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5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目录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2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

(一)教材结构变化较大,多数教师不甚习惯.................................................................................3

(二)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3

(三)教学方式单调陈旧,课堂缺乏活力.........................................................................................3

(四)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3

三、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4

(一)学习领会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体现目标多元化.........................................................4

(二)用教材和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4

(三)既要重视探究过程,也要重视知识的结构,体现层次多元化.............................................4

(四)运用发展性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体现评价多元化.............................................4

四、案例.........................................................................................................................................................5

(一)教学目标.....................................................................................................................................5

(二)教学过程.....................................................................................................................................5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5 2.教师引导,自主探究.................................................................................................................6 3.展示成果,教师总结.................................................................................................................6 4.知识拓展,能力迁移.................................................................................................................6

(三)教学体会.....................................................................................................................................6

五、小结.........................................................................................................................................................7 参考文献.................................................................................................................................................7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的教

学设计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内容摘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人的聪明才智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大部分人只能在部分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我们把个体的这部分优越的智能,叫做强势智能。本文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尝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元智能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促进学生强势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多元智能 教学设计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structional Design 引言: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对实现“三个发展”,尤其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实施民主性、主体性、创造性、和谐性的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因材施教”中受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的概念,并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至少拥有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在内的八种智能。

加德纳的理论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发展学生的各 2 种智能的同时,突出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促进学生人生最优化发展。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课改、新教材的出现,许多化学教师开始不适应,深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难以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上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结构变化较大,多数教师不甚习惯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而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不能对教材做出很好的处理,还是按照原有的思路来。由于新教材结构的重建,由过去的学科主义转变为现在比较重视人文主义,多数教师不甚习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

(二)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新增了很多内容。因此,多数教师对新教材中知识的深度、广度难以把握,同时又担心学生在将来的高考中吃亏,就会不自觉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面面俱到,追求课堂容量,而将不少“科学探究”实验进行删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课改目标背道而驰,最终造成“夹生饭”现象。

(三)教学方式单调陈旧,课堂缺乏活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实施伊始,充满热情的老师们放下尊者的架子,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但是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慢慢又走回到老路。因为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因为探究没有预设的学习效果,因为时间不允许。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因此,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四)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适应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了解,仍然在旧课程框架下,用旧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来实施新的课程,出现通俗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三、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通过以上问题反映出,新课程的实施不等于简单地使用新教材,它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对学生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者而言,以往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此时的教学观念出现新旧交错,要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很好的实施新课程必然要经过一个适应过程。

(一)学习领会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体现目标多元化

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关键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有些内容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设置梯度,使于学生自主探究。尝试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的方法。

(二)用教材和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是教学一成不变的剧本。新课程不同了,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学一线的老师如何用教材,如何补充素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一线教师感到学生累,老师也累,原因在此。这种现象是必然的。教材重组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

(三)既要重视探究过程,也要重视知识的结构,体现层次多元化

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学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区分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因此往往会把教材中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等栏目丢在一边。事实上,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

(四)运用发展性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体现评价多元化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和谐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有教师、同伴、个体和家长的 评价。评价的形式多样化,既有过程评价、描述性评价,也有终极评价、测试评价。评价的层次多样化,既有具体的分数,也有等级评价。教师尤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点评,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

四、案例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超越课堂上原来使用的典型的语言和逻辑教学方法,打破狭隘的限制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宽广的教程范围和学习方式,“唤醒”在学校中那些“沉睡”的大脑。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中,没有一个最佳模式。在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把八种智能全部整合进去十分困难,而且可能会令人感到挫折。所以作为教师应把眼光立足于一个单元乃至一本全册教材,找到教材与理论的切入点。下面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为例,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思路流程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记住所用药品的色、态,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和阅读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通过奥运圣火以及神六神七发射的图片的展示,给学生视觉直接的刺激,让他们看到氧气的用途,然后分小组,结合自己学习及生活当中的实际事例,交流讨论氧气的重要性,从而将其引入到这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实验室制取氧气。

教师首先利用视觉化的引导,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 且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语言智能;然后通过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及人际关系智能;养成了学生自己从教材获取信息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2.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整节课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来完成教学的。教师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问题组层层设疑。学生针对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最终得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该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能够使学生自己养成从教材获取信息的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以及人际关系智能。3.展示成果,教师总结:

教师讲解完成之后,学生组织小组,自己动手操作,制取氧气,这个做城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然后将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组内交流讨论,并与其他小组分析对比,探讨自己实验的优点与不足,最后组间交流经验,体会收获,教师对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总结及肯定,加深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巩固。

通过学生自己制取氧气,体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模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交流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及身体运动智能,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4.知识拓展,能力迁移:

