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第8课 从“看眼开世界”到维新变法
内容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依次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通过展示的图片、代表人物的言论资料,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救国,理清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历程。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并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学(技术、器物)态度的变化中,能认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价值。
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解答,认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转变的艰难过程,体会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见识和勇气。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临危思变、善于应变的积极态度和敢于担当、敢于除旧立新的责任感及爱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在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时,要因地制宜,不
能照搬照抄或断章取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共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依据据课程标准,维新变法思想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评价是历史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因此,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是本课难点之一。
教学分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可引用诸多历史著作中的大量材料,部分材料学生阅读有些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的学案可事先给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边演示幻灯,边讲述:在欧洲迈进近代门槛之后,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不断解放,同时近代自然科学不断不断发展,西方文化表现出一种昂首向上、积极进取状态。此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正不断加强,宋明理学日益走向僵化。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中,西方文化明显处于强势,有学者借用物理学的名词,称之为“势差”。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和西方列强不断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西学东渐”。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经历了由拒绝到被动应付,再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吸纳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认识逐渐深刻,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
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李鸿章到康有为、孙中山,再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所决定的;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
出示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时)西学的传入,人们还是可以轻易地用‚西学中源‛,把这些知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引者著)解释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从明清之际最前卫的人算起,如黄宗羲认为‚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认为‚盖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皆剽窃中国之绪余‛。乾嘉时代以学术闻名的钱大昕也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失传的祖冲之《缀术》。
材料二:(明末清初)虽然‚西洋奇器‛不断输入中国,数量也远远超过输入北美的,精致程度也相当高,而且,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术内涵也远远超过运到北美的器物,但是‚在很多人手里不过上掌上玩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认真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一旦传教士离开中国,这些器物也就大多销声匿迹,或弃臵于深宫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问题一:从两则材料当中,你能看出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对西学持什么样的态度?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态度:(1)认为‚西学中源‛,西方的近代科技或是中国失传的,或是从中国剽窃去的;(2)对西方的器物不屑一顾,视为玩物。
原因:天朝上国的心态;文化优越感。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问题解答,使学生了解明末清初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西学的态度,更加明确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魏源的所言所行是‚开眼看世界‛。
一、初醒: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翻译外国书报、组织编写《四洲志》和魏源交往的史实。
2.魏源和《海国图志》
出示材料:
材料一: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材料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三: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问题二: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同时还存在什么样的局限?
进步: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兵器和军事上的不足,主张向西方学习。
局限:没有摆脱‚华夷之辨‛,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问题解答,使学生认识到,在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秉承传统士人‚经世致用‛的精神,本着‚救亡图存‛的目的,立足现实,积极了解西方,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受到时代的局限。
细节:《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
据统计,当时有能力读到此书的人多达300多万,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员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1851年,《海国图志》第一次‚偷渡‛ 到日本,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到1859年,这部书
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过程之艰难,《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同时也折射了中日两国在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同命运。
出示材料:
„„从鸦片战争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时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三:材料中的“少数人”是指那些人?材料中的“20年”后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洋务派。洋务运动。
原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设计意图: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当时国人的麻木不仁、妄自尊大,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并未真正感觉到来自西方的威胁,所以致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这样,前述两个材料就为教学中衔接‚师夷长技‛的提出到‚洋务运动‛的实践为何相隔二十年提供了理解的桥梁。
二、渐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出示材料:洋务派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经典解释。材料一: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
——冯桂芬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
材料三:西学除船械一切必须效法西洋外,其余人心、风俗、察吏、安民仍
当循我规模,加以实意。
——丁日昌 材料四: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 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也。
——张之洞
引导学生阅读,并解释“体”“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体:主体、本质。
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即功能。‚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出示材料:
材料一:洋务派对西学的兴趣中,并不包含着追求更高远的社会目标与伦理思想的内在精神要求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在洋务派看来,“师夷长技”的目的仅仅在于“制夷”。如果“夷”已被制,或者以无“夷”可制,目的已经达到,“师夷”也就自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
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于“西用”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实际却很难如愿。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之后,更开明的人们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中体西用”?
