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情景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情景教学设计
摘 要:语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的灵魂所在,而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本文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情景教学设计为话题,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情景教学设计做出一些阐述和谈论,提出几点思考和探索意见,希望可以为做出一点点的帮助和贡献。
关键词:情境教育 语文教育 写作教学 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合理开展初中作文教学,让学生的语文作文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情景教学法应时而生,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大大的改善了当下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境,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可以更好的对写作进行感知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正因如此,研究如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事情。[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追根溯源,就是指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从而加以引导。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模式就是一个与现实相连的枢纽,他让语文写作知识体系和现实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丰富了想象的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作用如下:1.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充满学习积极性。2.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3.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要注重情景的建立。
在情景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有目的性的选择建立情景,不能忽视了人文课堂语言的学习和要素。选择的文章应该涉及责任感,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善意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2]
二、初中语文情景创建的实践运用。
1.情景教学中的悬念设计。
情景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情境导入,如何无法让学生融入进去,情境教育法便不成立,只有好的、精妙的场景导入,才能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到教师所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情境导入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悬念设计,通过学习材料中教师主观性的设计悬念,例如在“山的那边”一文中,教师通过栩栩如生的语言引导,让学生去设想、去想象,设计好悬念,然后让学生去自主写出来。这样的数学情景模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堂环境当中,同时教学环境不枯燥,内容丰富,学生有兴趣和积极性,在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双重引导下,大大增强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
2.情景教学中感情共鸣和思考。
文学创造大都来源于人的情感,教师在创建情景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感情与文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例如在《我的信仰》一文,居里夫人的文字清晰,主题明显。其中居里夫人的生平和简单纯粹语言特征的列举是正是学生应该学习的语言元素。可是一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咬文嚼字,课堂氛围就变得沉闷和无趣。因此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文字,并且获取信息进行讨论,最后写出情绪来展示交流,学生了解的内容会更深入,思索的内容更深刻,例如学生会询问了居里夫人不申请专利的原因。并且通过访问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从而意识到居里夫人的选择是她对科学的热爱和祖国的表现,同时也是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象征。
例如《我的母亲》、《背影》等此类文章,都是以人文为核心的文章,都是学生阅读好的材料,将理论融入进教学,以论教文,不仅让学生真正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而且培养了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自主能力,培养了理性思维。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思考。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育并非是万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而强化语文写作能力,就是为了能够永久性的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向。语文教学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强化语文写作能力,就可以说是掌握了语文知识的半壁江山。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写作能力获得良好思维模式和独立品格来讲语言知识有效的传达和表达出来。因此语文写作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没有写作灵感和写作时无从下笔的一个良好助手。此外,语文写作能力是主要培养方向是以学生为主,建立学生自主的思考方向和意识形态,让学生有独立的人格,这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也正因如此,强化语文写作能力已经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放眼的事情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当下的人们对于教育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育包含的有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以及文学知识,其中最难的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通?^情景教育来全方面的催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加学习情景教学的实际应用,紧随新课件标准的要求,从思想、教学内容各方面全面改革,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做出努力。本文通过从初中语文情景教育法的内涵谈起,从各方面讨论了如何培养语文写作能力,希望能为相关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4]
参考文献
[1]王银红.刍议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7年09期.[2]王克选.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年11期.[3]高淑芳.情景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天地 2017年32期.[4]张亚娥.浅析初中物理情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考试周刊 2015年67期.
