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公开课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0:0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高三公开课教案

高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 第七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史记

二、能力:

.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情感: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秦汉文化的特点;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司马迁与《史记》;汉赋与乐府诗;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教学过程:

一、秦汉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1.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国家大一统;封建经济繁荣。

2.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②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前提。③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④统治阶级的重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⑤文化发展的继承性。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创造。应注意不同时期文化发展原因的特殊性

3.秦汉文化特点: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文化气度不凡,气势恢宏,而且充满自信,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科技

1、天文地理 ⑴太初历—始以正月为岁首 ⑵太阳黑子记录—世界最早 ⑶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科学解释⑷张衡发明地动仪

2、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

3、医学 ⑴《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⑵《神农本草经》—东汉,我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⑶ 华佗—东汉“神医”,发明麻沸散。⑷ 张仲景—东汉“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4、造纸 ⑴西汉前期已经有纸 ⑵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应作旧鱼网)⑶ 4世纪起,向外传播。

★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世界: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相对稳定;交流频繁,兼收并蓄;经济不断发展,领先世界;劳动人民勤劳创造;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制度、意识、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闭关政策)

三、哲学

1.唯心主义哲学——西汉董仲舒

主张:①天人感应,皇帝要依天办事②独尊儒术,③建立太学,进行儒学教育

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影响: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新儒学会产生并逐步盛行?

①汉武帝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②汉初长时间的修养生息,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③原来的道、法、儒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董仲舒新儒学应运而生了。

★新儒学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

①思想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建立太学和地方儒学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③长期以来,新儒学经过历代文人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封建统治者用儒学思想来控制人们,必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是带有礼堂倾向的儒学。

★战国到秦汉,治国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2.唯物主义哲学——东汉王充

认为:①元气论,②无鬼论,③反对厚葬。

四、宗教

1.佛教 ⑴西汉末年传入 ⑵东汉白马驮经

佛教得以流传的原因?人民痛苦寻求安慰;统治者利用欺骗;教义的欺骗性。会产生什么危害?

佛教寺院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破坏生产力,加重人民负担,加重愚昧和落后,对绘画艺术影响很大,也使反佛教思想产生。(宗教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宗教天国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他们利用宗教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宗教又是深受苦难的百姓的精神寄托,“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2.道教

⑴东汉时在民间流行,神仙方术+道家学说→道教 ⑵主要经典:《太平经》,①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②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五、史学

1.《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汉书》—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

六、文学—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 1.赋——新的文学体裁

⑴西汉赋的特点:气势恢宏,篇幅较长 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⑵东汉赋的特点:现实感强,篇幅较短 代表作:班固的《两都赋》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2.乐府——汉代诗歌代表

⑴特点: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

乐府诗语言朴素,清新自然,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是民间文学的代表。

(2)名篇:《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七、艺术

1.雕塑——秦汉雕塑成就辉煌,陶塑精品遗存丰富 ⑴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雕塑艺术珍品

兵马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最杰出的代表。陶俑形象逼真,结成方阵,气势磅礴,参观者立于阵侧,有如身临战场,更能领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意。

⑵东汉成都的说唱俑、洛阳的杂技俑

⑶大量的秦砖汉瓦

2、绘画——丰富多彩

反映秦汉绘画水平的遗存文物的种类,有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装饰画

⑴墓室壁画、帛画(马王堆彩色帛画—汉代艺术珍品)、木刻画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这幅“T”型帛画分别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情况,布局和谐,色彩鲜艳,绘制精细 ⑵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科技文化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秦汉时期,因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思想上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局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辩证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要注意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要注意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要正确认识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关系;对待中国文化成就,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则。

八、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重难点。

九、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和基础训练。

高三历史公开课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 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能力目标

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重点、难点、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科举制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地方制度 1)、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2)、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

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猛安谋克制

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5)、行省制

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6)、僧官制

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憎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7)、八旗制

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腐败,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8)、土司制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9)、“改土归流”

①形成与发展:明朝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的流官直接统治;清朝时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实施。②特点: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③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选官制度 1)、察举制

