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鹤楼教学设计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冉店九年制学校小学部 何文丽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是个呈现场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电子白板,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跟大家讨论一个关于“爱”的话题,请看白板:“朋友”,说道朋友同学们有什么说的呢?生:…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和那份珍贵的友谊。那么,朋友要离别了,想一想那会是怎样的场景呢?生:… …。师: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大唐盛世,感受一下这一对朋友离别时的场景。
2、他们是谁呢?生:李白,孟浩然。师:看来大家都有很好的预习课文。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
李白素描图出现)简介作者。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课题其中有几个生字需要我们这节掌握,请大家先跟我来认识一下他们。请细致观察,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跟老师来读一读,接下来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些生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 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 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 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读诗句,同桌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 古诗意思的好办法。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 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东下。
2)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播放课件)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 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 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 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 一遍。齐读。
2)“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3)送上祝福的话。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 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出示课件)(莫愁前路无知 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 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 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5)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3、整体品读,感悟诗境。
加上第三句诗来品读一下全诗吧,谁来?(出示课件)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师导读:在千年圣地黄鹤楼,我的老朋友孟浩然要西辞原远行了-----古人西辞黄鹤楼。在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将要顺流东下去繁华且太平的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渐渐地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孤帆远影碧空尽。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向东流去,不禁想起昨日种种情谊,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心中再次默念——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五、推敲词句,领略写法。
诗人精选词句,别具匠心。通观全诗,没有一个“送”字,也没有 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俩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别人的去向,后俩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友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谈谈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经跃然纸上,极为传神的表达出来。作业设计:
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谊,其实这样的情深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情深,别样的故事,写出你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吧!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诗
黄鹤楼图片——扬州城图片
依依惜别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创境激趣,自主设疑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去见证那份难忘的送别之旅,(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在什么时节,谁在黄鹤楼送别谁呢?(生答)暮春三月,李白送别孟浩然之后,还创作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出示古诗,师配乐朗读)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打开课本。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文包诗,只要你认真读课文,就能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找到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并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解释这个句子?(生答)那后一句诗的意思,谁读懂了?(指名答)课文写的很美,诗句也很美。谁来读读前面的诗文,把同学们带到诗的情境中去?其他的同学齐读后面与之相对应的诗句。(指名读)
听朗读,读诗句,我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感,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种情感吗 ?(指名答:依依惜别)(师重复并板书)而李白和孟浩然却把这中依依惜别藏在了心底,他们是怎样藏住这分感情的呢?(指名答:黄鹤楼。。惜别之情)怎样藏住的呢?(没有说话)没有说,但是这里有两个动作。一个“仰望、远眺”,虽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但他们并不是在观赏风景,而是要努力的藏起这依依惜别之情(师板书:观景藏情)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咱们一起来齐读这个句子。(生齐读句子)请看,这就是黄鹤楼,它“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多次在这饮酒作诗,畅谈人生,可是今天,在这景色如画的大好时节,他们却要分别了,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自由读课文第三节李白说的话。要求,画出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上你从中体会到了李白怎样的感情。注意老师的顺序,先读,再划,最后写。开始吧!(指名说)“自从我结识了您。。”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友谊。李白把孟浩然当做他的兄长和老师,还有吗?“孟夫子。”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和不舍之情。那你能带着这种敬仰和不舍之情读一读刚才的句子吗?(生读)这遍,敬仰和不舍的感情就出来了。我们看李白对孟浩然的称呼。“夫子”在古代是对有才华,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刚才有同学说李白把孟浩然当做他的兄长和老师,我们来看这段介绍(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游历的诗人。26岁他来到襄阳,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2 岁,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诗,家喻户晓。由于他俩生性豪放,都喜欢游历、交朋友,所以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从这些称呼当中,我们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再看,还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这中敬仰,(生答:请、您)“您”表示对人的尊称。在李白的三句话中,出现了6个“您”,足以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李白在写给孟浩然的诗中,曾这样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他的意思是说,我敬爱孟夫子,他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的人都知道。你能带着这种敬仰之情来读读李白的话吗?(指名读)有谁要给她提个醒吗?(生评价,再读)除了体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你还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呢?“今天。。”还没有分别,就想着再见面。这叫什么?(不舍的感情)(带着不舍的感情读这句话)读得真好,我体会到了不舍。带着这种不舍,敬仰,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话。(生齐读)在孟夫子的心中,何尝愿意和好友分别呢?不过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的埋在心底,反而这样宽慰李白,谁来读读孟夫子的话。(指名读)你的感情很到位!孟浩然也用了一句诗,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好朋友即使到了天涯海角,心却是在一起的”。孟浩然用这句式,就是要告诉李白,“好朋友即使到了天涯海角,心却是在一起的”。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就是“虽然我们。。”孟浩然把他和李白的友谊比作什么?(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从这个词语当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感情怎样?(指名说“深厚”)我想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来读读,体会这种深厚的情感。(指名)可以加上表情、动作。请坐,两位同学有动作,而且读的很深情,我们听着他们的朗读就好像看到了这告别的情景。我们知道李白是“诗仙”,他爱酒,斗酒百篇。今天,他又举起了酒杯,与友人话别,来表达心中浓浓的惜别之情。(师板书:举杯话别)相聚时难别亦难,虽不忍别终须别,人有情,景也通情,请看,岸边的杨柳在微风中摇动枝条,好想在说“慢些走,慢些走”,江上的沙鸥在空中盘旋,久久不忍离开。