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
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教师演示材料:
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辈子、蜡烛、课件。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4、学生质疑:
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
(二)、探究活动: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要研究,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
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注意问题:
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
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
4、学生实验探究。
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究汇报:
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
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师小结: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三)、课堂评价:
(四)、拓展活动: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家杯子厂进行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
第二篇:《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教学重点: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导另一个物体,并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固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各种物体传热本领有什么不同。
课前准备:
不锈钢杯一个、瓷杯一个、玻璃杯二个、木杯一个;两个茶壶其中一个装上凉茶、一个是空茶壶、一个装满开水的暖壶;细铝棍、细塑料棍、细铜棍、细木棍各一根;铁架台、酒精灯、有腊油的石棉网、小方铁片、火柴、试管夹、细长铝丝、凡士林、带水的培养皿、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由生活场景导入:
师:同学们当你们家里来客人的时侯,通常你的父母都会请客人喝什么? 生:饮料、可乐。生:矿泉水。生:泡茶水„„
师:想知道老师喜欢给客人喝什么?(想)喝茶,今天老师特意沏了一壶好茶想请同学们品尝一下,谁想上来?好,你来!师:好喝吗?(好喝)烫不烫?(不烫,是凉的)
师:噢!可能是时间长了,茶凉了。不要紧,我们再沏壶热茶喝喝。
请再品尝一下,(学生不敢端杯子)为什么不端杯子?(烫手)你怎么知道烫手?(我猜的)用手摸摸,看看你猜对不对?(真的烫手)我这还有一个没倒茶水的杯子,你摸摸?烫不烫?(不热)
师:对这两个杯子的变化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为什么倒上茶水的杯子会热哪? 生:热是怎让传到杯子上的? 生: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 师:看来同学的问题还真不少,那么杯子究竟是怎样变热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秘密。(板书:杯子变热了)
二、由生活体验卷入新课:
(一)活动一:从触觉入手体验真知
师:我这里还有四个杯子,大家看!和刚才的杯子在材料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四个杯子材料不一样,有不锈钢的、塑料的、木头的、陶瓷的。师:现在我把这四个杯子都倒满热茶,凭你的生活经验猜猜看哪个杯子热的最快?并说明理由!
生:我猜是塑料杯不锈钢杯,因为„„ 生:我猜玻璃杯,因为„„ „„
师:那么究竟哪种材料的杯子传热快呢?刚才我们只是猜测,现在我想请一名同学上来亲自验证一下。
(生:上前用手摸来验证,并告诉大家结果)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摸一摸,验证一下,到底什么材料传热快?(想)但是,老师这里没有这么多杯子,不能让大家一个一个亲自上来验证,可是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其他实验材料,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做桌上都有哪些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告诉大家!(学生交流认识的实验器材)
师:实验器材我们都认识了,谁能利用这些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到底哪种材料传热快?下面小组讨论一下,看哪各组想的办法多,办法最适用,最简单!(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讨论的都非常热烈,一定是找到了很多实验方法,那么谁能来交流一下?
生:先将铝棒、铜棒、塑料棒、木棒捆在一起,然后用火柴杆粘上凡士林,在这四种材料上沾上火柴,然后再用酒精灯给它们加热,看看哪根火柴杆先掉下? 生:不行,塑料棒会烧坏。
生:对,筷子说不定还会烧起来呢!
师:建议提的 非常好。哪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积极思考)
师:老师提醒大家可以用上烧杯。
生:我们把材料放在烧杯中,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师:行吗? 生:不行,还要在烧杯中加入水,不然的话烧杯会烧裂的。师:烧水太慢,有没有更快的办法? 生:可以直接加热水。
师:加热水时或将这些材料放入杯中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轻放,不要打碎烧杯。生:材料要一起放进去。师:为什么?
生:一起放进去会好一些。
师(笑):同时放进去,实验效果会更准确些。师:下面,我们就分组来验证一下吧!(学生分组实验)
师:好,谁来把你们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和大家来共同来分享。生:我们发现铜棒、铝棒很快就热了。生:我们发现塑料棒、木棒到现在也不热。师:是吗?
生:不对,它们传热很慢,我觉得塑料棒要稍微热一点了。师:你真细心!
