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1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中历史说课稿川教版,希望能帮到你!
大一统的汉朝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与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与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与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2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结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由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
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四、教法分析
教学策略: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穿越剧的情景,引导学
生学习并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目的:情景教学的模式,可以将学生带入历史奥妙的殿堂,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历史,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去体会历史的本来面貌,初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思考、探究
五:学法分析
学法指导:1、通过模仿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通过出示三段史料,指导学生如何从史料中获取信息3、通过出示系统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整合知识。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及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2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师:杨幂大家知道吗?她曾经演了个穿越剧《宫》(出示杨幂的剧照)今天咱们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到汉朝去走一走看一看。在飞船启动前需要大家输一个启动密码,这个神圣的任务谁愿意来完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等〗
【过渡】咱们一起把这个密码大声的念出来。飞船启动,安全抵达汉朝。
学习目标展示(1分钟)
设计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时下流行的“穿越剧”导入。情景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情绪高涨。
第二板块:飞抵西汉
1、文景之治(10分钟)
先从西汉初年的景象入手,联系旧知识分析原因,然后我设计的过渡语是:汉初真是太凄凉了,这样的地方真是无法让人待下去啊。我们搭上时间飞船继续走吧!来到景帝时期。与六十年后富足的景象相比较指导学生去探求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归纳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由秦始皇陵和汉文帝作对比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
设计意图:这样做打破了教材的原来的安排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探求新知识,积极性较高,乘坐飞船因此顺理成章。
2、大一统的措施(本版块需要15分钟)
我采用的是先介绍汉武帝,然后设计了一个情景“朝堂议事”将汉武帝遇到的难题以奏章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走进朝堂参与议事,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再回到汉朝的朝堂上看看他们是怎样解决的。由教师总结汉武帝的具体措施另外简单补充经济和军事上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然后再引出什么是大一统。得出一个结论: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再去追溯出现盛世的原因
设计目的:我采取“朝堂议事”的策略(为汉武帝出谋划策),比将现成的措施答案告诉学生更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这个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握住这一教学重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采用的是由法家、道家、儒家这些学派模仿进谏的场景。通过各学派展示自己的观点。继而选出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儒家主张。
第三板块:活动探究(本版块5分钟)
我设计的是:评说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与过。让学生展开讨论
设计目的: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功与过众说纷纭,这样设计一是要教学生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二是让学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版块:回归现在小结(2分钟)
以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为线索进行小结,还要呼应导入,将小结内容变成飞船密码,回到教室。
设计目的:这样既做到了与前面的穿越遥相呼应。又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且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
结语:让我们在汉武大帝的主题曲中再次去感受他所创造的辉煌盛世吧!
第五版块:
课堂达标(2分钟)
我采用的是学习检测上的题目,尽量照顾大多数同学,因此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既节约时间又巩固了知识。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3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们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们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们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们,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们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们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们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因为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们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们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们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们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们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们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们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们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们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们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们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们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们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们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们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们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们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们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们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们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们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4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
题目:大一统的汉朝年级:单位:作者:
七 年 级
唐山十六中
胡 燕 春
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
一、课标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 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二、解析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并纳入由中央政权统辖的郡管理,使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利用强大的国力,东定朝鲜,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北伐匈奴,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法定的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本课的难点有两个:
第一个难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只是就政治、军事和思想各个方面分别序列,而没有做总的概括,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很开阔的空间,也可以说是出了一道难题。这也是教材中没有对汉武帝做总的评价而在课后的“问题探究”中出这道题的问题所在。
第二个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先,应该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他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最后,设太学,已“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
四、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历史小品《汉初庆功宴》导入本课,教师提问: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旧课)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文景之治的介绍(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西汉建立后,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件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引导学生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
(课件展示)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主要措施
(课件展示)补充介绍,改革刑法,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缇萦救父);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文景时期的成就,即“文景之治”的表现。教师引申说明: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介绍:董仲舒/下马陵、主父偃、卫青)
(课件展示)补充说明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简介)诸侯国问题的由来:(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高祖:郡国并行矫枉过正→汉文帝→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课件展示)四则材料说明诸侯国势力对中央政权造成的威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巩固国家的政权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小结说明,并提示,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注意在讲解此处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说明诸侯国势力对中央造成威胁的四则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汉武帝政策的正确性已经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也是解决本课难点的一个关键所在。
通过历史小品引导学生思考(课件展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思考)
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的学说?——儒家学说,即儒术
2、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课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这个问题涉及到思想领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然后指出,这种汉初的学术争鸣局面不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
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与之前所学到的单纯的孔孟之道是有区别的。
3、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4、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思考)大一统的历史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意:讲解此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点。(作业布置)就你所了解关于汉武帝的事例,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武帝的看法。
本课小结(课件展示)大一统的的形成过程:原因、措施、意义
第三篇: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1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中历史说课稿川教版,希望能帮到你!
