷、筹转运。在筹措军粮时,左宗棠以政治家的眼光注意了处理好“军食”与“民食”的关系,有了粮,还需要运,经过左宗棠多方设法,分途采运,到一八七六年初夏军事行动即将开始时,已在安西、哈密、古城子、巴里坤等前沿地区集中了二千四百八十万斤军粮。其他军需物资的补给,左宗棠也做了妥善安排,他在上海设立“采办转运局”,负责购运枪炮、弹药,筹借外债,收集情报,在汉口设后路粮台,转运上海军需,在西安又设一个总粮

台和一个军需局。早在一八七一年已创设甘肃制造局,一八七五年又在兰州建立火药局,以就近供应军火。

正是在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之后,左宗棠在一八七六年夏天拉开了驱逐侵略者,收复祖国疆土的战幕:

第一阶段:粉碎阿古柏伪政权,收复天山南北。

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至一八七八年一月,左宗棠率领清军先后取得了乌鲁木齐战役、达坂、吐鲁番之役、南疆之役的胜利,消灭了阿古柏势力,已基本收复新疆南北。

第二阶段:收复伊犁地区

一八七一年,俄军悍然侵占伊犁后,沙皇政府估计清廷根本无力收复新疆,曾假惺惺地表示:“俟关内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复之后,即当交还”。出乎沙俄意料,中国军民竟在一八七六至一八七七年连战告捷,除伊犁地区外,新疆沦陷区均告克复。这使沙皇政府处境十分尴尬,于是它一面指使白彦虎残部骚扰我国边境,力图牵制,一面则在外交上玩弄朴种花招,以攫取更多利益。一八八〇年四月,左宗棠开始部署军队,准备以刘锦棠步骑万人出乌什,张曜所部七千人从阿克苏分两路直取伊犁,金顺所部万余人扼守晶河,备俄军东犯乌鲁木齐,他表示:“衰年报国,心力交瘁,亦复何暇顾及” 五月底,左宗棠以六十九岁的高龄,带病的身躯,冒着盛夏的酷热舆榇出关,誓与沙俄决一死战!其爱国热忱是很感人的。由于清政府的怯懦和短视,左宗棠收复伊犁的计划未能实现,但在左宗棠积极备战的支持下,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却有了进展。对左宗棠被召回一事,沙俄并不明白底细,误认为中国有“动兵之意”,并就此事几次问及曾纪泽。如果真的对华作战,沙俄是力不从心的,迫于压力,沙俄同意归还《崇约》划走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但仍占有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此外,放弃了俄货由嘉峪关运进内地的要求。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各族人民为收复新疆进行的斗争,不但在当时有着重大意义,在以后一百年中也造成了深远影响。当年,老沙皇的凶狠、狡诈,在侵略新疆的罪恶活动中表演得淋漓尽致,其咄咄逼人,大有囊括全疆之势。时至今日,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完全继承了老祖宗的衣钵,甚至比老沙皇走得更远。他们大放厥词,说什么,“历史事实证明,在西部,中国边界没有超出甘肃省和四川省。” 难想象,如果一百年前,中国收复新疆的斗争归于失败,那么,今天的社会帝国主义很可能已在玉门关外虎视眈眈了。当年左宗棠警告过的:“若新疆不固,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要成为现实。一百年前,左宗棠指挥西征大军收复新疆,为祖国保住了一片大好河山,给中华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左宗棠不愧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新疆回归祖国怀抱,首先应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力量。但左宗棠做为一个组织者、指挥者和最高决策的参与者,在收复新疆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应给以足够估计的。他以花甲之年出征边疆,体现了自班超以来历代爱国志士戍边卫国的壮志!为祖国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五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习题集

一、填空练习

1、公元前138-前126年和公元前119-前115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赛 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从此,新疆与祖国的联系就源源不断,日久弥坚。

2、清朝在新疆的屯田可以分为:以绿营为主的军屯,以及“旗屯”、“民屯”、“回屯”和“犯屯”等。

3、新疆古代居民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4、所谓的名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5、汉族离不开少数名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6、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建立 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盟)30个,自治县(旗)120个。

7、从根本上来讲,发展 是当代中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8、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多元一体化。

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根源 是宗教产生的客观条件,宗教的认识根源是宗教产生的主观因素。

10、新疆“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他们的理论旗帜就是所谓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

1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

20、新疆“三股势力”是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21、现代政治学认为,国民、领土、名族是构成近代意义国家的四个要素。

2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基因”之称。

23、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24、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 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25、名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26、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相当于省级的自治区,相当于行署级的,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县(旗)三级。

2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 政企民相结合,工农商学相结合,具有完善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准军事功能的经济、社会组织。

28、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29、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产生的主要根源是。

30、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是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二、名词练习

1、“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民族风俗习惯

5、西域

6、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7、民族团结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9、维吾尔族

10、民族问题

11、“三个离不开”思想

12、可持续发展观

三、简答练习

1、列出9世纪中叶西迁至西域的两支回鹘的历史状况。

2、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

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

4、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5、列出新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的主要民族。

6、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

7、什么是“两个共同”?

