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黄鹤楼》教学设计
幼儿园 大班语言教育活动案例
执教人:王金花
活动内容:《登鹳雀楼》
活动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活动准备
1、《语言表达》青版幼儿读本每人一本。
2、挂图一副。(《登鹳雀楼》相关图片)
3、课前丰富一些《登鹳雀楼》的有关知识。
4、自制小乐器。(沙球、响板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大家先听老师来朗诵一下:
1、老师朗诵,幼儿初步了解其内容(教师语速放慢)
2、教师边出示图片边朗诵,为幼儿解释诗句的意思。
3、教师分句教幼儿朗诵,让幼儿感悟诗句内容。
4、师生齐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图景,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心里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到现在还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 导
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2.小结。(小结幼儿背诵情况)3.背诵全诗。
(五)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只有站的,才能高看的远。)
第二篇:《登黄鹤楼》教学设计
《登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第三篇:《登黄鹤楼》教学设计小班
小班语言教育活动《登鹳雀楼》
小五班 执教老师:李琪
一、活动内容:《登鹳雀楼》
二、活动目标:
1、欣赏整首诗歌,从中感受诗歌的韵律感以及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雄伟景象。
2、能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雄伟画面,喜爱古诗简短的语言,喜爱用语言表达所看的景象。
3、用肢体语言表现出祖国山河的壮丽。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体会诗歌中刻画出的雄伟、美丽景象。活动难点:认真观察古诗配图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静态图片联想成动态的景色,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四、活动准备:
幼儿能力准备:能够看图初步的描述图画的内容。
物质准备:古诗内容的图画ppt(可以是一些动态的图片),鹳雀楼相关图片,自制小乐器(沙球、响板等),自制挡板或遮挡好的桌子(教师准备一个大的挡板或几张一样高矮的桌子,放在幼儿面前,再将一些纸盒放在上面,遮挡幼儿的视线,挡板或靠近桌子的一边要使用挡板或布遮挡住,保证幼儿蹲下时不能通过桌面和地面间的缝隙看到前面的物体。)。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出示一些鹳雀楼相关图片导入活动内容。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个建筑物是什么?(播放ppt,是幼儿能够识别出鹳雀楼)
预设:幼儿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表述事物,如:小亭子,森林,高山等
2)总结:小朋友们都看出来这是鹳雀楼,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登上鹳雀楼一起看看上面的风景。
(二)基本部分:
2.教师出示古诗古诗内容的图画,并提问使幼儿自主探究。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幼儿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画面自由发言,如:太阳下落,河水流动等。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图片,感受画面中落日靠着群山落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景象。
教师: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想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象,我看到的景象就是太阳挨着一座座的山落下了,山脚下的黄河水很快的流向远方,发出很大的声音。2)我看到的和小朋友们看到的一样,不过这些景象是我们在鹳雀楼二楼看到的,我还想看到更远更多的景象应该怎么办呢?
预设:幼儿提出去别的地方,向下走,向上走等不同方法。
3)小朋友们可以到前面的桌子这边尝试一下,看看你们刚才说的那种方法能够看到小玩偶。
(请幼儿蹲下使其视线略高于桌子一点,在纸盒等遮挡物的后面以及靠近桌子的一边的地上放上一些小玩偶请幼儿观察)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蹲下,看看你们都能看到什么? 预设:幼儿可能什么都看不到,选择说小盒子,天花板„„等明显事物。
教师:请小朋友们尝试我们刚才想到的办法,怎样才能看到小盒子后面和桌子下面的物体?
预设:幼儿尝试向前,向后,蹲下,站起来等几种方式,感受如何才能看的远。
(让幼儿自由发挥,并引导幼儿感受站起来可以看得远)4)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的想法,最好的是站的高,那我们走到第三层楼,这样就可以看到更远更多的景色了。3.老师朗诵,幼儿初步了解其内容(教师语速放慢)1)古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也到鹳雀楼游览景色,也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景色,他也有感而发做了一首诗,请小朋友们听一听,他是怎样说的。
教师有节奏的朗诵古诗《登鹳雀楼》可以边朗诵边拍手。教师提问,诗歌里面写了什么?
教师解释诗歌中的字句,登上鹳雀楼向外面看,太阳靠着山落下了,黄河水快速的流向大海。要想看得更远,请你再登上一层楼吧。
2)这首诗歌的大意小朋友们理解了,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看着图片朗诵一下这首诗歌。
3)这首诗歌小朋友们读完了,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小手,和我一起来有节揍得的朗诵一下诗歌。
4.幼儿自由发挥,通过肢体语言或小乐器表现诗歌的内容,完成重难点。
1)教师:小朋友们念得都很有节奏感,这样还不够,诗人王之涣听说小朋友们都是小舞蹈家,想请小朋友帮他想一想怎么样用动作来表现一下他看到的美丽景色?
2)分句或分词请幼儿来表演。
教师:我想先请一位小朋友说说,诗歌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描述的是什么景象?
幼儿:太阳靠山落下、太阳没了„„(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出太阳下落即可)
教师:哪位小舞蹈家想表达一下白日依山尽? 请幼儿上前来做表演,可以分词做表示,如:太阳怎么表示?太阳下落怎么表示?太阳靠山怎么表示„„,若幼儿不能完成自由发挥,教师可做简单提示:如,太阳什么形状?下落是什么意思„„
以此来完成剩下的诗句欣赏。教师:哦,这位小舞蹈家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其他小朋友那。
可以多请几位小朋友表达
教师:那你们再说说,诗歌的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描述的是什么景象?
