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昌盛的文化》教案 北师大版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佛教和道教产生的时间、传入路线及基本教义,了解佛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学习司马迁生平及其编撰的《史记》的内容特点,了解什么叫纪传体。学习秦陵兵马俑的发掘情况及意义,想象秦陵兵马俑的阵势和设计原因。过程与方法
运用谈话法,了解佛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运用讨论法,学习司马迁及其编撰的《史记》。
运用竞赛法,回答想象的秦陵兵马俑的阵势和设计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谈话法学习佛教、道教的基本情况,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下面两个子目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学习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秦陵兵马俑的有关情况,感受当年秦始皇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秦陵兵马俑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并养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讨论,学习司马迁及其编撰的《史记》,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教学准备
制作佛教的产生及传人路线图和秦陵兵马俑投影片。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竞赛式提问法。
板书设计
一、宗教
1、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原
2、道教——东汉年间土生土长
二、史学——司马迁与《史记》
三、雕塑——秦陵兵马俑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过渡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大一统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科学文化的昌盛,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许多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学习秦汉时期在宗教、史学、雕塑等方面的文化成就。讲授新课
宗教
佛教——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 生: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师:佛教发源于哪里呢? 生:印度。
师:古代的印度不是国名,而是表示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地理名称。包括当今的印度、臣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在内的一些国家。
师:佛教又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出示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请一位同学以图上箭头所示读图。
生:(发言略)师:佛教是从印度经西域地区,即今新疆地区,在西汉末年时传入中原的。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人西天取经,并在洛阳城外为取经高僧建造白马寺,这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自此,佛教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国逐渐盛行起来呢?
生:(发言略)
师:我们来看看佛教基本的教义,佛教认为:现实人生就是“苦”,生老病死全都是苦,只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而目前只有忍耐。这种教义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对现实阶级压迫的斗争,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于是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佛教在中国兴盛起来并流传至今。同学们算一算,西汉至今大约有多少年?(两千多年)因此,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同学们来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生:(发言略)
师:佛教的寺院、石窟等建筑,如少林寺、南京的栖霞古寺,龙门石窟、莫高窟,大雁塔等。佛教的词语如无常、刹那、大千世界等;佛教的人物如济公、如来佛、观音菩萨等。另外,佛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音乐、绘画、医学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除了佛教之外,道教也逐渐流行起来。
道教——东汉年间在中国土生土长
师:道教是东汉年间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思想主要起源于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认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追求仙境,渴望长生不死,是道教信仰的主要特征。那么,道教为什么会广泛传播呢?道教迎合了统治阶级希望长生不老、尽情享乐的愿望,利用道教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一些贫苦百姓也想通过修炼的方式摆脱困境,因此道教得以广泛传播起来。道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武当山、崂山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人物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八仙、灶君、土地、城隍等在民间家喻户晓;道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音乐、绘画、医学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史学
(出示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大家很熟悉,它出自于哪里呢?它出自于司马迁写的史学巨著《史记》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内容我们采用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方式,先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阅读有关内容,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出示准备好的题目)(1)简介司马迁其人;
(2)简介《史记》的写作特点(用史实说明);
(3)简单说出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不同;新 课 标 第 一 网(4)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从中你有什么感悟;(5)鲁迅为什么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时出示小组讨论要求:
(1)每小组完成一题。四人小组,人人发言,专人记录,记录内容收集迸学生历史学习作品档案内,作为学生学期成绩评价的依据之一。(要求人人参与)(2)每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发言。发言者均记平时成绩优秀一次,发言突出者记平时成绩优(以“&”号表示)一次。(鼓励踊跃发言)(3)大组各派评议团成员一名,对学生发言作出评价。(学会评价)(4)评价范围:声音洪亮,内容完整,态度大方。
(小组讨论五分钟后,全班进行交流评价。对于学生回答比较好的题目不必重新讲解,对于学生回答不够完整的要适当补充)参考答案
1、简介司马迁其人。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西汉时期人。年轻时就酷爱读书和游历,到过很多地方。其文死后,他接替父亲做了史官,得以阅读了大量的国家史籍文献。他于公元前104年开始编写《史记》,其间因“李陵之祸”,触怒汉武帝,遭受“腐刑”,直到他5岁时,才完成了《史记》的编写,前后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2、简介《史记》的写作特点。(用史实说明)《史记》的特点是:体例完备,史料详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
体例完备:《史记》首创纪传体的体例。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带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主要史实,全书52万多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
史料详实:司马迁很讲究史料的真实性,如关于燕太子丹“天雨栗,马生角”的传说,司马迁就没有采用。
