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1:1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

第一篇: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登飞来峰》的字面义和哲理义。(2)学习鉴赏哲理诗的方法,理解哲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中理解,诵读中提升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展示的小组背诵积累的古诗词。

二、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 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 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 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 他的感情。读懂诗人眼中的景----字面解读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1)指名读诗句。(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6)前两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用如何的写作手法写的?

2、解读3、4句。

过渡: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 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下面我们再读诗歌,读透诗 人心中的景——哲理解读

(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 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 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 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 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 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 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 上的哪些方面?

5、这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诗?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7、诵读整首诗歌

小结: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 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 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 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 的雄心壮志。

(五)课堂检测:背诵《登飞来峰》(六)课后拓展。

1、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2、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七)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 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第二篇: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优质课教案_0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4、能通过比较,学会辨析赏析同题材的诗歌异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互动,比较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所学过陆游的诗作,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知诗人,解诗题】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听范读,想画面】

学生活动:认真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释诗句,明诗意】

分组合作,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能准确、流利地描述各诗句的内容。明确: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味薄,丰收之年他们款待客人菜肴丰足。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1、教师板书,总结诗句含义:

首联:人美----热情好客

颔联:景美----山村美景(对偶)

颈联:俗美----淳朴民风(对偶)

尾联:愿美----抒写愿望

2、引导,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风景美,民俗美,人情更美 喜悦、赞颂、热爱、留恋(情景交融)【入意境,悟哲理】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生动地写出了江南农村山水环绕、绚丽明媚的自然风光。又在写景中蕴含哲理:身处困境之时,只要你坚定信念,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就会迎来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崭新境界。(景中寓理)

小结主题: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本诗紧扣“游”字,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顺序,生动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达了对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的留恋和热爱之情。【再拓展,作比较】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比较阅读,学生分组探讨学习)明确:

《过故人庄》以亲切的语言,如话家常,写诗人到农家做客的情景,描绘了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歌颂了淳朴诚挚的友情,表达出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比较两首田园诗

1、相同之处:

都是律诗;都先写做客原因,再写路途见闻,最后写重游之愿;都表达了对优美田园风光的热爱。

2、不同之处:

《游山西村》中,“拄杖无时夜叩门”,表明诗人重游的时间不确定;而《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表明重游时间是确定的。《游山西村》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古朴民风的留恋;《过故人庄》更侧重于表达对深厚友情的赞美。【课堂总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农家、山水、腊酒、春社、鸡豚、桑麻、重阳……”,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游山西村》、《过故人庄》,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布置作业】

1、抄写诗歌,准备默写。

2、将诗歌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3、选择《过故人庄》一联进行赏析

第三篇: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讲解

20.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品古人苍凉情怀

1.范读,或者放录音;指导齐读。在听读中感受;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2.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3.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

4.理解诗句的内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5.知人论世;推敲词句;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 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6.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⑴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⑵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⑶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⑷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⑸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7.《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8.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二、学习《望岳》,感受登高豪情

1.作者及背景简介,了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2.朗读诗歌。

⑴老师范读《望岳》。

⑵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⑶全体学生齐读。

⑷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学生把握每个句子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⑵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⑶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⑴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⑵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⑴“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⑵“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2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此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本课内容。5.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⑴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⑵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⑶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深入理解诗的感情。6.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⑴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⑵哲理美。⑶虚实相生„„学习诗歌高超的写作手法 7.背诵古诗。

三、学习《登飞来峰》,感受哲理之美 1.朗读《登飞来峰》。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2.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⑴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⑵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3.质疑活动

⑴《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⑵“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⑶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四、学习《游山西村》,品味农家风情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2.初读诗歌,找意象。

同学们,有人说,诗歌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能抒发人的志向,诗歌很多时候,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画。从这首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呢?还有什么是别人没看到的呢?好,我们来数一数这首诗描绘了多少景物?首先,有(农家、腊酒、鸡、豚、山、水、柳、花、村庄、箫、鼓、拐杖、门)还有什么(人:村民和诗人)一共有多少种景物(14),在诗歌的画面中这些独立的物体叫做意象。你可以在这些景物的前面或者后面,补充上表示颜色或者姿态的词,行吗? 3.再读诗歌,说意境,翻译诗歌。

用你自己语言,描述一下这里的风景。这风景也叫诗歌的意境。4.细读诗歌,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描述其画面: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赏析: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 4 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五、学习《己亥杂诗》,体会爱国情怀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将继续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有《龚自珍集》。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日《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4.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大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同桌互相讨论。

5.这首小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诗句,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情。结束语 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同学们在古诗苑中漫步品读,已深深感受到我国诗歌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要想领略更为深邃幽杳的意境,还需不断学习。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功业未成——怀才不遇

时间——空间

↓ 愁苦之情

首联——远望 挺拔雄伟 横跨齐鲁 仰慕之情望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岳 颈联——细望 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望中所感 望岳而生登顶之 意愿

