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课时安排:2课时 主备:字学娟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大一统的汉朝,指的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其核心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清楚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学生已经学过西汉的建立,本节课的内容大一统的汉朝就是在西汉建立的基础上来学习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由于它还与两汉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它是两汉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所以,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 的大一统,解决重点的关键要清楚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客观和主观的条件,首先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其次是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1)了解“文景之治”的形成
(2)掌握汉武帝为大一统形成所采取的措施(3)知道东汉的建立
2、目标分析
(1)了解“文景之治”的形成,就是要清楚文帝和景帝为恢复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2)掌握汉武帝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就是要分析汉武帝为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3)知道东汉的建立,就是要知道西汉灭亡的原因,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不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2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 的必然结果。其中关键是清楚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其结果如何? 生:(刘邦战胜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他就是汉高祖。)师:为什么项羽会失败?
生:(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才打败了项羽)
师:但是,得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展示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结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荒凉景象。师:汉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生: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师: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办?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强调:正是由于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宽松政策,所以,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起来。经过后继者文帝、景帝的营建,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展示板书: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习新课:
问题一:“文景之治”这一盛事局面的形成? 设计意图:了解“文景之治”这一盛世局面的形成。
思考
1、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1、奖励农桑
2、提倡节俭
3、重视以德化民)
思考
2、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展示资料:“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卷15)“都鄙禀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汉书 ·食货志》(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食丰满,新 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思考
3、例题(1)汉初与秦初的统治政策不同,社会效果也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成由俭,败由奢”秦初实行繁重的徭役,赋税制度,破坏了生产。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为后世的统治阶级提供了经验。)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强调:这为汉朝经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文景时期是汉朝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例题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文帝、景帝 D、景帝
变式训练: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过度:汉武帝就是在这个时候登上了皇位。问题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掌握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了大一统局面。
思考
1、汉武帝时一个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发言讨论)请一个学生朗读小字,提问:这段小字说明了什么?(引出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才、善于用人)
思考
2、汉武帝登基虽然只有16岁,但他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什么?(诸侯国问题)
汉武帝登基虽然只有16岁,但他一上台就面临这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师补叙诸侯国问题的来源,然后说明:到汉武帝时,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峻,表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阅读 5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书上关于梁王的介绍,使学生意识到:诸侯国的势力已对中央构成威胁,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思考
3、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什么作用? 先建侯国,再削侯。加强了中央集权。(展示: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过渡:但这却招来了诸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诽谤朝廷,谩骂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最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板书)
教师强调:这里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家思想稍有区别,是指儒家学说为主,又揉入法、道两家某些主张的混杂的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思考
4、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1、在长安设太学
2、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思考
5、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什么意思?
思考
6、如何评价汉武帝?(与秦始皇进行对比)
例题
2、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高祖
变式训练: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过渡:西汉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西汉 6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灭亡,历史进入东汉。问题
三、东汉是如何建立? 设计意图:了解东汉的建立情况。思考
1、西汉为什么会灭亡?
西汉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思考
2、东汉的建立情况?(时间、建立者、都城)例题、东汉的建立者是
五、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有关汉朝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汉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个繁荣稳定的盛世局面。那么,同学们能否分析汉朝为什么会出现盛世局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课堂小结
六、目标检测: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文帝、景帝
D.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① 商 ② 西周 ③ 秦朝
④ 西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高祖
七、配餐题: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文帝、景帝 D.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① 商 ② 西周 ③ 秦朝 ④ 西汉()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高祖
4、历史上有“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诸侯国势力时的确高明。他削弱诸侯国力量的目的是()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5、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是()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儒家学说
6、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最大学府,我国西汉时的最高学府是()
A、太学 B、儒学 C、郡国学 D、大学
7、“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的是()A、实施背景 B、根本目的C、实施过程 D、实施结果
8、“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9、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① 汉高祖 ② 汉武帝 ③ 汉文帝 ④ 汉景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10、西汉时期,提倡节俭并能以身作则的皇帝,最突出的是()A、汉文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景帝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1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
A、抨击其它学说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加强中央集权
12、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做法最不同的方面是()
A、政治制度 B、对待匈奴的态度 C、对待儒学的态度 D、开发边疆地区
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加强思想控制 C、注重儒家学说 D、中央集权的强化
13、西汉的鼎盛时期是在()
A、汉高祖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汉文帝统治时期 D、光武帝统治时期
14、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A、卫青 B、主父偃 C、王莽 D、董仲舒 15.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202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年
16.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17.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秦亡教训
B.文治天下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0周 2012.10.15—10.19
主备:字学娟
(2)汉初这样荒凉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景象?出现了什么结果?