第二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研究
摘 要:目前初中生语文写作中面临很多困境,许多学生在作文中无话可说。初中语文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功底有很深影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将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景的特点和运用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语文教学的高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写作;情景教学;质量
1、引言
写作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占重要比重,它是学生对于周围所熟知事物的理解、感悟并书写的过程,而写作素材也多是源于现实生活,所以教育者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的感悟有重要影响。
2、初中写作教学问题与分析
语文先是一种人学,它是人们对人、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写作是最终成型这种感悟。所以,写作中最能显示学生写作能力的便是对情的理解、理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课堂是以僵硬授课为主,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或是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统一性和标准化,不能很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引发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和启发性的课堂就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理解能力,而写作能力中就需要学生对于事物的敏感和感悟。
其次,在教学中,把写作培养与其他方面教学分割,缺乏语文整体的联系性。例如,教育者重视阅读理解部分,却又忽视阅读对于写作的影响,不能很好的把阅读中的好句好词,更为重要的是阅读中作者的写作模式和思想精华感情迁移进写作教育中,导致学生写作中无素材可写或是根本从外部选取素材,无法把所学课文迁移到写作中,造成阅读和写作断层,而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是也是写作思想的部分体现。所以,教育者在平常的上课中就应注意开发培养学生思考感悟能力,多角度的辐射,尊重学生的合理的不同意见。把语文教学看做一个整体,注重内部的融合性,从阅读中找寻素材的积累和情的感悟。
3、初中语文写作中情景教学
3.1、语文写作情景教学的特点
情景教学中意境把握是写作基础。意境不是简单的场景的描述,而是经过思想和情感的加工形成的文学中的意境。它与普通的叙述不同的是在其中中加入了写作者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移情入景。现实生活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人们对生活的所听、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一个表象,这个表象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人脑主动性加工而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转化成文字的时候,可以采取实境转述,简单朴实;可以采取虚境转述,或明艳轻快或气势磅礴。
在意境把握后,就要进行情境的加工。比如,古代人们对于柳树的描写。贺知章在《咏柳》中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中表现了贺知章对于柳树的喜爱之情。而白居易在《青门柳》中又是这样描述:“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显然一派离别伤情。所以,景物的描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作者移情过后的形成的独一无二的体会。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作文是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在教学时,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体会把握自己的感情,产生景与情的联系。
3.2、语文写作中情景教学的运用
写作情景教学的第一步是导入情境。在确定一个话题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如何写怎么写提出建议。在导入情境中可以运用多种资料,比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素材。其中文字资料的使用是最普遍的。在其中课文得使用是最便捷,课文是精心挑选而出的是现成的导入材料。除课文外其他文字资料可以来自书籍或是网络资料。在资料使用上,要注意观察和体味作者笔下的塑造的景、物,进而引发读者共鸣。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是最直观最形象的表现,它可以给读者直接带来心灵冲击和形成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合理的使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导入情景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情景内涵,形成情境。首先要确定本次写作题材如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或是以人为中心或是以物为中心或是以景为中心等。在确分析后要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带入情境,在原有的情境下发散思维创设新的情境。
在导入情境和分析情境后,就要解决如何写出情境的问题。写出情境,就是如何写,如何安排结构顺序,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抒发情感,情理景结合。首先,写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最常见的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这种叙述模式是比较好组织的,但是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也会给人眼前一亮。好的顺序安排会使得情节饱满,故事和故事的连接顺畅,读起来一气呵成,不突兀。除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也是主要的叙事方式。在大体结构安排后,就需要仔细揣摩用词,力求用词简洁而优美合适。不能乱用或滥用歇后语和成语,避免望文生义现象,比如万人空巷、七月流火等成语的使用。在书写情境时要对情境做到胸有成竹,三思而后行,始终围绕主旨展开情节。
4、结束语
情景教学是写作训练中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组织作文结构,选取题材,遣词造句,让学生理解情境创设的内涵。只有通过多角度多种模式的结合,才能最终提升学生写作功底和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参考文献
[1]项红.论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模式[D].广西师范大学,2014.[2]王艳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吉林教育,2015,11:74.
第三篇: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景
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景
摘 要:“教以生为本。”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着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情景 创设
一、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景
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会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段)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应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利用艺术手法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1.1 优美音乐渲染情境,营造生活。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思,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渲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或歌曲。另外,我还常常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唱上几句,此举能有效地振奋学生的精神、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1.2 简笔画刻画情境,绘画生活。借助简笔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除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外,教师的简笔画同样能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1.3 巧用书法板书情境,书写生活。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度变换书体,一定能折服学生,使他们的目光聚焦于黑板,对老师所板书的内容印象深刻,甚至于模仿老师的书法,产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写字的良好习惯。
1.4 伴奏朗读描绘情境,描绘生活。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感情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适当找好背景音乐,感情充沛,抑扬顿挫,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创设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有的文章感情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感情,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如《沁园春 雪》《最后一次讲演》等;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春》等。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要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加之音乐的配合,会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
1.5 课本剧表演塑造情境,表演生活。在戏剧、小说、散文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表演来创设情境,设置美感的情境,直观再现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编自演,分组表演。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相互讨论。他们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情景是指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定的教学媒体,通过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使用录像、电影、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的学习情景。初中语文课程中这方面可引用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如七年级(下)《乡愁》有关本文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苏州园林》、《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这些课文可以通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断来再现当时情景。
