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示范教案(体味文化_第一课时)
模块纵览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文化生活》模块,作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3的教学内容。
本模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抑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模块由前言(致同学们)和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组成,分别介绍了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和方法,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生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等内容;每个单元还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课题,作为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相关单元内容的系统化和进一步深化,是单元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材的整体结构
第一单元 是什么:把握文化的一般意义 第二单元 为什么: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第三单元 怎么看:把握的文化核心价值 第四单元 怎么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教材的基本结构如下:
鉴于《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新增设的模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虽然关系十分紧密,但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过文化现象;《文化生活》具有综合性特点,教材内容涵盖面广,而我们现在的高中教师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储备,因此无论于教于学,研究教法和学法都是十分需要注意的问题。
就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把握思想性。《文化生活》不是一门纯粹的文化知识课程,而是一门思想政治课。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训练。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突出思想性。
第二,关注现实性。《文化生活》知识的构建、内在的逻辑、活动的设计都有很强的现实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现实关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现实案例中展示观点,在实际的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文化现象的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文化生活的探究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第三,倡导主体性。只有学生主动的充分参与,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才能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第四,强调活动性。本模块的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许多探究活动并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因此,只有在对现实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上,学生才能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从针对性、启发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等方面开启思路,不断创造和累积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不仅可以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等进行直观教学,更应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利用网络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和资料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就学生而言,学习本门课程,需要更多地关注历史的和现实中的各种文化现象,重视文化活动的参与,在把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能有意识地对有关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进行思考,特别提倡合作与探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有
效地提高理解、认同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单元概述
一、本单元的地位
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积极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学会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点,在《文化生活》中起着探究引导作用,后面三个单元的知识都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并深入的,因此本单元在本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共设两课,即“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用,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相关教学内容。
三、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内容的相关要求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关系,才能更好地关注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活,提高学习这门课的自觉性。二是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学生懂得了这一道理,知道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才能自觉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本单元的难点也有两个:一是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其原因是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中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增加了理解本模块所要讲的“文化”概念的难度;二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难,不在其记忆上,而在于对这两个特点的理解,在实际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学生容易把这两个特点混淆。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由引言、两课共四个框题和一个综合探究课题组成。教学中可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浏览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知识结构。新课教学可由案例引入,结合教材和教师自己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阅读和合作探究,形成对本单元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综合探究进行分析,以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安排,建议安排5课时进行教学,原则上四个框题和综合探究各1课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附:单元知识结构: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框教学内容。第一框“体味文化”,包括“文化‘万花筒’”“文化是什么”和“文化的力量”三目。第一目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表明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二是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表明文化现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该目以活动导入。教材选择了《大河之舞》《长征组歌》《天鹅湖》等几组镜头并设置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旨在拉近学生与文化生活之间的距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归类,帮助其感悟“文化”的含义,以便与下一目相衔接。
接着,教材从纵横两个维度指出: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加以拓展,引导学生回味校内外的各种文化生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每个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对我们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后面讲“文化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等内容作铺垫。
关于文化现象的特殊性,教材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帮助学生感悟这一道理。教学中要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并使教学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目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是本课的难点,要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讨论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着重指出,我们所要学习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在讲清楚文化概念之后,教材接着从三个方面加以展开:
一是说明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二是说明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三是说明人们的文化
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对文化概念的一种展开。
第三目主要从精神力量角度说明文化对个人成长和一个民族、国家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这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维度。具体说来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二是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和民族、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三是文化的力量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包括三目,即“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和“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第一目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教材通过活动导入,通过探究活动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可以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但是这种区分具有相对性。在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明确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辩证性。一方面,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并且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和人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哲学与生活》安排在必修4,学生缺乏必要的辩证思维基础,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事例讲清、讲透,这对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以后的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来说是一个必要的理论前提。
第二目是第一目的深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现今时代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即三者相互交融。关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材从两个方面作了说明:一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明人才、教育、科技越来越重要;二是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丰富,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于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教材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作了阐述。并由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而自然过渡到第三目。第三目具体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二是我国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教材还要具体展开。在这里,教师主要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有所了解。这里也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讨论,体会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意义。
总之,本框的第一目从一般角度讲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二目突出新的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第三目论述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三者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关系。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教学难点
文化的概念。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3.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2.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体味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情景导入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都有机会欣赏到越来越多的各种艺术表演。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镜头。(课件展示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
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化“万花筒”,体味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板书课题: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时 体味文化 话题导入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有人说,文化是阅历、是学历。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一、文化“万花筒” 推进新课 问题情景1(课件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问题探究1
1.从空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 2.从时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学,对比分析研究这几幅图片的特点并作初步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这样分析:从空间上看,有中国的和外国的、有室内的和室外的;从时间上看,有古代的和现代的)