8、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9、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主要有哪些?

10、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哪三级?

12、什么是“东突独”?

四、材料分析练习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一是森林覆盖率低;二是江河源头湖泊干涸;三是牧区草场退化速度加快;四是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五是空气污染河水污染状况甚为严重。”这段材料表明了什么?

2、“总之,经过长期不断的民族迁徙、融合,到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形成了以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多种民族成份并存的民族分布格局”。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3、“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二是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四是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五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六是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这段材料表明了什么?

4、“尤其是新疆,属于干旱荒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仅有188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000-1700毫米,超出降水量多倍。可是新疆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2人,已大大超过联合国规定的每平方公里7人的人居指标。”这种情况表明了什么?

5、“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民族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五条:一是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三是内外交往程度,也就是经济社会的开放程度;四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是进入现代化的最低门槛;五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这五个方面集中到一点怎么看?

6、“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它是56个民族利益的集中反映,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性和低层次性的利益特征。”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五、论述练习

1、试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最新论述。

2、谈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3、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说明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宗教的“五性”特点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主要政策。

5、谈谈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6、说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基本内容。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习题集答案

20、宗教极端势力。

21、政府和主权;

22、世界人种博物馆;

23、伊斯兰教;

24、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5、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6、自治州(盟);

27、党政军企为一体;

28、多元一体性;

29社会根源;30、危害国家统一。

二、名词解释见《教程》(以下略)

1、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P21。

清朝统一新疆后,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其下分北、南、东三路。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P113。

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全国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案。《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P134-138。

1954年10月7日成立,1975年被撤销。1981年12月3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为一体,工农商学相结合,具有完善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和准军事

功能的经济、社会组织。

4、民族风俗习惯:P153。

民族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俗和禁忌。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

5、西域:见《教程》(以下略)P15。

“西域”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广大地区。1884年,新疆建省后逐渐弃用。

6、伊斯兰教:P55。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570—632年)。穆罕默德属麦加古莱西部落一没落贵族家庭。出生前两个月时其父去世,他即为遗腹子。6岁时母亲阿米娜过世,12岁时随其叔父经商,做过麦加富孀赫蒂彻商队的保镖,到过汉志、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等地。25岁时,与大他20岁的赫蒂彻结婚,从此专心致志创研伊斯兰教。610年的某一天,穆罕默德在麦加城郊的希拉山洞宣布得道,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劝导人们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行善,开始传教。并以此为旗帜开始了统一阿拉伯的活动,并最终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其经典为《古兰经》,共30卷,114章。基本教义为六大信仰与五功。

六大信仰为:信仰安拉;信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使者;信仰后世;信仰前定。

五功为: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等

7、民族团结:P82。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在我国,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P113。

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全国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由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案。《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9、维吾尔族:P32。

到清朝统一新疆时维吾尔族已成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其次是哈密、吐鲁番一带。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纳粮,并将他们称作“塔兰奇”人(即种地人)。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朝政府又先后从南疆各城迁移维吾尔族居民6000多户至伊犁,开荒种地。伊犁地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随后,迁居北疆乌鲁木齐一带的维吾尔人不断增加,逐渐分布到乌鲁木齐、阜康、绥来(今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形成了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

10、民族问题:P71。

是指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11、“三个离不开”思想:P89。

上一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两个离不开”;1998年7月,江泽民视察新疆时进一步发展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12、可持续发展观:P129。

这是人类新的发展观。它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

1、列出9世纪中叶西迁至西域的两支回鹘的历史状况。P31。

840年,回鹘在遭受天灾之后,又遭人祸,汗国瓦解。

西迁的回鹘人中,奔向安西的回鹘人以西州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840-1209年),所辖部众由此也称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宋、辽时期,西州回鹘的疆域东起哈密,西至阿克苏,北至伊犁,南距吐蕃(今和阗、敦煌间),成为横跨吐鲁番、塔里木和准噶尔三个盆地的政权。他们在与当地居民的共同生活、生产交流中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另一支回鹘人,在其首领庞特勤的率领下,进入今中亚地区,被称为葱岭西回鹘。约在9世纪中叶,建立了强大的喀喇汗王朝(840-1212年)。该汗国强盛时,其疆域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王朝的统治中心前期在楚河附近的巴拉沙衮(今托克马克之东),后来迁往喀什噶尔。进入中亚的葱岭西回鹘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语言和文字,而改信伊斯兰教,接受突厥语和回鹘文。这就为塔里木盆地居民的回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P62。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

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P4。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政策以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等等。

4、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P120。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5、列出新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的主要民族。P32-35。

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族等。

6、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P62。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

7、什么是“两个共同”? P94。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8、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P139

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反映着个人对社会的参与形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方式,表现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结构上,物质文化属于表层,精神文化属于深层,制度文化则位于两者之间。

9、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主要有哪些?P5。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政策。主要内容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