师:大家都一致认为铜棒、铝棒容易传热,它们都属于哪一类物体? 生:金属类。
(板书:传热快 金属)
师:像塑料棒、木棒它们都不容易传热,这一类物体叫非金属类。(板书:传热慢 非金属)
师:我们把像金属这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板书:热的良导体)
师:我们把像非金属这样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板书:热的不良导体)
(二)从视觉入手正视真知
师:物体受热一下就热起来了吗?(不是)
师: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个小组剩下的材料,怎样来进行研究?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注意这次设计的实验必须是用眼就能看见的现象,而不是用手去摸。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下面开始。(学生小组讨论。)
师:谁能把你们组要研究的问题和方案说给大家分享!学生交流片断一:
生(1):我们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这块铁片中传递的?(边说边举手给大家看)生(2):我们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这根铝丝中传递的?(边说边举手给大家看)生(3):我们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石棉网中传递的?(边说边举手给大家看 师:如果让你用酒精灯加热铁片,你认为热会怎样传递? 生:我认为热会由中间向四周传递。师:请问,酒精灯放在哪儿加热? 生:酒精灯在中间加热。师:好,请你完整的再说一边。
生:如果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中间加热,热会由中间向四周传递。生:如果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一角加热,热会由铁片的一角向中间传递。生:用酒精灯在铝丝的一端加热,热会从铝丝的这一端传向另一端。(拿着铝丝向大家介绍)
生:如果用酒精灯在铝丝的中间加热,热会从铝丝的中间传向两端。生:如果用酒精灯在铁片的四角加热,热会由铁片的四角向中间传递。师:同学们的猜测很精彩。热在铝丝、铁片中传递,我们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材料才能看出来。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水、腊油、火柴杆、凡士林,凡士林的特点是:有粘性,遇热会熔化。你准备借助这些材料怎样来研究?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交流片断二:
生:我准备用火柴杆粘上凡士林,然后依次粘在铝丝上,最后用酒精灯加热,看看哪根火柴先掉下? 师:你准备用几根火柴? 生:我准备用2根火柴。师:2根火柴合适吗?
生:老师,我认为最起码该用3根,因为这样更能说明问题。师:对,3根、4根、5根都可以。
生:我准备用火柴杆粘上凡士林在铁片上围两圈,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看看哪圈火柴杆先倒下来?
师:可以。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我准备用火柴杆粘上凡士林在铁片上围两个三角形,然后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看看三角形中哪个火柴杆先倒? 师:可以。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的办法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师:是吗?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生:刚才你说凡士林遇热会熔化,我可以将凡士林直接涂在铁片上,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只要看看凡士林是怎样熔化的就可以知道热是怎样传递的。(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真了不起。既可以节省时间,效果又明显。其它同学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我准备用凡士林涂在铝丝上,在铝丝的中间加热,看看凡士林是怎样熔化的? 生:我准备用凡士林在铁片上涂个“十”字,把火焰的外焰方在十字的中间,看生:老师,我不用凡士林可以吗? 师:完全可以。
生:我打算将火柴直接放在铁片上,中间放几根,四周放几根,看看哪里的火柴先着火?
师:又是一个新发现,但老师要提醒你,火柴在着火时,会发出响声,千万不要吓一跳。
生:老师,我不用火柴杆,也不用凡士林,你只要给一些水我 师:噢!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我们前面学过,水遇热会蒸发,所以我只要在铁片上洒些水,看看哪里的水先蒸发掉?
(全班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真了不起!下面各个小组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也可以用别人的方法来进行实验,看哪个组用的方法最多,实验的效果最明显。在实验前我们要先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视频—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教师再重复边讲边演示。)下面开始吧!(学生分组实验)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做法与发现吧!学生交流片断三:
生:我们组将凡士林在铁片上涂了个大大的“十”字,然后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我们发现“十”由中间向四周很快的熔化了。师:不错,观察的 非常仔细。
生:我们组将凡士林涂在铜丝上,然后用酒精灯在铝丝的这一头加热,我们发现靠着酒精灯的这头的凡士林先熔化。
生:我们的作法和第二小组有的相似,我们也是将凡士林涂在铝丝上,然后用酒精灯在铝丝的中间加热,我们发现凡士林由中间同时向两边熔化。师:实验的做法不同,实验的结果也不相同,好的。生:老师,我们组在铁片的中心放了3根火柴,在铁片的四个角上各放了一根火柴,然后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中间加热,我们发现中间的
3根火柴不一会儿就烧着了,而四个角上的火柴到现在还没有烧着。师:刚才吓一跳了吗?
