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教版七上第一课走进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课走进信息技术
教学重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应用;始学教育。教学难点:通过始学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预热:播放生活在信息社会.flv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自我介绍:姓名,年龄,爱好等
邀请一两位学生做自我介绍
总结:设计意图:因为是第一节课,教师和学生都不认识,所以有必要通过自我介绍活跃一下气氛,同时也启发学生认识了信息。)
环节二:深入学习,探究新知
1、信息
提出问题:我们怎么称呼现在正在上的课? 学生回答:信息技术课(电脑课)
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下信息与信息技术。刚才大家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自我介绍,了解一些各自的信息。
提出问题:那什么是信息呢?哪些可以被称之为信息
教师展示PPT,呈现多种不同的信息
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分别是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红绿灯、秋天到了、禁止通行、时间、车票 引出信息的概念,翻看课本,选择题巩固
2、信息的特性
(1)阅读以下几段对话,提出问题:说说共同点
学生回答:都需要依托东西才能存在 教师总结:信息的载体依托性的特性
(2)阅读一则小故事,提出问题:信息存在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信息存在价值
教师总结:信息的价值性的特征
(3)观察一张图片,提出问题:这张优惠券还能用吗 学生回答:信息的价值有时间限制 教师总结:信息的时效性的特性
(4)讨论以下问题:我们下载了某个软件,这个软件别人还能用吗 学生回答:信息存在价值
教师总结:信息的共享性的特性(5)总结:信息具有
1、载体依附性
2、价值性
3、时效性
4、共享性
3、信息技术
讲完信息,我们再来谈谈信息技术,那什么又是信息技术? 参看课本P2,对信息进行哪几类操作可以成为信息技术? 学生回答:信息技术概念
(1)以实例如何获得校长手机号码为例,谈谈如何获取信息
(2)观察图片,看看信息存储介质的外形变化,以及存储的性能的发展(3)介绍3种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以及2个信息传递发展的产物(4)玩“卧底”游戏,体会信息表达的重要性(5)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
4、总结
1.信息具有哪些特性?
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 2.信息技术包括哪几方面?
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处理信息
第二篇: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二、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体质特点: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打制——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保存、使用天然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原始群居
第三篇:【教案】五年级上第七单元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九、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恨)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 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②有条件的地区可听取抗日老英雄的报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走这条路可以(),意味着他们可以(),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另一条是通向()。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八、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 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回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课文前引言就是自学的目标,学会自己主动按照提示进行自学。)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
2、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a、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 祝愿
喜悦
自豪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要求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习作(第一、二课时)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板书参考:
读熟原文是基础,抓住感觉是关键;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若想写得不一般,感受真实独特点。口语交际(第三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第四篇:七上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金富东 审稿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陈林 单元分析与提示
一、概述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目的是引导刚刚跨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愉悦地步入文学的殿堂。让学生从各方面感知文学的魅力所在——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都将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因而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四首》、有游记《繁星》、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学画卷,但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七年级的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亲近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充分展示诗歌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要有现实中的物象作载体。《“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了解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古代寓言二则》以短小而精悍的寓言展示文学那丰富的内涵,教育学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教学目标
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3、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懂得写作要有感而发。
4、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感情。学会合作交流。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题为“亲近文学”,是学生跨入中学的第一单元,意在让学生感受、理解、亲近文学,所以读品是关键,教学还是较为“感性”比较合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实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学时安排:
《为你打开一扇门》
2学时 《繁星》
1学时 《冰心诗四首》
2学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学时 《古代寓言二则》
1学时 诵读欣赏
1学时 写作
3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
2学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领会文章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文学的内容及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萌生对文学的兴趣。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3.有感情地朗读《致文学》部分。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确实,门是神奇的东西。我们总是对门后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一旦打开必得一个新的天地。今天,我们将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什么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
