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上《第二缤纷舞曲》教案
第二单元 缤纷舞曲
第一课时《青年友谊圆舞曲》
《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道洋溢青春活力的圆舞曲,旋律热情、优美,全曲共有六个乐句,前面四句节奏完全一样,五、六两句有小的变化,学生容易掌握。但旋律比较活跃,大跳较多,旋律线起落幅度较大。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了解音乐知识——圆舞曲。
2.学会唱歌曲《青春友谊圆舞曲》,学生体会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3.教育学生珍惜友谊。
二、过程与方法
1.先欣赏,学生感受音乐流畅优美、热情,对音乐旋律有所感知。2.然后学唱歌曲,学会之后尝试加进身体律动和打击乐。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三拍子的击拍图式。
2.用三解铁、木鱼、沙锤、铃鼓、响指为《青年友谊圆舞曲》伴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并参与音乐表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
2.表演唱中身体动作的表现及加入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3. 打击乐器:三角铁、木鱼、沙锤、铃鼓、响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组织教学:学生排队入室就坐(播放音乐),检查人数,师生问好。教学活动2
二、发声练习(断音和连音练习)
1=
D 3/4 │3 〢
mi mi mi ma
/ 9
教学活动3
三、听音练习:(老师在琴上弹出不同高度的音,学生用la模唱。)
1=C 5 1 〢 3 6 〢 1 5 〢 4 1 〢 5 3 〢 教学活动4
四、欣赏《青年友谊圆舞曲》,学习音乐知识——圆舞曲。1.学生听《青年友谊圆舞曲》,听辩出是几拍子,有何特点?
2、圆舞曲知识简介:又称“华尔兹”,它是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额一种三拍子的舞蹈。分快步与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其特点为:节奏明确、轻快,旋律流畅、热情,节拍感鲜明,第一拍重音较为突出。
3、复习三拍子击拍图式,学习新图式,用右手为《青年友谊圆舞曲》击拍,感受圆舞曲的特点。教学活动5
五、学唱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
1、学唱谱:
(1)学生击3/4拍子视唱二次,教师辅以琴声。
(2)结构:共六个乐句,前四句节奏一样,五、六两句有小的变化。(3)提出要求进行随琴视唱:注意断和连。
2、学唱词:
(1)朗读理解词义,教育学生珍惜友谊。(2)学生进行填词演唱。教师辅以琴声伴奏。
3、表演唱:
(1)加身体动作表现三拍子强弱弱规律进行延长。(2)加打击乐进行演唱。教学活动6
六、小结
/ 9
第二课时《溜冰圆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作曲家如何描绘冬季,以及冬季给人带来的欢乐。2.能够背唱第一圆舞曲的A、B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维也纳圆舞曲的风格特点,并充分发挥想像力,体会该圆舞曲所表现的溜冰时的情景。教具准备:多媒体、碰铃、红纸、黄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请坐端正,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吕薇表演唱《溜冰圆舞曲》)
教师:这是青年歌唱家吕薇一边唱歌一边在——(生答溜冰),很特别的表演。刚才我们看到这首歌曲叫——(生答溜冰圆舞曲)。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圆舞曲吗?我们看屏幕。(师读,圆舞曲又叫“华尔兹”,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舞蹈时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这种华尔兹的圆舞曲一般是几拍子的?(生答,三拍子)。重音在哪一拍上?(生答,第一拍)我们知道在溜冰时脚一蹬就能向前滑行,再一蹬又能向前滑行。(教师做动作,数1、2、3、1、2、3)在1882年,法国作曲家瓦尔德退费尔在他的管弦乐作品《溜冰圆舞曲》中将溜冰和圆舞曲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刚才听到的吕薇这首歌的旋律就来自于这首乐曲,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走进《溜冰圆舞曲》(多媒体出示题目、作曲家、国家、年份)
二、新授
教师:《溜》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首先来看它的第一小圆舞曲。教师:请同学们听下面的这段旋律,说说它的情绪?(播放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优美、宽广、缓慢的)教师:像溜冰刚拉开序幕,也可以把它想像成溜冰者轻松的姿态。
教师:这是这段旋律的的简谱,我把它弹奏一下,同学们看谱(出示简谱)(加
/ 9
两小节前奏)
教师:我们跟着钢琴唱一唱,前面有两小节前奏(教师说1、2、3、1、2、齐,齐字后开始唱、稍慢)(教师指出每四小节换气、3音归到后面乐句)(指出后稍加速再唱)
教师:唱得不错!下面我跟着旋律画圈,请同学们观察在每小节的哪拍上我开始画圈?(播放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师画圈)教师:哪一拍上?(生答,第一拍)
