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共5篇)

时间:2019-05-12 21:2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 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 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 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㈢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㈣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3.8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自学目标启示

●知识要点跟踪

1.人物:①东汉__________时,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②道教创始人__________。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③写《论衡》的是__________。

④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__________时代,父亲是史官。2.地点:佛教起源于古__________,西汉末年传入我国__________。

●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

(1)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 ①佛教:

a.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b.主要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传播: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d.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②道教:

a.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b.主张: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

c.发展:道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d.影响: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2)司马迁与《史记》

①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继承父业,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编写成《史记》。

②《史记》: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他以纪传体的体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常考热点质疑 1.示例:

(1)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鲁迅先生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 2.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商讨

●知识系统概述

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传播是秦汉文化繁荣昌盛表现之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

原地区,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欢迎和扶持而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文化昌盛,还表现在史学和艺术的大发展上。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很高水平,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这一时期艺术品中的杰作。

●知识结构图表

●学习方法探究

1.本课包括宗教、史学与艺术。史学与艺术虽然反映的内容与角度不同,将来还有相似内容出现。反映宗教与思想领域斗争是这一课突出的特点。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所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是因为他们教义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并作为麻醉人民精神武器,而被压迫阶级是在宗教的幻想中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而本节课将王充的《论衡》作为阅读教材对待。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了神化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就是对迷信思想进行斗争的代表之一。他著的《论衡》就是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2.结合文化的学习,可以用联想对比法将以前过去的同类内容:天文、医学、数学、历法、建筑等内容经过回忆进行再次巩固复习。以人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都可以进行。这种学习方式,学习一定内容以后都以进再回忆、再重复,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以时间为例,可以将公元前学过的时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等等。

同步创新训练

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 A.中国

B.阿拉伯

C.古印度

D.希腊 3.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王充的代表作是 A.《论语》

B.《尚书》

C.《道德经》

D.《论衡》 4.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5.司马迁生活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汉文帝时期

D.汉明帝时期 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塑艺术是 A.云岗石窟

B.龙门石窟 C.秦始皇陵兵马俑

D.铜奔马

7.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B.一些封建官僚贵族信佛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8.下列关于《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9.下列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秦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当

B.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C.是世界上第八奇迹

D.是近年来考古工作在山西发现的大型艺术群体 10.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D.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11.下列对两汉时期佛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B.佛教讲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

C.我国封建社会对佛教进行严格限制 D.佛教传播不利于我国古代文化发展 12.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陈胜

D.班超 13.读下面材料内容,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什么?鲁迅为什么把他的书称为“史家之绝唱”?

(2)结合司马迁,谈谈这句名言给你的启迪。

14.下图是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读图讨论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何时传入我国的?为什么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

(2)能否举出一些实例,谈谈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太上老君”与《论衡》创设两个选择题。

走进第二课堂

●史海拾贝

佛教与茶叶的传播

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允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不久,饮茶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中国茶叶早在汉代已传入日本,但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传播提倡,饮茶才在日本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习俗,唐代后,日本空海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时将茶树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种,得到嵯峨天皇的称赞。宋代,日本荣西禅师将中国的“点茶法”和“斗茶”习俗传到日本。

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

奇书《论衡》

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自幼聪明过人,青年时,曾游学洛阳,因家境贫寒,便经常到书市上阅览,王充读书能过目成诵。所以,很快便“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性格耿直,勇于坚持真理,曾做过小官,不久弃官返乡,一面教书,一面勤奋著作。写下了《讥俗》、《政务》、《养生》、《论衡》四部哲学巨著。《论衡》一书,写了30年。“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含义是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辨别真伪,权其轻重。书名也表现王充追求真理的精神。

《论衡》共85篇,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宝贵遗产,被称为奇书。189年,著名学者蔡邕来到浙江,看到《论衡》,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浙江回来,谈吐不凡,学问大有进步,便去房间寻找,发现《论衡》一书。他不等蔡邕同意,抢了几卷就走,蔡告诉:“此书只有你我共读,千万别让人家知道。”友人读过此书,也拍案叫绝,连称奇书。