10、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P120。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哪三级?P101。

相当于省级的自治区;相当于行署级的自治州(盟);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县(旗)。

12、什么是“东突独”? P186。

“东突独”是指以“东突厥斯坦独立”为政治主张的新疆民族分裂势力。他们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打着“民族独立”和“宗教自由”的旗号,歪曲新疆历史,挑拨民族宗教关系,煽动民族仇视和宗教狂热,采取暴力恐怖、和平渗透等手段,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实现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一种反动政治主张和现实政治行为。

四、材料分析题

1、它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它既是本地区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

民族人口更深地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之中,也使中部和东部更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受到危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p1302、这充分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为今天的新疆各民族。无论是当代的新疆各民族,还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而后已经消失的民族,他们都是或曾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p353、P121这种情况表明,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民族发展差距是十分突出的。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有快又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P132这种情况表明,新疆目前适宜人们居住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理论密度,导致了人均水土资源减少,家庭赡养系数过高,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和新疆的繁荣。

5、就是要看这个民族是处于农业民族发展阶段还是处于工业民族发展阶段。只有由农业民族转变为工业民族,才能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民族现代化。P1226、说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高于各民族特殊利益、具体利益。各民族应当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在各方面都始终注意解决好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制定好处理民族利益的方针政策措施,使得各民族权益得到保护和发展。P201

五、问答题

1、说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最新论述。P4。

其基本内容是:第一,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三,通过社会改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第四,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第五,改革开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六,坚持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紧密结合,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七,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第八,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胡锦涛同志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2、谈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P19-22

汉代:使者校尉(公元前101年)、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域长史(公元123年)。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40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658年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行尙书省(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

明代:哈密卫等(1406年)。

清代:伊犁将军府(1762年)和新疆建省(1884年)。

3、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1-2。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新疆自古代起就与中原地区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汉代:使者校尉(公元前101年)、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域长史(公元123年)。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40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658年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行尙书省(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

明代:哈密卫等(1406年)。

清代:伊犁将军府(1762年)和新疆建省(1884年)。

此后,无论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统治时期还是地方政权管辖时期,它们所统辖管理的地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版图

4、说明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宗教的“五性”特点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主要政策。P2-163-5 新疆各种宗教的演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公元前1世纪-公元10世纪);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与伊斯兰教并为主要宗教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公元10世纪-16世纪);

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格局从16世纪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宗教的“五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主要内容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

5、谈谈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P135-136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西汉即在西域屯田。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至公元8年,前后历时113年,屯田遍布轮台、渠犁、焉耆、龟兹、车师前部、楼兰、精绝、伊循、姑墨、赤谷等地,屯军计2万多人,垦地3.3万公顷。

唐朝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历时161年,在天山南北大兴屯田,各类屯军计5万余人,屯田3.33万公顷。

元朝在西域屯田的屯军有2万多人,屯民3.7万多人,共垦地6.67万公顷。清朝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进一步扩大了了新疆屯田的规模,屯田遍布东疆、北疆、南疆众多地区。道光年间共有屯丁12.67万人,屯田达20多万公顷。

西域屯垦历史表明,我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两千余年的新疆屯垦史,充分说明加强屯垦戍边,有利于边疆开发、国家统一;反之,会招致边境不安宁,甚至产生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封建割据政权,引发外敌入侵。江泽民指出:“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从历史来讲,组建和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屯垦戍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疆组建和发展壮大生产建设兵团还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它不仅是屯垦戍边历史经验的继承,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屯垦戍边制度的一个伟大创造。5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祖国边防、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6、说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基本内容。P105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第二,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的,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第三,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第四,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的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五,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第六,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地经济建设事业以及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第七,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教育规划等;第八,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第九,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本地方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等;第十,自治机关要制定实行计划生育地办法,加强人口管理,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下载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教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教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2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测试题(十二) 一、填空题: 1、_____年,清政府正式颁令建新疆省。 2、“回纥”是公元605年至788年这一历史时期对今天_______族的称呼。788年,回......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复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A马克思B无产阶级C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D共产党 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口号......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重点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重点 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史;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三是马......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4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测试题(十四) 一、填空题 1、国家的四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称作为生活在“云彩上的人家”的民族是_______......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大纲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大纲 作者:社科部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7-3-1 12:56:50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教 学 大 纲 一、大纲适用对象......

    新疆的宗教及民族宗教政策

    新疆的宗教及民族宗教政策 一、历史上的新疆宗教 明朝之前,除了流行过原始宗教,诸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萨满教外,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曾在天山南北各地......

    读《新疆的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教程》有感

    读《新疆的历史与民族宗教林论教程》有感 关键词: 历史沧桑与独特风情、新疆的无限美丽与魅力、新疆的现代化之路、新疆的民族团结之路。 摘要: 细读《新疆的历史与民族宗教林......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四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四 一、填空题 1、清朝还根据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 民族众多 )的原则,制定了管理新疆的行政制度,即分别实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