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变热了》教学反思(定稿)
《水变热了》教学反思
《水变热了》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研究热在液 体中传递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前安排一个一位同学准备了一条金鱼,然后放到了长颈烧瓶中,用试管夹夹住颈部,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的颈部。问 学生下面的金鱼会死吗?学生七嘴八舌的进行猜测。然后继续进行加热,虽然瓶口的水已经沸腾了,但是瓶肚子里的金鱼还是游来游去的非常活跃。这是怎样回事 呢?学生兴趣大增。为什么会这样?我找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烧瓶底部,发现是冷的。我提问:热在固体中是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在水中,似乎不同?你认为热 在水中是怎样进行传递的?
在学生进行猜想结束之后,那么我们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试验。
在观察水的热传导的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小组的材料准备的材料是否不足。我想这是我的而一个疏忽。在准备水中的锯末的时候,学生准备有点大,这样学生进行观察的现象和效果就比较的差。但是绝大多数的小组的效果认真仔细的观察,还是能够看到效果的。
这个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是对于酒精灯的高度的调整。在调整只有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加热的效果还是明显的。看样子学生在时间操作的时候的,需要多加训练的。
在学生研究空气的热的传递的方式的时候,用的香燃烧发出的烟进行观察,但是我发现蚊香的效果比较的差,烟很小,这样的效果就会不是多么明显了。
第二篇:《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
《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
学起于疑,疑源于思,思能生智,从而引发探究。在教学中是不是地停下来反思一下,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这次执教《杯子变热了》之前,已经在5班、6班讲了两次,每次内容和活动环节都有一些改动和调整,每次的呈现效果都不一样。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是研究热的传递的第一课的,学好本课也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在上课之初,我首先拿出两个杯子,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触摸,哪个热。学生触摸之后,我问学生哪一个杯子更热一些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问:热是怎样进行传递的?学生们进行大胆的猜想。有的说从里到外,有的说从水到杯子。然后我又问:杯子内壁和外壁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好几种情况,最后我们一起总结还有温度不同。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把杯子壁放大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在观察厚厚的杯子壁的时候,就能够较好的猜想,视觉观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在学生猜想之后,就到了验证想法的阶段。我首先给出学生一组器材,让学生进行设计实验验证的方案。这里,我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准备一些器材,这些器材给予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想法和思维去设计实验。对于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在设计完实验之后,我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虽然整个实验还是明确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的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比如有个别小组的学生在操作的实验的时候将粘在铜丝上的棉签粘的很紧,这样比较难以看到热传递的过程。还有就是点燃酒精灯的过程,学生没有经历。虽然我讲授了相关的过程,但是我发现如果学生不实际的动手去操作,效果还是不怎么好。
除此之外,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的都非常的好。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掌握和理解,我设计了动幻灯片,这样更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热是在固体上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进行传递的。
另外通过教学实践,我还发现《杯子变热了》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利用酒精灯给易拉罐皮加热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把涂在上面的蜡烛点燃,就看不到预想的实验现象;如果蜡油涂的过多或是倾斜加热,都很容易把蜡油滴在桌子上,给学生每组准备3片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加热,观察不同情况下热的传递,但有些小组并没有想到等等。这一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彰显生活特色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科学课堂上彰显生活特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活废物中选取实验材料,体现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以进行科学探究。二是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三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第三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水变热了》教学案例 万德中心小学 孔 燕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
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 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
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5、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预设:可能有女生会很担心,教师可以在加热过程中与学生进行谈话,担心什么?我就不担心,又是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
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
6、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学习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可以画在第二张实验报告单上。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教材简析】
《水变热了》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的传递》中的第二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于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木屑、卫生香等,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是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怎样让炉火更旺?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本课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液体中发生的对流现象,二是探究气体中发生的对流现象。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路线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路线图。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稍做了一些改动。将教材的导课游戏“开水养鱼” 调整到了水对流的知识应用上,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又增加了纸屑、粉笔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做游戏引入课题,将装有冷水和热水(当然颜色也是不同的)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将要发
生的现象。让学生带着“热水真的会上升,冷水真的会下降?”的疑问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亲自做实验来验证“热水上升,冷水下降”,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对流”。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对流的应用。最后,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什么是对流及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本课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活动过程描述】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
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到底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想不想看看? 师演示(为了防止水流出,用塑料板把瓶口盖住)生观察现象
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 生回答:没有。
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边说边做)仔细看,(稍停)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将装有冷水(蓝色)和热水(红色)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要发生的现象。第一次是冷水在下方,没有任何现象发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了障碍;接着把装置倒过来,也就是热水在下方,则发生了对流的现象,依此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继而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二、猜想假设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稍停)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
看来大家都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并且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由于在前面已学过热空气,知道热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所以学生根据所学,将知识迁移到这,猜测上升的可能是热水。】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稍停)看来,要想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应该怎么办?