2.在无数关闭的大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这扇门的重要性。交流活动
在作者看来打开这扇门会有怎样的收获呢?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请结合自身阅读经历来与大家交流。(学生阅读勾画,小组交流记录,全班交流,相互评价——教师可利用此环节自然地推荐阅读书目。)
四、精读品味
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刻的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结合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对此小节的体会。提示:可从用语、内涵、修辞等方面入手。
(小组进行交流学习,以便相互启发,全班交流相互评价,激发对文学的兴趣。)教师小结
文学——我们或许很久以前就与她相遇,且在不知不觉中与她相携走了很远。以后我们还将与她相伴一生。她的魅力真是无穷,每个人都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愿大家能深深地爱上她,在她的天地里展翅飞翔。作业布置
1.运用文中优美的语句介绍一本你曾经读过的书,让同学们分享你阅读的喜悦。2.把你喜欢的语段熟读成诵。
3.制定一下你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并能提醒自己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2.朗读品味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3.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把自己在阅读中喜欢的语句尝试批注。
3.想想自己有没有看星的经历,把你的经历与感受描述一下。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星的经历呢?看来,星星、星空是倍受我们青睐。那,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看星的呢?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繁星》,看看作者巴金遥望星空有怎样的感受。二、一读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看星感受(文中语句)
第一次看星
第二次看星
第三次看星
写作顺序
概括主要内容三、二读探旨
1.作者三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感受的语句分析说明。2.朗读作者看星感受的语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四、三读品味
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一些生动的修辞。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感受一下,找出修辞之句并加以赏析。(提示:比喻、拟人、排比等)五、四读延伸
根据本堂课所学,结合自身看星的经历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味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同时请同学们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下面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
六、作业布置
1.仿照本文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叙写自己的看星经历,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感。2.阅读二十二课《七颗钻石》,结合自身对星座的了解,展开想象写一个关于星座的故事,故事要有明确的中心。(以上作业两选一)《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的哲理。2.学习诗中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真情,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体味人间真情,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课前准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的大意,力争熟读成诵。2.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谈谈自己的体会。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学时 教学重点:
品味人间真情,感受伟大母爱,懂得感恩。教学过程:
一、学习《母亲》 1.导入
各位同学几岁了?对啊,不知不觉大家都十四五岁了,在你成长的这段经历中谁最重要?妈妈!生活中,你发现妈妈的哪些举动体现着母爱呢?请大家静想一下。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它平凡而伟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抒就的《母亲》,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2.诵读品味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读后,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解读这五行诗,以此来谈谈作者对母亲表达的情感。(注意:“心中的风雨”的理解,与“躲”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结合自身经历来解读的关键。)
二、学习《纸船——寄母亲》 1.导入 《母亲》流露出了对母亲的无限依恋,那《纸船——寄母亲》又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纸船——寄母亲》。2.诵读品味
朗读《纸船——寄母亲》,你能从诗中发现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吗?联系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再次朗读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3.探讨朗读
根据作者与母亲身处情况及作者表达的情感,请你说说怎样朗读这首诗。
三、朗读比较
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关于母亲的诗歌,想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之处?
四、拓展延伸
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永恒的,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请你搜索一下平日母亲对你的关爱,尝试完成下面的仿写。母爱是一味良药,能抚平儿女心灵的创伤。母爱是
。母爱是站在村头的一个等待的身影。母爱是。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母亲》《纸船——寄母亲》这两首诗。2.《纸船——寄母亲》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你想借助什么样的具体形象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请尝试写一首小诗。3.预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第二学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功的花》 1.导入
讲述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说说你面对这样的人生有怎样的感受?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次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议员三度落选
教师讲述:人生不幸啊,多坎坷啊!但这个经历无数挫折的人却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现在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花环,却很少有人注意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让我们看看冰心是怎样概括成功的过程的。2.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小组交流朗读方法及处理的理由。
(以第一句为例“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应该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要落在“只”和“现时”上,这样读就能很好地表现人们只惊羡别人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2)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通过这三句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概括出你的感悟。3.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花的成功印证了许多名言,你想到了吗? 4.当堂背诵
二、学习《嫩绿的芽儿》 1.导入