教师:真不错!第一拍,每一小节画一个圈。拿出右手,一起来画一画。手拿高一点、握球状、逆时针画。第一句预备起(师唱一起画)教师:跟着音乐来画(播放主题A)
教师:同学们听一听这段旋律可以怎样画?(播放第一小圆舞曲主题B)教师:(根椐学生的手势教师概括,为什么可以这样画?(生答,速度上快了)教师:刚才那段是长音(教师画圈唱)而这段看它的简谱,用了短促的八分音符。它的音写得也很有规律,第一行5161的反复,第二行5262的反复,第一小节只有两拍,其它是三拍,这个小节叫不完全小节。跟着钢琴来唱一唱。齐字以后开始(教师数123齐)提速也唱一遍。
教师:同学们看看这段旋律我画三角形行不行?(播放主题B师画)
教师:行不行?(生答,行)而且第一拍要画重一点。(师演示123、123)圆舞曲的特点是不是重音落在第一拍上。一起来画一画(播放主题B)
教师:刚才的两段旋律是第一小圆舞曲的两个主题,我们完整地把第一小圆舞曲来听一遍。(播放第一小圆舞曲)(一起做动作)
教师:(听后问)旋律有反复吗?(生答,有)如果两个主题分别用AB表示,那这部分的结构是?(生答ABA)
教师:请同学们听第二小圆舞曲,思考:第二小圆舞曲和第一小圆舞曲相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生答,更欢快、活泼)(教师:力度上更强了)我都用了这个动作,来看它的谱,音从中音区到高音区到两个点的高音区又到低音区,跨度很大,表现的是溜冰者什么动作?(旋转、腾空、跳跃)教师:一起来做做这个动作(播放音乐)
教师:第二小圆舞曲的第二主题是描绘溜冰者身上挂着的铃铛发出的声音(师唱,4 / 9
哒„„,一起来做)
教师:两小节后开始,总共六小节)再来一次 教师:再完整的来听第二小圆舞曲 教师:它的结构是怎样的?(生答,ABA)
教师:也是ABA的结构。那第三和第四小圆舞曲也会不会是这样的结构呢?(听了以后才能下结论)请同学们轻轻地拿出你凳子下的卡纸。当音乐出现时用右手举起红纸,第二个主题出现时仍然用右手举起黄纸,如果有反复再举起第二张红纸,你的右手上应该是三张纸,没有反复就是红黄两张。先听第三小圆舞曲(播放第三小圆舞曲)
教师:(师做动作)手上都拿了两张,它的结构是——(AB)教师:好,继续听第四小圆舞曲(播放第四小圆舞曲)
教师:它的结构是(ABA)太简单了!请同学们把卡纸放回凳子下。
教师:我们来回顾一下,四个小圆舞曲哪个结构是AB?(生答,第三)其它都是ABA的结构。(点击图标)其实在四个小圆舞曲前还有一段由圆号演奏、节奏自由、描绘美丽冬景的序奏。来听序奏,请同学们分辩,序奏的旋律跟哪个主题很像?(播放序奏)
教师:(生答,第一小圆舞曲第一主题)完整的来欣赏这首乐曲。如果你能听出第一小圆舞曲,举起一个手指,第二小圆舞曲两个,第三三个、第四四个。举起后可以把手放下,专注地听音乐。(再现一小、三小、结尾时提醒)
教师:我发觉同学们在第一小圆舞曲出现时都能准确判断了,它是怎样唱的?(师生同唱)
三、拓展
教师:不错!请同学们看屏幕,括号里的字应该填什么?找找规律(多媒体出示:()游芳草地,()咏荷花池,()饮菊花茶,()吟白雪诗)
教师:(春夏秋冬)今天我们欣赏的溜冰圆舞曲是冬天的圆舞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听春夏秋的圆舞曲分别是《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皇帝圆舞曲》(屏幕出示)
教师: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 9
第三课时
《雷鸣电闪波尔卡》、《蓝色的探戈》
音乐赏析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讲解、分析、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波尔卡和探戈的概念和特点,体验力度、速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让学生在讨论、探究、合作的愉悦过程中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认识二种舞曲体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蓝色的探戈》,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并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对舞曲音乐和相关文化感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讲解,使学生熟悉作曲家及作品的音乐体裁。教学难点:感受、体验、理解乐曲的内涵。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光盘、钢琴、竖笛、小军鼓 课前分析:
对于波尔卡和探戈二种音乐体裁、和音乐家安德森学生们不熟悉,所以教师要根据作品的模式,制作电脑课件,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体验、理解有趣的内涵及其文化背景。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先初听、然后再逐段赏析,在复听作品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教学过程:
导言,同学们,请你们展示课前所搜集的有关音乐家施特劳斯、安德森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品。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舞蹈的世界,来感受舞曲给我们带来的欢乐。知识讲解:
波尔卡,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捷克波西米亚的一种乡村舞蹈。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广为流传。只一种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
/ 9
探戈,19世纪末,发源于阿根廷的一种民间舞蹈。20世纪初,发展为一种社交舞蹈。其舞蹈音乐逐步形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它既受到了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影响。
探戈的旋律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强调切分节奏,音乐情绪多为惆怅、哀伤的。这可能与大批欧洲移民强烈的思乡情绪密切相关。音乐家简介:
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有“圆舞曲”之王的美育,168首圆舞曲,200首其他舞曲,40部进行曲,16部轻歌剧。代表作品:《兰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活》。
安德森:美国作曲家,擅长写作较严肃的轻音乐乐曲,被人们称为“半古典音乐作曲家”。代表作品:《打字机》、《兰色的探戈》、《拨奏爵士乐》。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另人高兴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这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
带着以下问题完整聆听作品。
1、乐曲留给你的总印象是怎样的?它属于哪种音乐题材?从大的范围看,它属于管弦乐;从具体的音乐说它属于波尔卡。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2、乐曲可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的音乐情绪如何? 分段聆听乐曲。
熟悉个部分的音乐主题,深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其表现的生活内容,思考乐曲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想象,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复听全曲,展开想象,结合乐曲思考并讨论:结合图片创作音乐,表现音乐。可以以打击乐器,自制乐器和自然音响为主。《蓝色的探戈》是一首著名的轻音乐舞曲。人们称之为布鲁斯,布鲁斯的内容主要是表达黑人被贩卖到欧洲后的痛苦、忧郁、哀伤的心情的。结合探戈舞的表演录象,在欣赏时,引导学生分辨乐曲有几个主题,有没有风格相近的内容,它们各重复了几变。要感受、体验、理解、判断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风格及美感。教学回顾:
/ 9
第四课时
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赏析
教学目的:感受琵琶魅力,领略彝族风情,热爱民族音乐.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准备,开始,请——听——题: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中所描写的乐器是: A 古筝 B古琴 C琵琶 D扬琴.正确答案:琵琶.2、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个片段,请问白居易是我国那里人? A杭州,B太原,C长安,D济南.正确答案:太原.3、琵琶最早流行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已有: A3000年,B2000年,C1000年.正确答案:1000年.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一首琵琶曲.二、初听(官能欣赏)请同学们全身放松,安静倾听(播放音乐)„„ 这首乐曲民族风味浓郁,它属于: A西洋,B汉族,C瑶族,D彝族.正确答案:彝族.彝族文化悠久而发达,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著名长诗《阿诗玛》、舞蹈《阿细跳月》、民歌《彝族山歌》等.民歌简练朴实,比喻形象,曲调辽阔明快,缠绵悠长.请问彝族在我国最大的居住地是: A四川,B广东,C云南,D贵州.正确答案:四川.琵琶的音色如何、技巧有那些? 高音区明亮,低音区厚重,技巧有抡指、泛音、滑音、琶音、扫弦等.琵琶曲的性质有两种,此曲为: A武曲,B文曲.正确答案:文曲.复听(情感欣赏)请同学们安静欣赏(播放音乐)以小组为单位畅谈听后感—— 情绪、情感、情景、情节„„
/ 9
教师小结: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有相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感受.作者:王惠然(1936~)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上海市人.曾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演奏家、教员.主要作品有《春到沂河》、《幸福渠》、《月下欢舞》、《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彝族舞曲》等.作品是作者1956年随彝族、苗族马帮一起爬山涉水,头顶蓝天,脚踩白云,包揽了巍峨雄姿的山川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在明月皎洁的夜晚,山寨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载歌载舞的各种场景有感而发„„ 请为该曲起名字.该曲的曲名是: A《芦笙恋歌》,B《月下欢歌》,C《彝族舞曲》,D《瑶族舞曲》.正确答案C.再听(理智欣赏)该作品的调式是: A大调式,B小调式,C宫调式,D羽调式.正确答案:D 2、该作品的曲式是