在学生都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之后,教师展示潜水员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课外,讨论更多制取氧气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小组交流劳伦,最后形成归纳总结,教师做指正以及拓展。

通过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参与热情。并且以实验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然观察者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在该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也能够培养人际关系智能。而在最后的实验分析与总结阶段,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体会

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以后学习氧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铺垫的作用,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分析归纳学习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创设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化学知识的热情,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健康之间的意义。

学生在获得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改变学生原来的只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从着重于知识的记忆变为对知识的探索,学习前人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案例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应用,使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五、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智能发展初探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其结果是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以本课教学内容为例,以往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丰富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以利用并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为出发点,用多元化的角度分析教材,并实施多元的教和学。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但是我们坚信实施新课程这条路是正确的,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积极投身新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一定能实现新课程实施的预定目标,使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德纳.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2]彭红英.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文化课中的理论研究 [3]刘琼.浅谈多元智能平价理论在英语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4]堂永海.论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公平[5]巩渤.论基于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

[6]李子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取向的反思与重构

[7]陈杰琦 埃米勒艾斯贝格 玛拉克维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创造性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上海市松江一中

王灿

提要

本文作者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作了有益的探索,认为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并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探究了高中化学学科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说明了“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积极的个性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具有较为现实的操作意义。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学习现状,促使我思考: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也提高教师上课的兴趣,激发教师的创作欲望?

2、二期课改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可持续的发展。

3、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个性方面;价值观念的趋向;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文化背景;等等。

4、学校对课堂教学实效高度重视,申报了相关市级课题。

鉴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探究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较为现实的操作意义。但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合目前的班级授课形式呢?实验证明:“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对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更能发生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二期课改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相当高的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选拔方式下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的差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依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多种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于后天的开发,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如果能及早发现孩子的多元智能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因此,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正是推进二期课改的关键所在。

二期课改的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评价管理机制。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每个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的日常教学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也就是在实施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必须“因科施教”,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高中化学课的类型:

绪言课、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课、元素与化合物课、有机化学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定量实验课、化学计算课、化学史课、化工生产课、复习课、习题课„„

四、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常见模式:

1、情景教学模式;

2、尝试教学模式;

3、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4、“尝试指导——效果回授” 教学模式;

5、协同教学模式;

6、互动教学模式;

7、创造性教学模式; „„

五、“创造性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与人的智能差异不仅在于优势智能的不同,而且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智能组合的不同。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角色时会很出色”。

多元智能理论还认为:“任何一种优势智能的发挥都需要其他智能的配合,通过‘扬长避短’培养出来的优势智能是孤立的,很难达到真正的高水平。”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是激发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知识、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及个性培养的原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促进学生知、智、能、创发展及个性培养 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教学方式。

1、“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2)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在教师指导下使他们具备独立学习能力。

(3)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积极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重视兴趣、爱好、勤奋、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探究态度等个性特征。

2、“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

基本教学流程是:引起关注——启发思考——发散思维——验证和应用结论(收敛思维)。

3、“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由于每一个人在七种智能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因而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也不一样。笔者在实际教学教研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在这些教学案例中,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经历和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各种智能的不同组合,激发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现将这些案例整理分析归纳如下:

(1)求异法。即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其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发散思维---选择最佳。

案例1:《喷泉实验原理和应用的研究》(松江区第四中学龚磊开设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老师以喷泉实验为主题,通过不同的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体会及时提取信息的重要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从而得出喷泉实验的原理,并对原理加以运用。

教学流程:教师演示实验引出课题→提出问题→讨论研究→学生演示实验→讨论研究得出结论知识延伸

教师以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产生喷泉的原因是什么?将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入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紧接

着老师出示左图装置,提出问题:①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什么?该装置的原理是什么?

②若改为右图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有哪些?

老师一连串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当学生思维处在异常活跃的时候,老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利用喷泉实验的原理,设计一套能产生喷泉或是对该原理应用的装置。通过讨论,设计方案、完善方案,发散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案例2:《测定橙汁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笔者开设的一节市级评优课,荣获了市一等奖)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为:

激起兴趣对照比较激活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是:运用问题解决模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设计、评价、实验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核心,最终实现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沿用了课本中的编排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化学原理——依据原理设计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处理——误差分析。

为了体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以教材为基础,又跳出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比较松江市售橙汁饮料的品牌、种类及其中所含V.C的情况;查阅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让学生先对维生素C有个肤浅的了解,从而创设情景,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接着,通过提出问题:食品营养专家是如何测定这些果蔬或饮料中V.C含量的?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从而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由于该探究问题的原理异于书上学习的“中和滴定”的原理,所以笔者采用了提供相关信息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自然顺利的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转化,引他们走上解决问题的轨道,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该实验的化学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采用了分组讨论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自主学习方法,然后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评价,让学生从相互的评价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将化学原理转化为实验步骤的设计方案的能力。

