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董树贤
课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2.能力目标:
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特点和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三、教学方法
例举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板书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产生:
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2、中华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特点 横向看:博大精深 纵向看:源远流长
4、中华文化的影响
对中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 对世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代代传承的美德
2、历久弥新的美德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里江山图》水墨长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真正的无与伦比”的赞誉,既是对精彩的开幕式,更是对灿烂的中华文化。板书《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比一比,谁知道得最多?(多媒体展示)
师: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布置的你们所收集的“中华之最”并归类
1、第一小组——工程建筑方面
2、第二小组——科学技术方面
3、第三小组——文学艺术方面(生答后师总结)
自古以来,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活动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多媒体展示)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所了解的下列中华文化元素的来历
1、第一小组——中国的方块字
2、第二小组——中国的杜康酒
3、第三小组——中国的端午节(生答后师总结)
世界历史上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明,但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充分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活动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多媒体展示并播放歌曲《中国人》)
师:中华大地,人才辈出。在中华悠久发展史上,你认为谁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请同学们展示你们课下所收集的答案
1、第一小组——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主要成就是什么?
2、第二小组——我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主要成就是什么?
3、第三小组——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主要成就是什么?(生答后师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影响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甚至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活动四:看图片 说美德(多媒体展示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的图片)让三个小组学生说这三个故事并归纳其中体现的传统美德(生答后师总结点评)
活动五:名言警句——我来说
1、第一小组——爱国主题
2、第二小组——励志主题
3、第三小组——修身主题(生答后师总结)
在新时期,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民贵君轻”思想,在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主张赋予其了新的内涵。(多媒体展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课堂练兵
1、材料一: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材料二: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作为河南人,请你向外地的朋友介绍一下河南的灿烂文化
(2)如果你所在的学校要举办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比较好?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为河南的发展增光添彩?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努力学习、了解、弘扬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承民族传统美德,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课后思考 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漏壶(在有刻度的容器中装上水,容器下方有一小孔,材料:让水从小孔中慢慢漏出,看刻度而知时间)。东汉的张衡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求得圆周率的精密数值……据英国学者李约瑟的研究,在14、15世纪以前的1 000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在你看来,这则材料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今天,我们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存在什么样的差距?为缩短这种差距我们该怎么做?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董树贤
第一,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问题,以学生活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情升华,环环相扣,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全面认识中华文化。这样做符合学生知识生成的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拓展能力,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
第二,恰当的使用视频情景,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审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起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相关学科的渗透,历史知识的碰撞和比拼,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不积极、不关心,对中华文化不以为然,需要加强爱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
第二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2.能力目标:
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特点和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三、教学方法
例举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板书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产生:
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2、中华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特点 横向看:博大精深 纵向看:源远流长
4、中华文化的影响
对中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 对世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代代传承的美德
2、历久弥新的美德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里江山图》水墨长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真正的无与伦比”的赞誉,既是对精彩的开幕式,更是对灿烂的中华文化。板书《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比一比,谁知道得最多?(多媒体展示)
师: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布置的你们所收集的“中华之最”并归类
1、第一小组——工程建筑方面
2、第二小组——科学技术方面
3、第三小组——文学艺术方面(生答后师总结)
自古以来,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活动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多媒体展示)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所了解的下列中华文化元素的来历
1、第一小组——中国的方块字
2、第二小组——中国的杜康酒
3、第三小组——中国的端午节(生答后师总结)
世界历史上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明,但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充分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活动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多媒体展示并播放歌曲《中国人》)
师:中华大地,人才辈出。在中华悠久发展史上,你认为谁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请同学们展示你们课下所收集的答案
1、第一小组——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主要成就是什么?
2、第二小组——我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主要成就是什么?
3、第三小组——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主要成就是什么?(生答后师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影响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甚至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活动四:看图片 说美德(多媒体展示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的图片)让三个小组学生说这三个故事并归纳其中体现的传统美德(生答后师总结点评)
活动五:名言警句——我来说
1、第一小组——爱国主题
2、第二小组——励志主题
3、第三小组——修身主题(生答后师总结)
在新时期,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民贵君轻”思想,在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主张赋予其了新的内涵。(多媒体展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课堂练兵
1、材料一: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材料二: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作为河南人,请你向外地的朋友介绍一下河南的灿烂文化
(2)如果你所在的学校要举办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比较好?