A回旋曲式,B复三部曲式,C变奏曲式,D奏鸣曲式.正确答案B.音乐欣赏“三字经”——多听(反复听)、多唱(主题)、多看(有关欣赏资料).作品主题视唱(见教材)听音乐做律动、作文、作画.课堂小结.先请学生小结„„教师小结: 音乐不象文字那么具体明了,它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用文字给予提示,又不能完全依赖文字.对于无标题音乐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尽,音乐始”用文字和语言是难以表述音乐的.毛泽东和贝多芬就不愿人们对其作品有过多诠释.因此,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不要有太大的顾虑,你认为是什么,那就是什么。
/ 9
第二篇:2017新版语文七上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备课教师: 备课时间:2016.9.1
一、单元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几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
《秋天的怀念》记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寄寓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散步》的题材及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从中可以领悟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从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中年人在家庭中乃至社会中承担的责任。
《散文诗两首》都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欢乐;有母亲的保护,又是何等的幸福。《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写陈元方的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以看出父子亲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懂浅显的文言文,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自觉培养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继续学习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3.整体感知文意,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掌握粗读、圈点勾画的阅读方式,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揣摩、品味文章中富有哲理和语言优美的语句,培养初步鉴赏、阅读散文、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有的显豁直白,有的深沉含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学会正确处理家庭中发生的矛盾和纠纷。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继续学习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2.学会通过揣摩、品味文章中富有哲理和语言优美的语句,培养初步鉴赏、阅读散文、诗歌的能力。
3.初步掌握粗读、圈点勾画的阅读方式,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范围。
4.引导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
四、课时安排
《秋天的怀念》两课时,《散步》两课时,《散文诗两首》两课时,《世说新语》二则两课时
第三篇:七上第四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第一环节:感悟生命 【环节目标】
1.用普通话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第一课时 精读指导,感悟生命 一、方法指导
朗读方法:发音要准确、清楚,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速度的快慢要合适,语气语调要合适。
老师抽取片段以多媒体形式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正确的同时注意情感把握;学生在听完范读后自行有感情地练读,再抽一名学生起来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读完后,老师举例指导。此训练旨在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作者情感。
二、精读课文《紫藤萝瀑布》
主问题:哪个语句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三、师生讨论
1、作者是怎样抓住紫藤萝的特征来描写的?
明确:通过写紫藤萝的颜色、外形、香味来描写紫藤萝的特征。(不要求具体展开)
2、作者伫足凝望紫藤花感悟到什么哲理?
