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3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再现、自学概括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备初步的认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二)导入新课: 课件在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中开始。师:为什么我们的华夏族会改称“汉族”?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我们的语言被称作“汉语”?中国文字又被称为“汉字”。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一切都跟汉朝有密切关系,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威望高。正因为汉朝的强大,不仅影响到世界,而且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同样影响深远,因此,很多同中国有关的称呼被冠以“汉”字而固定下来。)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朝的强盛情况。
(三)讲授新课: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展示史料: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汉书·王吉传》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引出探究问题一:
你认为“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汉武帝在位时期如何实现汉朝的大一统的?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
这里所说的“大一统”不仅仅指领土的统一,它还包括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
展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回答工“汉武帝在位时期如何实现汉朝的大一统的?”并理解什么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后教师可归纳以下几点并板书:(1)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势力(3)军事:北击匈奴,巩固边疆
(4)经济:统一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第3、第4点在后面的第13、第14课会祥细学习)课堂练习1、2题,由一个小组作答,分值可由教师决定。教师小结:
这种大一统局面是在汉武帝时期实现的,我们一起通过一个片断了解一些汉武帝。
2.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展示“汉武帝”视频材料引出。
探究问题二: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实现这个大一统局面?(对于本问题估计同学们发言会比较踊跃,可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引导学生将实现大一统的条件归纳为两大类: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汉武帝本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客观条件、物质基础:汉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朝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小结:这人问题提醒我们,分析问题要注意全面,要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汉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朝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局面的具体情况。3.文景之治: 展示史料: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卷15 材料三: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引出探究问题三:材料二、三描述的是怎样的社会状况,这种状况与材料一所描述的社会状况相比,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是由汉朝政府推行的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的)?学生讨论活动后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良好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文帝景帝时期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具体措施有:(1)轻徭薄赋;(2)奖励农桑;(3)提倡节俭;(4)重视以德化民。
课堂练习3、4题(由没能选题的小组作答,分值由教师决定)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缩影把我们带到了几千年前的繁荣安定的社会,围绕“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这个中心,我们也知道了:这个繁荣安定的社会是怎样实现的?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能够实现?这个繁荣安定的社会不仅仅影响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到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它同样影响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影响到我们今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学如何会全面分析问题,客观辩证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第二篇: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教材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可以通过阅读比较、讨论、表演的多样方式进行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资源
电脑、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5分钟)
以《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师:是啊,守业的确更比创业难。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问题。(出示课题)
〔说明〕本课的导入使用的是情境导入法。这样导入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气氛,学生与本课内容从思想和情感上产生碰撞与共鸣。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形成一种期待,从而以饱满的精神进入对本课的学习。
2、新课(25分钟)自由导学:
本节课共讲到哪几位成就显著的帝王,竞选最佳皇帝,并说出你的理由。(设计理念:提高学生自由看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概括、提炼语言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性。)先概括在具体,逐层深入开展本课教学。
(1)文景之治(板书标题)
学生自学并讨论:
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多媒体图片)
面对这种形势,当时的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个小组来说说。(多媒体出示)
师:文帝、景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过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来认识一下汉武帝。(多媒体图片)(2)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标题)
学生自学并讨论: 看书并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有关汉武帝的历史小故事思考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汉武帝为什么够实现大一统 ?(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从学生回答中提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多媒体)
〔说明〕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结合已学过知识进行思考,并利用熟知的历史小故事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的学习方法便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让他们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积累学习的方法。
小品:学生先在小组内分别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再推荐小组表演。
师:从他们的表演中,你知道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吗?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教育的呢?(视频)
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说明〕利用小游戏活泼课堂的气氛,并且老师也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知。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着、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这样便发挥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小结: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且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十分正统、重要的角色。(多媒体)
动脑筋: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重在学生理解汉武帝对董仲舒的重视和尊敬)
过渡: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东汉的统治(板书标题)
学生自学。
你能行:你能给大家讲讲东汉发展的历程吗?
小结:东汉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后来,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
(三)小结:(据板书)我们了解了汉朝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再到“光武中兴”直至东汉名存实亡的百余年历史,你有什么收获?