师:通过讨论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生齐声说)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环顾我们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
板书: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师:通过分析对比,同学们还能从这几幅图片中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在短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文化艺术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文化生活各具特色。(此点如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教师要适当引导、启发)
板书:文化生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过渡)师:我们刚才欣赏了那么多的文化艺术图片,也谈论了不少关于文化生活方面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
板书:
二、文化是什么 问题情景2
(课件展示关于文化概念的论述)◎观点一:文化就是文明
◎观点二:文化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观点三:文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观点四:文化是指人的品德、涵养 问题探究2
你赞同哪种观点?你认为什么是文化呢?(学生发言讨论)
生1:最通常是“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生2:指某种较突出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3:我通过查阅网络资源,发现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周易》,意思是:圣人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生4:目前学术中常用的“文化”一词的含义,一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
(学生的回答往往层次不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解析)师:同学们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下面我把同学们的理解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一下: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板书: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知识补充拓展】
什么是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师: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第二,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现象。
板书: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问题情景3 课件展示:“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学生结合教材第7页两组镜头分析)问题探究3
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讨论)
生1:稚气未脱的学生有文化,他懂礼貌,乐于助人,品德好。
生2:这位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应该受到谴责,他太没礼貌、没修养了。生3:文化也是指人们的一种修养。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文化还有另一层意思: 板书: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师: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过渡)师:人们常说,精神不是万能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说明精神现象不能独立存在,它总要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正确。精神离不开物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板书: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现象,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的“专家点评”后进一步指出)要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这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这种狭义的“文化”。
问题情景4
(课件展示画面)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
◎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问题探究4
你能描述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班级的文化现象和自己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感受吗?(提问的目的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体会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并过渡到第三目:文化的力量)
(学生交流回答)
生1:我的家乡有一座陆公祠。相传南宋丞相陆秀夫坚持抗元,以身殉国。他的高尚气节为人们所敬佩,为了纪念他,后人修建了这座祠。
生2:我们学校有几座雕塑,体现了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
生3:我多次参加我们班级的板报布置,每当我班板报被团委和学生会表扬时,我就有一种成就感。
生4:我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和戏剧社,从那里获得了不少课堂学不到的东西,我感到现在我的精神生活比以前充实多了。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见,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并且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不仅可以通过教师课堂的讲授来传播文化,还可以利用更加丰富的文化形式来传播文化,如教师的仪表着装、学校的海报栏、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板书:
三、文化的力量
教材插图“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并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说一说《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师:可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能产生深远的影响。问题情景5
(课件展示材料)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问题探究5
你能说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吗?
生1:为了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合格的“四有”公民。生2: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还存在不少不健康的思想和不文明的行为。比如,有人热衷于看网络小说、玩网络游戏,而置正常的学习于不顾;有人爱看黄色小说、黄色录像,心灵受到污染;有人模仿一些暴力镜头,经常打架斗殴,扰乱正常校园秩序„„
师:同学们说得好。铁的事实告诉我们,《意见》的颁布实施,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同时说明文化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知道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力量,积极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含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 ④参加文学社 ⑤浏览网站 ⑥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属于经济现象,⑥属于政治现象,故选C项。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
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据此,应选C项。
3.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成长,成为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
4.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基础。市民素质的形成()A.离不开社会实践
B.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 C.也可以是天生的 D.家庭教育最重要 答案:A 解析:C项说法错误,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B、D 两项说法都具有片面性。
二、问答题 5.文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词汇。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将帮助我们比较系统地了解和认识文化。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1)《文化生活》中讲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
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解析:本题由两个设问构成。第(1)问既要抓住文化概念的本质内涵,指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又要结合背景材料解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是什么。第(2)问则应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方面作出回答。
第二篇:体味文化教案1
第一框体味文化
主备人:马荣燕编制时间:2011年8月30
【新课标的要求】
(一)识记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第一框体味文化(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在假期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今天,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 网络文化,这又证明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文化生活一样吗?比如在都市、乡镇、偏远的村落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结合教材P8页总结。
过渡: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师: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猪跳舞?疯狂的石头?猴子创造文字?(学生气氛活跃起来,归纳出);
(2)区别与经济、政治现象,作为社会现象区别与自然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
练一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九寨沟的自然风光、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结合定义分析的第一点,得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请同学们看课本P7两幅图,思考:文化在这里体现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相对于那位西装革履的青年来说显得更有文化。因此,这里的文化体现为一种文化素养,那这种文化素养是不是和我们与生俱来?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啦,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本质:是精神现象。(注意是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政治现象)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三、文化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双重性)
【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文化。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堂巩固】
文A理A非常学案当堂检测1-6
文B理B非常学案当堂检测1-5
第三篇:2017高中政治 体味文化教案1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新课标的要求】
(一)识记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在假期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今天,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 网络文化,这又证明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文化生活一样吗?比如在都市、乡镇、偏远的村落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结合教材P8页总结。
过渡: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师: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猪跳舞?疯狂的石头?猴子创造文字?(学生气氛活跃起来,归纳出);(2)区别与经济、政治现象,作为社会现象区别与自然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
练一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九寨沟的自然风光、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结合定义分析的第一点,得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请同学们看课本P7两幅图,思考:文化在这里体现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相对于那位西装革履的青年来说显得更有文化。因此,这里的文化体现为一种文化素养,那这种文化素养是不是和我们与生俱来?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啦,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本质:是精神现象。(注意是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政治现象)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三、文化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双重性)【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文化。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文化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2、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方法】
1、情景分析法
2、讨论法 【学生分析】
学生看书能够大体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但理解的不深刻,特别不明白文化的“反作用”,不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学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但不能联系实际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课堂探究:第9页
问题: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学生:经济活动4,政治活动1、5、7,文化活动2、6。
老师: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他们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老师:相互影响表现在:(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材料:北京奥运会给我们送来了巨大的经济蛋糕,被称为奥运经济。奥运会带来的收入包括门票收入、转播权收入、赞助商活动、广告、旅游收入、投资等。2004—2008年间,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加1055亿元。
问题:奥运会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属于什么活动?奥运经济说明了什么?