塞?罗杰斯说,音乐是唯一的宇宙通用的语。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是极好的情景创设方式。音乐有着特殊的激发和感染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春》这一课教学中,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给学生放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在音乐的旋律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尽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诗词的教学中,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在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身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
四、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本中的情感资源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情感。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都蕴涵着丰厚的情感资源,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文字下蕴涵的深情,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有时候是难以奏效的。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让学生找生活中语言趣味变化的例子: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煮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煮什么吃什么。”可见,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文本中词序、语调、情节的变化,文章情感也就变化了。所以,在情景创设中,要充分考虑课文情感因素,让学生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第四篇: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写作缺乏整体
认识的现状,又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不会使用道理论据,他们大多会用事实作为论据的情况,以学生的原有记叙文写作能力为基础,探讨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进行议论文写作方法得初步指导,指导学生就是论理,学会写作议论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三要素,并在作文中予以明确。
2、了解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区别,掌握议论文写作方法,在作文中合理运用事实论据,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求真表达见解,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叙事的区别,以及议论文写作的方法。难点:事实论据在作文中的合理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都是有思想的,一个人对人、对事总会有自己的看法、主张,把这种看法、主张说出来,便是发议论。如果写成文章,便是议论文了。议论文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我们要学会写作这种文体,必须先了解这种文体的基本要求和这种文体写作所必需要有的内容。
(二)复习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论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注意: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三)结合所学课文,比较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1、比较阅读《我的老师》(魏巍)和《纪念白求恩》 [《我的老师》(魏巍)可在课前进行介绍。]
2、总结归纳:
(1)从题目上看:
记叙文以人或事作题,议论文的题目表现为谈论的话
题或人们的观点。
(2)记叙文侧重记叙,以写人记事为主,通过具体完整的事件叙述,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表现一定的中心。议论文则侧重分析议论,以阐明见解,让人信服为目的。
(3)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议论,即在叙述中穿插议论,议论的作用是: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表现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如《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处理学生间的纠纷一事后,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啊!”高度赞扬了中心人物的品质,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
而议论文中有时也用叙述,但议论文中的叙事,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为议论服务,叙事要简洁明了。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80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各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行文非常简洁。
(4)记叙文中议论着重用在文章最动人出,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点示全文主旨时。常常采用“泼墨法”和“点示法”。“泼墨法”一般在文章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此处可举平日练习中学生熟悉的文章为例] “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的关键语句,在文章结尾点一下,人们常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此处可举平日练习中学生熟悉的文章为例] 而议论文中议论应是文章的主体,针对事情谈见解,重在把事分析清楚,把道理说透。
(四)写作前练习
选一学生喜欢的话题,如“我看‘追星’现象”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点作为论点,然后在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作论据,接下来让学生把自己的例子写出来,然后看看是否适合放在议论文中,如果过于详细就要指导学生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使之适用于议论文中。
五、参考题目
1、以“我看‘追星’现象”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2、电视上有这样一条饼干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 请你以“由‘口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选这两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它们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从第二 个题目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教育的缺失——祖国自豪感,引导 学生对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去思考有助于他们独立思维习惯的培养,不随波逐流,更可以通过他们的思考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言行,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自豪——祖国]
附例文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
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在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第五篇:情景教学 教学设计
浅谈情景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意义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姓名:费云华
指导老师:安玫
专业:语文
教育班级:0907班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体验与学习,而情景教学在近年来得到了深入推广,也博得了学生的喜爱,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感知,自主体验,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超越了文本。而《秋天的雨》这篇教学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主题,在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体现情景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
情景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
引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体验与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自由创新,实现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文本
一.教材的定位与实际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三篇讲读课文,这组课文是一组以秋天为专题的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写秋天。都说“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梦的秋天,总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在作者的笔下,秋雨是一把钥匙,把五彩缤纷的颜色撒向大地,把香香甜甜的果实送给果林,而且还能吹起小喇叭,预告冬
天的到来。课文以秋雨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的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发展得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却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对于文章中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理解还不够深刻。