设计方案确定后,笔者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但也是很重要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先在头脑中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淀粉溶液遇碘变成的是这样的蓝色,以避免在此后的滴定操作中滴定终点判断失误。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主题实验,在实验中,让他们学会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根据计算结果,我还设计了一组实验思考题:

①假设操作完全正确,你如何对此橙汁饮料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商品标签所给值相比较后回答,从而使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②我们测定的是同一饮料,为什么结果不同?你如何对此橙汁饮料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定量测定中“准确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③滴定过程中锥形瓶能否剧烈地摇荡?让学生根据所给资料思考、分析、判断,培养学生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④许多蔬菜中也含有维生素C,想一想,如果长时间煮蔬菜或在蔬菜中加碱,维生素C的含量会增加还是减少?将研究的问题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让化学从生活中来,再服务于生活。最后,通过小结的形式将知识再次迁移,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思维更加开阔,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在课的最后,进行了知识拓展,让学生体会“滴定法”的广泛用途和较高的使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化学持久的学习兴趣。

对于作业的布置,笔者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实际能力任选一题完成,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激疑法。它强调引导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自动生疑、析疑,学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基本模式是:激疑——辩疑——释疑——存疑。

案例3:《走进化学电池世界》(笔者开设的一节区级评优课,荣获了区一等奖)本节课的教学结构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验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核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人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比较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并通过查阅电池的发展史、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先对电池有个肤浅的了解,从而创设情景,引他们“进入化学电池世界”。接着,通过解剖常用的干电池,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进入新课的学习后,为了更好地探索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将教材中的两个实验重新设计改为学生系列探究实验,并结合实验设疑,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探究方法:

实验一: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书上有)实验二: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书上有)

实验三:将铜片、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

[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写出反应的化学(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实验四:锌片、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接触。观察现象。实验五: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书上有)[设疑]

①铜片上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②既然铜片上产生的是H2,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铜若失去电子,应该观察到怎样的现象?)③H+得到的电子从哪儿来?

④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上?沿导线还是从溶液中,怎样证明?(学生讨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若电子是从溶液中传递到铜上,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六:锌片、铜片用连有检流计的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锌失去的电子只能沿导线传递到铜上。)

[思考]

1、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两极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是什么?

2、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原电池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

这样依据实验内容层层设疑,辩疑,释疑。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结合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突破教学难点。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索方法。再通过动画模拟实验,使学生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从感知表象到内在联系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进一步突破难点。

实验七:利用桌上的水果、金属等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检查学生是否会组装原电池,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方面概括“什么是原电池”,归纳“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实验八:

1、将一粒纯锌投入到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2、在上述溶液中滴几滴硫酸铜溶液后,再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思考]普通的钢铁是铁碳合金,试分析一下,为什么钢铁在干燥的环境中不易腐蚀,而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腐蚀?

让学生发现原电池反应的普遍存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原电池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了解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电池。并提出问题:为何要把废电池与其他的生活垃圾分开而投入危险物品入口呢?让学生明白当前电池的发展趋势:开发绿色环保电池。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布置的作业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原电池有关,你能举出例子吗?既 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进一步学习、探究的要求,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准备。

本节课围绕着激疑——辩疑——释疑——存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螺旋式的发展。(3)创设问题情景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个性品质。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景——学生加入——总结转化。

案例4:《解读84消毒液》(松江二中教师开设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一开始,老师手拿一瓶学生都很熟悉的“84消毒液”,抓住商品的标签和说明书这一商品的语言,从解读产品标签着手,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展开教学活动。

由于同学们经历了非典的考验,对84消毒液很熟悉,有强烈的生活体验,作为畅销产品,也是化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典范。本节课以此为切入口,启发学生探究理论到实际的复杂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广度得以拓宽,思维品质有所提高。

整个活动,体现了层次分明的两个板块:①解读84消毒液说明书,学习或复习次氯酸的有关性质;②讨论如何将一种物质的性质(即化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形成可以使用的商品。前一板块“就事论事”,要求同学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84说明书中的问题,使学过的知识得以内化。后一板块讨论如何把次氯酸的有关性质应用到实际中去,转化商品。这一问题已经超越了学科本身,学生不仅要考虑特定物质的性质,还要考虑经济成本、使用效果、安全问题、使用的方便性等等,思维具有相当的深度。但是学生还是能有所突破的,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由老师加以系统的深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构建。达到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个性品质的目的。

类似这样的课例还有许多,如松江二中尹秀华老师上过的一节公开课《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方案设计》、范汝广老师上的《化学元素的规律》,松江一中许养贤老师上的《探究氯溴碘的性质》、杨溢老师上的《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等。