【有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既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激发了学生亲自实验的兴趣,使下面的实验水到渠成。】 生回答:做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稍停)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器材?(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生熟悉材料。
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可以吗?那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学生要想证明他们的猜想,就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看来,大家都想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这个办法很好。但你们想过没有,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液体,要想直接观察水受热后是否上升,现象会不会很明显呢? 生回答:不明显。
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该怎么办呢? 生回答: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呢? 生举例:大米、粉笔末等。这个办法好不好?
为了同学们实验方便,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请看大屏幕:都有什么?(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给学生提供纸屑、粉笔末等参照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去认识水的对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都拿到实验用品了?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生回答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表述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意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和科学表述能力。当然,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好,但此环节也不求甚精,只要学生说得有一定道理就要鼓励,让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听明白了?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不同形式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直至说透、说明白,既可锻炼学生们的实验表达能力,又为下面分析原因、建立对流概念打下基础。】 为什么加热之后就出现了水中物体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循环运动的现象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非常正确。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就形成了水的相对流动,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请看大屏幕。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科学概念的初步能力。】 课件展示。
(旁白: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板书:对流 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变热了。(板书课题)水是通过什么方式变热的?
简单地说,对流就是什么?
同学们真不简单,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实验好不好?
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 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你们信不信?
信的同学请举手,不信的同学。。事实胜于雄辩,到底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咱们试试看? 注意看!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做这个游戏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 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 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 生回答:对流!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迁移运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让学生懂得科学概念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懂得的道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 【体会与反思】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中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稍做了一些改动。将教材的导课游戏“开水养鱼”调整到了水对流的知识应用上,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又增加了纸屑、粉笔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照教学内容的实际,本着体现“探究——体验”的教学策略,一步一步地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导课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采用的是游戏的方式,将装有冷水和热水(当然颜色也是不同的)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要发生的现象。第一次是冷水在下方,没有任何现象发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了障碍;接着把装置倒过来,也就是热水在下方,则发生了对流的现象,依此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继而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老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实验器材,然后在学生的要求下出示观察现象的参照物:木屑、纸屑、粉笔末。学生自由选择参照物进行实验,并汇报各参照物在水中的现象。学生汇报的时候,有的学生我要求他用手势比划,有的则要求在黑板上画下来,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描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还只是四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那么的强。在实验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即所选择的参照物在水受热后都发生了上升、下降的循环运动,在受热前没有发生。经过这种对比性的思考,学生很容易找到参照物上升下降的原因,水受热后会上升,即水的对流现象。
在总的探究活动之间,又设计了两个小活动,一个是做了游戏开水养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什么瓶口的水开了,鱼还在游来游去?”其实这就是一个反例:当热水在上方,冷水在下方时,不容易发生对流的现象,尽管瓶口的水很热,可是下面的水仍就是凉的,所以小金鱼还在游来游去;二个是对导课的游戏进行解释,有了前面的实验和开水养鱼游戏的铺垫,再问学生哪瓶水是热的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回答下面那瓶红颜色的水是热水。设计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
拓展部分,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提供机会,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第四篇:四上科学水变热了优秀教案
水变热了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难点: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具、学具】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
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到底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想不想看看? 师演示(为了防止水流出,用塑料板把瓶口盖住)生观察现象
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 生回答:没有。
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边说边做)仔细看,(稍停)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将装有冷水(蓝色)和热水(红色)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要发生的现象。第一次是冷水在下方,没有任何现象发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了障碍;接着把装置倒过来,也就是热水在下方,则发生了对流的现象,依此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继而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二、猜想假设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稍停)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
看来大家都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并且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由于在前面已学过热空气,知道热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所以学生根据所学,将知识迁移到这,猜测上升的可能是热水。】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稍停)看来,要想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应该怎么办? 【有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既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激发了学生亲自实验的兴趣,使下面的实验水到渠成。】 生回答:做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稍停)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器材?(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生熟悉材料。
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可以吗?那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学生要想证明他们的猜想,就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看来,大家都想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这个办法很好。但你们想过没有,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液体,要想直接观察水受热后是否上升,现象会不会很明显呢? 生回答:不明显。
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该怎么办呢? 生回答: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呢? 生举例:大米、粉笔末等。这个办法好不好?
