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20:3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伶官传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伶官传序》教案》。

第一篇:《伶官传序》教案

解读《伶官传序》

教学目的:①掌握文言实词“原”、“约”、“溺”等及文言虚词“其”、“乃”等;

②辨别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③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敲响警钟。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处理朗读技巧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利用文中的场景描写,让学生去设想人物的对话及表现,思考庄宗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故事。(学生说故事)

不管故事的过程被描述的怎么样,但有一个结果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乌龟>兔子。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让人相信的结果,但在童话故事里就是现实,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乌龟战胜了兔子的童话呢?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伶人>庄宗的故事(伶人在古代是宫廷乐官,歌妃舞妃,庄宗是皇帝),这个故事是历史用真实写下的,这节课我们就借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再次来品味这些在历史上、在生活中还不断演绎着故事的经久不衰的主题。

二、朗读疏通,讨论探究

1、提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这篇文章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句子,请同学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句子。

学生答:忧愁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舒适可以使自身灭亡。(注意“兴”和“亡”为使动用法)

2、追问:“有一年高考,很多考生将这句话的后部分写为‘抑郁可以亡身’,乍一看还挺有道理的,这很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可欧阳修为什么要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评价,必要时范读)

朗读指导:第一段:“呜呼”一词仿佛是撞响振聋发聩的历史沉钟,经人猛

一惊醒之感。

第二段: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

而行,但关键处还得有力,得有一种疾风将至,水波待兴的感觉。

第三段:风已至,波涛早已涌起,但又犹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暴雨。

第四段:评论事实,应有一种语重心长,发人深省的感觉。

明确:从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中得出的结论。“原”为探究之意。

3、提问: 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能看出庄宗的“忧劳”呢?

(学生讨论)

明确: 晋王临终再三叮嘱,庄宗接受父王遗命,决意复仇,之后他是毫不怡懈,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亲临战场,浴血奋战,终于凯旋而归。从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忧劳”。其实,他之所以能顺利登上王位,从他父亲那儿就要开始忧劳了。

掌握“约”(结盟)、“其”(一定,可见其父亲的强烈要求)和状语后置句“盛以锦囊”。

4、提问:“兴国”时庄宗又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仔细品读,想象那种“盛”“壮”的场面。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黑体为文言关键词)

场面设想:当大功告成时,得胜归来的庄宗绑着敌人父子,拎着仇人的脑袋,首阔步迈进祖庙庆祝,此时的他应是一位不可一世,志得神满,傲然挺立的国君形象。

小结:讲到这儿,我请大家给庄宗做一个简单的履历表。

学生看书归纳:

908年庄宗继承父业

(23岁)923年庄宗称帝

(38岁)926年身死国灭

(41岁)

经过16年时间的努力,建立了后唐,这其中还不包括其父亲的功业,而在位时间却只有短短的3年。这个履历表一定能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我相信你们从中都能读出自己独到见解。

5、提问:“等到庄宗即将要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这个场面与前文的得胜归来时的场面描写相比有何作用?

学生齐读: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答:如同风和日丽时的晴天霹雳,一夫发难,应者四起,庄宗一落千丈,与前文刚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力,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6、提问:“我们不妨作一个这样的假设,当一百多号人已经知道救国无门,护君无力的时候,他可能会跟庄宗作出什么样的临终道别呢?”

学生回答的角度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作为一国之君,不勤政务实,不治理国家大事,不定国安邦,你实在不该啊!

⑵对百姓生活漠不关心,把百姓当作牛马,随意纵马践踏,大失人心哪!⑶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整天和伶人混在一起,沉溺天酒色之中,能不亡国吗?

⑷不能兼听,而是偏信,用人不当,不辨是非,听信馋言,无辜杀害百姓和忠臣,不是自取灭亡吗?

小结:我们一起来看看,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欧阳修又是如何评价的?他给当代的人以何种启示?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评析:

“满”和“谦”,“忧劳”和“逸豫”都是人的一种行为,但其结果却是完全不同,庄宗已经成为历史一面永远的镜子,当他国破家亡对天长叹“天哪,这是何故”而怨天尤地时,早已忘记了古人的一句名言:“成由勤俭败由奢。”

作者从分析伶官误国这个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而探求带有普遍性的历史定论,指明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三、联系现实,自我检测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有很多像“伶人”那样的角色,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如何面对?

