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元教案:1.1.1《体味文化》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四、【相关知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历史课本中历朝历代的文化发展。(3)政治生活中关于综合国力竞争的相关知识。
(4)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入体会知识经济、文化经济现象。
五、【方法点津】: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文导语】: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体味文化
一、【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足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_二r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_丰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练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
第二篇:文化1.1.1《体味文化》导学案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导学案NO.005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编写: 顾娟娟 2017-9-30
一、【学习目标】 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
二、【学习重点】 文化的社会作用
三、【学习过程】
活动一:研读课本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P4和P9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将相关答案在课本相应位置划出来,并在空白处写出关键词。1.如何理解文化“万花筒”?
2.文化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4.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它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有关吗?精神产品需要物质载体吗?
5.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
活动二: 深入情境 合作探究
一、“看”文化、“说”文化 你最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你的家乡有哪些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二、“问”、“析”文化
文化是什么?请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化的概念。
1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导学案NO.005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是: 1)西双版纳植物王国
2)黄山自然风光
3)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 9)军队
10)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11)参加学校运动会
12)参加演讲会
13)某国议员竞选
三、“辨”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四、“议”文化
我们的生活能否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国家有哪些深远意义?
活动三 训练反馈 归纳提升
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号前。)
1、“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和凯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2、人们从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中,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说明了 A、人们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无关 B、参加文化生活一定会陶冶人的情操 C、精神产品是一种纯虚构的东西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第三篇:1.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2015年)
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现象、事物、活动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文化作用的探讨,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活中和本地区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学习目标】
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 1.1-2 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学过程】
导入: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生活内容是属于文化方面的?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玩手机、看书、过节等。教师:我发现回到家你们最渴望和必做的事情就是上网,这也说明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无处不在,比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城市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也在生活中享用文化。
那么文化是不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才产生的现象?古代社会如原始社会有没有文化现象?
板书: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教师: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兴起了旅游热,不少人都希望到处去走走看看。有人却说:有什么好看的,哪都一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对吗?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我们能不能从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呢?
其实说清楚文化是什么很难,连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都说:“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所以对文化的内含,我们在此也仅是作一粗略的把握。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含义: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组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名词解释:【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语言学、绘画(考考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1)周末逛街购物(经济)(2)参加学校运动会(3)在朋友圈转发文章(4)开平雕楼群
(5)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政治)(6)广西三江县某河里的石头(7)广西奇石馆中展出的石头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2)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举例:爱因斯坦小时候被老师断定不适合学物理,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小学语文常不及格,现在已写了131本书)
(3)人们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城市、农村的大拆大建对文化的破坏触目惊心而不自知)西装革履的男青年与稚气未脱的小学生谁更有文化? 区别:
• 文化(culture):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 文明(civilization):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的结果。联系: 广义的文化?
•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
2、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举例:1850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共产党宣言》引发了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陈独秀等共产主义者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启迪了当时一大批的青年,使他们觉悟起来去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思考: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观点是否正确?(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个人、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A、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
B、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小结:(让学生回顾)
【形成性练习】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2、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3、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A)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B)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 D.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四篇: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的内涵。
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导入新课:
今年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
文化“万花筒”
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学生: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仅如此,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如见面相互间的称谓,我们这里见面常称呼“大哥”“大姐”,江西人见了面相互称“老表”“”表哥“表妹”。
文化是什么
内涵
过渡:我们参加过各种文化活动,看到了很多文化现象,到底文化是什么?我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下面这个题。
下列属于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的有:
A人们在超市购买水果(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B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C参加学校运动会(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D相对论、生物进化论
学生:A属于文化活动,B属于经济活动,C属于政治活动,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大领域。我们由此可以得出文化的内涵。我们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2)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参加运动会)和精神产品(相对论)。(3)其中的几个概念《生活与哲学》会学到。
是一种社会现象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选择题: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A蒙山天然氧吧(沂水地下大峡谷的钟乳石奇观)
B蒙山寿星悬崖石刻
C天上的月亮
D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B属于文化现象,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老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老师:阅读课文7页图片,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问题:谁更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学生:学生更有文化。“文化”指人的文化素养。
老师:我们会说这个男青年真没“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没素质、没修养、没道德、没品味。
那这个男青年是不是就没救了?不是。他一抽烟,售票员说了一句话,他马上就不抽了。售票员说,抽烟的那位帅哥,请把烟熄掉好不好啊?我们车上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位孕妇呢。他立马就把烟熄掉了。
也就是说,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经过售票员的一番教育,男青年的素养就提高了。
老师: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实质是精神活动
下面大家思考一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粹”精神活动和“纯粹”精神产品?打个简单的比方,读书能不能离开书,写字能不能离开书写工具?
学生:不能。
老师:也就是说,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专家点评: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理论界对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据说有300多个定义,但大体可以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面。
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历史课中的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小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它属于中文化。
文化的力量
过渡: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以具体事例为背景,讨论两组问题。
讨论一:结合课本第八页的探究活动,讨论:《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讨论二:结合法轮功邪教的种种罪行,讨论:法轮功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XX年春节,法轮功成员天安门自焚事件。19岁的音乐学院学生陈果,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一位美丽纯洁的少女,却为了法轮功而全身烧伤达80%,面部更是深度烧伤,花容尽毁。)
讨论三:以校园手机文化为例,讨论:带手机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学生:积极:方便联系,及时沟通;了解信息;听音乐;
消极:玩游戏,影响学习和睡眠;手机作弊;引发聚众斗殴;
老师:文化会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学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的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学生:法轮功歪理邪说蛊惑人心,骗取钱财,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甚至残害生命,聚众闹事,扰乱治安,危害社会。
学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老师: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
第五篇:《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好本单元,你就会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感受文化,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利用文化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力量;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主要内容】
本单元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统阐述了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内容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导语: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可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文化怎样影响人的成长?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将会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四、【相关知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历史课本中历朝历代的文化发展。
(3)政治生活中关于综合国力竞争的相关知识。
(4)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入体会知识经济、文化经济现象。
五、【方法点津】: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文导语】: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体味文化
一、【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足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_二r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_丰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练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