生:吓一跳了。(学生笑起来了)
生:我们组将火柴杆用凡士林在圆铁片上粘了两个圈,然后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中心加热,我们发现里圈的火柴杆先倒下来。师:有没有把酒精灯放铁片一端加热的?
生:我们组用凡士林在铁片的两个角(对角)上画了一条线,然后用酒精灯在这个角(一角)加热,我们发现靠着酒精灯的凡士林先熔化。师:第五小组能将你们的作法与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吗?
生:我们组现在铁片上洒了少许水,然后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中间加热,我们发现铁片中间的水珠很快就变成了水蒸气,然后边上的水珠也很快变成了水蒸气。师:通过不同的实验,你们发现热在不同材料中传递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稍停片刻,同学们纷纷举手)生:热都是传过来的。
生:热都是通过东西传过来的。
师:我认为“通过”用的不够准确。(手势加以引导)
生:“穿过”、“沿着”。师:对了,热都是沿着物体传递的。师:还有其它相同的地方吗? 生:热都是从酒精灯这边传出的。
生:靠着酒精灯的地方先热,凡士林先熔化,其它地方的凡士林后熔化。师:用酒精灯加热的地方,温度相对来说怎么样? 生(齐):高。(板书:温度高)师:其它地方的温度相对来说有怎么样? 生(齐):低。(板书: 温度低)
师生:也就是说,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我们把热的这种传递方式叫热传导。
(板书:温度高 传向 温度低 热传导)
三、由生活经验谈应用
师:在现实生活中哪里用到热的良导体,哪里用到热的不良导体?(生交流发现。)师: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细心观察,相信大家还会发现很多。
四、巩固拓展
师:通过本课的实验研究,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热会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生:我知道了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生:我知道铝棒、铜丝比木棒传热快。
生:我知道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仅要去猜,还要用实验去验证。师:学完这课,你还有什么问题要研究? 生:液体又是怎样传热的? 生:气体是不是也能和固体一样传热? 生:我想回家做一个不烫手的保温杯。(„„)
第三篇: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精品教案
《杯子变热了》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视角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在固体中传递,各种物体传热本领有什么不同。
三、课前准备
不锈钢杯6个、塑料杯6个、两只装满开水的暖壶;细长铜丝、细长铁丝、玻璃棒、细木棒、橡胶棒各6根,铁架台、酒精灯、瓷勺、小铁片、火柴、试管夹、蜡等
四、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样实验材料,你认识吗?出示酒精灯、试管夹、铁架台、玻璃棒等,让同学们认识并说说正确的使用方法。生: 自由回答。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杯子,生活中我们天天和它打交道,但是关于杯子有很多学问,在这里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研究,现在我有个问题,你摸到杯子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凉。
师:如果往杯子里倒上热水,会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热。
师:杯子是怎么变热得?热在杯子中是如何传递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杯子变热了》 板书课题: 《杯子变热了》
(二)、学习新课:
实验一:热在固体中是怎么传递的?
1、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热在杯子中是如何变热的? 生:自由回答。
2、设计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思考,设计你们的实验方案,来研究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3、汇报实验方案:
①我们想研究热在圆形铁片上是如何传递的?
方法:在圆形铁片的中间和四周滴上蜡烛油,加热铁片的中间,看看哪里的得蜡油先融化?
②我们想研究热在长方形铁片上是如何传递的?
方法:在铁片的一个角上何周围滴上蜡油,加热铁片的一个角,看看哪里的蜡油先融化?
③我们想研究热在铁丝上是如何传递的?
方法:在铁丝上均匀的滴上三滴蜡油,把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铁丝的一端,看看哪边的蜡油先融化?