局限性: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层面,没有提出更高的社会和政治改革目标。
进步性: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减轻了阻力;由引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再引发人们对教育政治体制的思考,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当代著名史学家对‚中体西用‛的评价,认识‚中体西用‛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对洋务派给予‚同情之理解‛。
三、觉醒:维新变法思想
解释“维新”一词的含义。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 《诗经》
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1.背景
出示材料: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那个时候,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这个变化过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
„„ 而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五:试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的结论。
甲午一战,体态庞大的中国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当时的中国人彻底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引起了知识界的思考: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了‚帝制‛的中国。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康有为的维新活动和主张
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学经史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破除了人们对于经学的迷信,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
《 孔子改制考》: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利用进化论宣扬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梁启超、严复等思想观点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亦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严复译著《天演论》 细节: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说:‚一有闲空,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毛泽东这样形容早年在长沙省立图书馆读严复著作时的感受:‚我正像黄牛闯进菜园,初尝菜味,只顾着吃。‛胡适说:《天演论》‚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青少年人的心和血。‛
——冯天喻《中华文化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段表述:‚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乃至新文化运动的骨干,都曾受到过《天演论》的影响。‛
问题六: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康、梁等人维新变法思想有什么时代意义?(1)激发了人民的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
了人民的觉醒,为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问题七:回顾今天所学内容,请回答: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解放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下面图表。小 结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延伸阅读建议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黄天庆:《从心态视角反思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1期
潘志远:《从文化的视角反思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12期
第二篇:《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学科:高中历史
姓名:朱卫华
单位:丰城二中 联系电话:*** 邮箱:zjc3969@163.com 教材版本及章节: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
一.教材分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教材分为三个子目,第一目“开眼看世界”,介绍了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林则徐和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活动;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介绍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和实践,即洋务运动;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介绍了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变法思想。本课内容较多,特点有以下两点:1.缺乏各种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2.各种思想抽象且理论性较强。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具备了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所有的同学都对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的思想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同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也相对单一和有限,学生虽然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和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但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阶段性差异缺乏认识,这些学情是本课教学设计的
依据。基于此,本课教学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1.补充有关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2.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对各种思想进行说明。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背景和经过。2.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景体验和比较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使学生知道向西方学习和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并体会到解放思想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及其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比较。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等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境体验、启发式、探讨式和参与式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研究反思
七、教学过程
本课总体构思:我认为本课内容可浓缩为:“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即以“向西方学习”为中心,以“是否向西方学习和向西方学习什么”为两个基本点,据此我将本课内容理解为向西方学习的三步,第一步:准备学——开眼看世界;第二步:学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三步:怎么学——维新变法思想。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林则徐会见魏源》。
(视频之后的旁白:鸦片战争后,关于近代中国的前途,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思考后觉得:要挽救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那么,应该怎么学习呢?要想知道答案,请走进本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课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个知识点作好铺垫。)(二)准备学——“开眼看世界”(本课重点)
1.角色扮演:甲同学扮演林则徐、乙同学扮演魏源
两位学生在充分了解林则徐和魏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将认识展示给班上同学。
2.全班同学探究:林则徐和魏源看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主张? 看到了:(1)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等;(2)军事技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3.设问:林则徐和魏源对世界的认识是否清楚和全面? 答:不清楚、不全面,因为他们没看清当时的世界,即雾里看花。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到林则徐和魏源思想内部,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全班展开讨论,使大家正确理解林则徐和魏源思想内容及其结果。)(过渡:尽管如此,他们的先进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还是起了
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先进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反而遭到了非议。其实,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样,导入下一个问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学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课重点)
1.掌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作用: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内外交困局面,洋务派深感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但是学习西方的什么呢?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本课重点,先用多媒体展示漫画,然后引导学生解读:树根比作小农经济,树干比作封建制度,这说明中学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由此可知,中学为体:是指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的根本。而在树枝上试图嫁接的是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即西学,这形象地说明“西学为用”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封建制度服务,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了这个重点。)
回答:“中学为”体指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的根本;“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封建制度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让学生更加直观掌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作用。)(过渡:洋务运动虽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惨败直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30年的洋务运动竞然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许多中国人在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向西方学习才能挽救中国呢?资产阶级维新派说,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下一个问题:维新变法思想,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怎么学——维新变法思想(本课难点)
(旁白: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早期维新思想发展成为了系统的理论,即维新变法思想。当时中国出现了一批维新变法思想家。那么,他们提出了哪些先进的变法思想呢?接下来设计一场课堂辩论活动。)
课堂活动:辩论赛:(每一组:学技术)VS(第二组:学制度)说明:教师引导两组学生分别从具体内容、难易程度和效果如何等方面对维新思想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学会从更多角度、采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