●秘闻轶事

外国名人赞秦俑

秦兵马俑发现以后,国外伟人、名人纷纷慕名来访。他们看后无不为之倾倒,他们题词留言,表达了他们的钦佩、敬慕之情。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是最先参观兵马俑的外国政府首脑。当时正在发掘,没有接待地方,李光耀说:“让我亲眼看一看兵马俑,就是最好的接待”。他足足看了30分钟,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也是炎黄后裔,也有我的一份。”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看过后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说:“这才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当到这里看一看。丹麦女王玛格丽特是一位考古专家,她一进秦俑展厅,就说:”太好了!太伟大了!“她要求下坑去参观,得到特许后,梯子未搬来,就纵身跳入1.5米的坑中,激动地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的考古工地,从未见过这样震

撼人心的场面,这里的一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前美国国会参议长杰克逊则评价说:“太好了!一周前我看了埃及金字塔,今天又看了中国的秦俑,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狮身人面像只有一件,而秦兵马俑则千姿百态,成千上万,威武壮观,耐人寻味”。原罗马尼亚国防部长斯坦库·列斯库参观后说:“埃及金字塔很伟大,但它是一个粗犷的劳动成果,而秦兵马俑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参观后赞叹说:“真是奇迹,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法国马赛大区区长汰歇尔见到兵马俑竟惊呆了,张大了嘴站在那里约半分钟迈不出步子,他用手拉自己的头发,拳捶自己的胸口,问身边的人:“我是不是在做梦”。葡萄芽总理希尔瓦看过后说:“我不能不对这20世纪最壮观的伟大发掘,留下最钦佩之情”。前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看后,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题词:“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我希望所有部队都像西安的兵马俑一样”。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B 6.C 7.解析:此题是原因选择题,重在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很明确是根本原因。分析4个选项可知A、B两项表述的只是现象,C是影响,所以A、B、C只属表面现象,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也不是根本原因。只有D项抓住了本质,这是佛教受到提倡和扶持的根本原因。因此D是本题的答案要求。

答案:D 8.B 9.D 10.D 11.解析:此题是肯定选择题,重在考查识记辩别能力。分析各项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才得以传播;对于佛教,有的封建统治者限制,但大多数是支持的;佛教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以A、C、D是错误。B是正确答案。

答案:B 12.D 13.(1)司马迁在历史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编写一本历史巨著《史记》。鲁迅所以称这本历史巨著为“史家之绝唱”是因为《史记》不仅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而且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总之,《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司马迁的父亲是个史官。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受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名山大川游历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开阔了眼界。他继承父业,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藉。他还曾被处以重刑,但他忍受了一切痛苦,经过十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名著的写作。

看看司马迁一生的遭遇和经历,我们生在幸福时代应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努力拼搏攀登,像司马迁那样懂得人生的价值,无愧于时代。

14.(1)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东汉才得到广泛传播,它所以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佛教宣称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它使人们为了幸福便会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不去反抗、斗争。这正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斗争的需要。

(2)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洛阳白马寺就是其中一个。世界闻名的龙门、云冈、敦煌等石窟,就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还有许多塔寺建筑,不少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

第三篇: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 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㈢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㈣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教案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能力目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长生的秦汉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通过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学的学风。教学重点

佛教和道教在我国的传播;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

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秦汉时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今天我们来学习秦汉时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出示课题: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二、显示图片“白马寺”,这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为什么能得到迅速传播?那时我国还有些什么宗教?(学生看一段视频:佛教的传入。)

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7第一目“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阅读时将捕捉到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知识点做上书面笔记----全班交流)

四、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教主是谁?

3、为什么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古代都能得到传播和发展?

4、P93动脑筋:想一想,到底是谁错了?为什么?

