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足球---运球教学设计
《小足球---运球》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推动校园足球为出发点,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足球运动的基本动作“运球”为主要教学内容贯穿整个课堂,课堂中通过自主学练、合作体验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锻炼,在游戏中体验锻炼的价值,享受足球带来的乐趣,为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小足球——运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提腿屈膝的运球方法。教学难点:运球中对球的控制力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脚运球的方法,体验运球的乐趣。
2.能做出正确的用脚运球的动作,提高运球时对足球的控制能力。3.提高学生的协调平衡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
1.教师整队,清点人数。2.安排见习生。
3.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学生整队,报数。整理服装。
导入部分
1.徒手操
2.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徒手操练习。
2).教师组织学生小游戏,说清楚游戏的规则和方法,并组织练习。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跟随老师进行徒手操练习。
基本部分
一.引导性小游戏: 1.打招呼 2.小蚂蚁搬家 二.小足球:运球 1.踢固定球 2.一触一停 3.连续运球
三、运球大赛 教师通过小游戏导入本课内容。
1.教师示范组织学生与足球宝宝打招呼。提示:用脚背贴纸轻触足球贴纸部位。
2.教师讲解和示范游戏方法和规则。
3.请学生配合讲解并示范小足球的运球方法,提出重点提腿屈膝。4.组织学生听口令进行两人一组练习原地踢固定球练习。提示:一站二提三推,强调用脚背触球。5.组织学生自主学练进行踢固定球练习
6.讲解并示范一触一停的动作,提出难点:运球过程中要轻轻地触球,提高对球的控制力。
7.组织学生进行两人一组的一触一停练习。8.教师巡回观察,及时纠正错误。9.组织学生展示。结束部分
一、小游戏闻讯抢球
二、总结
三、收回器材
四、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组织的较好,学生积极性较高,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课堂氛围好。完整示范、强调动作要领时间过长,练习形式较单一。场地太小,影响了上课效果。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多给学生时间学生自主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篇:小足球运球和射门游戏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目标,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赏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并在学练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为每位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足球运球和射门游戏》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体育与健康》第五册。该课是在水平二阶段学习基础上,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思路、评价指导思想;教法的选择及展开、场地器材的设计及利用。
重 点:运球动作要协调自然,用力适宜
难 点:运球时,接触球部位要准确,不要向前弹或甩小腿。
三、学情分析:
??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处在身体柔韧、灵敏素质的敏感期,运动感觉也处于发展阶段,在水平二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他们对小足球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非常强,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愿意在教师和同伴面前展示自己,他们还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这些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因素,为保证本次课顺畅高效奠定了基础。
四、教法、学法:
?? 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通过讲解示范法和分组单练的形式,进行 “尝试体验----合作学练----巩固提高----创新展示”这一主题式教学,让学生不断尝试、体验、观察、模仿和相互评价学习,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强化技术动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本节课中有不同的收获和进步,最终使本课的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五、场地器材:
小足球8个;标志物8个;口哨一个。
第三篇:三年级小足球脚内侧运球教学设计
三年级小足球脚内侧运球教学设计
关键词:三年级;小足球;脚内侧运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48-02
?O计思路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导向,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设置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从不同层次的游戏递进,让学生逐步掌握脚内侧运球,并在游戏中体验小足球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点评】:本课有点spark的感觉,五颜六色的泡沫板、贯穿课堂的规则意识、规定的练习区域等,都可以看到spark的影子,但本节课不是简单的拿来,课堂中已经有了沈晨老师自己的理解。她设计了独特的教学方法,把主要学习内容和体能练习结合起来,增加课堂运动量和运动密度。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
第四篇:足球脚内侧运球教学设计
足球脚内侧运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降低练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成功率,体验运动的乐趣;通过合作性练习与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足球运动是初中生比较喜欢运动项目之一,教师在引进足球内容时力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适应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降低足球项目的练习要求,运用游戏提高学生运动兴趣。足球脚背正面运球是足球基本技术之一,也是足球比赛中运用较多的运球技术,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加强足球基本技能的学习。
针对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加强基础教学,运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学生形成爱好与专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
2、发展学生素质,增强学生体质。
3、通过障碍接力,体验成功感,激发运动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脚内侧运球时脚的触球部位:控球的能力与协调性。
五、教法与学法策略:
1、导入与热身:
用足球文化导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热身活动,使学生做好生理与心理上的准备。
2、脚内侧踢球学练:
在突破重点“脚内侧运球时脚的触球部位:控球的能力与协调性”时,让学生体验练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再组织学生进行辅助练习,加强基本技术的学练与指导;教学借助图片、讲解、示范及游戏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与效果。
3、拓展练习:
教师组织游戏,保持学生兴趣,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学练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及时反馈。
4、放松与评价:
教师通过语言引导愉悦的气氛中放松身心。教师小结、评价本课,鼓励学生关注足球运动,参与足球运动,通过足球运动锻炼自己的身心。
六、负荷预计:
练习密度预计35±5%平均心率预计:120-140次/分
第五篇:足球运球绕杆教学设计
开发区中学初二(6)班(水平四)
足球运球绕杆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足球运球绕杆的基本方法。再进一步考虑中考体育测试的体育艺术2+1要求,力求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的应用能力,鼓舞学生努力完成动作。
二、教学总体目标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的能力;
2、促进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和提高有氧耐力水平;
4、提高学生足球运球技术。
三、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学生,该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能力,但该年龄段的学生同时处于身心发展的叛逆期,在家娇生惯养意志品质比较差。传统的足球训练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对此学生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另外足球运动作为开发区中学体育中考测试体育艺术2+1里面的项目,培养这一年级学生的足球运动能力是为初中中考体育训练打下重要基础。因此对于这一年级的足球运球绕杆训练学习,应该配合游戏和师生互动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兴趣,让学生在心理愉悦的状态下完成课的任务和达到的运动量。
四、教材分析
足球绕杆是发展学生足球球性以及运球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足球绕杆的练习不仅可以足球基础技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水平,通过足球运动来提高有氧耐力水平更具趣味性。耐久跑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教材,还是中考体育的必考项目,通过学习足球运球绕杆,除了能够为初三中考体育体育艺术2+1打基础还能为耐久跑体育测试打下坚实基础。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脚控球过杆的力量和方向
难点:运球绕杆的速度节奏
六、教学设想和过程
1、在教学上,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课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团队配合,共同思考共同学习,摒弃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通过多样的游戏或练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等来调整教学方案,要通过分解练习法,把学习动作化难为易,运用分层教学,重视个性发展,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2、学生要认真听老师讲解、看老师的动作示范,从无球练习到运球绕杆练习。使学生能充分体会绕杆的正确动作,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动作要及时给予纠正。运球时脚触球的位置以及球触脚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动作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动作,从而提高、改进运球技术。学生主要通过尝试、观察学习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法、小组互助提醒法。
曹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