学生讲属于自己的“伶人”故事,同伴之间互作评价。

如网络是我的“伶人”,它让我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整天沉溺于此的我成绩直线下降;现代小说是我的“伶人”,我开始的时候对它不在意,以为这样的东西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呢,谁知一发而不可收,它在一天一天腐蚀我原本坚强的意志等等。课文的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能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的审视。

四、布置作业:

读下面一则故事,写一段自己的感受。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五、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不是很难的文言文,如果也像上其他的文言文一样,去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与掌握,那将是一种最大的损失。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渗透比其他的科目更为重要,更近于学生的接受心理,作为语文教师,真应该借用教材的天然优势,承担起育人的特殊义务。令我高兴的是在课堂上学生能将自己的心理话拿出来与同学共勉,他们能借助课文内容,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自觉提升自己的忧患意识。在作业中,很多的学生能联系实际,提到了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或挑战突然降临之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积极积累,充实学问,到临时抱佛脚,那是绝对来不及的。不要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当机会来临时,要问问自己平时的积蓄足够了没有,假如是自己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那也只能是带着遗憾去后悔一辈子了。

第二篇: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 教案

1、导入: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

散文,诗词,史传,诗文评论都有很高成就。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晚号“六一居士”

三代以来,金世遗文一千卷

琴一张

棋一局

酒一壶

其间一老翁

据说他幼年不幸,4岁丧父,母守节供养其成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后成一代名师。“三苏”、曾巩、王安石,都是他的门下。

2、序:

书序:“引”“叙”“导言”“前言”等

赠序: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兰亭集序》

本文属于史论性文字,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

3、本文通过写伶官受宠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封建北宋王朝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指出王朝的兴衰,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篇:《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2、过程、方法和能力: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3、态度、情感价和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难点:庄宗成败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一剪梅》,在这,我要提及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首诗中,易安居士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确实,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项羽的一生,引发了我们无数的感慨。

自刎前,他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总结自己惨败——“天之亡我”,回顾史实,我们不禁感慨真的是天要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板书课题)

二、推进新课

1、解题:

序,是一种文体,前面大家已经接触过,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等,但与之不同的是,本文是给《伶官传》作的序。那么,伶官,是为何意?(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教师:《伶官传》选自《新五代史》,乃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也是文学家的欧阳修所作。在这篇传记中,欧阳修是给他们这些伶官歌功颂德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没错,在课后的相关链接里有提到。那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看看《伶官传》中,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学生:《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三、文本解读

1、明确写作目的

教师:哦!原来作者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但后唐的那些事儿又与你北宋的欧阳修有何干系?

学生:作者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教师:这种以古之盛衰的规律来讽刺当朝君王的手法,我们以前有没有学过?如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等等。在《过秦论》中,西汉的贾谊也是借强秦灭亡的史实来规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文中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施仁义),致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那么,同样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后唐庄宗,又有着怎样的盛衰变迁呢!我们一起来看文本。

2、深入文本

(同学自由朗读文本)

思考:概述课文主要写了哪些观点?能否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教师:这些观点所依赖的事实根据是?(庄宗得失天下)这种论证观点的方法叫?(例证法)嗯!那能否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大致内容? 教师板书:

得 庄宗 失

教师复述:嗯!请坐,概括的非常好,简单说就是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那原因是什么?(是缘于“人事”)哪里有提到?开头一句,那你读出来,能翻译一下吗?

嗯!非常好,对此,《古文观止》中也有陈述,说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能否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由阐述)

教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用文中的观点来说,国家的“兴盛”在于什么?(忧劳)对!“忧劳可以兴国”文中哪里是针对这个来阐述的?(第2段)

找一学生读第2段,其他同学来找一找表现庄宗“忧”与“劳”的词语或是句子?

——“忧”:→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

——“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

(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凯旋—纳)

追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忧劳兴国”,突出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强调了“人事”的作用。那么,“忧劳”的庄宗是否“兴国”了?哪里可以看出来?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知盛,可谓壮哉!”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点出句式。并结合注释板书年份)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这些数据中,咱们不难看出,庄宗他打下天下用了多少年?(15年)确实非常不易。可是等到“天下已定,仇雠已灭”时,为何又很快地再现了当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场景呢? 学生:因为“逸豫可以亡身”

教师:那我们来看看此时“逸豫”的庄宗,怎么了? “数十伶人困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那我们可以把庄宗失天下的原因归结于“伶人”吗?(不能)为何不能?