幼儿:河水流入大海,黄河水向海流„„(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有水流入大海即可)
教师:哪位小舞蹈家想表达一下黄河入海流? 教师引导分词表示黄河可以简化为水流,或是表现河水很长,进入海水可以直接简化为海水,海水很宽广,幼儿可以自行发挥怎样表示宽广)
教师:舞蹈家们真棒,都能表示出你们想象到的画面,我们再说说,诗歌的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描述的是什么景象?
幼儿:再上一层楼、看得远„„(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向上走看得远即可)
教师:哪位舞蹈家想表达一下这两句?
教师引导,看得远怎么表示,可以将手放在眼睛上方做眺望动作,上楼怎么表示,可以用手向上指,或是做上楼、迈步的动作„„
教师:小舞蹈家们把一整首诗都用自己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了,诗人王之涣想请舞蹈家们教教他,现在舞蹈家们起立,你们一边念古诗,一边用刚才想到的舞蹈动作来表演给他看。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边朗诵,边做表演。
(三)总结延伸
1、教师总结活动内容,提升幼儿学习经验。
教师:舞蹈家们你们今天我们学到的古诗叫什么名字?这个首诗都说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预设:幼儿可能提出单个词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提到的词语进行连接成句,让幼儿对诗歌的整体性有所了解。
2、延伸:
1)请幼儿回家后,将这首古诗朗诵给父母听,并加上创编的舞蹈表演给父母看。
2)在活动区中投放古诗图谱,让幼儿观看图谱表演。
六、活动内容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登黄鹤楼》教学设计大班
大班语言教育活动《登鹳雀楼》
活动内容:《登鹳雀楼》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整体内容,能用语言表达古诗的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2、通过诵读或肢体语言感受古诗的中刻画出祖国的壮丽山河,3、在实践中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
活动重点:在实践中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活动难点:大胆尝试,并从中探究出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幼儿前期经验:活动前让幼儿了解鹳雀楼的有关知识。
活动准备:古诗内容的图画ppt(可以是一些动态的图片),鹳雀楼相关图片,自制小乐器(沙球、响板等),自制挡板或遮挡好的桌子。活动过程:
1.出示一些鹳雀楼相关图片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个建筑物是什么?
(播放ppt,是幼儿能够识别出鹳雀楼)
2)总结:小朋友们都看出来这是鹳雀楼,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登上鹳雀楼一起看看上面的风景。
2.教师出示古诗古诗内容的图画,并提问使幼儿自主探究。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幼儿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画面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图片,感受画面中落日靠着群山落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景象。
教师: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想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象,我看到的景象就是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2)我看到的和小朋友们看到的一样,不过这些景象是我们在鹳雀楼二楼看到的,我还想看到更远更多的景象应该怎么办呢?
幼儿:去别的地方,向下走,向上走„„(让幼儿自由发挥,并提出假设,教师带领幼儿验证假设)
3)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的想法,我们来看看那一种方法最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做一个实验。(教师准备一个大的挡板或几张一样高矮的桌子,放在幼儿面前,再将一些纸盒放在上面,遮挡幼儿的视线,挡板或靠近桌子的一边要使用挡板或布遮挡住,保证幼儿蹲下时不能通过桌面和地面间的缝隙看到前面的物体。请幼儿蹲下使其视线略高于桌子一点,在纸盒等遮挡物的后面以及靠近桌子的一边的地上放上一些小玩偶请幼儿观察)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蹲下,看看你们都能看到什么? 幼儿:小盒子,天花板„„
教师:请小朋友们尝试我们刚才想到的办法,怎样才能看到小盒子后面和桌子下面的物体?(引导幼儿尝试向前,向后,蹲下,站起来等几种方式,感受如何才能看的远。)
4)幼儿自由探究并说出幼儿自己探究地结果。
教师:请小朋友们说说你们如何做才能看到小盒子后面还有桌子下面的小玩偶?
幼儿:站起来,向前探出身子„„
5)教师总结幼儿探究结果,回归古诗。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想要看到被遮挡的或是更远更多的物体就要站起来,使自己变高,那刚才我们在鹳雀楼二楼看景色时也想看到更多的景色我们应该怎么办?
幼儿:站起来,跳起来,再上一层„„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再上一层,就可以看到更远更多的景色了。
3.老师朗诵,幼儿初步了解其内容(教师语速放慢)
1)古代有一位大诗人,也到鹳雀楼游览景色,也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景色,他也有感而发做了一首诗,请小朋友们听一听,他是怎样说的。
教师有节奏的朗诵古诗《登鹳雀楼》。
教师提问,诗歌里面写了什么?
教师解释诗歌中的字句,登上鹳雀楼遥望,一轮白日靠着群山西沉下去,滔滔黄河奔涌着流入大海。要想看得更远,请你再登上一层楼吧。
2)这首诗歌的大意小朋友们理解了,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朗诵一下这首诗歌。
3)这首诗歌小朋友们读完了,请问小朋友哪句诗歌说的是我们刚刚探究的结果:“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幼儿:“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朋友们真棒啊,请小朋友们再说说,读完这首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从诗歌中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让幼儿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学习诗歌的体会,以及感受到的情感。4.幼儿自由发挥,通过肢体语言或小乐器表现诗歌的内容。
1)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第五篇:崔颢《登黄鹤楼》赏析
崔颢《登黄鹤楼》赏析
《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黄鹤楼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登黄鹤楼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登黄鹤楼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