叙事简洁: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数百个字就能讲清一个人物的心态、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文笔生动: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图画,个个栩栩如生。即使是同一类人物,也性格各异,各不相同。
3、简单说出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不同。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便于考察各类人物的活动及各项制度的发展。历代所修的“正史”均采用此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便于看出同时期各事件间的联系。
4、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从中你有什么感悟?(1)汉武帝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文化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统一国家里可以到很多地方去游历。(2)统一国家也需要一部记录从远古到汉代社会发展的史书。(3)出身史官家庭,受家庭影响,从小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身为史官,可以看到大量的国家藏书。(4)司马迁本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严谨修史的态度。www.xiexiebang.com
从中应得到的体会有:胸怀大志,严谨治学,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即可)
5、鲁迅为什么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因为《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鲁迅给予了如此高度的评价。
(本目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法的方式来完成,并要求学生学会讨论学习法。因此,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讨论,如何讨论,讨论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刚才我们以小组讨论、大家交流的方式学习了司马迁及其编撰的《史记》的有关内容。讨论法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启发、学习的过程。在讨论学习中首先要充分学习领悟教科书,学会提取教科书中的有效信息,二是要人人充分发表意见和观点;三要学会倾听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雕塑——秦陵兵马俑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艺术,它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正公里处,这是一庄尚未开发的地下文化艺术宝库,内涵极其丰富。1974年,在秦陵附近,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约有6000多个随葬品的一号兵马俑坑,后来又发现了二号、三号坑,坑内陈列着兵马俑8000多个,还有一匹匹形同真马大小的陶马和战车,它们是用黄泥雕塑烧制而成。(出示兵马俑图片系列,单个的和整体的)下面给大家两个问题,准备一下,我们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
(1)请同学们根据看到的和体会到的,对兵马俑做个描述。
(2)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秦始皇为什么要设计如此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在自己陵墓周围?
以四个大组为四个单位,分别回答上述问题,只要有学生参与即给本组加一分,没有同学参与即为本小组放弃一次,不如分。答案不得重复,重复的不如分。最后看看今天的冠军是哪一组,冠军组每人记优秀成绩一次。
(以鼓励小组内的团结与合作)
参考答案
(1)从单个的兵马俑看,应着重描述它们的面部神态各异和动作的栩栩如生;从整体的兵马俑看,应着重描述它的气势壮观和场面的宏大,似乎是秦始皇在指挥着千军万马,完成着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大任。
(2)秦始皇设计如此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在自己陵墓周围,或许为了显示秦朝强大的国力,或许为了死后继续指挥千军万马,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或许他担心死后有人盗墓,如此多的兵马为他守护陵墓,等等(此间为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总结回顾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主要介绍了宗教、史学和雕塑三方面的内容。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忆,我们可把今天学习的内容概括如下:(可全班朗读)说秦汉,道秦汉,秦汉文化不简单;西汉佛教传进来,东汉道教兴起来;《史记》首创纪传体,秦陵兵马俑创造了世界大奇迹。
评价检测
本课评价运用学生评价法、学生课堂活动档案收集法,直接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3.8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自学目标启示
●知识要点跟踪
1.人物:①东汉__________时,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②道教创始人__________。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③写《论衡》的是__________。
④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__________时代,父亲是史官。2.地点:佛教起源于古__________,西汉末年传入我国__________。
●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
(1)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 ①佛教:
a.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b.主要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传播: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d.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②道教:
a.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b.主张: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
c.发展:道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d.影响: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2)司马迁与《史记》
①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继承父业,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编写成《史记》。
②《史记》: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他以纪传体的体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常考热点质疑 1.示例:
(1)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鲁迅先生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 2.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商讨
●知识系统概述
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传播是秦汉文化繁荣昌盛表现之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
原地区,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欢迎和扶持而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文化昌盛,还表现在史学和艺术的大发展上。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很高水平,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这一时期艺术品中的杰作。
●知识结构图表
●学习方法探究