同学们,现在你们在这里学习,为的是将来有所作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你认为人的一生哪个时期比较重要?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嫩绿的芽儿》会告诉我们些什么。2.学习课文
1)作者用哪三个词对芽、花、果进行描绘的?为什么用这三个词呢? “芽儿”的“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
“花儿”的“淡白”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作者是抓住了芽、花、果的色彩特征,进行形象地描绘。2)这三节诗“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示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他们说的话能互换吗?(讨论探究)3.深入探究
读了此诗,你认为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4.当堂背诵
三、作业布置
1.学了《成功的花》后,请你找句名言激励自己更好地走向成功。2.结合《嫩绿的芽儿》中“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人物言行语句的方法,感受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2.能对文中意义含蓄,难以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美好的心灵。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船长的形象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2.搜查一些海难的故事,能向同学们简要介绍。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一个关于海难的故事。2)教师讲述:在灾难发生时,总有一些人露出自私可悲的嘴脸,也总有一些人抒写出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一篇有关海难的文章——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式比较新奇,采取模拟“事故调查组”和“追悼会”的形式展开本课的学习。学习的质量高低取决于“事故调查组”成员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取决于参加“追悼会”成员的诚挚的追念之情。所以,今天务必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只有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事故调查”,才能开好“追悼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对另种方式做好评点准备。)方式一:海事局事故调查组(事故分析报告书)“分析报告书”必须涉及以下内容:
此次海难的客观原因、人为因素、事故损失、责任判定、事故教训。要求:“分析报告书”分析必须有理有据,叙述条理清晰;做出客观公正报告的同时,能很好地做出安全警示,让人们吸取教训。方式二:哈尔威船长追悼会(悼词)
请你以下面的其中一个身份来参加追悼会,宣读悼词。身份选择:获救儿童、“玛丽”号船长、奥克勒福大副、见习水手克莱芒、哈尔威船长故乡的镇长。
悼词要求:内容重点倾向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要结合文章内容);情 感真挚自然,要符合身份;能激起人们对哈尔威船长无限的崇敬之情。活动经过:确定学习方式,自读课文,根据学习方式边读边做好阅读批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事故分析报告书”或“悼词”——全班交流(先听事故报告再开追悼会),做好互评交流工作——教师小结(对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的肯定;海难原因的总结;哈尔威船长形象的总结)
三、拓展迁移
请你以文章中目睹海难全过程的一个人物或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 么?
四、作业布置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要求: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能有 一定自己的理解。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2.能说出两则寓言蕴含其中的寓意。
3.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文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重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读通文章,了解寓意。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根据自身理解把文章读通顺,停顿合理。
3.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则读后感,字数150左右。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郑人买履》 1.讲一讲
大家以前学过哪些寓言?哪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较为深刻?(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 概括一下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及魅力,激发学生对短小而蕴含丰富的寓言的 喜爱。)2.读一读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把古文读得好。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朗读停顿合 理,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3.译一译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译文(对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如不 能达成一致意见,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
全班交流,示疑解疑(学生发表各自见解,教师点拨总结。)。
在交流完译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寓言(要抓住关键情节)。4.析一析
郑人是个怎样的人?你能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悟一悟
生活中,你还听到过、看见过这样的事情吗?或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请你讲一 讲,说说你的感受。
二、学习《刻舟求剑》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刻舟求剑》,参照学习《郑人买履》的“读 一读”“译一译”“析一析”“悟一悟”四步学习法进行(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相 互评价,注意适时点拨总结)。
三、作业布置
1.背诵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2.能用自己的语言向人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再讲两则成语故事,每则故事后要写下自己的感悟。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2.对诗中的精妙之句能说出自己的赏析。
3.通过对古代名家诗作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古诗文的情感。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中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诗中的精妙之句能有自己的赏析。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会背古诗吗?来背背看!(小小赛诗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国是诗的国度。可以说,古典诗词是 东方文化光彩夺目的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诗词。
二、学品诗词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进行重点学习。学习要求:
1.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描述一下诗的意境,或者交流一下诗的内容。2.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交流你的读诗所得。3.交流诗中你最欣赏的诗句(你对这句诗的赏析)。
4.朗读其它三首,对其它三首有自己的理解,能对其他同学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 法。
三、背诵诗词
在诵读赏析的基础上,看谁背得快。
四、作业布置
1.流利背诵这四首诗词。
2.把后面诵读欣赏中的古诗词熟读成诵。综合实践活动 文学——我的挚友
一、活动背景
文学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品味。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敬重;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壮丽;书会让你知道怎样去体验人生、品味生活;书会让你知道你未曾发现的精彩和神奇;书会让你知道„„这是一种诱人的享受!