(设计意图:我将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另一组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课前我为两组分别准备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材料,让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的主张寻找依据,让每组派出代表展开课堂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既加深了对维新变法思想理解,又能通过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学习制度比学习技术更重要,从而成功地化解了本课难点。)
(五)本课小结
从准备学——“开眼看世界”,到学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怎么学——“维新变法思想”,这些都充分展现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前途命运的顽强探索,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原因,这些探索都归于失败。并就此提问: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爱国者,你觉得接下来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该怎么走呢?这也是本课的作业。
(六)结束语
多媒体展示现代中国思想解放取得丰硕成果的图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复兴之路》,教师旁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迈进!这一系列伟大成果的取 5
得证明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解放思想,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只有解放思想,祖国才能繁荣富强!只有解放思想,民族才能复兴圆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背景音乐,辅以教师旁白,让学生对思想解放形成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从而升华情感,顺利地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三篇: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海口四中
邵建刚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整体概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的中国人在思想界奏响了救亡图存的旋律。
本课分三目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第一目开眼看世界,阐释了鸦片战争结束、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2)运用制表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1 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电脑、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投影显示
一、看世界,雾里探花 ——师夷长技以制夷
探究:“世界”如何?“雾”是何意?从视频中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直接三个方面总结背景。(为何看?谁在看?如何看?看到了什么?)1.背景(19世纪40-50年代)(1)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2)国内:封建危机,妄自尊大(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表现:人物、活动、观点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个人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展示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叙》
合作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手段、内容、目的)
手段——向西方学习;内容——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抵制侵略,维护统治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周兴旺
3、影响:引导国人、开阔眼界、关注世界、启迪思想。展示《资政新篇》和《瀛环志略》的图片,说明其影响。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他们看到的主要是船坚炮利,更悲哀的是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没有能付诸实施。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展示图片:1860年咸丰帝颁布的学习西方技术的上谕
中国在错失了20年的发展机遇以后,才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实践——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二、学器物,移花接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 景(20世纪60年代)
展示图片: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太平天国运动,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总结:必要性:内忧外患加剧 可能性:西学逐步传播
2、含义
分析材料,师生合作探究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李鸿章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三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 中 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西 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 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目的: 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加深理解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 A、以“自强”和“求富”为基本出发点 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
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
(过渡)是否所有的清政府官员都支持洋务派?请判断下面言论的派别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论从史出:看材料,谈“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洋务运动中诞生的近代中国第一
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 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图片:晚清留美幼童 提问总结影响
(1)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
(2)推动洋务运动开展,迈开了中国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3)促进西学传播,推动思想解放 但是洋务运动成功了吗?
展示图片: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失败的原因何在?有一位思想家是这样分析的“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这位思想家认为中国富强是什么? “变革制度”
三、变制度,昙花留香
——兴民权,行立宪 《日落紫禁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却也带点犹豫······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悲哀?!抑或是感动?!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解读片段一: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那个多事之秋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 是哪些事? 解读片段二: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1、文中“几个读书人” 指的是谁?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为什么他们提出要“变”?
2、“几个读书人” 为实现“变”,进行了那些“呼号”?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思想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否定君主专制主张 西儒结合
《孔子改制考》 君主立宪论证变法托古改制
合理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抨击专制,伸民权、变法和图存相结 设议院、变法图存 合
严复
《天演论》
人民主权
以西方进化论作
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武器 解读片段三: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解读片段四: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悲哀?!抑或是感动?!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历史在这里沉思”,维新思想究竟有何历史作用?
维新思想的作用:
1、是爱国的2、是进步的
3、具有启蒙作用
4、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思想:形成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政治:推动戊戌变法,促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本课小结:
“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技术层面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技术层面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制度层面
课堂演练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
A.姚莹
B.林则徐
C.魏源
D.徐继畬
2、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A.《海国图志》
B.《华事夷言》
C.《康輶纪行》
D.《瀛环志略》)
3、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倾向于近代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
合作探究
难点: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与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内在的一致性?又有何本质的差异?为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内容,理解阶段思想特征。并借机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能力。教师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适当的提示,分析历史人物与思想要注意时代性与阶级性。
第四篇: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A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教学方法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
【单元分析】
【导入新课】
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
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则徐后代。
近代中国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经或即将走进我们的视线,走到我们历史或语文课堂。他们中,有爱国的官员林则徐、翻译家林纾、维新志士林旭、革命党人林觉民、文学大师林语堂、国徽设计者林徽因。
让我们从林旭的家世出发,走近林则徐……
他被毛泽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讲话中吟诵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讲述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一)“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合作探究】1: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而统治者对外也是一无所知。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致使民族危机加深;
③鸦片战争——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二)“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举措:
①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③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林则徐?
