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体味文化
1.1 体 味 文 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③文化是自然界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右下图)。如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与马有关的字就造了许多,如驳(马的颜色不纯)、冯(疾行中的马)等。这一现象说明()
A.文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D.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3.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一词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自“人猿相揖别”之后,出现了“只几个石头磨过”到“铜铁炉中翻火焰”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精神产品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D.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文化的生产
4.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2012年红色旅游再受游客热捧,韶山、井冈山、延安三个示范基地新年后迎来了更多的游人,日均人流量均比过去增加20%以上。参观者很受教育,更加坚定了对党的热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材料表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红色旅游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2011年11月3日,2011中国(江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节在开平市区城南广场拉开帷幕。据了解,在旅游节期间,游客除了品尝特色美食外,更可以看到全新打造的夜色赤坎,也可以到当地的大沙镇品味当地特色茶文化。这主要告诉我们()
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大脑B.人们的文化素养是生来就有的 C.精神产品要通过物质载体来体现D.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7.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
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D.只要参与文化活动就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8.首届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于2011年12月中旬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它由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荟萃、中外著名体育俱乐部文化精髓展示、高端国际体育文化与经济论坛、国内外体育集藏精品展示交流、体育明星签名互动、品牌体育赛事文化沙龙、体育美术影视艺术博览等内容构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体育文化博览会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体育文化博览会是由人创造并为人所享有的 ③体育文化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④体育文化博览会就是文化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10.看了2010年11月12日晚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后,一位网友在微博中写道:“这是一台气势恢弘的史诗般的杰作,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这表明()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C.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D.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11. 20世纪末,四川全兴集团宣称,在对成都锦江水井街的酿酒车间实施环保改造时,发现了历经元明清600年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于是他们追溯历史,把文化掺在酒里卖,抓住多次文化事件树立水井坊品牌形象,仅仅用了7年便取得了骄人的营销业绩。这表明()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深刻影响社会发展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1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说明文化()①是一种物质力量 ②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④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1年9月10日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了热情似火的开幕盛典。操着不同的民族语言,穿戴着各异的民族服饰,但都拥有对民族体育的挚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兄弟姐妹齐聚美丽的贵阳参加全国性运动会。58年来,民族运动会既为我国少数民族提供了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也为各族同胞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这不仅是民族体育的节日,也是民族情感的融合,民族文化的展示,民族和谐的庆典!
结合材料,请问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是文化现象吗?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14.近年来,各地纷纷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节。例如,深圳于2011年10月22日至23日举行了第二届孔子文化节。本届活动呈现诸多亮点:文化节携手文学艺术名人,推出名人书画作品展,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审美化、具体化,文化活动更丰富,整体联动性更强;本届活动的主题、表现手段、演创队伍等均来自深圳,祭孔大典上的《祭孔子文》的撰稿、书写更是立足深圳,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深圳特色更加突出。据悉,10月23日晚慈善晚会拍卖所得善款将作为“孔子文化节”活动基金,用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复兴。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各地举办文化节的原因及积极意义。
第1课时 体味文化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能力。其中③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①②④都属于对文化基本内涵的正确理解,故选C。
2.B 文字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也就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选B。A项表述错误,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C、D两项片面地表述文化的内涵,故排除。
3.A “人猿相揖别”表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最初的“只几个石头磨过”到现代的“铜铁炉中翻火焰”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B、C、D三项说法均错误。
4.D 根据材料信息,主要说明文字的来源及发展过程,强调来源当时“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观点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D。
5.C 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①入选。由“参观者很受教育”可知②符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参观者坚定了信心,说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符合题意。故选C。
6.C B、D两项错误。A项与材料无关。开平碉楼属于物质载体,故选C。
7.A 电脑、外国名著、少儿读物都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物质载体,故A项正确。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C、D两项说法错误。
8.C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④说法错误。①②是对体育文化博览会的正确认识,③属于举办体育文化博览会的意义。①②③当选。故选C。
9.B “饮早茶”、“扭秧歌”、“侃大山”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故排除A。题目是从区域角度分析,与时间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老年人也可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故排除D。
10.A 题干中的“极大激发了”体现文化的力量,选A。C项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B、D两项均与题意无关。
11.B A项中的“决定”说法不正确;题目之意是强调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故C、D两项与材料不相符。
12.D ①说法明显错误,应舍弃。②③④正确。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判断,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体育项目、语言、服饰等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一个展示我国各族文化的平台,有民族语言、民族服饰等,各少数民族尽情展示自身风采,说明运动会开幕式属于文化现象,而且展示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据此展开分析即可。[答案]①运动会开幕式属于文化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14.[解析]解答本题可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深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答案]①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深圳举行的第二届孔子文化节,有利于提高深圳人民的文化素养,让人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受文化。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地通过举办文化节,挖掘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当地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篇: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的内涵。
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导入新课:
今年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
文化“万花筒”
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学生: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仅如此,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如见面相互间的称谓,我们这里见面常称呼“大哥”“大姐”,江西人见了面相互称“老表”“”表哥“表妹”。
文化是什么
内涵