(4)发现法。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围绕一定的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该模式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创造智慧很有效果。其基本模式:提出问题----列定假设----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案例5:《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为生成物——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崇明中学施永新老师上的一节市级公开课)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本节课重点研究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结论,在介绍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通过验证演示→实验分析→结论推理的传统学习使学生理解对照实验和控制条件的重要性;在理解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运用推测假设→寻求验证实验→演示分析的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简单实验不能解决问题时,施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探讨,通过设计与溴蒸汽的实验对照的再创实验使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模式,最后归纳总结。整节课打破常规,站在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高度上,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把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入课堂,注入了新的内涵。语言有特色,具有亲和力,布置作业有特色,体现了厚实的教学功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的问题引人入胜,层层深入,大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感受探究、创新的愉悦,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学的理念。

另外,松江一中郭宁伟老师上的一节二期课改示范课《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也体现了发现法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9(5)导学法。该模式主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其基本模式:引导----自学----质疑----精讲—演练。

„„

我们同一备课组一般都有几位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结果发现运用“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在开始实施时学生的反应较慢,对知识的接受也较为困难,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变得更为融洽,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持久,自然化学的成绩也相对较理想。

总之,“创造性教学模式”是依据知识、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及个性培养的原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促进学生知、智、能、创发展及个性培养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教学方式。

但现代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尽管一种教学模式可能对应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或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但绝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任务的“最佳”教学模式①(沈金润:《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的研究》,见《化学教学》,1998年第9期。)因此我们教师在学习的同时.也应加强研究,开发更多更好且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建立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最终是为了超越教学模式。教学既是科学,也是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建立某种教学模式,最终都应超越这种教学模式,这才是达到艺术境界的教学,才算是掌握了学模、用模、评模、建模的精髓。”

“根据模式变换原理,可以演化出更多的具体模式;根据模式孕育原理,不断发展其内容;根据模式包容原理,只有形成整体结构的模式,才有强大功能。”

参考资料:

1、《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夏惠贤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2、《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教授著,沈致隆翻译(新华出版社)

3、论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新教材的教学研究》作者;钱秋萍(松江进修学院副院长)

4、相关教师公开课教案。2006、9

第三篇: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

教学实践探索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针对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而提出来的。这个新的理论体系继承和超越了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和智力发展理论,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智力理论如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在美国教育界和教师中间引起反响,其原因是它向传统的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陈如平介绍,加德纳在他所著的《人脑结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并严肃地指出,一个人的智能不能以他在学校环域中的表现为依据,而是要看这个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

这七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自律)智能;以及交往——交流智能。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尊重差异,教师善于把学生引向多角度的智能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风格,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能程度的组合。问题不是一个学生是否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如何从聪明走向更加聪明。

比如,为贯彻落实新课标,教学中增设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如何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智力活动机会,是我们要思考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全区展示一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上,简短的谈话导入后,我先安排了五分钟的折纸活动。安静的课堂上,一张张彩纸在飞快地闪动,在一双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小动物、小物件。学生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急不可待地要把自己手中的折纸成果展示并介绍给大家。这样通过活动,把学生引入口语表达需要的情境。这也是智力活动的开始。

于是我安排了第一次交际,要求自荐面向大家,讲自己最想讲的话,来不及讲给大家的,就讲给同桌的伙伴听,并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在交际平台上,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着、听着、问着、答着,场面可热烈了。在这样的表达智力活动中,既展示了表达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智能的多元性,接着,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愿结成合作小组,选定几样物品编故事,看哪组编得快编得好。面对有难度的新要求,有的同学一时陷入了沉思,眉头紧锁;有的同学却如鱼得水,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率先选定物品,构思表达的内容。

同学们在台前做汇报了。第一组同学是几人同上阵,一人讲一段,故事衔接得好,也完整,得到掌声。第二组同学上来先鞠躬,礼貌的举止赢得一片喝彩。接着是一人讲,其余的同学用手中的折纸进行表演,讲演合一,很是精彩。第三组同学争先恐后地上来了,他们分工明确,拿什么物品就演什么角色。说得有声有色,表演到位。给了第四组同学不小的压力。谁知第四组同学一阵风似的上了台,用上了前三组的所有“武艺”,故事讲得曲折,迭荡起伏,引人入胜。

最精彩的是,同学们怎么提问都难不住他们,都能让核心人物李嫣然问一答十,然后又用较流畅的语言续讲进去,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一节口语交际课结束了,同学们感叹时间过得快,还没完全尽兴,听课老师也问: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何处而来?我的回答是:尊重,挖掘。