(1)禁烟的民族英雄:
在英国贩卖鸦片泛滥之际,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大长了中国人民反英斗志;
(2)抗英战争中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广州禁烟期间,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同时,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1)《海国图志》,1842年
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2)内容:
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地位:
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合作探究】3: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1)进步性: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墙里开花墙外香——《海国图志》一书在中日两国产生的不同结局
提起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大多不会觉得陌生,这场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著名改革,让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此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这场改变日本历史和命运的改革运动,却与一位中国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842年《海国图志》成书后,魏源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寄托了极大的希望,他希望人们会如饥似渴地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找到让国家富强的办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由于《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销路,于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扩大市场的主意。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日本海关官员在对这艘船例行检查时,从船上翻出三部《海国图志》。在日本人看来,这三本书简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因为此书令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第一次如此详尽地了解了西洋各国。很快,这些书便被如获至宝的日本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的几年里,《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由于《海国图志》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当时日本国难当头,有识之士苦苦探寻着解救国家的良方。《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与佐久间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他们在吸收归纳《海国图志》的精髓后指出,日本发展之路必是“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
明治维新期间,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实行维新,推进变革,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
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
结果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4、结果与评价:
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但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合作探究】4: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什么贡献?
(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
(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曾纪泽等。
【合作探究】51: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阅读导与练P92思维启迪2)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过渡:
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
、产生的背景: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
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
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过封建正统教育,涉足科场,有的还获得过相应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职。如冯桂芬1850年获得榜眼,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他们不少曾到过外国,有点甚至长期住在海外。如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即洋行做买办,并创办过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轮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
3、思想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备注:
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二)19世纪90年代初的康梁维新思想:
【合作探究】6: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撰写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8月刊行)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1898年刊行)一书中,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③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必要性,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合作探究】7: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④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意义:
(1)实践: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①时间:1898年
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
(2)理论:启蒙作用、解放潮流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合作探究】8:“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而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合作探究】9: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1)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
(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
(3)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4)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伦理,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结束语】
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这位被公认“笔间常带感情”的国学大师在文中写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同学们,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让我们用周恩来少年读书期间回答老师的话来共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课小结】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
一、本课测评: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二、学习延伸: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三、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如何。?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
④清政府:后来被动接受,实行部分中央机构近代化。
(2)民族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维新派: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
④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本课在设计上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每目能用问题带起教学的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开动脑筋的积极性;
2、虽然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问题在必修1、2已经讲过,但学生很多已经忘记,故在设计问题时注意要有梯度,让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回答出来,同时亦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
第五篇: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m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m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m洋务派、第三组m早期维新派、第四组m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MBT shoes,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
五、设计思路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国文化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征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强烈交锋.本课的学习力图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由于前面必修Ⅰ、Ⅱ对相关政治、经济的学习,因而学起来难度不大,故本课的教学更多地采取展示资料、问题探究、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学习,最后达到感悟升华,对本课内容形成总结的认识.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播放幻灯:两种文明的碰撞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mm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农业文明的夕阳与工业文明的朝霞
当东方人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陶醉在田园牧歌式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学生齐读:龚自珍《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投影课题
碰撞嬗变抉择突破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戊戌变法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mm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嬗变篇
一、西学东渐师夷制夷 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新思潮的萌发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和加深对近代思想开始发展原因的理解.2、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多媒体呈现]林则徐《四洲志》相关资料.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第一组m地主阶级抵抗派