5、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五、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目“王充和《论衡》”

出示探讨问题,供学生思考。

1、王充的代表作是什么?阐明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动脑筋:《论衡》中说:“人死血脉竭,竭而旌旗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六、出示人物图片:司马迁

(他是谁?)(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七、引导阅读第三目“司马迁和《史记》”

出示思考题:

1、找出史记的体裁:

2、内容

3、文字特色

4、为什么这本书能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小组交流:为什么司马迁能写成伟大的《史记》?(提示:从社会背景、史学家传、个人因素等方面)

八、引入第四目“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学生观看视频“兵马俑”(直观感受其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九、引导阅读教材,出示问题探究: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P95动脑筋:已发掘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3、到目前为止,秦兵马俑已发掘的四个佣坑,代表了古代军队编列的左军、右军、中军和指挥部。其中一个中军佣坑未建成,里面什么也没有。结合秦末的形势,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十、课堂小结:按教材四个目题小结本课的内容。

十一、课堂练习。(选择、问答、填空)

第五篇: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一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吴克成(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王充与《论衡》。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学生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3)要联系实际,面对封建迷信思想在青少年中有所滋长的现状,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做一个无神论者。

3.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周围事物中有关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深远影响的一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到处寻求仙药)以后西汉的统治者也一样,请看课本121页,西汉贵族们墓壁上画的图就是“飞升不死”的神怪画像。这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求仙迷信思想十分盛行,有迷信就有反迷信的思想家产生,这就形成了在思想领中的斗争。现在学习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板书)。2.讲授新课

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板书)

汉武帝16岁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找到了一名得力谋士,是谁?(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孔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于是董仲舒思想便作为西汉的官方统治思想来统治人民。董仲舒宣扬些什么呢?(宣扬神化皇帝,宣扬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就是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如得到天的支持或警戒,就会出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或降下灾害。这种思想适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宣扬的是封建迷信思想。同时,这时期涌现了不少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是王充。

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进私塾读书,15岁那年,被保送到都城洛阳太学(我国古代的大学)读书。王充苦读不懈,太学里的藏书都给他读完了,就到洛阳街上的书铺里去读。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书,就常常带了干粮到书铺里站着读。他的理解力、记忆力很强,往往读了一遍就会背诵。王充读书有特点,他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崇拜古人。

到了晚年,王充从洛阳回到上虞,一面开馆讲学,一面著书立说。一天,皇帝的使者突然驾着高车大马,请他进京去做大官。这对追求荣华富贵,也许是一个千载难逢、飞黄腾达的好机会,然而王充一心想的是把自己的思想写成著作,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他婉言谢绝了。他花了30年的心血,写成一部包括85篇,长达20多万字的著作,这就是闪耀着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衡》。这个书名很难懂,“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意思是说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分是非真假。《论衡》的主要锋芒指向董仲舒的迷信思想。主要内容:

(1)批判“天降灾祸”(板书),请大家看书,说说王充是怎么批判的?(天没有什么意志,日食、月食、乱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存在)。王充认为天是物质的、自然的,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既然天没有意志,那么天和人之间息息相关就不存在。

(2)否认人死变鬼(板书),请读一下王充的原话:“人死血脉竭(尽),竭而精气(精神)灭,灭而形体朽(腐烂),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怎么会变成鬼)?”在这里王充有力地批判了“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说明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王充死后92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看到了《论衡》,如获至宝。人们发现他谈吐不同凡响,学问大有长进,才知道他得了部奇书。从此,《论衡》流传于世。

现在看一下课本上的王充画像。1800年前,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王充提出了无鬼神的思想,十分可贵。想想现在还有少数人,包括少数青少年相信鬼神,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实在太可笑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课本上的思考题:“为什么说王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先启发学生讲,后由教师小结)第一,王充的战斗精神。面对秦汉以来,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迷信思想,特别推崇董仲舒的思想,王充大胆提出反对意见。第二,王充的批判精神。《论衡》一书对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第三,王充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思想的传统。继承了谁的思想?(荀子)王充把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下面介绍汉代的两大宗教,先讲佛教。