八、教学反思
第二篇: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计划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计划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课件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什么?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C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赛。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㈠知识再现:
1、西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汉武帝时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B.西周、秦C.商、秦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5、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课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上课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课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三篇: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
题目:大一统的汉朝年级:单位:作者:
七 年 级
唐山十六中
胡 燕 春
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
一、课标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 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二、解析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并纳入由中央政权统辖的郡管理,使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利用强大的国力,东定朝鲜,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北伐匈奴,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法定的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本课的难点有两个:
第一个难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只是就政治、军事和思想各个方面分别序列,而没有做总的概括,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很开阔的空间,也可以说是出了一道难题。这也是教材中没有对汉武帝做总的评价而在课后的“问题探究”中出这道题的问题所在。
第二个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先,应该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他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最后,设太学,已“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
四、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历史小品《汉初庆功宴》导入本课,教师提问: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旧课)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文景之治的介绍(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西汉建立后,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件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引导学生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
(课件展示)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主要措施
(课件展示)补充介绍,改革刑法,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缇萦救父);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文景时期的成就,即“文景之治”的表现。教师引申说明: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介绍:董仲舒/下马陵、主父偃、卫青)
(课件展示)补充说明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简介)诸侯国问题的由来:(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高祖:郡国并行矫枉过正→汉文帝→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课件展示)四则材料说明诸侯国势力对中央政权造成的威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巩固国家的政权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小结说明,并提示,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注意在讲解此处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说明诸侯国势力对中央造成威胁的四则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汉武帝政策的正确性已经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也是解决本课难点的一个关键所在。
通过历史小品引导学生思考(课件展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思考)
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的学说?——儒家学说,即儒术
2、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课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这个问题涉及到思想领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然后指出,这种汉初的学术争鸣局面不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
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与之前所学到的单纯的孔孟之道是有区别的。
3、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4、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思考)大一统的历史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意:讲解此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点。(作业布置)就你所了解关于汉武帝的事例,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武帝的看法。
本课小结(课件展示)大一统的的形成过程:原因、措施、意义
第四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创造情景,在过程中形成感悟;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体会到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便学生理解。
三、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看《汉武大帝》及《大汉天子》的剧照,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引发思考。
2、讲授新课(1)文景之治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学生概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这种形势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秦的暴政、连年战乱
(对比思考)假如你是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阅读归纳)汉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奖励农桑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对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P62动脑筋)——“成于勤俭败于奢”
(小结过渡)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结合书本介绍由于国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粮食/串钱的绳子),史称“文景之治”。
而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2)汉武帝的大一统
(思考)那么,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
(说明)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思考)那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1、政治: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
(课件展示)“梁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招延四方豪俊之士,每入朝,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
(思考)汉武帝时期诸侯国问题面临一种什么形势? 组织学生讨论为汉武帝出谋划策,投影展示:削弱诸侯国示意图,设疑: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评价)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课件展示)汉武帝:爱卿,近来天下可太平?大臣: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这样下去,恐怕对国家不利。
汉武帝:爱卿说得有理啊。那么爱卿可否给朕出个主意,看看究竟该用什么思想来统治才可永葆江山呢?是法家的、道家的、还是儒家的思想呢?
(学生活动)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物:汉武帝(学生A)
法家(学生B)
道家(学生C)
儒家(学生D)
(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思考)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过渡)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对比)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3)东汉的统治
(过渡)大一统的汉朝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由谁建立起来的,东汉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组织学生自学,简要介绍东汉的统治情况。
六、课堂小结
至此为止汉朝的历史结束,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开始,为巩固统治,汉高祖及他的子孙都实行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恢复了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也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前提,汉武帝削弱诸侯国,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完成了大一统,这是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帝刘秀称帝,史称东汉。
七、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八、板书设计
一、文景之治
原因
措施
影响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
措施(政治、思想)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
第五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c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赛。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㈠知识再现:、西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
B.西周、秦
c.商、秦
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5、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七、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课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上课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课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景象。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文景之治是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文景之治使汉朝迅速发展起来。
3、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4、作用: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文景之治
2、汉武帝,太学
3、B
4、D
5、综合题: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通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进入
鼎盛时期。不过在其统治期间也曾连年征战,大兴土木,造成财力困乏,激起多处农民
起义。但他晚年悬崖勒马,宣布“罪己诏”,除去暴政,使西汉王朝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