为了同学们实验方便,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请看大屏幕:都有什么?(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给学生提供纸屑、粉笔末等参照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去认识水的对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都拿到实验用品了?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生回答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表述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意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和科学表述能力。当然,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好,但此环节也不求甚精,只要学生说得有一定道理就要鼓励,让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听明白了?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不同形式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直至说透、说明白,既可锻炼学生们的实验表达能力,又为下面分析原因、建立对流概念打下基础。】
为什么加热之后就出现了水中物体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循环运动的现象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非常正确。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就形成了水的相对流动,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请看大屏幕。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科学概念的初步能力。】 课件展示。
(旁白: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板书:对流
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变热了。(板书课题)水是通过什么方式变热的? 简单地说,对流就是什么?
同学们真不简单,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 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你们信不信?
信的同学请举手,不信的同学。。事实胜于雄辩,到底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咱们试试看?
注意看!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做这个游戏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 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 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 生回答:对流!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迁移运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让学生懂得科学概念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懂得的道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水变热了
对流: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 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中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稍做了一些改动。将教材的导课游戏“开水养鱼”调整到了水对流的知识应用上,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又增加了纸屑、粉笔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照教学内容的实际,本着体现“探究——体验”的教学策略,一步一步地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导课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采用的是游戏的方式,将装有冷水和热水(当然颜色也是不同的)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要发生的现象。第一次是冷水在下方,没有任何现象发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了障碍;接着把装置倒过来,也就是热水在下方,则发生了对流的现象,依此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继而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老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实验器材,然后在学生的要求下出示观察现象的参照物:木屑、纸屑、粉笔末。学生自由选择参照物进行实验,并汇报各参照物在水中的现象。学生汇报的时候,有的学生我要求他用手势比划,有的则要求在黑板上画下来,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描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还只是四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那么的强。在实验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即所选择的参照物在水受热后都发生了上升、下降的循环运动,在受热前没有发生。经过这种对比性的思考,学生很容易找到参照物上升下降的原因,水受热后会上升,即水的对流现象。
在总的探究活动之间,又设计了两个小活动,一个是做了游戏开水养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什么瓶口的水开了,鱼还在游来游去?”其实这就是一个反例:当热水在上方,冷水在下方时,不容易发生对流的现象,尽管瓶口的水很热,可是下面的水仍就是凉的,所以小金鱼还在游来游去;二个是对导课的游戏进行解释,有了前面的实验和开水养鱼游戏的铺垫,再问学生哪瓶水是热的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回答下面那瓶红颜色的水是热水。设计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
拓展部分,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提供机会,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不足的是,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同学不服从组长安排,实验操作不够规范,个别学生偷偷对着酒精灯吹气,这些现象需要在以后的实验前做出强调,防患于未然。
2.使用建议。实验材料可以因地制宜 3.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探究液体中发生的对流现象,二是探究气体中发生的对流现象。
第五篇:《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教学重点: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导另一个物体,并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固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各种物体传热本领有什么不同。
课前准备:
不锈钢杯一个、瓷杯一个、玻璃杯二个、木杯一个;两个茶壶其中一个装上凉茶、一个是空茶壶、一个装满开水的暖壶;细铝棍、细塑料棍、细铜棍、细木棍各一根;铁架台、酒精灯、有腊油的石棉网、小方铁片、火柴、试管夹、细长铝丝、凡士林、带水的培养皿、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由生活场景导入:
师:同学们当你们家里来客人的时侯,通常你的父母都会请客人喝什么? 生:饮料、可乐。生:矿泉水。生:泡茶水„„
师:想知道老师喜欢给客人喝什么?(想)喝茶,今天老师特意沏了一壶好茶想请同学们品尝一下,谁想上来?好,你来!师:好喝吗?(好喝)烫不烫?(不烫,是凉的)
师:噢!可能是时间长了,茶凉了。不要紧,我们再沏壶热茶喝喝。
请再品尝一下,(学生不敢端杯子)为什么不端杯子?(烫手)你怎么知道烫手?(我猜的)用手摸摸,看看你猜对不对?(真的烫手)我这还有一个没倒茶水的杯子,你摸摸?烫不烫?(不热)
师:对这两个杯子的变化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为什么倒上茶水的杯子会热哪? 生:热是怎让传到杯子上的? 生: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 师:看来同学的问题还真不少,那么杯子究竟是怎样变热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秘密。(板书:杯子变热了)
二、由生活体验卷入新课:
(一)活动一:从触觉入手体验真知
师:我这里还有四个杯子,大家看!和刚才的杯子在材料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四个杯子材料不一样,有不锈钢的、塑料的、木头的、陶瓷的。师:现在我把这四个杯子都倒满热茶,凭你的生活经验猜猜看哪个杯子热的最快?并说明理由!