第一是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组合。学生的每一种表现,都是其智力活动的体现。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行为。学生的每一个发言,都是其智慧的结果,是某一智力方面的展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也是尊重他们智力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打击、斥责、讽刺、挖苦学生的缺点,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尊重学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尊重,也要启发学生之间相互尊重。耐心听取别人发言,就是尊重别人。把 2 自己的意见心平气和地讲清楚,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相互尊重,是品格高尚的表现。

第二是挖掘。挖掘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为不同的教育对象创设多种能够促进每个学生智力发展的活动和机会,创设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客观环境和人文影响。在对丰富的教学材料的接触和运用中,学生的智力潜能就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设置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的教学活动,采用了适合发挥其智力特征的有效方法,使每位同学的智力特长都得到了最大潜能的发挥,让整节课充满生机,达到开发多元智力的最佳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设计图形和动物形象,发展了逻辑——数理智能和想象智能;让他们编折,发挥了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让他们叙说,发挥了言语——语言智能;让他们回答同学的提问与演示,发挥了他们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能。

二、注重过程,教学程序为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而设计

加纳德提出智力是一种内在潜能,在一个充满教育性的环境下智力是可以被提升的,而且每一种智力都有其神经生理学基础和对应的符号系统,因此只要能得到适当的刺激,几乎所有的智力在任何年龄段都是可以发展的。

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而教,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出发,促进学生各种智力领域特别是智力强项与弱项的发展。

设问内容多维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设问的问题虽然要求要有层次性,但终归要越简单越单一越好。在教改实施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我们所设置的问题内容尽量多维化,也就是设问的问题包含的容量要大些,内容丰富些。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好与不好?”等简单的应答问题。比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同学们:“乌鸦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

一般的同学因为先看了课本,所以很容易回答:“往瓶子里扔小石子,水就会上升,乌鸦就可以喝到瓶子里的水了。”这只是从文本中得到的纯知识性的答案,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有的同学回答:“乌鸦必须要挑选比瓶子口小一点儿的小石子,才能放进瓶子。大石子放不进去。”有的同学说:“乌鸦要有耐心和坚持性,要叼来足够的石子,才能使水升起来。”还有的同学说:“乌鸦找 小土块不行,土块放进水里,水就不能喝了。找有泥土的小石子也会把水弄脏,所以要找干净的小石子。找干净的小石子多不容易呀!乌鸦多会动脑筋分析问题呀!”这些答案,都是事先老师想不到的,充满了学生的多元智慧。这也是由于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运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提问,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智能得以开发。

思维方向多项化。在传统的教学中,在平时讲课和考试时,某个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沿着一个思维方向去思考。对于有其它想法或思路的同学,老师还要千方百计引导到教师所规定的思维轨道上来。同学们实际上是揣摩教师的想法,谁越符合教师的思路,谁就容易得到高分数。

为了实施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多项化的分散思维,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在思维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同学们:“如果瓶子里装的是糖,乌鸦怎样才能吃到瓶子里的糖呢?”同学们首先使用了排它性的思维方法,说:“再向瓶子里放小石子就不行了。石子就会把糖盖住,乌鸦吃不到糖了。”有的同学说:“把瓶子口打碎,乌鸦的嘴就可以伸进去吃到糖了。” 有的同学说:“往瓶子里放水,变成了糖水,乌鸦喝糖水就行了。”这样做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发展。

答案标准多样化。在传统的教学中,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是有标准的。谁的答案符合标准,谁就是正确的。这样追求标准答案的僵死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多元智能理论是相背离的。

为了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和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中打破了僵死的单一标准的答案模式,允许学生有多种创新性的见解,实习了答案标准的多样化。比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同学们的上述问题,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会产生多样的答案和结果。

其实,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学生的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便成了课堂教学一道多采的风景。比如: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总是先下水,通过范读,来激发学生,通过师生互动读来带动学生,通过参加分角色朗读来鼓舞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倾 4 听和理解他人的语言并据此作出反映,也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地提升,这是运用言语——语言智力所得到的效果。

教学中理解词义常是学生的困难点,用语言去讲解,有时学生是越听越不明,倒不如采用身体——动觉智力去解决。如不懂“追赶”是什么意思?我就叫两个同学示范,一人在教室行间快走,另一人在后面加快速度赶上。结果不但词义弄懂了,记忆还非常深刻。

学生提出什么是“鲜红”?我引导学生看墙上挂着的国旗。学生不知“笔直”的意思,我带领学生取出铅笔并立起来,学生做完恍然大悟。视觉——空间智力的神奇魔力。

三、小组合作,成为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优化条件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教育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法,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这样做符合教育规律和因材施教原则吗?

