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崔颢《登黄鹤楼》赏析大全
崔颢《登黄鹤楼》赏析
《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黄鹤楼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登黄鹤楼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登黄鹤楼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第二篇:崔颢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
【赏析】本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慷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曾想写诗,见到此诗佩服之至,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题上头。”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黄鹤楼古诗赏析 【注释】
①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②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处。③历历:清楚分明。④汉阳:指今武汉市汉阳县一带。⑥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
【译文】
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赏析】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注音
凄凉(qī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暂(zàn)凭(píng)长(zhǎng)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7.B(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8.(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2分)
(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1分)
1.答题要点: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评分标准:2分,每点各1分,意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评分标准: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2分)典故抒发的思想感情
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9、名句赏析
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晚唐时代,杜牧是杰出的诗人为了区别于杜甫,后人叫杜牧为“小杜”他的七言绝句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意境清新,气势纵横,凝练而自然同时代中,只有李商隐和他异曲同工,所以也并称“李杜”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以后,乘着割据荆州的军阀刘表死了,就出兵平定荆州寄居在荆州的刘备进行抵挡,也被击溃曹操收集荆州归附的部队,加上原有的人马,总共五十余万人,号称八十万,沿江东下,水陆并进,追击刘备,想要乘战胜的军威,削平孙权在东吴的势力这时候,曹操是声势逼人,有不可一世的气概
孙权为了抵抗,就和刘备组成联军,但是只有几万人两军在赤壁打了一仗,结果曹军大败,仓皇北逃这一战役,奠定了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的实际指挥者是吴国的大将军周瑜,这位年轻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将领,后人习惯称之为“周郎”
六百多年过去了,九世纪的诗人杜牧,来到赤壁,凭吊这个古代战场的遗址,写下了咏怀古迹的诗,自然有它的感慨和寄托
诗人在这个传说中的古战场徘徊,他在凭吊,在联想,然而,能见到什么呢?只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但是,总想找到一点战场的遗迹!汉末的兵器是戈、矛、戟、剑之类,大都是铁制的经过一场大战,兵器折毁,掉在地上,再经过久远的年代,又被沙土埋掉了这时候,诗人偶然拾到一片废铁这能不能断定是那次战争中的遗物呢?这就先要磨掉铁锈洗净泥沙,才能够鉴定这种工作,需要有相当的历史知识,所以只能“自将”——自己拿来磨洗了经过鉴定,确认是赤壁大战的兵器,就更加证实了历史的传闻于是对史事回忆,许多感慨,都涌上心头 “赤壁之战”,周瑜以少胜多,利用的是火攻火攻能成功,关键在于东风,因为当时两军对峙,孙刘联军在东,曹军在西有了东风,才能顺风放火,烧掉曹军的船只,取得胜利诗人在这里出人意外地设问:假若东风不来,它不给周瑜这个方便,战局的发展会怎样呢?那样的话,曹操拥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完全有可能击溃联军的抵抗“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这种假想的结果
原来吴国有个乔公,生了两个姑娘,都长得很漂亮:大姑娘人称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孙策此时已经死去,所以大乔就成了遗孀小姑娘人称小乔,就是周瑜的夫人姊妹俩合称“二乔”“铜雀”呢?曹操在他的根据地邺修建了一座铜雀台,楼顶立有一丈五尺高的大铜雀,所以叫铜雀台这里住着曹操的姬妾“春深”两字,固然是指自然界的春光灿烂,同时也暗示妖娆的女人,轻柔的歌舞,封建统治者的腐朽的生活情趣如果要把二乔也锁闭在铜雀台中,不彻底消灭孙刘联军是办不到的反过来说,连二乔都为敌人所有了,那 么,孙吴的事业也荡然无存,不可能再留下别的什么了
前两句诗写得那么深情关注,似乎很重视这场古代的战争后两句却不那么一本正经了,写得有点诙谐,近于说俏皮话,又似乎在贬低周瑜,说他只是侥幸成功其实不然,杜牧是在感叹建立一番事业,非得有一定的条件不可如果这样的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这是婉转曲折地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悲哀
杜牧是唐代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在政治上有抱负,善于谈兵,希望做一番事业可是一辈子受着顽固保守的大官僚的压抑,不得有所作为所以,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一)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选自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人教版八年级[下])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5.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么样的境地?(3分)
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意思近即可)
26.诗的尾联是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第三篇:崔颢《登黄鹤楼》原文翻译与赏析
崔颢《登黄鹤楼》原文翻译与赏析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3.乘:驾。4.去:离开。5.空:只。6.返:通返,返回。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9.川:平原。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14.乡关:故乡。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
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
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第四篇:浅谈崔颢《黄鹤楼》
浅谈崔颢《黄鹤楼》