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

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4、中央制度

1)、三公制

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

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军事制度(删除)1)、府兵制 2)、募兵制 3)、猛安谋克制 4)、八旗制

重点问题精讲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维持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它的长期存在。——经济原因。

②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④统治者的政策调整也是一个因素。——政治原因。

3)、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历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行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附益之法”、“独尊儒术”、刺史制、察举制。

④完善: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

⑤强化: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

⑥发展:元朝中央设三机构,地方行行省制度。

⑦顶峰: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和五军都督府、定《大明律》、设厂卫、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5)、发展趋势:

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洽专制的副产品;

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7)、评价

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科举制 1)、发展过程: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十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⑥北宋的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

⑦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⑧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⑨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废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2)、评价

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是一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其历史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要一分为二的评价。积极作用: ①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④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二篇:高三英语公开课教案

高三英语公开课教案:

Gerund

---------------梁胜利

教学目标:

动名词可以起名词的作用,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

教学重点:动名词与不定式作主语,表语的区别

教学难点;现在分词的形式与动名词相同,但功能不同.可在句中充当定语,表语,状语和补语。教学过程:

动名词的语法作用 1.Playing football is my favourite sport.主语 2.Our work is serving the people.表语

3.I remember being taken to Wuhan when I was a very small child.宾语

4.We have a swimming poor in the back yard.定语

I remember being taken to Wuhan when I was a very small child.(动名词的一般被动态)

She admitted having opened the box.(动名词的完成被动态)How about the two of us taking a walk down the garden?(MET93 17)(动名词的复合结构)动名词与不定式作主语,表语的区别

v-ing形式作主语时往往表示一般性的、习惯性的动作;而不定式作主语则表示在具体情况下特定的或一次性的动作。但有时可 以通用。

只能用动名词作宾语的动词

1.advise, allow, avoid, admit, consider, delay, enjoy, escape, excuse, finish, imagine,mind,miss,permit,practise,risk, suggest,dislike,appreciate

2.feel like, give up, put off, keep on, look forward to ,insist on , can’t help ,get used to ,devote …to 3.It’s useless/no use/no good… doing

在begin, start, continue,intend 等动词后跟v-ing形式和不定式作宾语,句子含义相同

在like, love, hate等动词后v-ing形式作宾语时往往表示一般性的、习惯性的动作;而不定式作宾语则表示在具体情况下特定的或一次性的动作。

下列动词后跟动名词或不定式意思完全不同。v

1.remember,forget, regret + doing 记得/忘记/遗憾曾做过某事 + to do记得/忘记/遗憾要做某事 v

2.want,need,require +doing 需要被做 +to do 需要做

v

3.stop,try, mean,go on go on to do 接着又做另一件事/go on doing 继续做同一件事 stop to do 停下来去做某事/stop doing 停止做某事 try to do 努力做某事/try doing 试一试做某事

mean to do 打算/想做某事/mean doing 意味着/意思是做某事 作定语时,与现在分词的区别

动名词作定语表名词的作用或功能,现在分词作定语表名词正在进行的动作。现在分词 动名词

a sleeping child一个正在睡觉的孩子 a sleeping car一辆卧车 a flying bird一只正在飞翔的鸟

a flying course飞行课程 a swimming girl一个正在游泳的女孩

a swimming pool一个游泳池

the running water自来水

the running track跑道 现在分词(present participle)现在分词的形式与动名词相同,但功能不同.可在句中充当定语,表语,状语和补语 1.作定语

an interesting book

the man sitting by the window boiling water

falling snow

the bridge being built A.与动名词作定语的区别

B.与过去分词,不定式 作定语的区别 ①过去分词做定语与其修饰词之间是动宾关系或过去分词表示的动作以完成。

②现在分词作定语表示动作正在发生,与修饰词是主谓关系。③不定式作定语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the house being built/to be built/built正在被建/将要被建/建好了的房子

boiling water

正在沸腾的水

boiled water

开水 the changing world

变化中的世界 the changed world 变化了的世界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发展中国家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发达国家