明确:作者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像紫藤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作者从花那里得到的生命感悟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整个句段,感悟作者的心境
四、展示点评 根据主问题,学生组内展示、互评、讨论交流后,班级展示。教师根据各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指导。
五、写作手法借鉴
1、如何写好写景抒情的作文?——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2、如何把景物写得细腻,写得生动、亲切?——修辞运用。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如何借景抒情?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第2课时
课外阅读延伸
1、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丛书篇目《石缝间的生命》《生活如蓟》《牵牛花》
2、学生读后推荐妙语佳句,并将每篇文章的大意批注在标题下,展示点拨。
3、写作手法借鉴
1、如何写好写景抒情的作文?——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2、如何把景物写得细腻,写得生动、亲切?——修辞运用。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如何借景抒情?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内容: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课文。教学重点:描写方法----------心理和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闷热()
玩弹子游戏()不能动弹()
全身颤抖()着眼()卜卜乱跳()
连攀带扒()
啜泣()
瘦骨嶙峋()三、三、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四、讲解表达方式和描写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 景物描写:
社会
环境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
语言
动作
心理
神态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3、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六:拓展阅读:《在山的那边》、《一件小事》(鲁迅)
我从乡下跑进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⑵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九二〇年七月。⑶
1、赏析文本,找出文中刻画人物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2、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文中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4分)
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荷叶》、《生命生命》,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习了《蝉》、《贝壳》、《荷叶》、《生命生命》后,你喜欢哪一篇,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二、点明由小见大的写法,并解释内涵。小的材料内容展示大的主题意义。
三、问题探讨
1、如何运用由小见大的写法使文章打动人心呢?阅读文章做批注,讨论交流
2、如何写“小”?展示:请大家跟我一起看---------------文章----段----句,我认为这里采用---------方法进行描写,作用是---------------------。总结:捕捉细节,描绘细节,运用修辞或其他手法、发现闪光点。
3、如何见“大”?请大家跟我一起看---------------文章-----段,我认为作者用-----------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
总结:合理想象与过渡,由物及人,升华哲理。
四、学以致用
1、仔细观察一串葡萄,有几颗坏了,你想怎么吃?描绘你看到的这串葡萄,并选择自己吃葡萄的方法,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阐述你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
2、学生自由练笔。
3、展示作品
4、出示投影:钱钟书的一段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总结:小事莫小看,及时记身边,抓住生动处,深意自然显。
五、课后把这段文字整理成一篇文章。
《虽有佳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4、文章探究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5、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阅读
结合注释读丛书篇目《欧阳修苦读》《陆游筑书巢》,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篇文章,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合作学习,交流感受。
单元教学第四环节《感悟生命》(3课时)
【环节目标】
1、以自己经历过的事为素材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细致描写一件事情,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代清楚,还要有生活的启示。
2、行文做到结构完整,紧扣题目,重点突出,不少于600字。尽量多的使用能够表达自己切身感受的语句,使叙写的事件蕴含真情实感。
第1课时 写前指导
一、学生读课文
阅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及丛书《三颗枸杞豆》《直播人生》《童年的回忆》,勾画出文章中关于人生感悟的句子,注意作者是如何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在点滴的小事中体味生活,体味人生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学生们在七嘴八舌的说中,有了写作的素材)。
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事物后的“理”
1、真实经历:切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在平常琐屑的小事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及人生哲理。
2、真实形象: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描写所体现出的爱。
3、真情实感:叙述中的真情实感,描写中的真情实感。
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巧”
1、选材巧:选取最能突出主题的真实事件。
2、结构巧:首尾呼应,前有悬念,后有照应。
3、剪裁巧: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命题巧:设悬念、促联想、明主旨、意蕴长。
5、手法巧:对比手法、描写手法等写作手法。
第2课时 写作训练
学生按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习作。
写作要求:
1.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地叙写故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第3课时 自主评改
自评自改:
每人仔细通读自己的文章,词句不妥之处用修改符号改在原文中,如需大段删改调整,则在原文中标记后,再在文末改写或说明。
修改完成后,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的文章内容、主题进行概括,并分别针对文中一处亮点和一处败笔进行分析评价。