学生:句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具体阐释)教师:

写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对比)——引导:先找出对比的句子来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人事”。(8)面对唐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通过庄宗的事例我们看到的还是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人事”。

(回应论点)

四、拓展延伸

透过文本,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悔恨,可这样的下场与强大的秦国顷刻坍塌,又是何其相似。“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那么,同学们,针对本文的诸多观点,你又什么样的启发呢?能否结合所学知识或是生活实例来谈一谈。(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五、教师总结

好!同学们说的真好!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最后,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谨遵前人的教诲。

六、布置作业

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谈谈自己的观点。

七、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15年)得 庄宗 失(3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人事”)

第四篇:伶官传序教案

课题:伶官传序

镇远 张先伟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研讨课文主题

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生字词,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作者对这件事提出了那些观点?请把这些观点句划出来。

2、理解观点句的意思,要求学生齐读。

三、研讨课文细节,理解文章之美

1、《古文观止》的编者曾经这样赞誉这篇文章:“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这话是什么意思,请试结合全文来分析下这句话。

2、品味中心句,理解文章结构之美——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强调国之兴衰是人事)

3、讨论:庄宗是怎样做得天下的?又怎么失天下的?找课文一句原话来回答。(板书: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讨论:课文集中在那里表现了庄宗忧劳得天下?找找那些词重点的表现了庄宗忧劳?作者这样极力的渲染庄宗忧劳想说明什么呢?

(这些写得很细腻,我们在来读读)

5、引导、体会、阅读第2段。

6、探究:根据课文和注解计算庄宗得天下用了多少年,失天下用多少年。失天下主要在课文那里?失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作者这样写还是想证明什么呢?

(大厦的建立不容易,倒塌却是一瞬间。所以感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作者想证明得和失,功与过都在庄宗自己,那是课文里提出的什么观点啊。)

7、教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看到课文看篇点题后,接着先得和后失有条理的来论述论点,所以说课文是经作者精心安排的。

8、思考讨论: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呢?

(对比)

四、讨论归纳主题

1、要求学生齐读和翻译第4段。

2、讨论:行文到第3段论点已经得到证明了,似乎可以结束了,为什么作者还要进一步议论?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还只是写庄宗吗?

4、归纳。

第五篇:《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第一节

【导入】同学们,我们高一上学期有一个单元学过“序”这种文体,还记得《呐喊》自序、《胡同文化》、《名人传》序、《宽容》序言„„吧~ 我们已经知道,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序——《伶官传序》。

【作者简介】 欧阳修是我们接触过了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大家看注解1: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欧阳修曾自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故自号六一居士。【题解】 注解1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这篇序的主人公是谁?生活于哪个朝代?

从注解1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从欧阳修的史书《新五代史》中选的课文,是借古讽今之作,说的是五代十国里“五代”的事,距欧阳修写时已经百年了。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次第更迭的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下面我们来看课文。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世人说晋王李克用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留下的遗憾;给你这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向前线,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俘虏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那骄盛的神态和气势,可以说得上是雄壮的!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皇甫晖)带头作乱,四周的人都纷纷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割下头发扔在地上,泪水沾湿了衣襟,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结果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常常会因为沉溺某事物不能自拔而陷入困境,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第二节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讲《伶官传序》,我们上节课说了这是一篇为做官的伶人、乐工写的一篇短序,目的是对这件事情发表评论。目的就是告诫当今皇上要吸取历史教训。这节课呢,我们还是在已经理解这篇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他所要写的一些教训是什么。

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

师:好,这第一段里面除了感叹词“呜呼”以外,一共两句话,各位同学来看一下这两句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谁可以举手回答?(提问)

生: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生:前面一句是论点,后面一句是论据。

师:还有没有呢?„„我们知道这一篇课文是对一件事情发表评论,所以说评论就应该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用于议论文来就是中心论点了。对,所以这里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哪句话?

