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课堂教案”的设计
益民中心小学 杨正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孕育而生,课堂中学生上讲台讲解,课堂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教师的备课也由原来的单一备课模式转化为了现在的:“课堂教案”和“学生学案”。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事先根据教材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好学习小组。我们一般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4-6人为一小组,学生好、中、差搭配。合作学习时,把任务交给每个小组进行实施。小组内精心的分工、合作、组织将保证学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巡视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作启发性的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忙学生解决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课堂教案要尽量简单明了,一般过程有以下环节:导学内容与目标、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评和拓展训练、课后反思。下面谈谈我们在进行“课堂教案”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导学内容与目标。
导学内容要首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导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具体、简洁、全面,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导学目标、重难点的展示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后能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
二、自主学习。
课前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只有仅仅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导入可设计上节课知识内容,也可设计本节课知识内容的衔接基础部分。知识的链接创设了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同时有的好导入还能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案”的课前导入主要包括知识链接、自主学习。这两部分的设计应该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一些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设计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的课堂教案时,采用了实验情境导入法。先设计大量的分数乘法计算,通过排列让学生知道怎么后8道题结果都是“1”,然后让他们看看两个因数的特点,从而引入“倒数”的认识。此时已完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自主探究起了个好头。
如果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以前的旧知识时,知识链接的导入设计时就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前练习,为顺利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从而学生在学习时,循序渐进,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合作探究。
新课改形式下,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必然形成。“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天地,这就需要展现学习的过程。教师不要怀有小学生还小,不会
自主学习的思想,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探索精神的启蒙。改变以往教师“高歌论坛”、“满堂灌”形式的教学,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探究,允许失误,增强自信。让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教师行间巡视,给与必要的指导与点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时间机会,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小组长组织好或者培养一个小主持人主持全局。而老师则在各个小组间巡视,用“问题”的形式来提示,但不直接给出答案,引发学生的思考就可以了。
在学习讨论环节中,加入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互相评价以及对汇报的知识的互相质疑,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也为更好地养成一个小组汇报的习惯做好反馈和小结。
3、展示交流。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对课堂教案中例题进行分析理解,完成上面作业,并小组上交流结果,最后学生起来展示,教师总结。如一年级的数学“30以内的数比大小”一课,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比较大小的常用的方法或者简便的方法。“ 25的十位是2、15的十位是1,2比1大,所以25大过15。”
4、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其实是对学生的掌握新知情况的评价,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种检测,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的“再创造”,这部分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很容易计算,但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多巡视,多下去引导他们,看看他们完成情况。
5、拓展训练。
课堂小结时教师语言简洁,小结的内容取其精华,高度概括,准确简明,设计的问题应该多问问学困生,看看他们的掌握状况。从而好设计下节课的导学预习,而且小结的内容应该培养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
6、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它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当然,并不是每一份课堂教案的环节都是千篇一律的,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的不同可以进行删改与调整。教师教学反思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反思态度。教学进程完毕。我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与组内的教学老师一起研究讨论,千万别把它当成一项任务、一种负担。
第二、反思内容。要反思这堂课的知识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教学方法是否合理。
第三、反思效果。除了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分析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在听课的同时是否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课常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自已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自已的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新形势下的新课改,教师及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我们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教师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摸索出一条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路子,培养出适应现代建设,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7、9期);
3、《百度文库》中文献。
第二篇:导学案教学模式数学
导学案教学模式
晋源区实验中学
2012.2.导学案教学模式
一、背景阐述: 1.教师队伍整体现状
我校为城郊结合的学校,生源基本稳定。多数教师踏实纯朴,工作勤奋负责,是一支基础素质相对较好的队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但学校近年来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呈现老教师越来越多,优秀教师越来越少的趋势,多年来学校发展迟缓,属于基础薄弱校。2.教师课堂教学现状
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与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在近年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调研及指导教学情况看,教师普遍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低,教学模式陈旧,造成整体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得到较好的能力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成长。3.学生素质现状
我校为城郊结合的学校,生源范围广,由于学生家庭条件不一,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不一。4.反思
