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教案(共5篇)

时间:2019-05-12 20:5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教案》。

第一篇: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教案

【内容标准】

知道汉人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提问:

1、“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

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 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

3、太学建立的意义?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 新授:

一、“焚书坑儒”批判

1、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

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

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二、罢黩百家

1、由学生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

说明: 董仲舒的名字是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的

2、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问题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问(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解,并认识其目的 问(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可能有各种说法)看法一致、认识一致、思想统一 问(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补充说明:在董仲舒看来,先秦百家学术思想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思想。要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首先应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因此他的大一统思想的实质就在于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问(4):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他是为解决西汉的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面临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犯、诸侯王国反叛等)进行点评并指出,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因此,任何时候,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的产物。问(5):这种思想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吗? 引导学生认识:“独尊儒术”的思想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的发展。

3、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思考题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 问(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将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问(2):在这个问题上,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给秦始皇创建的皇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地位摇不可动。但同时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4、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思考题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问(1):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是什么?(学生)讨论:三纲五常(可能还会得出做人的原则等说法)

点拨:他的这一思想仍然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他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他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于是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并且还称之为“孝”,是“天经”、“地义”的。后人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哪一位同学能举出这样的事例来? 问(2):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孝”呢?在他的“三纲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 问(3):根据以上讨论,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董仲舒的基本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问(4)对于上述思想,当时的汉武帝是如何对待的呢?

(引导阅读教材)找出相关内容并得出:汉武帝通过重用人才、兴办教育、确立儒家经典的地位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使它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共同完成第9页的学习思考

三、太学的出现(安以下条目理清线索即可)

1、太学的建立和发展

2、太学兴立的影响

3、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4、太学的清议及影响 例:《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相互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亦即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王位世袭制 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1、重点强调科举制的实行、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并对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2、共同分析第10页的学习思考 课堂练习:

1.汉代儒学怎样成了正统思想?

汉武帝在推动儒学方面,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解题关键: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思路引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四个方面内容,积极可取的仁政思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张。

答案提示:内容:略。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第二篇: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教案

二、儒学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法 问题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讲授新课】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2、简述“焚书坑儒”。

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4、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⑴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⑵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5、P9学习思考:(二)讲解

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①焚书:a焚书的范围;b不焚的书。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

3、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二)讲解

1、原因: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3、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⑷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②实质:文化专制;③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不同: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简述汉武帝创立的教育体制。

2、分析其影响。

3、P11学习思考1、2(二)讲解

1、教育体制: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儒学的全面影响

(一)阅读第四目,思考:

1、结合必修一的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结合必修一的内容,简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

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二)讲解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课堂小结】

1、儒学兴起的表现。⑴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⑵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⑶“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⑷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答案: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设计】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2、简述“焚书坑儒”

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2、评价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2、影响

四、儒学的全面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2、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

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二课 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第二课 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阅读内容

“‘焚书坑儒’批判”、“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基础知识 一.罢黜百家 1.背景:

(1)中国的“ ”局面得到巩固,政治体制大致定型;

(2)以 为主题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 思想;

(4)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

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推行,养士求贤等;其“ ”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在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3.评价: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 的局面,扼制了 的自由发展;

(2)积极: 地位上升,对于民族 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二.太学的出现 1.太学的创立:

(1)创立者是 ;性质是培养 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是儒学教育 和 的标志;带动了 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权贵 的情形。

2.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时期,除了建立太学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问题提升

1.儒家思想能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自身顺应时代需要不断改革完善。直接是统治者的推崇。2.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其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主权力受天制约,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拓展延伸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来看,融合了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性;但以神权来限制王权;(3)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2.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1)春前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

(2)西汉建立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汉武帝采取的尊儒措施使儒学处于的尊地位。▲巩固性练习

(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2011年北京卷,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3.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A.知之为知之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因材施教

5.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D.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7.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刚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8.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9.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人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

材料三 自从汉武帝立官学,两汉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这是封建国家统一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但也有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范文澜《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刑罚的裁制”、“利禄的诱引”主要指什么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汉统治者统一思想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思想逐渐统一(2)“刑罚的裁制”: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举措;“利禄的诱引”:汉武帝独尊儒术,把仕途和儒学结合起来。

(3)秦汉思想的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严厉的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统治者统一思想的举措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

第四篇: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1

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北京东城示范校)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时期。A.战国 B.秦朝

C.汉高祖

D.汉武帝

答案:D 2.(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12题)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岽 D.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C 3.(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16题)“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D 4.(2011年5月郑州三模25题)《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严刑竣法

D.儒表法里

答案:D 5.(2011年5月浙江百校联盟12题)孔氏族规中规定:“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一经闻四祠,苔责三十。甚,革胙(祭品)除派。”对这些族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合乎三纲五常 C.体现宗法文化的延续性