2.佛教的东来(板书)

西汉时候,西域有些小国家已经信仰佛教,汉通西域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之一,世界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东来,“东来”是什么意思?(指佛教由西向东传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不是一个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生在古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他大约生在2500多年前,差不多与我国的孔子同时。释迦牟尼明明是人,后来又怎么会变成佛,成了神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世界史上讲,今天不讲了。我国寺庙的大雄宝殿上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就是释迦牟尼和他的前世、未来化身,不过不是古印度人的本相了,佛的面庞已经汉族化。由此说明,佛教是外来的,其发展已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1)佛教的传入及其流传

佛教是怎样东来的?请同学们看地图(指示路线示意图)谁来说佛教东来的路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路线:古印度——中亚(即西域)——中国)自从张骞通西域后,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是西域大月氏的使者伊存到长安,向一个叫景卢的读书人口授佛经。是什么时候?(西汉哀帝时)哀帝在位是公元前6年到公元前1年,计算一下距今有多少年了?(约2000年不到了。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被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影响逐步扩大。东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播开来,表现在哪里?(求佛法、造寺庙、译佛经)。现在介绍洛阳的白马寺。

东汉光武帝死后,太子即位,称汉明帝。皇帝一个梦引出了到西域求佛法,派去蔡愔和秦景等18人“西天取经”,比以后的“唐僧取经”要早5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们请来了两名高僧,官府在洛阳特地营造了一座寺庙,这就是有名的白马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白马寺,位于洛东郊离城12公里的地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请看课本上的插图。白马寺门口有一著名的石雕,雕的是一匹健壮的驮经白马。石雕雕工精致,至今保存完好。为什么用白马?佛教以白色象征“洁净”,在印度大多用白象。在白马寺内,还有两尊西域最早来华的高僧像在白马寺内,他俩的墓就在白马寺大门内两侧。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对佛教这样的欢迎和支持?这就要了解一个佛教的教义。请看课本123页第三段。概括起来有3点:1.转生来世;2.来世幸福;3.从活着的苦到死去的乐是要有条件的,即虔诚地信佛。什么叫“虔诚”?就是对佛教要恭恭敬敬又诚心诚意。这样宣扬的结果,自然就会减弱受压迫人民对统治者反抗斗争的情绪,起到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但是,对这些宣传,有人不信,有人相信。那时,王充早就批判了人死变鬼的迷信思想。所以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看待人的生死。

(2)佛教的影响

有人说佛教就是求神拜佛,这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也有些片面。课本上有个讨论题,可以帮助我们对佛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你接触的事物中,找一找佛教对我国影响的实例。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先学生讲,后教师作小结)

教师小结: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后,经历了2000多年,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如上所说,是消极的,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所以容易被剥削阶级所利用。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人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去相信“神”,把希望寄托于“幻想的幸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面。举例来说,我们日常口语中有好多来自于源于佛教的,例如世界、觉司、境界、天花乱坠、一尘不染等。佛教艺术在我国的成就,一种是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一种是雕刻,以云冈和龙门石窟为代表,这些内容在下面要学到。又如到风景区去玩,我们经常看到有寺庙、有宝塔,这就是佛教建筑物。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线的标志。再如大家熟悉的小说“西游记”,是用与佛教有关的民间神话和传说故事写成的。总之,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这是积极的一面。有一点应提请同学们遵守,宗教建筑和文物,是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自觉保护,不得损坏。

佛教是外来的。那么,中国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有,这就是道教。课本上是怎么说的?(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植根于中国,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道教的兴起(板书)

(1)道教的兴起及思想来源(板书)

道教先在民间流传。东汉末年,战乱、瘟疫和饥饿频繁。这就使最早的道教组织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组织,是什么组织?(黄巾起义的太平道)。太平道以及后来的五斗米道,就是属于道教早期的教派。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才被官府所利用。