近年来,学校在市级抽测后反馈的学生能力素质情况看,基本处于中列,在区级学生的抽测反馈情况看,我校学生能力素质位于全区前茅。现在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很高,但是,由于教学模式老化,造成学校教师教学效率。改变教师观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短期内借鉴一些知名学校已有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及学生实际,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迫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进行相关培训和交流研讨,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边研究边试验,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现状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构建高效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得到以下关于高效课堂研究的结论:
一是:关于高效课堂文章或文献繁多,大多是关于普遍学科的高效课堂教与学的策略,但关于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研究成果甚少。
二是:关于高校课堂的思考类文章较多,一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如:优化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铺垫,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优化时间安排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学目标要明确、全面具体,要整合学生的问题进入教学,优化时间加快节奏,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等实现高效课堂的教育学的策略性结论。有的还从媒介角度提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应巧设活动、将活动落到实处等。但值得借鉴、可操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论甚少。
值得提出的是,灵石二中课堂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采取以导学案为主,学生小组形式学习,教师采取点拨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三是:对如何提高教师素养,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师培养、培训策略方面文章甚少,只有提及教师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或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注意什么问题。学校以数学教师为主,怎样实施教师系统的培训,同时尊重教师教学个性,研究教师形成既统一又有别的教学风格是值得研究的。
三、模式特点;
第一,以导学案模式为主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及策略。包括课堂教学环节有哪些,怎样安排,各时间所占比重;教师课堂“教”的操作策略;学生课堂学习的策略。以及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效果评价。
第二,数学学科具有借鉴价值和有指导意义的高效课堂教学案例库建设,包括学校已经形成高效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案例研究。
第三,探索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培养模式,以点带面提高学校全体教师教学水平。
第四,根据教师教学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打造教师个性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意义效果:
开展以导学案模式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对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开展相关研究,能为其他学科实现或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其二,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
其三,开展相关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剖析和了解我校三、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其四,开展相关研究,可为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三、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索以导学案模式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第五,开展相关研究,可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目的
第一,找出我校在数学课堂实效方面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导学案模式为基础进行探索与试验研究,促进我校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提升教学实践经验并把它概括为可操作的策略模式,形成对教师高效教学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具体操作模式,并提炼出具有普遍借鉴价值的一般性模式。第二,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及教学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实施中形成教师对有效教学实践的通识策略和个性化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模块;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第三,结合学校实际,着重对教师“教”的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全面提高三、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并为形成多样化教学和教师个性化教学开辟道路。
第四,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案例资源库,为实现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奠定基础。
2012.02.
第三篇:《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
《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
数学“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即由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习体会、测试反馈、拓展提升、师生反思六个环节组成。
一、自主预习环节
自主预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学习,是课改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学生学习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新课程应当从“学”而并非“教”的角度设计教学,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新授课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利用自习课(自主学习课),让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合作讨论,小组长检查、学生互查、教师巡查、适时、适量点拨并进行评价,督促学生养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教材,有的学生不看书直接做自主预习,遇到新问题就问老师.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学一个章节内容,先粗粗读一遍,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然后一边读一边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细细的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或与小组同学交流。学生习惯了自习课,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做到“导三时”、“点四处”。“导三时”即是揭题定标时、自学讨论时、总结深化时,“点四处”即是新旧知识联结处,新知重难点之处、共性错误之处、意见不统一之处。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二、合作探究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分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也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小组合作探究视具体情况可在自习课独立思考,完成.,课前3分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学生针对师生合作探究部分先独立思考,可能有的学生很快就有了思路,有的学生却还未弄清楚。这时,学习小组就开始起作用。我们的做法是对于大部分学生理解的问题,让学科组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让每个同学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对于一些较高难度的问题,一般让学习小组之间解决,必要时可以使用展台展示。到讲台前展示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或画图,或演示,或板书,讲得头头是道,而听的学生则专心致志,津津有味。如果台上的学生偶尔出现了错误,下面的学生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之中,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同学们讲解展示完后,针对展示情况,教师、学生作及时点评,或进行反问,追问、质疑及补充,深层次探究问题。在展示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情感、书写等。在交流展示时,能够有的放矢。学生不会的和讲不清的,教师必须要向学生重点讲解,以突破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讨论一般以每节课2-3次,10分钟左右为宜。
三、学习体会环节(小结升华)
针对本节内容引导学生 对所学知识及思想方法进行反思、总结。提炼本节课重点难点内容。
四、检测反馈环节(当堂反馈)
利用5-8分钟当堂检测本节课内容。如时间充足,当堂讲解。利用组内、组间互换考核当堂情况。