二、活动目的
在文学的田地里,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体验、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学味道。能在活动中品尝文学的滋味,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可以列出一个曾看过的书目,想想自己读书的感受怎样,想想哪本书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最有感触,让你爱不释手,让你„„可写一篇读书体验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想好怎样推荐给别人。
四、活动过程 1.“比”读书
a.比比大家谁的见识广(你读过多少书)b.抢答文学常识(答对者发奖品)
c.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提及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 2.“谈”读书
a.想想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欢、或你自己最有感触„„,跟大家交流一下。b.谈谈你下一阵子打算去读哪一类书或哪一本书,说说为什么(同时交流一下查阅的方法)。3.“品”读书
品品读书给你带来的感受,或感觉,或某种情感。4.“写”读书
向大家介绍或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写写读书的趣事或乐趣(与同学交流)。
*以上这些活动细节展开的同时,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好地使自己养成科学的良好的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圈点勾画评)。
*与此同时,班团委负责其中的各项活动(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谁最了解文学——文学常识比赛等等。老师给予他们帮助。)
五、活动成果
1.以“我与书”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2.四人小组出一份手抄报(主题:“我的挚友——文学”)。
3.我喜欢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欢的中国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4.写写“读书的味道”(读书心得体会)。
六、活动总结 学生谈活动的收获。
第五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第 七 单 元
支晓清
单元教材分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之师后事不忘,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百年噩梦。选文具有匠心,针对小学生年段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教学本组教材,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理解28个重要词语的意思;能背诵有关段落,知道课文叙述顺序;了解圆明园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抗日战争、1945台湾光复、1997香港回归等历史知识。
【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四篇课文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单元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能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
单元教学难点:
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件,《圆明园》电影视频。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 2
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初步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教学准备:收集资料,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这些东西美吗?哪里有?生介绍,教师补充: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及它辉煌的历史。出示课题,揭示课题: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自学字词:读准生字新词,你还学懂哪些词,介绍给同学,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你从课文中了解到圆明园的哪些美丽?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读生字词,可采取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4.交流体会:圆明园的美丽,不作全面要求,师小结。
三、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
1.你了解到圆明园如此的美,那它具有怎样的价值? 2.学习课文第一段:
你从哪些词了解它的价值呢?用○圈出来。交流,让学生说说所找的词理由。
A:理解“不可估量”的意思和作用B:关联词的作用:„„是„„也是„„ 3.师小结,生齐读课文。
4.照样子写句:
……是……也是…… 5.知道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预习课文二三段。
五、作业 1.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2.完成生字抄写本,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重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1.自由读课文二三段:
找一找课文哪一句话写出了圆明园的美不胜收?用“┈┈┈”划出来,你是如何理解的。2.相互交流。出示句子理解: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天南地北——圆明园的大┈┈┈ 中外风景名胜 ┈┈┈ 饱览 ┈┈┈ 幻想的境界┈┈┈ 流连┈┈┈
教师随机引导,不作统一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怎样的美?圆明园有哪些景观呢? 填空: __________的__________ 5.交流 教师随机插入一些地地方的照片,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6.朗读指导 优美的描写:看到这些优美的景物,你想到什么?课文又是如何把它写下来的?
7.课文用哪些词把这些美的景物连在一起的?找关联词,理解它的用法和好处。
8.师小结。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交流讨论结果 A.圆明园还美在哪儿?
引导学生领会圆明园的布局美。
(看一看圆明园布局的平面图是怎样的,然后想一想,从圆明园布局,你想到什么
B.通过想象,描述圆明园的美景,以体会它的辉煌。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C.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二.圆明园仅仅是景色美吗?学习课文第四段?
1.结合第二、三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可先引导学生找出书中评价圆明园的这句话,然后在理解“瑰宝”“精华”的意思后,让学生简单概括。)
A.通过了解圆明园的文化,以体会它的辉煌。结合第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回答:a.东西多;b.物品珍贵;c.年代久远。
B.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可自由发言,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三.学习句子,练写: „„不仅„„还有„„ „„有如„„仿佛„„ 四.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完成作业。
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重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你有什么情感?为什么? 二.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写出了什么情感?