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生本”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需要出发,组织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多个多样的学习小组,有的小组是他们自愿结合组成的,有的是在老师的建议下促成的,有的是按座位自然形成的,还有的是根据需要,临时聚合的。不同的学习小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懂课文内容,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我常请同学们搜集一些资料,于是两个小组成立了。一些同学家中有电脑,又会上网,他们自愿组成了现代信息组,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法去查寻;一些同学喜欢看书,家中存书量大,他们自愿结合成蜜蜂组,分领不同的题目重点查找,结果查找的资料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很受欢迎。通过查询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也促使他们担负起了学习的责任。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我喜欢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我会学”。除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为了满足学生渴望独立的要求,班里以 同桌为单位的合作小组诞生了。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着记忆生字的独特方法,展示着朗读的最高水平„„此时他们最自信,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着对方的信息。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最突出的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 第一、强调参与广度和深度。不但要脑思、眼看、耳听、嘴说、还要手做,能够自己去亲身经历的,尽量自己去经历。

第二、重视自身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身体验和感悟。我让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又有机会走到了一起。他们根据教材,依据自己的理解及生活的积累,在课上编排课本剧,或片断或全部,然后表演给大家看。他们的表演呈现了对教材的解读与理解,也将间接经验知识转化成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收到了不小的教育成效。首先课堂教学的形式生动活泼,改变了老师讲学生静听的单一模式。其次是学生全员、全程、有效地参与。老师精心独到的教学设计赢得了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课堂气氛的积极、热烈。再有注重多元智能的培养,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课堂中师生的关系亲切、融洽。

多元智能理论使师生在观念和行动上产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

(此论文获北京市一等奖)

第四篇: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开发学生潜能

十多年来,各地开展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挫折教育”、主体教育”、“创新教育”、“特色教育”等等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都针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弊端,在有关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迫切需要从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对各种教育理念进行整合,向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这一方向聚焦。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新型智能理论的杰出代表。这一理论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观、人才观、能力观、德力观……使现代教育有可能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

一、学生观、人才观的变革与教育改革

传统智能理论仅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依据,构建了与传统考试方式一致的智商(IQ)测试方法。它关注的是:“你的智能有多高?”用这种典型的线

性思维方法审视学生,“低能儿”理所当然应被学校教育所抛弃,这对推行素质教育、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极为不利。“多元智能”则不同。它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数理逻辑智能之外至少还有其他五种智能。它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别。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理论界不断探索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梅克教授,15年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展了“发现”(DISCOVER)实验,着力于对非主流文化区域儿童潜能的开发,还对特殊儿童潜能的发现与开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加德纳的理论及梅克等人的实验,为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所具有的那些在传统 1

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为发现人才,转变传统教育下的所谓“后进生”,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有效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供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依据。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效地造就各级各类人才。然而,传统心理学.告诉我们,同龄人中只有1%-2%(或2%-3%)的儿童是超常的。根据这种理论,传统的人才教育只能是面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致使大众教育与人才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对立的地位。位国小五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的研究,初步划分了学生的“学习类型”,开始尝试采用“视、听、动总出击”的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千课一型”的教学,使学校教育丧失了“活性”,有人说“几乎把学校教育给拖垮了”,不无道理。多元智能理论开始激活了课堂教学。相信,在它的影响下,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中,现代教育个别化的程度将不断提高,“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终将变成现实,二,能力观的变革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创立了新型能力观,所谓“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赋予“能力”以实践性的品格,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实践能力的理念正相一致。这一理论认为,只有适应问题解决的要求,人才能成功。例如象牙雕刻,需要“慢功出细活”,具有精细、灵巧品格的人,就可能取得成功;而从事文字录入的工作,则需要操作的速度和准确度,具有这种素养的人也就可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总之,成功的要素取决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正鉴于此,梅克教授明确指出: “问题的解决,将成为21世纪课程的核心”,并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创建了简易可行的“问题体系”,这又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与操作性的支

撑。

三、德力观的变革与道德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

都在改进德育方法上想办法,但是,似乎忽略了我们在“德力”观上存在的问题,即“智力”与“德力”相分离的问题。我国学术界早已关注这一问题,曾经提出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观点,正是试图解决这一矛盾。新型智能理论,将自我认识与人际交往这两类重要的道德修养内容,正式列入智能的范畴,从理论上实现了“智力”与“德力”的统一,这将为我们探索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提高德育实效性,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的范式。