3、教学目标的定位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热爱。(3)积累好词佳句。
4、突破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
(二)学法
语文课程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整节课的设计基本选用“我想读,我要读,我乐读”的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学习方法,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实处。而我则以一为引导者的身份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并作适当的指导,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种主体意识。
三、教学过程
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安排为2课时,本篇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第二课时张开的设计。
(一)品小诗,揭示课题,设悬念,亲近文本 1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所以在一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秋姑娘为答谢我们对她的厚爱给我们送了一份厚礼,这份厚礼就是小诗,然后以秋姑娘身份请求帮忙读好这首小诗,(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读这首小诗)读得好的,秋姑娘就把这份礼物送给谁,这样,学生自读自评,兴趣高昂,都希望能得到秋姑娘送给他们的这份厚礼。(把小诗写到彩色卡片上作为礼物)再以为这首小诗取个好听的名字为由,揭示课题。
2倾听范读,掌握技巧
学贵在有疑,在学生读完这首诗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们读完之后最想从这份礼物中知道一些什么?(由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光盘范读,(那亲切、轻柔的朗读声加上飘飘洒洒的雨丝,学生一边倾听,一边走进文本,就像置身于秋雨之中,如痴如醉。)范读的利用这对于模仿能力还很强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为了让他们在朗读上有依可寻,学生在倾听文本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在听中掌握朗读技巧,在听中思考问题,在听中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独立自学的能力。
(二)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品,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落实朗读。1问题切入,走进文本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里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对秋雨的感受,引导学生读出秋雨的清凉和温柔,读出秋雨那轻盈的步伐,在读中感受秋雨的神奇。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轻轻地、轻轻地”这个词语,教给学生朗读方法,给学生读好下文点上了一盏指明灯。
紧接着,我又用问题创设情境,是啊,秋雨很神奇把大门打开了,让我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吧?学生又一次走进文本,认真地自读2——4自然段。
2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想读、乐读,理解第二段 A、体现学生主体,提高鉴赏能力
首先让学生把看到的颜色找出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这样学生做到了读中有任务。这么多种颜色都给了谁呢?你最喜欢谁呢?找出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并在小组里评出读得比较好的同学展示读。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B、图片引导,熏陶情感
接着我利用一些图片资源,让学生在画中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那黄黄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稻田、橙红色的果园、五颜六色的菊花。)欣赏完后再去读读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由看到的,读到的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些图片的利用给了学生一种感官上的认识,学生通过视觉感受,不仅读懂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还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C、以菊入局,升华情感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随后由一段美妙的音乐声把学生带进了菊花园,学生欣赏了五颜六色的菊花后又活用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用法。
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在音乐中读出了一份自豪和快乐,将外部的言语转化为内在的言语,读出了自我,读出了滋味,使学生之情与文本之情产生共振。学生也就是在这样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领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3师读生想,呈现果园
在学习第三段时,由于这段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设置了一个老师范读,生想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秋天果园的累累果实,再通过图片,让学生亲临果园,勾起学生再读课文的欲望。
4游戏激趣,感受生活
在理解课文的第四段时,我先让学生去找有哪些动植物准备过冬?然后出示说话卡片,让学生练习说话,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好工,进行以第一人称角色扮演读,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三)、总结全文,积累拓展
1回归课文,总结写作方法
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的世界,难怪小诗的最后一句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个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出示小诗)学生读最后一句,这时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浓缩为二个词,板书这两个词。最后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小诗,发现小诗其实就是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总结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2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以下几项任务:(1)我要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2)我要把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3)我要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或者用相机拍下来。(4)我要写一写我看到的秋天
四、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抓住了秋天三个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板书,简明扼要,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11.秋天的雨
秋天的颜色 五彩缤纷 秋天的味道 香甜的果园
秋天的声音 动植物们为过冬的忙碌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个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结语
本篇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情景教学给孩子们带来的巨大转变,不是有老师苦口婆心的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枯燥地听,而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想象,充分去体验。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坐在单调的教室里面,而是走进了那充满童幻的美丽世界,从而也引发了学生的个性化活动,知道应该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思考,怎么去体验。
注释
[1]方智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P68。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2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3 [4]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4 [5]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5 [6]江平朱水根 陈世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67.-参考文献:
[1] 方智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3] 江平朱水根 陈世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吕庆文,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J].2009.7。
[5] 安玫,课程环境和课程组织的进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3。
[6] 吕庆文,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J].2009.7。
[7]于永正、刘宪华、陆恕,谈主题阅读[Z].2011.3。
[8]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9]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
附录
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文本„„„„„„„„„„„„„„„„„„„„„„„„1 教材的定位与实际的分析„„„„„„„„„„„„„„„1 教材分析„„„„„„„„„„„„„„„„„„„„„„1 学情分析„„„„„„„„„„„„„„„„„„„„„„2 教学目标的定位„„„„„„„„„„„„„„„„„„„2 突破重难点„„„„„„„„„„„„„„„„„„„„„2 教学策略„„„„„„„„„„„„„„„„„„„„„„2 教法„„„„„„„„„„„„„„„„„„„„„„„„2 学法„„„„„„„„„„„„„„„„„„„„„„„„3 教学过程„„„„„„„„„„„„„„„„„„„„„„3 揭示课题„„„„„„„„„„„„„„„„„„„„„„3 以读为主线„„„„„„„„„„„„„„„„„„„„„4 总结全文„„„„„„„„„„„„„„„„„„„„„„5 板书设计„„„„„„„„„„„„„„„„„„„„„„6 结语„„„„„„„„„„„„„„„„„„„„„„„„7 注释„„„„„„„„„„„„„„„„„„„„„„„„7 参考文献„„„„„„„„„„„„„„„„„„„„„„7 附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