falling leaves 正在落下的叶子

fallen leaves 落叶 rising sun

正在升起的太阳

risen sun 已经升起的太阳 2 作表语

与过去分词作表语的区别

凡表示“令人„„的”都是-ing形式,凡是表示“感到„„”都用-ed形式。

interesting使人感兴趣的interested感兴趣的 exciting令人激动的 excited感到激动的 delighting令人高兴的 delighted感到高兴的 disappointing令人失望的 disappointed感到失望的 encouraging令人鼓舞的 encouraged感到鼓舞的 pleasing令人愉快的pleased感到愉快的 puzzling令人费解的 puzzled感到费解的 satisfying令人满意的 satisfied感到满意的 urprising令人惊异的 surprised感到惊异的 worrying令人担心的worried感到担心的3.作状语.Seeing the teacher entering the room, the students stood up.2.Being a student, he was interested in sports.3.Having written the letter, John went to the post office.现在分词作状语时,注意如下三点: v

相当于相应的从句

v

分词的逻辑主语就是全句的主语 v

现在分词作状语时有不同的时态与语态 4.作补语

Can you get the machine going again? The boys were seen walking on the grass 一些独立结构:

1.Generally _____(speak), we have learnt a lot in this school.2._____(judge)from his appearance, he is somebody.3._____(tell)you the truth, your work is terrible.Last Step:

Summary 1.动名词可以起名词的作用,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注意要与过去分词和动词不定时的区别。牢记的句型。Home work:

绿色通道;page.125, exercises and 9

第三篇:2010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2010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开课时间:2010年12月 开课班级:高三 开课教师:李伟耀

开课题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题,对三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做点探讨。

2、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例题分析

1、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⑴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

⑵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分)。

三、方法总结

1、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鉴赏要点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等。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人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人物个性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四、拓展训练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③新声:新的乐曲.④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 答:

参考答案)(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突出对环境的恶劣的描写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相关知识: 常见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第四篇:高三复习古诗鉴赏公开课教案专题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上午第四节 地点:高三(6)班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句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的能力。过程和方法:先讲授例题,再由学生做练习,后由教师讲评;重视学生限时解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古诗阅读的信心,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

2、作答有法

三、教学难点

1、跳过不易理解的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懂诗句要领:

1、不能把诗句当做现代汉语的句子来理解。

2、意象的组合,跳跃式的,为了押韵、对仗的需要,可调整语序;

3、划分节奏:音节或意义;五言23 七言223 2212 2221 读懂诗歌要领:

1、读懂诗句

2、看懂题目

3、抓住表达感情的字眼,即“诗眼”。

4、结合注解

(二)理解诗句

1、讲解例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限时理解诗句并讲评(2分钟)2012年高考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望江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三)分析高考考点

《课程标准》“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试说明》鉴赏评价:能力层级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学生限时做题并讲评(每题6分钟)1、2013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1)【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现事物怎样】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 2、2014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垮,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答: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山”;】

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表现了作者的自得其乐之情】 【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现事物的怎样→表达什么感情】(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答:(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答题思路:指出表达技巧名称→表现事物怎样】

(五)小结:

根据诗句意象组合这一特点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其实并不难,特别是高考的古诗,都是浅易的,同学们要有信心。

答题要对题作答,要从内容切入,由内容到感情,涉及表达技巧时,要加入手法名称。

(六)布置作业:

1、识记读懂诗歌要点

2、复习今天所讲三道高考原题

3、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一、读懂诗句 :意向的组合

二、作答有法 :写了什么→表现事物的怎样→表达什么感情

手法名称→表现事物怎样(或表达什么感情)

(七)补充练习(另附)

(八)课后反思: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09年)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miao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答:(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0年)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①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答: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反、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A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1年)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选自《清诗选》)[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 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且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答题要点: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意境深阔、淡雅。

(九)补充知识点:诗歌鉴赏要点

1、读懂诗句:不能把诗句当做现代汉语的句子来理解。

意象的组合,跳跃式的,为了押韵、对仗的需要,可调整语序; 划分节奏:音节或意义;五言23

七言223 2212 2221

2、诗歌的主旨:抒情或表达思想

3、理解诗歌主旨:抓住诗眼,即能表达诗歌感情的字眼

4、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创作手法):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抒情 用典抒情