1.本课包括宗教、史学与艺术。史学与艺术虽然反映的内容与角度不同,将来还有相似内容出现。反映宗教与思想领域斗争是这一课突出的特点。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所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是因为他们教义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并作为麻醉人民精神武器,而被压迫阶级是在宗教的幻想中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而本节课将王充的《论衡》作为阅读教材对待。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了神化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就是对迷信思想进行斗争的代表之一。他著的《论衡》就是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2.结合文化的学习,可以用联想对比法将以前过去的同类内容:天文、医学、数学、历法、建筑等内容经过回忆进行再次巩固复习。以人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都可以进行。这种学习方式,学习一定内容以后都以进再回忆、再重复,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以时间为例,可以将公元前学过的时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等等。
同步创新训练
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 A.中国
B.阿拉伯
C.古印度
D.希腊 3.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王充的代表作是 A.《论语》
B.《尚书》
C.《道德经》
D.《论衡》 4.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5.司马迁生活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汉文帝时期
D.汉明帝时期 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塑艺术是 A.云岗石窟
B.龙门石窟 C.秦始皇陵兵马俑
D.铜奔马
7.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B.一些封建官僚贵族信佛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8.下列关于《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9.下列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秦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当
B.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C.是世界上第八奇迹
D.是近年来考古工作在山西发现的大型艺术群体 10.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D.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11.下列对两汉时期佛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B.佛教讲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
C.我国封建社会对佛教进行严格限制 D.佛教传播不利于我国古代文化发展 12.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陈胜
D.班超 13.读下面材料内容,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什么?鲁迅为什么把他的书称为“史家之绝唱”?
(2)结合司马迁,谈谈这句名言给你的启迪。
14.下图是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读图讨论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何时传入我国的?为什么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
(2)能否举出一些实例,谈谈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太上老君”与《论衡》创设两个选择题。
走进第二课堂
●史海拾贝
佛教与茶叶的传播
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允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不久,饮茶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中国茶叶早在汉代已传入日本,但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传播提倡,饮茶才在日本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习俗,唐代后,日本空海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时将茶树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种,得到嵯峨天皇的称赞。宋代,日本荣西禅师将中国的“点茶法”和“斗茶”习俗传到日本。
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
奇书《论衡》
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自幼聪明过人,青年时,曾游学洛阳,因家境贫寒,便经常到书市上阅览,王充读书能过目成诵。所以,很快便“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性格耿直,勇于坚持真理,曾做过小官,不久弃官返乡,一面教书,一面勤奋著作。写下了《讥俗》、《政务》、《养生》、《论衡》四部哲学巨著。《论衡》一书,写了30年。“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含义是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辨别真伪,权其轻重。书名也表现王充追求真理的精神。
《论衡》共85篇,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宝贵遗产,被称为奇书。189年,著名学者蔡邕来到浙江,看到《论衡》,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浙江回来,谈吐不凡,学问大有进步,便去房间寻找,发现《论衡》一书。他不等蔡邕同意,抢了几卷就走,蔡告诉:“此书只有你我共读,千万别让人家知道。”友人读过此书,也拍案叫绝,连称奇书。
●秘闻轶事
外国名人赞秦俑
秦兵马俑发现以后,国外伟人、名人纷纷慕名来访。他们看后无不为之倾倒,他们题词留言,表达了他们的钦佩、敬慕之情。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是最先参观兵马俑的外国政府首脑。当时正在发掘,没有接待地方,李光耀说:“让我亲眼看一看兵马俑,就是最好的接待”。他足足看了30分钟,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也是炎黄后裔,也有我的一份。”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看过后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说:“这才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当到这里看一看。丹麦女王玛格丽特是一位考古专家,她一进秦俑展厅,就说:”太好了!太伟大了!“她要求下坑去参观,得到特许后,梯子未搬来,就纵身跳入1.5米的坑中,激动地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的考古工地,从未见过这样震
撼人心的场面,这里的一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前美国国会参议长杰克逊则评价说:“太好了!一周前我看了埃及金字塔,今天又看了中国的秦俑,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狮身人面像只有一件,而秦兵马俑则千姿百态,成千上万,威武壮观,耐人寻味”。原罗马尼亚国防部长斯坦库·列斯库参观后说:“埃及金字塔很伟大,但它是一个粗犷的劳动成果,而秦兵马俑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参观后赞叹说:“真是奇迹,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法国马赛大区区长汰歇尔见到兵马俑竟惊呆了,张大了嘴站在那里约半分钟迈不出步子,他用手拉自己的头发,拳捶自己的胸口,问身边的人:“我是不是在做梦”。葡萄芽总理希尔瓦看过后说:“我不能不对这20世纪最壮观的伟大发掘,留下最钦佩之情”。前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看后,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题词:“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我希望所有部队都像西安的兵马俑一样”。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B 6.C 7.解析:此题是原因选择题,重在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很明确是根本原因。分析4个选项可知A、B两项表述的只是现象,C是影响,所以A、B、C只属表面现象,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也不是根本原因。只有D项抓住了本质,这是佛教受到提倡和扶持的根本原因。因此D是本题的答案要求。
答案:D 8.B 9.D 10.D 11.解析:此题是肯定选择题,重在考查识记辩别能力。分析各项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才得以传播;对于佛教,有的封建统治者限制,但大多数是支持的;佛教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以A、C、D是错误。B是正确答案。