(3)作为河南人,我们为之自豪,同时也责任重大,我们青少年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为河南的发展增光添彩?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努力学习、了解、弘扬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承民族传统美德,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课后思考
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漏壶(在有刻度的容器中装上水,容器下方有一小孔,材料:让水从小孔中慢慢漏出,看刻度而知时间)。东汉的张衡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求得圆周率的精密数值……据英国学者李约瑟的研究,在14、15世纪以前的1 000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在你看来,这则材料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今天,我们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存在什么样的差距?为缩短这种差距我们该怎么做?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七、教学反思:
第一,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问题,以学生活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情升华,环环相扣,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全面认识中华文化。这样做符合学生知识生成的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拓展能力,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
第二,恰当的使用视频情景,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审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起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相关学科的渗透,历史知识的碰撞和比拼,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不积极、不关心,对中华文化不以为然,需要加强爱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
第三篇: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焉耆县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
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在起初对《灿烂的中华文化》进行教学设计时总觉得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觉得不敢随意评说。后来静下心来研究教材和阅读教师用书上对这一框题的指导分析,也通过其他渠道补充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慢慢有了些思路。我认为在教学这一课时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度的把握。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深不可测,但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对文化挖的多深。课标中的要求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所以在拓展挖掘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过犹不及。
2、量的把握。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的教学素材可以展示给学生。而且文化有丰富的图片等来展示和介绍,学生会有更形象直观的印象。但在展示中并不是“多多益善”的,如果只追求大量图片素材对学生视觉的冲击,那么本科的知识内容和体系势必被冲淡。所以上课要展示的素材必须是教师经过再三筛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的辅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学思路的把握。本课的教学思路总的来说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这符合学生学习知识、认知事物的规律。从各种感性材料的体验分析中获得理性的归纳,逐渐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是课前的预习准备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课前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搜集材料、思考问题的任务,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在全班展示本组成果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现欲很强,课堂气氛热烈。另外,我还非常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讲授法、情景设置法、比较法、归纳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也有阅读,有思考、有讨论、有交流、有展示、有评价。我觉得课堂上的“小组成果展示”和“听我讲故事”这两个环节实施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准备非常充分,语言表达优美流畅,体态大方。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联系与文化相关的时事热点,展示各个省份独特文化,这样,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九年级组:冷晓红
2015年7月1日
第四篇:《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使学生感觉比较熟悉,能很快的投入到课堂的气氛中来,无论是课前的预习准备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课前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搜集材料、思考问题的任务,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在全班展示本组成果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另外,我还非常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讲授法、情景设置法、比较法、归纳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也有阅读,有思考、有讨论、有交流、有展示、有评价。我觉得课堂上的“由中华文化到中原文化的展示”这个环节效果非常好,展示了河南的独特文化,使学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鸣,使学生作为一个河南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课堂上的“小组成果展示”这个环节也很好。
学生的准备非常充分,语言表达优美流畅,体态大方。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在有的问题小结时,有些简短;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用语也应该更生动一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中的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题,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二是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学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特点。
2.能力目标: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力量,培养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自觉将弘扬保护中华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材料:孔子学院的相关材料孔子学院在全球掀起汉语热说明了什么?(生答)中华文化犹如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展现在世界舞台,用特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外国人都争相恐后的学习外语,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学习我们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
2.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答案并同桌交流答案内容。
3.重点突破
品析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
(1)为什么只有一种文明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2提问学生汇报答案(板书。)
(3)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并回答。
(4)多媒体材料:奥运会开幕式,人民身着古代服饰的精彩表演(师生共谈感受。)
4.分析中华文化的构成
材料: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内容,青奥会在南京的举办说明了什么?
思考:假如你是青奥会的一名志愿者,你会向外国友人介绍哪些中华文化?小组讨论并逐次展示;我们中华文化具体是由几方面构成的呢?学生汇报答案(板书。)出示图片:学生进行补充介绍。
5.领略中华文化的特点
让我们穿越时空,在优美的音乐中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学生伴随二胡《茉莉花》欣赏多媒体课件。)中华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说明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共同汇报答案(板书。)那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谁创造的呢?学生交流说出答案及原因(板书。)
师: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共同汇聚成灿烂的中华文化。
6.探讨中华文化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连线:(小组讨论并分析原因),你能在列举一些中华文化的影响实例吗?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中华文化的影响(板书),7.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1)学生小组讨论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并总结。
(2)小组进行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①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反对盲目崇拜外来文化;
②积极宣传民族文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③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继承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8.当堂练习(出示准备练习题)
9.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教师:灿烂的中华文化就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也必将走向未来,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10.板书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
产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原因: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
构成: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影响:对内:中国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对外: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
(责任编辑 刘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