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8课《辛亥革命》。本单元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两目: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 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年国庆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生:略
多媒体播放今年国庆阅兵式的精彩片段,学生谈观后感。师:有没有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骄傲。回答(有)通过这次阅兵式可以看出中国的确是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学了历史就知道,100多年前的中国是不是这个样子?生回答(不是)那时的中国多灾多难,充满了耻辱和艰辛。下面就让我们从现实走进历史。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旧中国形成强烈对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体会中国的发展强大来之不易。
(二)、链接旧知识,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过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
师问:近代以来的四次侵华战争及其结果和影响怎样。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思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所做的斗争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
生:.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说明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斗争,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斗争必须由改良走向革命。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课前小热身:学生小组交流课前预习的学习内容。了解本课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知识点。
设计意图:课前了解线索和基本知识点,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重难点问题和重要知识的理解落实。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课堂进行时——新课解析
1、小组交流: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1894年创建兴中会(2)、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3)、通过革命纲领引导学生分别从组织准备,思想理论准备,军事准备三个方面在小组间交流。
师:强调同盟会的性质和纲领,三民主义等重要知识。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背景资料的介绍。
2、材料分析三民主义
出示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内容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这两段材料,分析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评一评三民主义。学生记住三民主义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引用历史资料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问题。
师过渡:在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于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革命的继续发展。不久,一场规模壮大的武装起义在武昌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武昌起义。
3、学生观看视频《武昌起义》片段,结合课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情况。通过观察《武昌起义形势图》说说起义的影响。
生:通过图片说出起义得到了全国很多省份的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影视资料中提取信息,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
师过渡:接学生回答,武昌起义使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中国社会也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4、合作交流,探讨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四件大事。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概括出:(1、中华民国的成立。
2、清朝统治被推翻,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师点拨:中华民国的成立后,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
学生通过课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掌握公元与民国换算的方法。了解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的实事。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一个完整地认识,体会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从繁杂的零碎的知识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师过渡: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一方面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5、议一议:阅读材料,并在小组间讨论,根据材料评价辛亥革命。
师指出:评价历史事物的一般方法:性质+积极影响(历史功绩)+消极影响(局限性)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出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历史功绩有哪些,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做出回答,教师要适当地引导,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通过资料分析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精神。
6、各所已见;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说出自己的看法。师:要看一场革命是否成功,关键是要看革命的目的实现了没有,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也就是要推翻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政治的民主化。那么从革命的最终结局来看,这个目的是没有完成的。所以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师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的。并在教师的总结中得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师过渡: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实现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在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课文的升华部分,是对辛亥革命的深入理解 和认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所以教师占主导地位,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师生间的交流使本课的内容有一个质的提高,也使学生学会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
7、课堂小结:生齐读
中山创建革命党,兴中同盟新主张。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大旗扬。辛亥革命意义深,民主共和入人心。清朝统治被推翻,封建帝制不复返。窃国大盗袁世凯,军阀统治上了台。
设计意图:通过顺口溜的方式小结本课重点内容,使知识更加系统,便于理解,记忆,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五)课后谈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了很多革命志士,革命英雄,它们舍生取义,为国家呼号奔走,以天下兴亡为已任,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发起人,领导人——孙中山,更是把自己的一 生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所以中国人称他为“国父”。
师补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活动,思考: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众多的革命志士们为国家赴汤蹈火,舍生取义。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报效祖国?