教师巡视,注重对学困生的检查,收集学生答题信息。练习完成后,及时检查,反馈矫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中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五、拓展应用环节(达标检测)
设置了近20分钟的练习量,让学生自主深层次的探究,以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及时交上来老师批阅的。下节自习课时小组评议。
六、师生反思环节
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学生(教师)应该书面记下自己的学习(教学)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坚持写“我的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伴随着全国的“构建高效课堂”的课改活动,我校四年前组织全校数学教师赴武汉二桥中学观摩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回来后,鼓励全体数学教师投入到课改的活动中来。大家积极投身其中,结合本校本学年段的教学特点,经过几年的借鉴摸索尝试,该模式被我们吸收后,逐步形成了我校数学教学的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
在这三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老师也对这一模式怀疑过,认为在本校是否行得通,是否有理论支持,于是学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寻找理论依据,最后老师们一致认为:
(一)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利用必要的学习辅助材料,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知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或他人的帮助过程中获得的。学生学习时是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构建知识框架,即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作知识的简单传授,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每个学生构建自己知识框架,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
(二)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对事物和经验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有些问题事先没有接触,他们也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做出解释,即是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信息为基础进行选择加工,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这理论的支持下,我们认为,“学案导学”模式的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这种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学案
和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讲解相结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编写的学案一般都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把讲堂变成讲堂与学堂相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相结合。要留结学生足够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2、创新性原则: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知识的创造规律,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性原则:重视学生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案编写中,学法要贯彻始终,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完整的形成,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条件。
4、层次性原则:层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本身层次和梯度;二是学生认识能力上的层次性和个体性的差异。所以编写学案时,要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要在他认为最接近的方面去获取知识。学案应包括基础知识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练习也应与之配套。这样的设计也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个人每节课都有所收获,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能得到协调统一发展,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循环往复的学习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5、实践性原则:坚持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环节:课前示案自学、课中以案导学;信息反馈,小组讨论;精讲点拨,巩固达标,小结归纳;运用提高、创新。
1、依据示案自学情况,以案导学:课前下发“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的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学案导学”一开始就是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空间。学生在尝试中遇到了困难就会主动去自学课本和接受老师指导。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3、教师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抓住要点,讲清思路,并以问题为案例,有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此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注意归纳整合,形成网络:随着本节课新知识的形成,例习题的练习指导,要及时归纳小结,突出重点,总结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重视。
5、当堂达标,知识迁移拓展: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确实很大。近几年,我校数学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各项指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为我校在中考中连续几年创造辉煌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近几年的“高效课堂”的模式的锻炼,我校数学老师夏传涛、钟伟、彭启东、刘望平等老师在近几年的“高效课堂”的评比活动中均获得一等奖。同时,我校数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街教育总支领导专门组织了街道数学教师到我校观摩交流,并要求其它各校也尝试这一教学模式。
在这几年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从迷惑到释然,从茫然到坚定,有艰辛也用喜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将继续努力,使这一模式更具有科学性,为数学的教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黄陂区祁家湾中学数学教研组
第五篇: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一.导学案设计
设计好“导学案”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以下做法: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即“导学案”。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复习与回顾”、“新知导学”、“新知探究”、“巩固训练及达标检测”等,根据每单元谈论话题的不同可以灵活掌握内容设置。特点是:让学生结合导学案预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导学案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导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体现三维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结构来实现的,应在导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与德育目标虽然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与体现,需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在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结构框架的同时,适当留出部分内容,由学生尝试着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
(二)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 向 老师质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像理化生学科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还要有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五)课堂检测——注意知识的运用与升华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依据以上方法和要求,“导学案”就可以编制成功了。“学案”提前下发,可以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的链条,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初步预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恰当的质疑。进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