第四篇:【教案】五年级上第七单元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九、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恨)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 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②有条件的地区可听取抗日老英雄的报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走这条路可以(),意味着他们可以(),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另一条是通向()。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八、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 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回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课文前引言就是自学的目标,学会自己主动按照提示进行自学。)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
2、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a、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 祝愿
喜悦
自豪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要求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习作(第一、二课时)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板书参考:
读熟原文是基础,抓住感觉是关键;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若想写得不一般,感受真实独特点。口语交际(第三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第五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第 七 单 元
支晓清
单元教材分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之师后事不忘,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百年噩梦。选文具有匠心,针对小学生年段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教学本组教材,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理解28个重要词语的意思;能背诵有关段落,知道课文叙述顺序;了解圆明园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抗日战争、1945台湾光复、1997香港回归等历史知识。
【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四篇课文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单元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能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
单元教学难点:
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件,《圆明园》电影视频。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 2
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初步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教学准备:收集资料,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这些东西美吗?哪里有?生介绍,教师补充: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及它辉煌的历史。出示课题,揭示课题: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自学字词:读准生字新词,你还学懂哪些词,介绍给同学,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你从课文中了解到圆明园的哪些美丽?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读生字词,可采取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4.交流体会:圆明园的美丽,不作全面要求,师小结。
三、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
1.你了解到圆明园如此的美,那它具有怎样的价值? 2.学习课文第一段:
你从哪些词了解它的价值呢?用○圈出来。交流,让学生说说所找的词理由。
A:理解“不可估量”的意思和作用B:关联词的作用:„„是„„也是„„ 3.师小结,生齐读课文。
4.照样子写句:
……是……也是…… 5.知道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预习课文二三段。
五、作业 1.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2.完成生字抄写本,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重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1.自由读课文二三段:
找一找课文哪一句话写出了圆明园的美不胜收?用“┈┈┈”划出来,你是如何理解的。2.相互交流。出示句子理解: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天南地北——圆明园的大┈┈┈ 中外风景名胜 ┈┈┈ 饱览 ┈┈┈ 幻想的境界┈┈┈ 流连┈┈┈
教师随机引导,不作统一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怎样的美?圆明园有哪些景观呢? 填空: __________的__________ 5.交流 教师随机插入一些地地方的照片,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6.朗读指导 优美的描写:看到这些优美的景物,你想到什么?课文又是如何把它写下来的?
7.课文用哪些词把这些美的景物连在一起的?找关联词,理解它的用法和好处。
8.师小结。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交流讨论结果 A.圆明园还美在哪儿?
引导学生领会圆明园的布局美。
(看一看圆明园布局的平面图是怎样的,然后想一想,从圆明园布局,你想到什么
B.通过想象,描述圆明园的美景,以体会它的辉煌。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C.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二.圆明园仅仅是景色美吗?学习课文第四段?
1.结合第二、三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可先引导学生找出书中评价圆明园的这句话,然后在理解“瑰宝”“精华”的意思后,让学生简单概括。)
A.通过了解圆明园的文化,以体会它的辉煌。结合第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回答:a.东西多;b.物品珍贵;c.年代久远。
B.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可自由发言,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三.学习句子,练写: „„不仅„„还有„„ „„有如„„仿佛„„ 四.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完成作业。
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重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你有什么情感?为什么? 二.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写出了什么情感?