学生:属于文化活动。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老师: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专家点评 问题: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是否经济发展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好了呢? 学生:不是。
老师:例如,在新中国最贫困的时代,中国出现了雷锋、王进喜;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出现了法轮功、马加爵、艳照门、上网成瘾的少年。
所以,文化的发展并非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是进程中
过渡:有时我们很容易判断某种现象属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还是文化活动,但有时我们又难以判断。讨论:中国举办奥运会属于什么活动?
学生:奥运会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属于文化活动。老师:奥运会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吗?
学生:举办奥运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奥运经济,所以奥运会属于经济活动。
学生:政府为举办奥运会做了大量工作,从申奥成功到开幕式,从场馆建设到安保工作,都离不开政府。政府提出“平安奥运”的口号。所以奥运会又属于政治活动。老师: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老师: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3)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小词典:
文化产业,指生产文化产品的产业。如课本中提到的图书出版、影视音像、广播电视、卡通动漫、工艺美术等。
文化生产力,指文化产业创造的生产力。具体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讨论:能否举个例子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老师:电脑芯片是一种高科技,属于文化。但是电脑芯片的发明、应用、改进,促进了电脑行业的发展。学生:电影,图书,流行歌曲,书法绘画,企业文化,教育。。。NBA成就姚明亿万身价。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1)国内: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2)国际: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就是文化霸权主义。
材料:从2000至2004年中国引进了88部海外电影,其中有70部来自美国。2005年中国引进电影20部,其中16部是美国电影。
问题:你最喜欢的一部美国电影是什么?
学生:《变形金刚》:暴力美学,武力解决问题;展示美军实力,树立美国军人的正面形象;美国人拯救全人类,充当救世主;把战争对手妖魔化,为发动战争寻找理由。
《功夫熊猫》:绿眼珠,父亲是鸭子(唐老鸭),师傅是浣熊(美国产)。《加勒比海盗》:个人主义,民主和平等。
《泰坦尼克号》:美国自由主义爱情观。《云水瑶》 《007》:个人英雄主义
老师:你在看美国电影的时候,是否有以下感受:
1、看美国战争片、动作片,里面是否充斥着暴力场面和血腥场面?看完后是否会增加你的暴力倾向?
2、看美国爱情片,你是否被其中自由式的浪漫爱情深深感动?你是否羡慕、向往?你是否因此变得早熟并且早恋?
3、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你是否向往美国人富裕的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高尚的政治文明?你是否因此对中国现实状况表示不满?是否对中国政府进行否定和怨恨?