《中华诗词》杂志常务副主编赵京战认为好诗词的标准第一条件是格律严整,并且在文中提到崔颢的《黄鹤楼》。原诗如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说这里有个历史原因,唐朝是近体诗形成时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崔颢的《登黄鹤楼》就很能说明这一点: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前半句相对,后半句不对,而且还是三平尾;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却十分工整。”这是作者的解释。小编查了一些资料认为作者解释的很牵强。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三次出现,却因气势奔腾之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复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想忘记了是在写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写过。是诗人有意在拗救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作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人云的诗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律求境”。清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也就是这个道理。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为之敛手并留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此诗与崔诗如出一辙。还有后来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的摹学此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或许是因为李白的推崇吧,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所以此诗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更有趣的是崔姓的堂号也因此也改为“噤李堂”。我有一位诗友坐看云起认为: “好诗不一定非得是格律诗。三吏三别不好吗?太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不好吗?屈大夫的《离骚 》不好吗?意境好,现实与浪漫,给人力量,催人奋进的,给人正能量的,就是好诗。”其实很多大家如: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毛主席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衮衮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比如辛弃疾这首代表作《南乡子》就有好几处出律,但是谁能否认这不是一阙好词呢??其实,我们根本没资格去评判前贤和伟人诗词的。我说这些话并不是否认格律诗词,爱好格律诗词的就去写格律诗词,不喜欢格律诗词的就去写古风随笔。所谓“古诗新韵”,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用诗友坐看云起的话结束“少夸夸其谈,多搞点令人信服的东西吧!”部分资料源于《唐诗宋词鉴赏》
第五篇:崔颢《黄鹤楼》唐诗配图片赏析
崔颢《黄鹤楼》唐诗配图片赏析
《黄鹤楼》
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2、悠悠:久远的意思。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唐诗配图片赏析】崔颢《黄鹤楼》唐诗配图片赏析。【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黄鹤楼》唐诗配图片赏析】文章崔颢《黄鹤楼》唐诗配图片赏析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最近更新: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古诗配图赏析“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品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及配图鉴赏柳宗元《溪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张孜《雪诗》“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全诗赏析陈亮《好事近·咏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郑域《昭君怨·梅花》阅读答案及赏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全诗及配图鉴赏《截竿入城》原文意思及道理分析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月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温庭筠《苏武庙》全诗及配图鉴赏苏轼《洞仙歌·咏柳》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刘禹锡《望夫山》“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全诗赏析王之涣《宴词》“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全诗赏析李白《古风(其四十六)赏析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古诗配图赏析张旭《桃花溪》全诗及配图鉴赏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赏张俞《蚕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品读【唐】王维《早春行》祖咏《终南望馀雪》配图赏析李白《客中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孟郊《秋怀(其二)》“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全诗翻译赏析“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全诗赏析“凭船闲弄水,中有相思意。”赵令畤《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http://。”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李白《夜下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王昌龄《青楼曲二首》“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翻译赏析雍陶《访城西友人别墅》“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全诗赏析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宋词鉴赏温庭筠《送人东游》全诗及配图鉴赏杜荀鹤《自叙》“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全诗赏析及翻译北宋 寇准《书河上亭壁》“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翻译赏析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 脉脉无言几度春”全诗赏析杜甫《房兵曹胡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全诗翻译赏析卢仝《人日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全诗赏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翻译赏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全诗及配图鉴赏杜荀鹤《溪兴》“醉来睡着无人唤 流到前溪也不知”全诗赏析及翻译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全诗及配图鉴赏秦观《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鉴赏谢逸《千秋岁·夏景》“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赏析王昌龄《塞上曲》古诗配图赏析秦观《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鉴赏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配图赏析品读北宋.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陆游《东湖新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