答案:B 12.D 13.(1)司马迁在历史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编写一本历史巨著《史记》。鲁迅所以称这本历史巨著为“史家之绝唱”是因为《史记》不仅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而且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总之,《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司马迁的父亲是个史官。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受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名山大川游历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开阔了眼界。他继承父业,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藉。他还曾被处以重刑,但他忍受了一切痛苦,经过十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名著的写作。
看看司马迁一生的遭遇和经历,我们生在幸福时代应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努力拼搏攀登,像司马迁那样懂得人生的价值,无愧于时代。
14.(1)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东汉才得到广泛传播,它所以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佛教宣称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它使人们为了幸福便会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不去反抗、斗争。这正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斗争的需要。
(2)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洛阳白马寺就是其中一个。世界闻名的龙门、云冈、敦煌等石窟,就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还有许多塔寺建筑,不少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教案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能力目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长生的秦汉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通过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学的学风。教学重点
佛教和道教在我国的传播;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
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秦汉时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今天我们来学习秦汉时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出示课题: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二、显示图片“白马寺”,这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为什么能得到迅速传播?那时我国还有些什么宗教?(学生看一段视频:佛教的传入。)
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7第一目“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阅读时将捕捉到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知识点做上书面笔记----全班交流)
四、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教主是谁?
3、为什么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古代都能得到传播和发展?
4、P93动脑筋:想一想,到底是谁错了?为什么?
5、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五、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目“王充和《论衡》”
出示探讨问题,供学生思考。
1、王充的代表作是什么?阐明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动脑筋:《论衡》中说:“人死血脉竭,竭而旌旗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六、出示人物图片:司马迁
(他是谁?)(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七、引导阅读第三目“司马迁和《史记》”
出示思考题:
1、找出史记的体裁:
2、内容
3、文字特色
4、为什么这本书能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小组交流:为什么司马迁能写成伟大的《史记》?(提示:从社会背景、史学家传、个人因素等方面)
八、引入第四目“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学生观看视频“兵马俑”(直观感受其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九、引导阅读教材,出示问题探究: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P95动脑筋:已发掘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3、到目前为止,秦兵马俑已发掘的四个佣坑,代表了古代军队编列的左军、右军、中军和指挥部。其中一个中军佣坑未建成,里面什么也没有。结合秦末的形势,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十、课堂小结:按教材四个目题小结本课的内容。
十一、课堂练习。(选择、问答、填空)
第四篇: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学过程 〗
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最早的人类生活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外貌特征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生观察课本图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仔细观察地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师:从图上观察到我国境内的许多遗址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要补充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最近?谁是更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年以前,他们保留了______的某些特征。
2.大约在一两万年以前,在北京周口店______山的山顶洞穴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按______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进入_____一阶段,他们会制造______等骨器,已经懂得_______取火。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下面原始人类中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识图题
观察图,请回答:
①这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图?
②说一说这个头像的面目特征。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恩格斯
①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举例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答案:
一、l.70万年至20万年 猿
2.龙骨 血缘 氏族公社 骨针 人工
二、1.C 2.D 3.C
三、①北京人。②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
四、①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
②劳动起了重要作用。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③人能够用手制造工具,而动物不会。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 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 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 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㈢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㈣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