1.痛心,愤怒,惋惜,它是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是侵略者的罪恶
2.哪些词写出侵略者的强盗行为? 3.联系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这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4.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纯粹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大火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
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三自然段的景物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教师: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5.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6.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三.再读第一自然段
① 齐读,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理解“不可估量”)
②联系全文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学生联系板书说。)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六、布置作业
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
补充资料: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
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在皇帝看来,圆明园被毁是他最大的屈辱。为了这“屈辱”,皇帝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发动“复仇”战争,反而却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惨痛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
英法联军以什么借口烧毁圆明园?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野蛮行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奉行‘磕头外交’”与“国际外交惯例与国际法准则”这两种不同文明所导致的行为冲突。在清朝皇帝看来外国使臣在他面前不磕头有失天朝“天下一统”尊严;在英法国家看来,拘禁、虐杀外交官违反国际法与人类文明的。本来要烧故宫紫禁城,为了给皇帝点颜色看看,才决定烧毁圆明园。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的其间、其后,中国平民也成群结队闯进去,带走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主谋,因他带的路。
教学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龙王庙、任务、大吼、满腔怒火、崎岖、横七竖
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居高临下、粉身碎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教学重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初步体会课文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感情。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 8
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
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出示预习要求,默读课文,联系课前,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自学生字新词。
2.说说五壮士的哪些英雄事迹让你感动?
三、自学课文
1.指名读自学要求。
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4.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5.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交流,说说他们的什么让你感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五壮士是怎样阻击敌人的?每位战士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看出来? 3.交流,是板书
4.他们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你要向英雄说些什么?交流 5.齐读课文。
五、作业:朗读课文,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教学重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五壮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
二、深入学习课文
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1.自读课文,找一找,四人小组交流 2.壮士们怎样英勇地阻击敌人的? 三.读议课文第二自然段:
每位战士在阻击敌人时,表现了他们什么特点?用“▲▲”点出这些词。3.交流,小结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读议课文第三自然段:
1.面对死死咬住的敌人,五壮士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从中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为什么?
(把敌人引上绝路,表现了五壮士的勇敢和壮烈。)
(1)讨论回答: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五壮士在峰顶是如何打击侵略者的? 用石头砸,把最后的弹药也用来消灭敌人,更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哪些词句写出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交流,小结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写话:针对五壮士英雄行为,你有什么对他们说的? 六.作业。大课堂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五壮士仇视侵略者、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2.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一组词,且用这组词说说五壮士。二.朗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五壮士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2)讨论回答:说说“屹立“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2.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准备:收集资料、PPT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3、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2、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4、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2.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3.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交流收集的资料及有关台湾问题的课外知识 2.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教学反思: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示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平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掌握“词语盘点”中读写词语,认识读记词语。
4、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教学难点: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教学准备:
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通过习作教学反思: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准备: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二、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三、读悟写作方法
1、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四、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五、评议修改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六、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七、誊抄作文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班级演讲比赛,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
2.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整理准备演讲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二、提出要求
1、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2、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三、自主准备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2、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四、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 17
表参加班组比赛。
五、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七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掌握“词语盘点”中读写词语,认识读记词语。
教学重、难点: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教学准备:通过工具书自学“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看拼音写词语,学生拼读 同桌互查
听写“读读写写”,互相批改
二、日积月累
1、认识成语
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组教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充满激励性。这些成语,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等;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等;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等。
2、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对不理解的成语,可让学生自主查查成语词典。
4、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
5、还可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6、选几个说句子: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7、听写成语
第五课时 交流平台、展示台
教学目标: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明确任务
本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二是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重点是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
2、回顾学习
交流搜集、整理、运用“屈辱的历史”资料收获的过程。比如,学生交流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资料时,可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资料。应注意的是,所交流的资料,不要仅仅局限于“屈辱”这一方面,还应交流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资料。
3、总结方法
整理资料,包括筛选资料和处理资料两个方面的工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料分类方法,如,主题分类法──每学期有8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相关资料归一类;项目分类法──“勿忘国耻”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
B.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不管是资料袋还是资料积累本,建好目录(包括标题与页码),查找时便可信手拈来,十分方便。
C.培养学生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
D.如果有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电脑上建立自己的资料文件夹和各级子目录。有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辨网络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因为网络资料往往宝藏与垃圾共存,权威网站的资料可信度较高;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借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之中,要教育学生健康 19
上网。
4、鼓励拓展
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要热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习作、口语交际、其它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二、展示台
1、本次“展示台”紧扣单元主题,展示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交流此次展示的形式:如,请老战士讲故事,参观烈士陵园等;还可以结合清明节、纪念抗战胜利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等进行交流展示活动。
2、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