道教和佛教是不同的的宗教。佛教把举行宗教活动和供奉神像的建筑叫“庙”、“寺”、“庵”。道教一般称“观”、“宫”,例如“三清观”、“玄妙观”等。道教创立时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秦汉时期的神仙艺术。

先说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道家学派是谁创立的?(老子)。到东汉时期,老子已死去700多年,道教以他为“教主”,并尊奉为“太上老君”。实际上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后来的道教也吸收了一些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这是道教的一个思想来源。

道教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秦汉时期盛行的神仙方术。什么叫神仙方术?进入封建社会,帝王、贵族的享受更为豪奢,梦想长生不死,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于是出现寻仙求药的活动。搞这种迷信活动的人称方士,自称能通神仙。到西汉初年还出现寻求不死的药,吃了不死的药可以飞升上天,还搞什么炼丹,炼丹的方法就叫方术。方士正是神仙说的编造者和鼓吹者。下面先介绍早期的道教。

(2)早期道教——太平道、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张角)张角就是太平道的道领。他懂得医道,一面治病,一面传道,用“符水咒说以疗病”,就是念着除灾降灾的词句(叫符咒),把符咒纸烧成灰放入水中,让病人饮服。他给穷人看病,从不要钱,穷人都拥护他。后来他打出了以黄(天)代苍(天的)旗号起义。

道教的另一支叫五斗米道。在黄巾起义的鼓动下,东汉顺帝时由张陵创立的。张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凡信教入道的人每人要交5斗米,相当于一个人的5天口粮,所以叫五斗米道。课本上有幅四川青城山的画,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相传张陵曾在山上的天师洞讲道,所以成了道教胜地。青城山在四川灌县西南15公里,山上峰峦迭嶂,古木参天,景色清幽,有“青城天下幽”之誉。张陵传道出了名,后人称张陵为张道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由于道教搞什么除鬼捉妖的,所以民间有张天师捉鬼的流传。

张陵的孙子张鲁,在汉中(今四川东北和陕西南部一带)建立了割据政权。他在管辖地区的交通要道口,都设“义舍”,有肉、米和衣服、被子等物供应,穷人经过那里,就可以进去吃、住,不取分文。这个政权持续了20年多年,后来被曹操所灭。

(3)道教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板书)

早期的道教教派在民间流传,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组织。自从五斗米道被曹操所灭后,道教逐步被官府所利用。道教宣传的一些内容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欲望。他们的欲望就是长生不死,永享荣华富贵。道教追求的目标是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仙”在道教看来是不死的人。如何成仙呢?就是要修身养性,炼制丹药。方士炼丹要选名山幽谷,旷野无人的地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主要是铅、汞一类,这是有毒的。以后唐朝、明朝有几个皇帝就是吃了“金丹”中毒而死的。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例如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既有佛教,也有道教,有地位最高的神——如来佛(佛教)、玉皇大帝(道教)。音乐方面,《二泉映月》就是道教乐曲遗留下来的。另外,由于道教兴炼丹,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方士炼丹在无意中炼出来的,炼丹与我国的化学、药物学、医学都有关系。炼丹叫外丹,到南宋以后又兴内丹,内丹就是气功。气功的保存和发展,对人体健康有益。所以总的来说,道教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3.巩固练习

这一课讲了秦汉时期思想领域的斗争,介绍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讲了佛教和道教。现在一起来完成这张表格:

(三)教法建议

(一)教学本课,以讲述为主,结合读讲议练的方法进行。

(二)放大课本上的教学用图《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的路线示意图》。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教学背景分析 1、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与地位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昌盛的秦汉文化”,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五课。秦汉在造纸、医学、......

    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18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共5篇)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史记》的简要内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必备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必备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1大全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1 18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范文大全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七年级历史新授课执笔:审核: 一、学习目标: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单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他创作的《史记》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