4、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你是否向往美国式的自由、民主、道德和教育方式?你是否会鄙视或公开反对我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
老师:美国好莱坞影片中注入了美国人的价值观,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受到美国价值观的影响。这就是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说:“美国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那么文化在综合国力中重要不重要呢?大家听一段材料。材料: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收入已经占到了其外贸总收入的38%,已经取代航空航天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材料:中国的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的3%。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少,进口多,文化贸易一直是逆差。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影视等众多领域的逆差更高得惊人。我们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而中国出口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没有。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竞争力弱。老师: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结语
文化是解读人类的文本,是人类的DNA。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是民族的尊严。【板书】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反映,2、决定
3、反作用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是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 表现
2、文化与政治 表现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地位
2、挑战
3、措施
【作业】
学生自己阅读22页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
备课资料 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却达到80%。
美国利用自己的文化霸权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对那些违逆其政治意志的国家和民族加以妖魔化。
欧洲朝野不断发出抵制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呼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文化霸权保持高度警觉。
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江泽民 文化竞争力的构成,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即是否能够既充分地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又能够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两相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强劲的人文魅力机制。二是经济参与文化的规模和高科技支持文化的力度。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以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上的优势,已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文化与科技、市场相结合的优势。三是文化生产、管理、运营的体制和策略,通过完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四是充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和国际视野,深晓国际行情和规则,并能加以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运用。
在热闹背后是否藏有忧虑?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然而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我们仅仅缺少的是自主品牌吗?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商品文化。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是民族的尊严
西方的和平演变和美国中情局的《十条诫令》
在中央情报局极其机密的“行事手册”中,关于对付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中美严重对立的1951年,以后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不断修改,至今共成十项,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
◆ 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 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 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1998年,2004年,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先后推出了动画大片《花木兰》Ⅰ、Ⅱ,中国的文化资源经国际传媒按照它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化为美国的文化产品,有价返销中国。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然而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我们仅仅缺少的是自主品牌吗?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商品文化。
问题:结合课本12页、23页、24页材料,思考,为了改变中国文化产业进出口逆差的现状,中国具体应该做什么? 学生:发展航空航天事业;鼓励创新,多出优秀的图书和影视作品;奥运会、世博会;文化走出去战略。材料:美国利用其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已经在世界文化市场建立起文化霸权地位。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材料一 中国举办奥运会所具备的条件有: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从未举办过奥运会。
2.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北京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近十年来经济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3.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中,北京是刑事犯罪率、交通死亡率、火灾发生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问题:奥运会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属于什么活动?中国具备了举办奥运会的经济、政治条件,所以申奥成功,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奥运会属于文化活动。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第四篇: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的内涵。
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导入新课:
今年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
文化“万花筒”
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学生: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仅如此,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如见面相互间的称谓,我们这里见面常称呼“大哥”“大姐”,江西人见了面相互称“老表”“”表哥“表妹”。
文化是什么
内涵
过渡:我们参加过各种文化活动,看到了很多文化现象,到底文化是什么?我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下面这个题。
下列属于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的有:
A人们在超市购买水果(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B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C参加学校运动会(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D相对论、生物进化论
学生:A属于文化活动,B属于经济活动,C属于政治活动,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大领域。我们由此可以得出文化的内涵。我们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2)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参加运动会)和精神产品(相对论)。(3)其中的几个概念《生活与哲学》会学到。
是一种社会现象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选择题: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A蒙山天然氧吧(沂水地下大峡谷的钟乳石奇观)
B蒙山寿星悬崖石刻
C天上的月亮
D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B属于文化现象,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老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老师:阅读课文7页图片,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问题:谁更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学生:学生更有文化。“文化”指人的文化素养。
老师:我们会说这个男青年真没“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没素质、没修养、没道德、没品味。
那这个男青年是不是就没救了?不是。他一抽烟,售票员说了一句话,他马上就不抽了。售票员说,抽烟的那位帅哥,请把烟熄掉好不好啊?我们车上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位孕妇呢。他立马就把烟熄掉了。
也就是说,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经过售票员的一番教育,男青年的素养就提高了。
老师: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实质是精神活动
下面大家思考一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粹”精神活动和“纯粹”精神产品?打个简单的比方,读书能不能离开书,写字能不能离开书写工具?
学生:不能。
老师:也就是说,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专家点评: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理论界对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据说有300多个定义,但大体可以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面。
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历史课中的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小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它属于中文化。
文化的力量
过渡: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以具体事例为背景,讨论两组问题。
讨论一:结合课本第八页的探究活动,讨论:《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讨论二:结合法轮功邪教的种种罪行,讨论:法轮功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XX年春节,法轮功成员天安门自焚事件。19岁的音乐学院学生陈果,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一位美丽纯洁的少女,却为了法轮功而全身烧伤达80%,面部更是深度烧伤,花容尽毁。)
讨论三:以校园手机文化为例,讨论:带手机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学生:积极:方便联系,及时沟通;了解信息;听音乐;
消极:玩游戏,影响学习和睡眠;手机作弊;引发聚众斗殴;
老师:文化会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学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的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学生:法轮功歪理邪说蛊惑人心,骗取钱财,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甚至残害生命,聚众闹事,扰乱治安,危害社会。
学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老师: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
第五篇:《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好本单元,你就会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感受文化,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利用文化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力量;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主要内容】
本单元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统阐述了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内容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导语: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可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文化怎样影响人的成长?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将会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四、【相关知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历史课本中历朝历代的文化发展。
(3)政治生活中关于综合国力竞争的相关知识。
(4)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入体会知识经济、文化经济现象。
五、【方法点津】: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文导语】: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体味文化
一、【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足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_二r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_丰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练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