议题: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温家宝总理曾经引用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了林则徐一心为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私无畏精神.魏源的照片,《海国图志》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课堂设问:材料表达了作者怎样一种思想?这一新思想含义是什么 设问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掌握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主张及影响.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开世界.“开眼看世界”是近代西学东渐的第一步,重要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等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研究、介绍世界知识,这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3、意义(影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 mm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不全面.结论: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清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所以睡眼腥松的中国人面前的世界是模糊的.过渡:
但中国的统治者仍然夜郎自大, 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hh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如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hh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hh” 从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抉择篇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1、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又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有何阻力?结果如何?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3.抉择:“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洋务运动(模块链接:必修2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洋务运动内容: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4、“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n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 n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但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破灭,“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失去原有的意义.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第二组m洋务派 议题:悲情李鸿章 阅读材料: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请回答:(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叙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从而过渡到维新变法.突破篇
三、突破中体维新变法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①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多媒体呈现]郑观应《盛世危言》:“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hh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hh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
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第三组m早期维新派
议题: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辨析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差异.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展开
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过渡: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2.改革政体的尝试mm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生齐读:《日落紫禁城》,以烘托课堂气氛.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设问: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过渡: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由此,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mm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吧.2、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如何将维新思想付诸行动的?有何阻力?结果如何? 康有为:开设学堂(万木草堂),撰写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扬维新思想.【思考】顽固派指责康有为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来宣传变法维新,你对此如何评价?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西方政治学说蒙上一层儒学的外衣.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探究: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诗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mm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科举改革
探究:严复的思想: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hh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mm胡适
学生主导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第四组m康梁派小组, 课前分组合作,自学课文,归纳维新派观点及作用;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编排辩论历史剧, 虚拟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场面.创设情境:时间: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地点:总理衙门西花厅;人物: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封建顽固势力(李鸿章、荣禄).在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观点及其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表演小剧目形式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小品:荣禄“问话”康有为(四位同学扮演)媒体展示:《荣禄“问话”康有为》画面 道具:三张椅子,一张桌子,三个茶杯 旁白:光绪决定召见康有为后,1898年1月的一天,康有为先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光绪的教师翁同龠(he)、军机大臣荣禄(边讲边指着扮演的同学做介绍)(翁、荣依次坐好)学生A:康有为到!
康:(学生B扮,依次作礼):“叩见荣大人,叩见翁大人,” 翁:(学生C):“康先生坐” 荣禄:(学生D)(气势汹汹对康说):“你老是变呀变的,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翁:“大人请息怒,让他慢慢说吧.” 康:“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法还有什么用呢?”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 翁:“言之有理!” 荣:“什么言之有理,一派胡言乱语,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康:“荣大人这话欠妥了,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得跟着变!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 翁:“听了康先生一番话,胜读士年书啊,老夫茅塞顿开呀!” 荣:“哼!我看没有老太爷的话,你就是孙悟空,也变不了!走着瞧吧!” 旁白:这次问话后,翁同龠向光绪作了汇报,几天后,光绪在颐和园勤政殿第一次召见了康有为.(媒体:光绪召见康有为画面)指屏幕告诉同学们:这就是在颐和园勤政殿,当时光绪召见康有为的情景.这次和康有为见面后,光绪终于下定决心,实行变法.设计意图:以情境的再现引起学生的兴趣.3、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有何作用? 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课堂小结
强调: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感悟历史.情感升华过渡: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因本课内容复杂,很难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因此我选择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到的较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和教材联系比较紧密,此问题的提出能引导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知识的把握: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 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现代化过渡
三个阶段:①学器物(林则徐、魏源;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陈旭麓: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墙里开花墙外香】
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海国图志》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它使得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终于有了一次质的改变.魏源也成为引领国人放眼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位先行者之一.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mm《大国崛起》
周兴旺先生说:“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今年是魏源逝世150周年,岳麓出版社准备再版魏源和《海国图志》.如果你是岳麓出版社的发行人员,结合今天对魏源和《海国图志》的了解,以及你对新思想的理解,请你用一句最精炼的语言为《海国图志》写一句宣传词.教师示范:
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 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备课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近代思想史专题、运用我在新课程中探索的”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的尝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四个实施步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掌握学习思想文化史的方法,把握”救亡图存“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为本单元后两课内容乃至整个文化史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着重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课堂辩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必修
1、必修2和必修3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的学习品质.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附
历史必修三
师生互动体验课堂小组活动记录表 小组名称:小组长: 记录员:总结发言人: 议题:日期: 组员姓名 活动记录 小组观点总结 教师点评
注:本教学设计参考了吕准能老师的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