生:我猜是塑料杯不锈钢杯,因为„„ 生:我猜玻璃杯,因为„„ „„
师:那么究竟哪种材料的杯子传热快呢?刚才我们只是猜测,现在我想请一名同学上来亲自验证一下。
(生:上前用手摸来验证,并告诉大家结果)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摸一摸,验证一下,到底什么材料传热快?(想)但是,老师这里没有这么多杯子,不能让大家一个一个亲自上来验证,可是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其他实验材料,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做桌上都有哪些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告诉大家!(学生交流认识的实验器材)
师:实验器材我们都认识了,谁能利用这些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到底哪种材料传热快?下面小组讨论一下,看哪各组想的办法多,办法最适用,最简单!(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讨论的都非常热烈,一定是找到了很多实验方法,那么谁能来交流一下?
生:先将铝棒、铜棒、塑料棒、木棒捆在一起,然后用火柴杆粘上凡士林,在这四种材料上沾上火柴,然后再用酒精灯给它们加热,看看哪根火柴杆先掉下? 生:不行,塑料棒会烧坏。
生:对,筷子说不定还会烧起来呢!
师:建议提的 非常好。哪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积极思考)
师:老师提醒大家可以用上烧杯。
生:我们把材料放在烧杯中,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师:行吗? 生:不行,还要在烧杯中加入水,不然的话烧杯会烧裂的。师:烧水太慢,有没有更快的办法? 生:可以直接加热水。
师:加热水时或将这些材料放入杯中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轻放,不要打碎烧杯。生:材料要一起放进去。师:为什么?
生:一起放进去会好一些。
师(笑):同时放进去,实验效果会更准确些。师:下面,我们就分组来验证一下吧!(学生分组实验)
师:好,谁来把你们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和大家来共同来分享。生:我们发现铜棒、铝棒很快就热了。生:我们发现塑料棒、木棒到现在也不热。师:是吗?
生:不对,它们传热很慢,我觉得塑料棒要稍微热一点了。师:你真细心!
师:大家都一致认为铜棒、铝棒容易传热,它们都属于哪一类物体? 生:金属类。
(板书:传热快 金属)
师:像塑料棒、木棒它们都不容易传热,这一类物体叫非金属类。(板书:传热慢 非金属)
师:我们把像金属这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板书:热的良导体)
师:我们把像非金属这样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板书:热的不良导体)
(二)从视觉入手正视真知
师:物体受热一下就热起来了吗?(不是)
师: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个小组剩下的材料,怎样来进行研究?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注意这次设计的实验必须是用眼就能看见的现象,而不是用手去摸。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下面开始。(学生小组讨论。)
师:谁能把你们组要研究的问题和方案说给大家分享!学生交流片断一:
生(1):我们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这块铁片中传递的?(边说边举手给大家看)生(2):我们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这根铝丝中传递的?(边说边举手给大家看)生(3):我们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石棉网中传递的?(边说边举手给大家看 师:如果让你用酒精灯加热铁片,你认为热会怎样传递? 生:我认为热会由中间向四周传递。师:请问,酒精灯放在哪儿加热? 生:酒精灯在中间加热。师:好,请你完整的再说一边。
生:如果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中间加热,热会由中间向四周传递。生:如果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一角加热,热会由铁片的一角向中间传递。生:用酒精灯在铝丝的一端加热,热会从铝丝的这一端传向另一端。(拿着铝丝向大家介绍)
生:如果用酒精灯在铝丝的中间加热,热会从铝丝的中间传向两端。生:如果用酒精灯在铁片的四角加热,热会由铁片的四角向中间传递。师:同学们的猜测很精彩。热在铝丝、铁片中传递,我们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材料才能看出来。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水、腊油、火柴杆、凡士林,凡士林的特点是:有粘性,遇热会熔化。你准备借助这些材料怎样来研究?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交流片断二:
生:我准备用火柴杆粘上凡士林,然后依次粘在铝丝上,最后用酒精灯加热,看看哪根火柴先掉下? 师:你准备用几根火柴? 生:我准备用2根火柴。师:2根火柴合适吗?