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课后大练兵,迅速记忆。
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5、辛亥革命爆发于()
6、中华民国成立于()
7、清朝统治结束于()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的创建:1894年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东京、同盟会革命纲领。
3、三民主义: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建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意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
2、武昌起义和各省的起义
3、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济源市实验中学 连永强
今天我在八一班上了这节,学生的听课习惯和整体素质比较好,因此在组织课堂上比较容易。上完《第8课 辛亥革命》这节课后,就这一堂课而言,我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学校采用的五环自主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紧扣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基本上落实了这一点。在课堂上,我尽力营造能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中我充分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与孙中山有关的历史图片来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的学习了解孙中山的革命历程,理解这一课的整体框架。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这一课的基本脉络。
第三,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我结合结束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社会习俗的变化,让学生明白辛亥革命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仍然很大。通过民国元年的换算,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第四,在课堂检测中,我注重落实学生的基础性,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为突破口,为学生夯实基础,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几点不足。首先,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一环节,课文的内容较多,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花费的时间较多,造成课堂后边的时间比较紧张,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上对个别知识的讲解不是很到位。如在辛亥革命对资本主义促进作用的实例讲解太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后,讲课的语言要精炼,在自己的授课中,容易出现的口头禅“是不是”还有容易重复学生的话,这些都不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惜字如金,点石成金,做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有分量,不要有口头禅,不要讲废话,要有的放矢。
第三篇: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课表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最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因素。
(4)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为中国的进步趋势打开了历史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法1:1924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方法2: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常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了。但在这以前,中山装曾经是中国男子最常穿的衣服之一。(请学生看课后阅读卡中的插图)它的创始人就是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传统的长衫等又不能充分表现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于是他就以当时日本流行的学生制服为基样,请裁缝设计制作了一套新式服装:把立领改称直翻领,前面开四个口袋,每个口袋加上一个"倒山形笔架式装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山装的基本样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实用、方便、口袋里可以放钢笔、书本和笔记本等用品,袋盖又使袋内的物品不易丢失。这套衣服一经孙中山提倡,就很快受到欢迎,后来还成为中国官方的礼服。除此之外,说中山装的样式还有特殊的含义在内。同学们谁知道中山装的设计过程中,赋予了哪些含义?这些含义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没有关系?等我们详细接触本课后,就会明白。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要求学生阅读 29——32 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 2——3 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创立者、地点、性质?
2、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3、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
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意义是什么?
5、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
6、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明理由。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 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3、10 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 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课文进行启发分析)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二)、武昌起义(看一下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
(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 年10 月10 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 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
【引导】课本上写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大家把第二年改为1912年,清楚的标记出时间。
4、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引导】当然,孙中山德高望重,众望所归,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可是,好景不长,孙中山的大总统的位置就让袁世凯给占了,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就是辛亥革命整个过程的概括。那么,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前后桌讨论一下。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引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 35 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美国总统曾经这样说过:“影响中国现代史最深远的三个人,第一是孙中山,第二是毛泽东,第三是邓小平„„。”毛泽东也曾经写道:“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中共十五大报告认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你认为如何认识和评价孙中山更为恰当?
【思路】
可以先找好一个角度来论述孙中山的某个方面;也可以通过查找有关孙中山的史实资料,来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最后形成一个小论文性质的内容,与大家交流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历史,其中讲到了创建兴中会,同盟会的情况,重点讲述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特别是和后来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进行了对照,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个纲领的理解。之后我们讲到了另一个问题——武昌起义,并重点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这一历史事件做了分析,使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设计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1894年
檀香山
2、同盟会:1905年
南京 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的评价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A、檀香山 B、武昌 C/日本东京 D、南京
2、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 B、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 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策略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 20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二、材料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 党的 70 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 路。——《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化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 治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
(2)结合材料三,谈一下你心目中的孙中山。
七、教、学后记
附:练习答案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
1、C2、D3、A
二(1)不矛盾。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有被取消,实权又被袁世凯所窃取,因而 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目的。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2)可以先找好一个角度来论述孙中山的某个方面;也可以通过查找有关孙中山的史实资料,来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第四篇:第8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八课 辛亥革命
1.知识要求: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 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⑴同盟会的成立与三民主义评价、认识。⑵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⑶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学难点] ⑴ 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⑵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革命党人毕生求之的目标是否能实现?辛亥革命伟大意义何在?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
一、武昌起义
1、兴中会的建立
兴中会成立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并得到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提出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行民主共和的主张。
兴中会成立的时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之意即“振兴中华”。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潮流是维新表法思想,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仍然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改革,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在当时并不普遍为人接受。
2、同盟会的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充分暴露,是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地域性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都主张利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是他们团结起来的条件。因此,中国同盟会应运而生。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是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七十多人,在日本东京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有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孙中山后来回忆说:“不期年加盟者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于人意表者亦!”