登飞来峰 景物——充满生机 情怀——踌躇满志

游山西村

首联

农家——丰年足食 颔联

村外——景色优美 颈联

村民——民风淳朴 尾联

希望——随时做客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黯然辞官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寄予爱国情怀

溢于言表 6

第四篇: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练习

古代诗歌五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独chuàng(怆)然而tì(涕)下(2)岱(dài)宗夫如何 .(3)决眦(zì)入归鸟 .(3)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4)xiāo(箫)鼓追随春社近(6)吟鞭(biān)东指即天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念天地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齐鲁青未了(不尽)..(3)造化钟神秀(聚集)(4)阴阳割昏晓(分).(5)荡胸生曾云(同“层”).(6)决眦入归鸟(眼眶).(7)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登上).(8)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9)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10)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11)吟鞭东指即天涯(吟诗).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5.理解型默写。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1 化作春泥更护花。

6.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解析:《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7.“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代诗画的特点之一。看了右边的图片,除了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外,你还会想到哪些古诗名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示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8.你们班正在举行一次与唐诗有关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简明的主题语。示例:走进唐诗,感受诗韵。

(2)如果要你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大赛,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示例:同学们,一个真正有文学修养的人,应该能背出不少经典的唐诗。就让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唐诗多,好吗?

(3)(江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对辛弃疾的介绍材料,参照为辛弃疾写的这段推荐词示例,为杜甫写一段推荐词。

材料: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1岁就统帅数千人马与金军激战。归宋后,他在危难之际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人的叛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亲自组建了一支飞虎军,三十年内一直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

②辛弃疾所写的治国方略《美芹十论》,在政治军事上极具价值。辛弃疾后因主战被弹劾罢免,曾有长达八年的闲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爱国文学作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示例】辛弃疾推荐词——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他就是他,一代英才辛弃疾!

示例: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02课内精读

(一)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赏读并完成题目。

(1)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2)“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的深刻人生哲理。

10.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1)造化钟神秀。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说明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2)阴阳割昏晓。

像一把利剑把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

11.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2.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荡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

(二)(十堰中考)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解析:A项“豚”指猪肉;B项“丰收后”有误,应为春天“祈福”;C项“不愿”的心理活动有误。)14.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意思对即可)03拓展阅读

(一)(临沂中考)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5.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二)(梅州中考)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7.下面对《诉衷情》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词情感真挚,用典自然,于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感人至深。

B.“尘暗”句借用了苏秦说秦王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失落。C.“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D.“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解析:“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18.“觅封侯”用了什么典故?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豪情壮志。04 写作创新

19.杜甫在《望岳》一诗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写泰山之景,层次分明。请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写法分析】《望岳》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从诗人的角度远眺(首联)、远望(颔联)、细望(颈联)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部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定点观察就是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向四周观察。观察者可以按照从中间到两边,从前后到左右,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等的顺序把所看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出来。

【例文】我站在泰山脚下,仰望泰山。它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盛夏换上了一件碧绿的衣衫。围绕在山腰的白云,就好似它飘逸的白纱腰带。山顶上修建的亭台楼阁,就好似它那精美的头饰。

第五篇: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内容。2.品味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情味。3.领会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他“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了他的梦境;有一心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满腔的爱国热情激励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内忧外患的清王朝也有这样的诗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是林则徐面对列强侵略时高呼,他虎门销烟,是我们的英雄,还有一位面对清王朝腐朽的统治,“高唱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直指社会弊病,呼唤着革命,憧憬着未来。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龚自珍,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体会他字里行间的满腔热忱。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四、诵读:读诗之韵

1、自由读。

2、个读。

3、小组竞读。

4、、齐读。(读准字音斜xia、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五、美读,绘诗之境

1、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离京的龚自珍,请书写出你的目之所遇、心之所想。

2、心有灵犀

如果你梦回清朝,看到离京的诗人,请描绘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注意:结合诗句)

提示: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解读 :品诗之情

1.“浩荡离愁 白日斜,吟鞭东指 即天涯 ”,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指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提示: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

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七、展读,寻“护花使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我们常用这两句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或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从古至今我们身边从不缺少“护花使者”。这种护花精神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你知道他们是谁吗?(插入“护花使者”视频)

无论你我身处何处、身居何职,只要尽职尽责、心中有爱,我们就是奉献者、就是爱国者。

八、教师寄语

用生活感悟读诗,用读诗感悟生活。

让我们走在诗词歌赋的风景里,聆听仁人志士们的浅吟低唱,仰望先哲们崇高光辉的形象。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撑场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人。

练一练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那些无私奉献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歌。

九、布置作业

十、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组诗《己亥杂诗》。

十、板书设计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落红→ 诗人(喻)心系民族,为国效力

下载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