生:老师,我认为最起码该用3根,因为这样更能说明问题。师:对,3根、4根、5根都可以。
生:我准备用火柴杆粘上凡士林在铁片上围两圈,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看看哪圈火柴杆先倒下来?
师:可以。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我准备用火柴杆粘上凡士林在铁片上围两个三角形,然后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看看三角形中哪个火柴杆先倒? 师:可以。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的办法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师:是吗?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生:刚才你说凡士林遇热会熔化,我可以将凡士林直接涂在铁片上,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只要看看凡士林是怎样熔化的就可以知道热是怎样传递的。(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真了不起。既可以节省时间,效果又明显。其它同学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我准备用凡士林涂在铝丝上,在铝丝的中间加热,看看凡士林是怎样熔化的? 生:我准备用凡士林在铁片上涂个“十”字,把火焰的外焰方在十字的中间,看生:老师,我不用凡士林可以吗? 师:完全可以。
生:我打算将火柴直接放在铁片上,中间放几根,四周放几根,看看哪里的火柴先着火?
师:又是一个新发现,但老师要提醒你,火柴在着火时,会发出响声,千万不要吓一跳。
生:老师,我不用火柴杆,也不用凡士林,你只要给一些水我 师:噢!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我们前面学过,水遇热会蒸发,所以我只要在铁片上洒些水,看看哪里的水先蒸发掉?
(全班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真了不起!下面各个小组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也可以用别人的方法来进行实验,看哪个组用的方法最多,实验的效果最明显。在实验前我们要先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视频—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教师再重复边讲边演示。)下面开始吧!(学生分组实验)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做法与发现吧!学生交流片断三:
生:我们组将凡士林在铁片上涂了个大大的“十”字,然后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我们发现“十”由中间向四周很快的熔化了。师:不错,观察的 非常仔细。
生:我们组将凡士林涂在铜丝上,然后用酒精灯在铝丝的这一头加热,我们发现靠着酒精灯的这头的凡士林先熔化。
生:我们的作法和第二小组有的相似,我们也是将凡士林涂在铝丝上,然后用酒精灯在铝丝的中间加热,我们发现凡士林由中间同时向两边熔化。师:实验的做法不同,实验的结果也不相同,好的。生:老师,我们组在铁片的中心放了3根火柴,在铁片的四个角上各放了一根火柴,然后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中间加热,我们发现中间的
3根火柴不一会儿就烧着了,而四个角上的火柴到现在还没有烧着。师:刚才吓一跳了吗?
生:吓一跳了。(学生笑起来了)
生:我们组将火柴杆用凡士林在圆铁片上粘了两个圈,然后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中心加热,我们发现里圈的火柴杆先倒下来。师:有没有把酒精灯放铁片一端加热的?
生:我们组用凡士林在铁片的两个角(对角)上画了一条线,然后用酒精灯在这个角(一角)加热,我们发现靠着酒精灯的凡士林先熔化。师:第五小组能将你们的作法与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吗?
生:我们组现在铁片上洒了少许水,然后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中间加热,我们发现铁片中间的水珠很快就变成了水蒸气,然后边上的水珠也很快变成了水蒸气。师:通过不同的实验,你们发现热在不同材料中传递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稍停片刻,同学们纷纷举手)生:热都是传过来的。
生:热都是通过东西传过来的。
师:我认为“通过”用的不够准确。(手势加以引导)
生:“穿过”、“沿着”。师:对了,热都是沿着物体传递的。师:还有其它相同的地方吗? 生:热都是从酒精灯这边传出的。
生:靠着酒精灯的地方先热,凡士林先熔化,其它地方的凡士林后熔化。师:用酒精灯加热的地方,温度相对来说怎么样? 生(齐):高。(板书:温度高)师:其它地方的温度相对来说有怎么样? 生(齐):低。(板书: 温度低)
师生:也就是说,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我们把热的这种传递方式叫热传导。
(板书:温度高 传向 温度低 热传导)
三、由生活经验谈应用
师:在现实生活中哪里用到热的良导体,哪里用到热的不良导体?(生交流发现。)师: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细心观察,相信大家还会发现很多。
四、巩固拓展
师:通过本课的实验研究,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热会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生:我知道了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生:我知道铝棒、铜丝比木棒传热快。
生:我知道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仅要去猜,还要用实验去验证。师:学完这课,你还有什么问题要研究? 生:液体又是怎样传热的? 生:气体是不是也能和固体一样传热? 生:我想回家做一个不烫手的保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