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节,边读边想,从哪个词语或句子中可以体会到这种依依惜别之情。(生自由读,指名说)“李白。。”具体到哪个词语呢?“伫立”“凝视”“伫立”是什么意思?(长时间的站立)怎样的看叫“凝视”?(目不转睛的看叫“凝视”)。伫立,凝视,两个简单的词语,却饱含着李白内心无限的情感(师板书:凝视含情)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李白来到江边,一起送别孟浩然吧!齐读第四节。老师觉得这此朗读不是太好,这节当中有一个省略号,最后一个短句是不是应该读的慢点会更好?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屏幕)“白帆随着。。”,如果你是李白,此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指名说)“我们什么时候才会在见面?”“友人现在该到那里了?”李白站在江边,心中想的却是孟浩然,他对孟浩然无比的眷恋。可是朋友已经远行,人海茫茫,天各一方,真的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才会再相见。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口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齐读。李白把自己满腔的感情都汇成了这首诗,你觉得诗重当中那句诗最能体现李白的感情?(指名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水域上的交通要道,而黄鹤楼又是天下的名胜。在偌大的江面上,为什么只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呢?(指名说)江面上也许会有许许多多艘船,但是在李白的眼中,他看到的只有这一艘船,因为这一艘船上就坐着他的友人——孟浩然。
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离别意,都藏在这首诗中,让我们一起再次齐读这首诗吧。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掉泪,出示送别诗(播放歌曲《送别》)。虽然离别是不同的,但是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每人读一首送别诗。(指名读)
四、今天我们走进了李白和孟浩然的送别场景,深切的感受到了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让我们像李白一样,吟诵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表达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吧!(师起头)
这是一首送别诗,像这样的诗刚才我们读过一些,课后,大家可以仿照本文文包诗的体裁,选择一首诗来写成一个优美的故事。黄鹤楼送别一文语言生动优美,照抄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三篇:《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深切的怀古思乡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混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2、黄鹤楼——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3、诗句翻译: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三、品味语言: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四、教师小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四篇:《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执教人:吉大附中 高 路 教学目标:
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1.自由朗读;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
(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
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重点体会两个“去”、两个“空”字中蕴含的情感,指导学生赏析诗歌)4.试着删去颈联,重新组合,这样似乎表达情感更集中、更直接。那么,颈联是否还有写作的必要?
(作者在颈联中描写了清晰可见的汉阳、鹦鹉洲的景象,与渺远的故乡汴州形成对比,表达思乡之情;用景观之美反衬思乡之愁;汉阳、鹦鹉洲的一草一木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特点;“萋萋”“鹦鹉洲”用典)
5.崔颢19岁左右就中了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但实际上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有人说,这首《黄鹤楼》还有更丰富的情感。再读诗歌,你觉得此刻崔颢的忧愁仅仅是乡愁吗?
(还有人生失意之愁,作者似有一种被时空抛弃的感觉。)6.律诗在篇式、句式上有一定的规格,要求颔联、颈联对仗,字字皆有定声。《黄鹤楼》并不完全符合,却被赞誉为“唐人七律第一”,传说李白在看过此诗后曾有搁笔的经历。这首诗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引用传说典故、视线推移、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意蕴深厚等特点)7.背诵诗歌。
五、结语:
今天,我们诵读着崔颢的《黄鹤楼》,希望有一天你站在黄鹤楼上,能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情感将你包围。能够拥有这种感悟和体验,就是诗词真正的作用!
第五篇: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体会“仰望”“远眺”“凝视”三个词的差别,探究作者用词的准确。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情感目标: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以及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2、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齐读
3、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读音。
3、一类字指导。
三、精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相机理清:人物、时间、地点及事情。
2、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主要内容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那你知道什么叫“饯行”吗?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饯:设酒食送行。饯行:为远行的人摆酒宴。)
3、那是在什么时候“饯行”呀?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经感受到了暮春三月的美,你还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生谈)
4、诗中是用哪个词来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烟花三月)
脑中浮现着这美好的画面,再来读这两句诗。
(二)第二自然段
1、见过黄鹤楼吗?出示图片,对应的哪句话?用一个词形容
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答案 交流探讨:
2、师:谁已经找到了?
(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3、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
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4、这真是此时无声——,此时无泪——,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
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用“—”划出李白说的话,用“~”划出孟浩然说的话。
2、李白的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您”?除此以外,还用了哪些称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孟浩然的话中引用了谁的诗句?他想向李白表达什么意思? 交流探讨: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有关李白的内容? 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别)
(1)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4)指导朗读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再读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4)这段话用了什么描写?(对话。表达方法)
(四)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
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2、这时的李白有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伫立”可以换成“站立”吗?为什么? “凝视”可以换成“看”吗?为什么?
3、李白心里在想什么?(李白的不舍)带着感情读课文。
4、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看着这一江春水,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古诗?
(六)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黄鹤楼送别》说课
【教材解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教学三维目标】
3、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体会“仰望”“远眺”“凝视”三个词的差别,探究作者用词的准确。
4、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情感目标: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以及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课前为同学们播放了一首应景的歌曲《烟花三月》,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再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第一段中,我为同学们展示了一些烟花三月的扬州美景,并让学生说一说积累的词语,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代入送别的场景中。
2、抓重点词语,读中悟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我在教学上注重了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比如第二段的仰望、远眺、藏体会友人的依依惜别,第三段的对话描写中的您、兄长、老师等体会诗人的敬仰与不舍以及孟浩然的品质,第四段中伫立、凝视两个词又通过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3、文包诗,文中领悟诗词意境。在本次教学中我并没有采用诗文对照、解释意思的方法,我感觉比起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诗的意境更为重要。因此我以文本为主,在每段的情感升华部分引读诗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诗中依依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