5、创作手法:-----------------衬托

象征

对比

6、诗句的表达方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

7、描写对象:景物

人物

8、写景的方法: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远近高低结合 虚实结合9、写景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10、写景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1、写人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12、句法:对偶(句子结构相似)

对仗(词语相对)

2012年高考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考查表达技巧】

【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要点】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 “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 “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 “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与欢乐。

(三)学生限时练习并讲评 1、2013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答:(1)【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2、2014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垮,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1、【考查对炼字的理解】

2、【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

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四)小结:根据诗句的特点读懂诗歌,答题要从诗句入手,从内容到思想感情,由浅入深的回答问题。诗歌阅读其实并不难,同学们要有信心。

(五)布置作业:

1、识记诗歌鉴赏要点

2、复习今天所讲三年高考原题

3、完成卷11、12、13诗歌阅读题目。

(六)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读懂诗句 例1 练习2

二、对题作答 练习1

(七)课后反思:

(八)补充练习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五篇: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科目:电工基础 课题:基尔霍夫定律

授课班级:11高考班 授课时间:2013-10-16

教学重点:

1、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电压定律;

2、能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两个网孔的电路方程。

教学难点:回路电压方程的建立 教学过程(2课时)复习旧课、引入课题:

1.3.2 基尔霍夫定律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节点电流定律)(Kirchhoff Current Law,简称KCL)

(1)ΣI入 = ΣI出 :

I1 + I4 = I2 + I3 + I5

(2)

ΣI = 0 :

I1 +(-I2)+(-I3)+I4 +(-I5)=0 新课教学:

2、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电压环路定律)(Kirchhoff Voltage Law,简称KVL)(1)内容:

ΣIR=ΣE

或 ΣU=0 I3R3 + I2R2I1R1-E1 = 0(2)列方程的方法:

(a)任意设定未知电流的参考方向,并标注在图上(b)任意选定回路的绕行方向

(c)确定电阻两端电压正负(电流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同时取正,反之取负)(d)确定电源电动势正负(电动势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反时取正,反之取负)(e)由ΣU=0 列出方程

1.3.3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1、支路电流法:

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联立方程,求出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2、n条支路、m个节点的电路的解题步骤:

(1)设定电流方向,标出各电阻上电压的正负(2)由KCL列出m-1个独立的节点电流方程

(3)指定回路的绕行方向,按KVL列出n-(m-1)个回路电压方程(4)代入已知数,解联立方程式,求各支路的电流(5)确定各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

3、例题

(P14例1-13): E1=42V、E2=21 V、R1 = 12 Ω、R2 = 3 Ω、R3 = 6 Ω、求各电流。

解:(1)设各支路电流为I1、I2、I3,方向如图所示(2)列电流方程:

I1 = I2 + I3

(3)列电压方程:

(4)代入数值:

解得:

其中I3为负值,表示I3的实际方向与假设的方向相反。

4、练习:P19

四、综合题 7.练习、作业布置:

(周绍敏《电工基础辅导与练习》)P30:

3、填空题(2)、(5)P27:

1、是非题(2)、(6)、(7)P33:

4、计算题(9)

下载高三公开课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公开课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火烧云》第二课时 四、4班 刘燕 设计理念: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公开课教案

    也许可能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 大家可能是怀着《也许可能大概是》这样的心情来的,《然而未必不见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答案。也许你长得很漂亮,可能你才华横溢,你大概是学校......

    公开课教案

    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 能力分析与提高 授课人:罗婉玲班级:09级幼师 教学目标:了解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了解所学专业对能力的要求;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并能在岗位上发挥自......

    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苏轼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3、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

    教案 公开课(推荐)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 德的本义探究 “ 为政以德”教案 1、 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 金文(板......

    公开课 教案

    《斜坡的科学》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斜面有省力的 作用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斜面省力的规。 能力目标: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 ,验证不同斜面的省力情况 。 情感、态度、价......

    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怎样修改病句》 教者:才子盼佳人指导老师:佳人等才子 复习目标: 1、通过系统的复习,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 2、遵循病句修改的原则,掌握修改方法。 3、能够......

    公开课教案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