B.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 D.有利于分配政治权力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答案:D 6.(2011年4月湖北八校联考13题)“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C 7.(2011年3月烟台市一模9题)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答案:C 8.(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27题)下列选项中的“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 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③天赋人权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②

答案:D 9.(2011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28题)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B 10.(2011年1月扬州市调研14题)“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答案:D 11.(2011年1月广东四校高三联考12题)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A.孔子 C.董仲舒

答案:C 12.(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3题)“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B.孟子 D.韩非子

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C 13.(2011年3月河南五市联考25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答案:A 14.(2011年5月宣城市三调12题)文翁(前156~前101年),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以下有关对文翁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汉书》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②他的私人办学行为得到汉武帝的推广③对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贡献④他的教育成就可与近代安徽人陶行知相提 A.①②③ 答案:B 15.(2011年1月东莞市高三期末调研13题)“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16.(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3题)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墨子“兼爱”思想 C.老子“无为”思想

B.孟子“性善论”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D 17.(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7题)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答案:C 18.(2011年5月湖州二模17题)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①宗法观念 ②忠孝观念 ③等级观念 ④神道观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19.(2011年2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28题)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B 20.(2011年3月厦门市质检13题)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答案:B 21.(2011年4月茂名市二模14题)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②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D 22.(2011年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26题)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答案:B 23.(2011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4题)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③④①②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24.(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40题)(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备题。

材料一: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①②④ 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剧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8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9分)

答案:

(1)特点:“学在官府”(或答贵族垄断教育,2分),“官师合一”(或答政治与教育相结合,2分)。

变化:平民教育兴起(或答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2分)。

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十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6分)(2)察举制(2分)。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6分)(3)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如具体答出:派遣学习,言传身教,各地实践亦可赋分,6分)。

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取1,得2分)(4)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推动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5取3,得9分)25.(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28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 5

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三 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3分)(3)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3分)

答案:

(1)特点:“学在官府”(或答贵族垄断教育),“官师合一”(或答政治与教育相结合,1分)。变化:平民教育兴起(或答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1分)。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2分)(2)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如具体答出:派遣学习,言传身教,各地实践亦可赋分,2分)。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取1,得1分)(3)察举制(1分)。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1分)(4)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推动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5取3,得3分)26.(2011年4月湘西质检40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7分)材料一: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苏格拉底

材料三:“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弗吉里奥(1349-1420)

材料四: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教育的特点?(4分)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2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4分)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2分)

⑶材料三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什么时代主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状况如何?(3分)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4 6

分)

⑷根据材料四,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6分)⑸你认为影响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设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4分)目的:实现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2分)(2)教育可以让人认识自己的美德。(4分)苏格拉底的教育观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材料一的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2分)(3)人文主义(2分)中世纪教育为基督教会所控制,教育处于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2分)受古代希腊罗马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影响;(2分)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教会思想束缚(2分)明代教育依然被官府所垄断,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实行八股取士,教育日益僵化。(任答3点即给3分)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巩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4分)(4)宗旨:坚持民国民主精神教育。(2分)进步性:教育内容抛弃了封建伦理纲常(或儒家经书),改变了旧教育体制;(2分)教学内容全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2分)(5)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科技发展水平;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教育家的个人因素等(任答两点即给4分)

第五篇: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目的在于钳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秦始皇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吗?哪些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又采取什么统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前面的专题介绍有所铺垫)师:黄老思想的实行有何影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②

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④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因此思想上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因此在思想上,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主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董仲舒(目不窥园的典故)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董仲舒的思想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一方面由于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汉武帝时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要,大一统的时代需要选择了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由学生在课本中划出。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而考试的成绩是选官的依据,这样就把儒家思想,考试和做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板书设计(小结)

汉代儒学

秦代儒学挫折——焚书坑儒汉代儒学兴起——正统思想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下载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教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教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代儒学教案(五篇范文)

    二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

    儒学精华,国学经典(共5则)

    儒学精华,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简介与名言名句集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案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识记启蒙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 3、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

    第二节教案纸

    第四章 中国肴馔文化 第二节 中国肴馔的美化 【复习旧知】 1、选材时关注从养生和健康的角度:天人相应的饮食观念,尽可能做到“四季不同食、四方不同食”,保证食材的新鲜; 2、刀......

    第二节东南亚教案

    0909第二节东南亚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解东南亚地区农业生产与热带气候的关系;对中南半岛山脉河流与城市分布关系的了解 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电解质电离的含义,能识别并记住常见电解质和电离方程式的写法,认识离子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及电离方程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 引......

    第二节:二氧化硫教案

    廖志航搜集 第二节:二氧化硫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

    第二节 电功率教案

    第二节 电功率 教具: “36V40W”电灯一只,标志清晰的“220V10Ow”“220V15w”白炽灯两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或画上铭牌的小黑板一块,演示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滑动变阻器,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