过渡:我们参加过各种文化活动,看到了很多文化现象,到底文化是什么?我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下面这个题。
下列属于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的有:
A人们在超市购买水果(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B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C参加学校运动会(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D相对论、生物进化论
学生:A属于文化活动,B属于经济活动,C属于政治活动,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大领域。我们由此可以得出文化的内涵。我们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2)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参加运动会)和精神产品(相对论)。(3)其中的几个概念《生活与哲学》会学到。
是一种社会现象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选择题: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A蒙山天然氧吧(沂水地下大峡谷的钟乳石奇观)
B蒙山寿星悬崖石刻
C天上的月亮
D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B属于文化现象,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老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老师:阅读课文7页图片,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问题:谁更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学生:学生更有文化。“文化”指人的文化素养。
老师:我们会说这个男青年真没“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没素质、没修养、没道德、没品味。
那这个男青年是不是就没救了?不是。他一抽烟,售票员说了一句话,他马上就不抽了。售票员说,抽烟的那位帅哥,请把烟熄掉好不好啊?我们车上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位孕妇呢。他立马就把烟熄掉了。
也就是说,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经过售票员的一番教育,男青年的素养就提高了。
老师: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实质是精神活动
下面大家思考一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粹”精神活动和“纯粹”精神产品?打个简单的比方,读书能不能离开书,写字能不能离开书写工具?
学生:不能。
老师:也就是说,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专家点评: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理论界对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据说有300多个定义,但大体可以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面。
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历史课中的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小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它属于中文化。
文化的力量
过渡: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以具体事例为背景,讨论两组问题。
讨论一:结合课本第八页的探究活动,讨论:《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讨论二:结合法轮功邪教的种种罪行,讨论:法轮功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XX年春节,法轮功成员天安门自焚事件。19岁的音乐学院学生陈果,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一位美丽纯洁的少女,却为了法轮功而全身烧伤达80%,面部更是深度烧伤,花容尽毁。)
讨论三:以校园手机文化为例,讨论:带手机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学生:积极:方便联系,及时沟通;了解信息;听音乐;
消极:玩游戏,影响学习和睡眠;手机作弊;引发聚众斗殴;
老师:文化会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学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的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学生:法轮功歪理邪说蛊惑人心,骗取钱财,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甚至残害生命,聚众闹事,扰乱治安,危害社会。
学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老师: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
第三篇:体味文化学案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
第一讲:《体味文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科要求:了解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明确文化的内涵、形式;理解文化的力量。
学考要求:文化的内涵和力量(C)
二、知识梳理
1、文化现象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2、文化的内涵:含义,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内容包括性质的部分和
3、文化特点:
(1)从文化的产生看:
(2)从文化与人的关系看:。
(3)从文化的呈现形式看:。
4、文化的形式:从静态看,包括。
从动态看,包括。
5、文化的力量即文化作用(总),(文化是一种力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要加强文化建设,个人要丰富精神世界。
三、典型例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许多国家股票暴跌、银行倒闭、失业增加,不少企业难以为继。经济衰退
带给人们的是收入下降、开支紧缩,不少居民生活困难。专家指出,这一切都同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有关。
材料二:中国政府适时采取符合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
求的一揽子计划和措施。同时号召全国人民要提振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抗震、载人航天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出)
(1)从文化的力量角度看,我们战胜危机为什么需要提振“中国信心”?(6分)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
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3分)
提振“中国信心”,能够使中国人民在困难和危机面前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3分)
第四篇:《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好本单元,你就会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感受文化,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利用文化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力量;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主要内容】
本单元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统阐述了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内容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导语: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可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文化怎样影响人的成长?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将会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四、【相关知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历史课本中历朝历代的文化发展。
(3)政治生活中关于综合国力竞争的相关知识。
(4)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入体会知识经济、文化经济现象。
五、【方法点津】: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文导语】: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体味文化
一、【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足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_二r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_丰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练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
第五篇: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海南华侨中学
沈新强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的概念
2、理解: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文化?
原因:这是学习《文化生活》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方法:①从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③教师归纳、点拔。【教学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讨论与讲解相结合。【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课里面的第三个模块,那就是《文化生活》。可能有一些同学又在暗想了,又是一个沉闷的学期!但是,如果我们谈谈“快乐女生”,说说NBA。那可能就会很有趣。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享受着文化,追求着快乐。
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快乐女生”和NBA,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鼓励学生列举例子)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举例,归纳)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谈谈海南或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是一直精神力量(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3)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
3.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
A.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 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 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
(二)简答题
5.如何理解文化内涵?(答案略)【教后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