1.痛心,愤怒,惋惜,它是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是侵略者的罪恶
2.哪些词写出侵略者的强盗行为? 3.联系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这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4.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纯粹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大火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
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三自然段的景物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教师: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5.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6.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三.再读第一自然段
① 齐读,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理解“不可估量”)
②联系全文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学生联系板书说。)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六、布置作业
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
补充资料: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
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在皇帝看来,圆明园被毁是他最大的屈辱。为了这“屈辱”,皇帝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发动“复仇”战争,反而却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惨痛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
英法联军以什么借口烧毁圆明园?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野蛮行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奉行‘磕头外交’”与“国际外交惯例与国际法准则”这两种不同文明所导致的行为冲突。在清朝皇帝看来外国使臣在他面前不磕头有失天朝“天下一统”尊严;在英法国家看来,拘禁、虐杀外交官违反国际法与人类文明的。本来要烧故宫紫禁城,为了给皇帝点颜色看看,才决定烧毁圆明园。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的其间、其后,中国平民也成群结队闯进去,带走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主谋,因他带的路。
教学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龙王庙、任务、大吼、满腔怒火、崎岖、横七竖
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居高临下、粉身碎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教学重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初步体会课文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感情。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 8
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
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出示预习要求,默读课文,联系课前,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自学生字新词。
2.说说五壮士的哪些英雄事迹让你感动?
三、自学课文
1.指名读自学要求。
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4.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5.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交流,说说他们的什么让你感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五壮士是怎样阻击敌人的?每位战士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看出来? 3.交流,是板书
4.他们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你要向英雄说些什么?交流 5.齐读课文。
五、作业:朗读课文,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教学重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五壮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
二、深入学习课文
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1.自读课文,找一找,四人小组交流 2.壮士们怎样英勇地阻击敌人的? 三.读议课文第二自然段:
每位战士在阻击敌人时,表现了他们什么特点?用“▲▲”点出这些词。3.交流,小结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读议课文第三自然段:
1.面对死死咬住的敌人,五壮士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从中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为什么?
(把敌人引上绝路,表现了五壮士的勇敢和壮烈。)
(1)讨论回答: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五壮士在峰顶是如何打击侵略者的? 用石头砸,把最后的弹药也用来消灭敌人,更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哪些词句写出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交流,小结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写话:针对五壮士英雄行为,你有什么对他们说的? 六.作业。大课堂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五壮士仇视侵略者、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2.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一组词,且用这组词说说五壮士。二.朗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五壮士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2)讨论回答:说说“屹立“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2.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准备:收集资料、PPT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3、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2、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4、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2.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3.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交流收集的资料及有关台湾问题的课外知识 2.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教学反思: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示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平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掌握“词语盘点”中读写词语,认识读记词语。
4、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教学难点: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教学准备:
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通过习作教学反思: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准备: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二、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三、读悟写作方法
1、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四、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五、评议修改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六、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七、誊抄作文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班级演讲比赛,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
2.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整理准备演讲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二、提出要求
1、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2、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三、自主准备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2、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四、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 17
表参加班组比赛。
五、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七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掌握“词语盘点”中读写词语,认识读记词语。
教学重、难点: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教学准备:通过工具书自学“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看拼音写词语,学生拼读 同桌互查
听写“读读写写”,互相批改
二、日积月累
1、认识成语
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组教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充满激励性。这些成语,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等;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等;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等。
2、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对不理解的成语,可让学生自主查查成语词典。
4、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
5、还可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6、选几个说句子: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7、听写成语
第五课时 交流平台、展示台
教学目标: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明确任务
本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二是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重点是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
2、回顾学习
交流搜集、整理、运用“屈辱的历史”资料收获的过程。比如,学生交流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资料时,可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资料。应注意的是,所交流的资料,不要仅仅局限于“屈辱”这一方面,还应交流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资料。
3、总结方法
整理资料,包括筛选资料和处理资料两个方面的工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料分类方法,如,主题分类法──每学期有8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相关资料归一类;项目分类法──“勿忘国耻”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
B.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不管是资料袋还是资料积累本,建好目录(包括标题与页码),查找时便可信手拈来,十分方便。
C.培养学生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
D.如果有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电脑上建立自己的资料文件夹和各级子目录。有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辨网络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因为网络资料往往宝藏与垃圾共存,权威网站的资料可信度较高;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借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之中,要教育学生健康 19
上网。
4、鼓励拓展
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要热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习作、口语交际、其它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二、展示台
1、本次“展示台”紧扣单元主题,展示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交流此次展示的形式:如,请老战士讲故事,参观烈士陵园等;还可以结合清明节、纪念抗战胜利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等进行交流展示活动。
2、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