四、多元智能理论兼容并包的特性

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告诫人们,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基础教育的改革尤应注意处理好这一关系。新型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发现”(DISCOVER)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七项智能,其中语言智船.和数理逻辑智能,就是智商(EQ)测定的主要依据;它关于自我认识智能及人际关系智能的理论,又引发出情感智商田Q)理论。“发现”pISCOVER)实验也是这样,它创立的能力培养“问题体系”,是对传统知识学习经验的发展和补充,而不是对立。台湾地区引进多元智能理论改革课程与教学,既着力推行“核心知识主题课”这类综合课程,同时也注意改进原有的学科课程,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具有鲜明的“兼容性”。

这种兼容性,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致走进“非此即彼”的误区,造成不必要的动荡和损失。

五、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印证

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我国有的农村学校从1998年起,就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使具有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成才架设了多元发展的“立交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办学态势。今后,我们的研究将在借鉴外国新型智能理论的同时,认真总结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创立具有中国气派的现代教育科学竭尽驽钝。

第五篇: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一、时代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始于1967年“零点方案”和始于1979年的“人类潜能研究”这两个研究项目将加德纳教授带入了研究多元智力理论之路,也直接催生了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而“零点方案”和“人类潜能研究”正是当时美国教改潮流的产物。作为对美国教育改革的支持性研究,无论是“零点方案”或者“人类潜能研究”,还是这两个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多元智力理论,都在努力反映美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即对优质教育的强调、对平等教育的追求以及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l)对优质教育的强调。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对高质量教育的重视和追求很快形成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主导精神就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学习并且能够达到学业上的高标准。而多元智力理论正是在这期间产生并获得发展的。多元智力理论所强调每个人都有潜力,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七种或八种智能,这种对儿童的信任与标准化运动的初衷是一致的。其次,多元智能理论隐含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为久久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儿童达到标准的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希望。(2)对平等教育的追求。

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另一要求便是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包括对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任何一部分社会成员教育的失败都会直接威胁到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因而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对每一个个体基本人权的尊重,更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促进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要求为所有儿童特别是那些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早期教育的机会。而资助加德纳教授出版其《智力的结构》一书的基金会正是一个致力于帮助低能青少年的国际性非盈利组织,“人类潜能研究”也旨在开发包括低能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的潜能,这正好与美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改革大潮交相辉映。(3)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

美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第三个追求就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开始了追求多元文化教育的历程。多元文化的问题在美国这样一个号称民族“大熔炉”的国度里尤显突出和重要,6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开始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是对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一元文化观以及派生出的同化政策的批判,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学校教育在通过主流文化形成儿童共享文化的同时,应该承认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应该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传统,追求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少数民族文化是与主流文化享有同等权利的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了美国改进教育的一剂良药。多元文化教育追求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尊重每一个体之间的差异,要求促进全人类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多元智力理论内涵的精神与多元文化主义高度一致,再一次呼应和支持了美国二战后的教育改革。

二、代表人物

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其科学依据为:

1、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他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相对独立的多种不同智力。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中有许多种不同智力相对应的专门的生理区域来负责不同的智能。而如果大脑皮层的某一特定的区域受到伤害的话,某种特定的智能就会消失,但这种特定能力的消失对其他的各种智能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某种特定的智能的消失对其他的各种智能没有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由特定大脑皮层主管的、相对独立的多种智力。

2对特殊儿童的研究

古今中外“神童”和“白痴天才”的存在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提供了另一个重要依据,它从现实的角度证明了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多种不同智能。“神童”是某一智能领域的“神童”,而非各个智能领域的“神童”。同时,“在心智不健全而有专长的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则是在其他领域中能力平庸或严重落后的背景下,某一特殊能力的超常现象。这些人的存在又使我们观察到相对孤立甚至是特别孤立下的人类智能。”湖北武汉的舟舟是一个弱智儿童,但他可以指挥乐队,无论多么高难的曲目,他都能游刃有余的指挥,曾多次出国访问。

3、对某种能力独特发展历程的研究

研究表明每一个个体都存在多种智能,而每一种智能的发展立场都是与其他智能迥然不同,各种智能间存在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如人的音乐—节奏智能可能发展的很早,莫扎特四岁就开始学作曲,而且很快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言语—语言智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一个20多岁的作家写出的作品总显稚嫩,而30—50岁才是作家们创作的黄金时期。

4、对智能类型和符号系统的关系的研究

人类的符号系统是多元化的,常见的符号系统有语言符号、数学符号、图像符号和音乐符号等。在加德纳看来,智能并不是抽象之物,而是实在之物,是一个靠符号系统支持和反映出来的实在之物,而多元智能中的每一种智能都是通过一种或几种特定符号系统的支持反映出来。如言语—语言智能是靠语言符号支持和反映出来的。不同的智能领域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了符号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又使每一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接受和传达信息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特点。相应的符号系统的多元性必定会证明智能的多元性。