4、教师说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并填写实验报告。
6、汇报实验现象:
① 热从铁片的中间传向四周。② 热从铁片的一个角上传向周围。③ 热从铁丝的一端传向另一端。
7、得出实验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从温度上考虑)。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那么谁来解释一下刚才的杯子为什么会变热了? 生:自由回答。
实验二:不同材料的物体传递特的本领不同。
师:老师有两只杯子,一只是塑料的,另一只是铁的。让同学们摸摸,说感受。如果老师同时倒入相同多的水,再让同学们摸摸说感受。
生:不一样热,铁的杯子比塑料杯子热。
1、提出猜想:
师:老师同时倒入相同的水,为什么会不一样热呢? 生:自由回答。可能铁比塑料传热快。
2、设计实验方案:
师:那么我们用我们手中的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
生:同时把铁丝、铜丝、塑料、玻璃棒、橡胶棒、木条放入热水中,摸摸谁先热?如果铁的、铜的先热,说明金属易传热。
4、实验验证:
5、汇报实验现象:
生:金属易传热,非金属不易传热。
6、得出实验结论:
师:像金属这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像非金属这样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如:玻璃、塑料、木头、竹子等。
(三)科学应用:
师:刚才我们把被子里倒入热水会烫手,同学们想办法不烫手。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这就是运用的热的不良导体这个知识,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这个原理,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筷子、锅把、水壶
生:自由回答。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热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叫热传导。还学习了,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课下,同学们继续搜集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传热快,哪些地方需要传热慢?
第四篇:科学《杯子变热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杯子变热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的传递》单元的第一课。
主要内容: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确定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第四部分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鉴别一些日常用品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体会不同特性的材料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这些内容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在厨房中:做饭时,锅身、锅把会变热,炒菜时铲子会变热,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倒入热水的杯子会变热。因此,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探究热传递现象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热传导现象,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各种物体传热本领有什么不同。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铁棒、火柴、凡士林、(蜡烛油)、两个不同材料的杯子、小铁棒、铝棒、竹棒、塑料棒、玻璃棒、方形铁片、圆形铁片、多媒体课件、活动通知单等不锈钢杯(1只)、铁棒(1根)、烧杯(6)、铁棒、铝棒、木棒、竹棒(6)、铁片、蜡沫(2)、铁条、凡士林(4)、有蜡滴的铁片(2)、试管夹(6)、酒精灯(6)
二、说教学方法:
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强调主动参与,采用小组合作,观察实验和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了以下四环节: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二:探究活动;三:自由活动;四:拓展活动。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每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总结: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节课中,注重了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然后全班交流,修改、完善实验方案,使实验方案多样化、合理化,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突出了动手之中的动脑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注重了动手之后的动脑活动。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的逐步完善,都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像设计实验探究物体传热本领的大小时,学生对实验方法的完善就是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碰撞的结果。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达到了获得新知识的目的。
第五篇:《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
《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
学起于疑,疑源于思,思能生智,从而引发探究。在教学中是不是地停下来反思一下,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这次执教《杯子变热了》之前,已经在5班、6班讲了两次,每次内容和活动环节都有一些改动和调整,每次的呈现效果都不一样。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是研究热的传递的第一课的,学好本课也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在上课之初,我首先拿出两个杯子,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触摸,哪个热。学生触摸之后,我问学生哪一个杯子更热一些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问:热是怎样进行传递的?学生们进行大胆的猜想。有的说从里到外,有的说从水到杯子。然后我又问:杯子内壁和外壁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好几种情况,最后我们一起总结还有温度不同。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把杯子壁放大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在观察厚厚的杯子壁的时候,就能够较好的猜想,视觉观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在学生猜想之后,就到了验证想法的阶段。我首先给出学生一组器材,让学生进行设计实验验证的方案。这里,我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准备一些器材,这些器材给予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想法和思维去设计实验。对于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在设计完实验之后,我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虽然整个实验还是明确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的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比如有个别小组的学生在操作的实验的时候将粘在铜丝上的棉签粘的很紧,这样比较难以看到热传递的过程。还有就是点燃酒精灯的过程,学生没有经历。虽然我讲授了相关的过程,但是我发现如果学生不实际的动手去操作,效果还是不怎么好。
除此之外,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的都非常的好。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掌握和理解,我设计了动幻灯片,这样更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热是在固体上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进行传递的。
另外通过教学实践,我还发现《杯子变热了》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利用酒精灯给易拉罐皮加热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把涂在上面的蜡烛点燃,就看不到预想的实验现象;如果蜡油涂的过多或是倾斜加热,都很容易把蜡油滴在桌子上,给学生每组准备3片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加热,观察不同情况下热的传递,但有些小组并没有想到等等。这一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彰显生活特色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科学课堂上彰显生活特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活废物中选取实验材料,体现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以进行科学探究。二是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三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