大一统的汉朝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与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与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与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结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由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
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
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四、教法分析
教学策略: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穿越剧的情景,引导学
生学习并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目的:情景教学的模式,可以将学生带入历史奥妙的殿堂,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历史,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去体会历史
的本来面貌,初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思考、探究
五:学法分析
学法指导:1、通过模仿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通过出示三段史料,指导学生如何从史料中获取信息3、通过出示系统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整合知识。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及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2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师:杨幂大家知道吗?她曾经演了个穿越剧《宫》(出示杨幂的剧照)今天咱们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到汉朝去走一走看一看。在飞船启动前需要大家输一个启动密码,这个神圣的任务谁愿意来完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等
【过渡】咱们一起把这个密码大声的念出来。飞船启动,安全抵达汉朝。
学习目标展示(1分钟)
设计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时下流行的“穿越剧”导入。情景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情绪高涨。
第二板块:飞抵西汉
1、文景之治(10分钟)
先从西汉初年的景象入手,联系旧知识分析原因,然后我设计的过渡语是:汉初真是太凄凉了,这样的地方真是无法让人待下去啊。我们搭上时间飞船继续走吧!来到景帝时期。与六十年后富足的景象相比较指导学生去探求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归纳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由秦始皇陵和汉文帝作对比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
设计意图:这样做打破了教材的原来的安排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探求新知识,积极性较高,乘坐飞船因此顺理成章。
2、大一统的措施(本版块需要15分钟)
我采用的是先介绍汉武帝,然后设计了一个情景“朝堂议事”将汉武帝遇到的难题以奏章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走进朝堂参与议事,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再回到汉朝的朝堂上看看他们是怎样解决的。由教师总结汉武帝的具体措施另外简单补充经济和军事上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然后再引出什么是大一统。得出一个结论: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再去追溯出现盛世的原因
设计目的:我采取“朝堂议事”的策略(为汉武帝出谋划策),比将现成的措施答案告诉学生更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这个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握住这一教学重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采用的是由法家、道家、儒家这些学派模仿进谏的场景。通过各学派展示自己的观点。继而选出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儒家主张。
第三板块:活动探究(本版块5分钟)
我设计的是:评说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与过。让学生展开讨论
设计目的: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功与过众说纷纭,这样设计一是要教学生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二是让学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版块:回归现在
小结(2分钟)
以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为线索进行小结,还要呼应导入,将小结内容变成飞船密码,回到教室。
设计目的:这样既做到了与前面的穿越遥相呼应。又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且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
结语:让我们在汉武大帝的主题曲中再次去感受他所创造的辉煌盛世吧!
第五版块:
课堂达标(2分钟)
我采用的是学习检测上的题目,尽量照顾大多数同学,因此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既节约时间又巩固了知识。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们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们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们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们,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们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们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们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们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们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们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们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们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们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们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们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们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们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们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们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们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们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们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们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们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们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们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们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们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创造情景,在过程中形成感悟;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体会到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便学生理解。
三、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看《汉武大帝》及《大汉天子》的剧照,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引发思考。
2、讲授新课(1)文景之治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学生概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这种形势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秦的暴政、连年战乱
(对比思考)假如你是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阅读归纳)汉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奖励农桑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对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P62动脑筋)——“成于勤俭败于奢”
(小结过渡)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结合书本介绍由于国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粮食/串钱的绳子),史称“文景之治”。
而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2)汉武帝的大一统
(思考)那么,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
(说明)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思考)那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1、政治: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
(课件展示)“梁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招延四方豪俊之士,每入朝,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
(思考)汉武帝时期诸侯国问题面临一种什么形势? 组织学生讨论为汉武帝出谋划策,投影展示:削弱诸侯国示意图,设疑: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评价)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课件展示)汉武帝:爱卿,近来天下可太平?大臣: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这样下去,恐怕对国家不利。
汉武帝:爱卿说得有理啊。那么爱卿可否给朕出个主意,看看究竟该用什么思想来统治才可永葆江山呢?是法家的、道家的、还是儒家的思想呢?
(学生活动)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物:汉武帝(学生A)
法家(学生B)
道家(学生C)
儒家(学生D)
(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思考)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过渡)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对比)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3)东汉的统治
(过渡)大一统的汉朝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由谁建立起来的,东汉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组织学生自学,简要介绍东汉的统治情况。
六、课堂小结
至此为止汉朝的历史结束,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开始,为巩固统治,汉高祖及他的子孙都实行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恢复了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也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前提,汉武帝削弱诸侯国,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完成了大一统,这是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帝刘秀称帝,史称东汉。
七、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八、板书设计
一、文景之治
原因
措施
影响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
措施(政治、思想)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
第五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c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赛。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㈠知识再现:、西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
B.西周、秦
c.商、秦
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5、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七、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课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上课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课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景象。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文景之治是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文景之治使汉朝迅速发展起来。
3、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4、作用: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文景之治
2、汉武帝,太学
3、B
4、D
5、综合题: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通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进入
鼎盛时期。不过在其统治期间也曾连年征战,大兴土木,造成财力困乏,激起多处农民
起义。但他晚年悬崖勒马,宣布“罪己诏”,除去暴政,使西汉王朝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