5、对智能学说的研究

“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智能“单因素论”的代表,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提出了智能的“多因素论”,既智能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是多元的。从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到桑代克的三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心智能力、具体智能和社会智能),再到瑟斯顿的群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计算、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再到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说(智能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纬度考虑),直至20世纪斯腾勃格的智能三元理论(人的智能是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能力方面组成的)都指出智能是多元的。6研究表明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就智能的发展方向而言,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视觉—空间智能;以写作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语言—言语智能。弱智儿童舟舟父母亲是音乐学院的老师,舟舟的指挥才能不能不说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

三、核心内容

加德纳通过大量科学研究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能,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能,它是由八种智能组成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上拥有这八种智能,由于程度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个体间智能的差异。其八个组成部分为:

1、言语—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家、编辑、记者、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的身上表现突出。如丘吉尔。

2、数理—逻辑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智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3、音乐—节奏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作者、乐器调音师等身上表现突出。如莫扎特。

4、视觉—空间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一模式的能力,也就是准确的感觉知觉空间世界、辨别空间方向(如:猎人、侦察员或向导),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以及用图画表达头脑中想象的概念(如室内装演师、建筑师、艺术家或发明家)。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能使人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象,能够重现、转变或修饰心理图象,不但能够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有效地调整物体的空间位置,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

水手、画家、雕刻家、摄影师、建筑师、航海家、军事战略家等身上表现突出。如画家毕加索。这方面发达的人,善于通过想象思考,对视觉—空间的感受性强,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重塑空间。

加德纳认为,视觉—空间智能的核心能力是“准确地知觉到视觉世界的能力,是对一个人最初所知觉到的那些东西进行改造或修正的能力,是能够重造视觉经验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要求一个人制作出形式来,或只要求他操作那些提供出来的形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视觉—空间智能也是一种合成能力,可分为三大类的能力:传统智力测验所测的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方向感,对构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要素。

5、身体—运动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运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发明家、舞蹈家、外科医生等身上表现突出。如乔丹。

6、自知—自省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的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作家、律师、宗教领袖等身上表现突出。如柏拉图。

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人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出色的管理人员、推销员、律师、教师等身上表现突出。如马丁路德金。

8、自然—观察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表现在关注与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等方面。这种智力在生物学家的身上表现突出。

上述这些智能涵盖于三个更为广泛的范畴之中。在这八种智能中有四种,如视觉—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可以被视为与“物体相关”的智能范畴,这些能力是由个体在环境中形成的;另一类智能属于与“物体无关”的智能,包括言语智能和音乐智能,这两种智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而形成,而是有赖于语言和音乐系统;第三类范畴包括“与人相关”的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属于这个范畴。

四、多元智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为多元智能而教

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摒弃了原来只围绕语言和数理逻辑等优势智能的惯有思路,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首先确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或几项智能,然后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活动明确地指向这一项或几项智能的训练和培养,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这些智能类型的活动方式;教学评价也关注的是学生的不同智能是否得到了发展。

2、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在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大背景下,首先应了解每位学生的智能特点和智能水平,并适当地加以肯定和引导。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主要就是设计能够体现或者发挥不同智能强项的活动,给不同的学生充分的机会去发挥、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智能进行学习。通过调动不同智能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使不同智能领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也可以使学生“扬长促短”。

以上两种思路常常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不必作出径渭分明的划界。单纯的“手段”说或“目的”说都欠合理性,但就我们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迫切需要改革的做法来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手段”优先,兼顾“目的”。

3、生物教学中重点发展的智能种类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多元智能理论与生物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分析,下面主要从课标的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三个维度来分析。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言语智能来,要能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这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智能、自知内省智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种智能。

(3)“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进行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对生物学信息的各种处理要求学生具有语言文字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则要求学生具有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知内省智能等多种智能。参考文献

[1]徐雪梅,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2]http://baike.baidu.com/view/94480.htm [3]牛波,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下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形成了我们最基本的办学思想: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开发潜能,抓差促优,整体发展。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提出“关爱是教育的重要模式”。我们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

    《黄河颂》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多媒教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发展目标 (1)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3)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 何 靖 单位:北京昌平区城南中心旧县小学 关键词: 多元智能,智力组合多样性,智力强项,智力弱项,教学手段多样化 文章摘要: 多元智能理......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统筹安排是设计的前提。好的课堂设计能顺利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了解学情是设计之本......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荐五篇]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16卷 现代教育技术 Vol. 16 2006 2006年第5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5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陈......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论文(合集五篇)

    摘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学习环节中。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并为多元智......

    多元智能理论学习体会

    《多元智能理论》学习体会 姚素霞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形......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启示 《人民教育》(半月刊)今年第17期发表了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一篇演讲,对该理论诞生以来20年的历程进行了回顾。这篇演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