3、武昌起义的成功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策划了黄花岗起义,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失败。事后,殓烈士遗骸72具,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革命党人频繁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人民群众也不断展开斗争。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规模最大的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十几个省区的纷纷独立就是必然的。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子目主要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内容。
1、中华民国的成立
脱离清政府统治的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建立中央政权,进行了频繁的活动。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判断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应该看这个政府人员的组成和它采取的措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九个次长中八个是同盟会的骨干。在从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本目的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主要内容是: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学说,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临时约法的特点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的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临时约法的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谁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复辟帝制,也没有人敢公开的实行专制。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本子目主要介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时,在华拥有巨大利益的帝国主义列强,以中立作为幌子,积极物色新的代理人来取代清王朝,他们看中具有军事实力的野心家袁世凯,一致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复出,加紧了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始终持观望、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维护在华的侵略利益,帝国主义不约而同的扶植拥有实权并媚外的袁世凯。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灭亡了。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届书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一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闸门。
教材当中的知识链接就是为了说明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破坏,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经验不足和妥协,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失败也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革命到底应向何处去?我们将在下一节中探究这个问题。
[作业布置] 辛亥革命的影响
板书设计
9、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兴中会的建立
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时间:1894年
口号:振兴中华
影响: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2、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第五篇:第8课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
(计划课时4课时)主备人:扎 思
一、内容及解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兰亭集序》,课文主要叙述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其核心内容是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文言句式,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慨。理解它关键是运用工具书和注释来翻译课文,并做好标注。学生已经学过的写景游记散文是《小石潭记》。由于它还与后面《赤壁赋》有密切的联系,应当做重点来学。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下的注释解决疑难,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等文言现象。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修”“因”“与”“次”等重要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2、学习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对生死的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目标解析
1、掌握课文中“修”“因”“与”“次”等重要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以便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会将景物与情感、叙述与议论恰当融合在一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对生死的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不了解,所以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同时对各种文言词语一知半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历史知识不够甚重视,对文言词汇不善归纳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还要补充说明历史背景,强调重点的文言词语。其中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要督促文言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教学支持条件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和ppt展示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语
相信大家都知道,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晋人的书法,这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称赞的艺术国宝。说到晋人的书法,必然会想到一位大师——王羲之。下面请欣赏《兰亭集序贴卷》。世人评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这篇千古名文。
(二)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县)人。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他作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你又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
2、文体—序:又名“序言”“前言”,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可以用来介绍和评论该书的内容。一般写在书籍或者文章的前面。
3、生难字
癸丑gǔi
会稽kuài jī 修禊xì 流觞shāng 骋怀 chěng 趣舍qǔ 嗟悼jié 虚诞dàn 殇shāng
(二)问题设置
大问题一: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明确:
(1)通假字 ①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句意是:各有各的爱好。)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句意是:后来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看从前。)(2)古今异义词
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句意是:列坐在.曲水之旁。)
是日也(是,代词“这”。今常用于判断词。).向之所欣(向,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句意.是,从前所感到高兴的。)
俯仰一世 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文中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向之所欣
古义:过去,从前。今义:对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 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3)一词多义
之
①所之既倦(往,到达。动词). ②以之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代词。). ③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 ④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所
①所以游目骋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 ②或因寄所托(代词“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
③录其所述(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作的诗”。).一
①若令一契(一起。)②其致一也(一样。).. ③因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动词). ④一觞一咏(一点,少量。). 夫
①悲夫(语助词。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②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4)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⑤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⑥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⑨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⑩极视听之娱(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做动词,看作一样。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句意是: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判断意。句意是,死生也是件大事。)修禊事也
②倒装句
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层置句,应“于所遇欣”,句意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6)省略句
映带(于)左右
列坐(于)其次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了王羲之的简介及《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重点是掌握归纳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七、目标检测
1、写出下列黑体字的汉语拼音:
①岁在癸()丑
②会稽()()山阴
③修禊()事也
④流觞()曲水
⑤放浪形骸()
⑥若合一契()
⑦临文嗟悼()()
答案:①guǐ ②kuàī jī ③xì ④shāng ⑤hái ⑥qì ⑦jiē dào
2、解释下列红色字: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列坐其次
()③信可乐也
()④曾不知老之将至
()
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⑦不能喻之于怀
()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⑨齐彭殇为妄作
()
答案:2.①聚集②旁边,水边③实在④竟,乃⑤造化,指自然;至,及⑥原因⑦明白⑧把„„看作一样⑨把„„看作相等
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趣舍万殊 趣 通“趋”,往,取。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犹”,像。
八、配餐练习
A组
1、下列“之”“向”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两项的是:
┏ A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之┫ B 仰观宇宙之大
┗ C 放浪形骸之外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向┫ B沛公北向坐
┗ C望洋向若而叹 之,C(A、B定语后置的标志,C的)
向,A(A过去,从前,B、C面对)
2、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答案:、D.“由”通“犹”。
B组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答案:
1、D.致,思想情趣。
2、A。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3、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
C组
1、在下列句中解释黑体字及用法。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⑤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⑥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2、指出下面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1)、死生亦大矣。判断句(2)、修禊事也。判断句
(3)、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倒装句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倒装句
(5)映带(于)左右 省略句
(6)列坐(于)其次 省略句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