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也就是说,盛衰之理,它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天命而是人事是吧。(板书:也就是说人事决定盛衰,无论是国家或者是个人的盛衰),所以下面一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个论据,是一个总的论据,是一个概说的论据,说的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这两者可以得出“人事决定盛衰”这个道理。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看过学过的议论文回想一下,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常用方式,先总说论据。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段,看看第二段它照应的是第一段的哪一句话。学生朗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它照应的是第一段的哪一句话?

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师:很好,可以看出它是对第一段这个总的论据,概括的论据做出的一个具体化。那么这一段具体化的论据它写的是庄宗的哪两件事情?(提示)是说它与人事有关?与得天下有关?

生:第一件事就是说,他从晋王那里得到三支箭,第二件事就是说他每次失物用兵都要请这三支箭出来。师:我们可以把这位同学的话概括一下,第一件事就是写庄宗“接受遗命”,第二件事就是他“执行遗命”。(板书)从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不可以看出庄宗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我提醒一下啊,同学们看书,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动词的运用看出,从第二段后两句话。

可不可以看出庄宗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提问)生:忧劳。

师:我们得出了庄宗得天下是因为他的忧劳用兵治国。哪些动词? 生:受、藏、遣、请、盛、负、前、纳„„ 师:作者一连串用了这么多动词来表现庄宗的忧劳和辛苦。我们就可以看出人事决定盛衰的道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再来看第三段,第二段写的是他如何得天下的,是因为他忧劳治国、辛勤用兵。第三段按照道理来讲应该写的是庄宗他是如何失天下的。那么他怎么写呢?我们来朗读一下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完以后,我们来看一下它有没有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过程?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是的,没有。那它是直接对哪一件事进行论述的?(指板书,提示“盛衰”)生:盛衰。

师:嗯,它直接就进了盛衰这个题了。对突出盛衰运用了一个怎样的方法? 生:对比。

师:通过盛衰的对比来反映这个中心论点——人事决定盛衰。我们又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评论的呢?怎样阐明这个中心论点?首先,第三段就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排比来表现它的?

生:盛。

师:我们来看看写它的“盛”用了哪些动词:系、函、入、还、告。这一系列动词非常地豪壮吧,显示出它的气概。大家用这种豪壮的气概来朗读一下这一句,气势盛一点啊。

生齐读。

师:下面来看一下它的衰。是不是还有一系列动词的排比? 生:不是。

师:嗯,这里通过一系列惨象的描写来体现庄宗的亡国的场面。来分析一下是哪几个场面。四个:“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众叛,“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亲离,“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凄凉不知道可以到哪里去——无望,“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绝望。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种场面,再读一下这一句。生齐读。

师:我们可以看出啊,作者在这里对盛衰的描写啊,对比是非常地鲜明强烈的。通过这个盛和衰的对比,再来推出原因的话,是水到渠成的了。我们知道写议论文啊,就讲究这个水到渠成,论点结论都轻易得出了,强烈的对比给了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后面说盛和衰造成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

盛和衰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用一个选择问句说出来。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然后肯定“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这句话应该是重申了一遍中心论点。

那“人事”的内涵是什么,课文里说了没有? 生:说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师:对。还有满和谦,这是《书》里的解释。(板书:兴国、亡身)

这一句是名句,考试常考,大家一定要记住。到这一点为止啊,课文的中心论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了。但作者还要另起一段,还有一段。为什么? 生:„„

师:因为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原因是为了告诫皇帝吸取历史的教训。这里把教训引出来,以引起皇帝的注意重视。大家读一下这一段。

生齐读。

师:那这个教训是什么呢?

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师:庄宗宠幸伶人看起来是一件小事情,但是他溺于其中,智勇也只能困于此了。

这里还是用了盛和衰的对比,去进一步更深入地刺激读者。“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这里是多么地诱人啊,而“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又是多么地可怕呀。这让人更重视下面将要提出的教训。这是要人,更是让当今皇帝“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课文小结、延伸。

作者以李存勖从建国到亡国亡身的历史史实为依据,提出了一切盛衰兴废都在于人事的观点,通过对庄宗盛衰的对比,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并由此引申出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警醒作用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那么学过本文之后,同学们你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延伸

在你生活的周围,自己身上,有没有“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导致身败名裂的例子?

下载《伶官传序》教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伶官传序》教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和值观: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精彩语句......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1.关于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

    伶官传序教案(合集)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庞容 一、导语: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

    伶官传序

    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