(国内稳定、和平便国兴,若国内混沌、昏暗不堪则国亡)
(四)课堂小练习(10分钟)
(1)选一选
1、西汉王朝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2、汉武帝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重视和利用的思想是()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
3、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A、大学 B、太学 C、翰林院 D、书院
(2)填一填
1、为巩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了著名学者_____ 的建议“_______”,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2、文景时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_______”。
(3)说一说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多媒体图片)
(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只要不太离题便可)
〔说明〕这个小练习的确定主要是巩固这课的小知识。以达到学与练的结合。第三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在上完这节课的独特体验。也完成了我所设置的情感目标。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以及东汉的统治。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收获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些基础的知识,还明白了守业更比创业难和祖国统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我们无论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强盛昌荣。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贯穿了“人本”的教学原则,着重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运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这节课中“学”、“思”、“练”三者结合,形式多样。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加强了迁移知识的能力。
3、教师与学生是处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促进了学生主体与老师的协同成长,打破了原有沉闷的课堂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引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的有一句话:“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还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使课堂呈现出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
第三篇:《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 学 设 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课标与教材】
1、【课标要求】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2、【解读课标】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西汉建立的史实,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对汉朝的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知道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和景帝末年经济富足的景象及其原因,也能找到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为什么推恩令能够解决王国问题?为什么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掌握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西汉经济”“王国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分组讨论、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你眼中的汉武帝”环节,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回答问题、动手画图、小组交流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方法和媒体】
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热场:课前播放视频,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伴着这首雄壮的歌曲,欢迎同学们步入历史殿堂。
有人说:能被学生记住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老师;能被老师记住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学生。今天,我不奢望被同学们记住,但我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被老师记住,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大家有没有信心? 导入新课:
介绍“东平陵故城”引出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上节课讲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伐无道诛暴秦;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困霸王。四海归一,汉家刘邦称高皇。
历经磨难的西汉,平定天下后,难道就高枕无忧了吗?请看一位经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设计问题:根据材料分析,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应该首先做什么? 学生回答:
一、文景安民创治世
材料一: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景帝末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沉沉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设计问题:对比分析,汉初和景帝末年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从西汉建立到汉景帝末年,短短60多年的时间,西汉的经济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才达到富足的呢?快速阅读课本67—68页,总结西汉初年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学生看书,回答„„
从汉高祖开始施行的这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一改汉初的萧条景象,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国家安宁,人民丰衣足食,为后继的汉武帝达到经济繁盛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雄风大一统 所谓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16岁登基的汉武帝,年少气盛,一心想要成就这样一番大事业,震古烁今,但是,在他踌躇满志的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你看,这一天,汉武帝就收到了一封上书,心情立马变得烦乱起来:
今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设计问题:从中看出,汉武帝的政权内存在什么隐患?
材料一:《西汉前期形势图》(解释:黑线圈出来的就是中央直辖的地方。红色部分则是汉初刘邦为巩固统治所分封的诸侯实际控制的区域。)材料二:“梁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招延四方豪俊之士„每入朝,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 ——《资治通鉴》
材料三:淮南王(刘)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擅为法令,与人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史记·孝文本纪》
吴王„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反,发兵西乡。——《史记·孝景本纪》
设计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王国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大、强、叛”
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呢?一个叫主父偃的大臣给汉武帝提出一项建议,叫做“推恩令” 播放视频《推恩令》,并根据视频内容,画出“推恩令”的简略示意图。学生合作,展示„„
思考“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同桌简单的交流一下。学生回答„„
推恩令施行后,王国变得小、弱、服,但是数量增加了,汉武帝借口诸侯所献酎金的成色不足,视为大不敬,废去了100多个诸侯,史称“酎金夺侯”。之后,汉武帝又以种种借口废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汉武帝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王国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汉武帝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心情愉悦的翻看着大臣的上书,突然,其中的一封引起了他的注意,刚刚舒展的眉头再次紧皱起来: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设计问题:汉武帝的统治还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诸子百家经常聚在一起,对朝政进行批评,指责中央。汉武帝决定加强思想控制,儒、道、法三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之道:
儒家:王承天意,以仁安民 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强调法治,严刑峻法
你认为哪派观点更有利于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儒家代表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于是,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里所谓儒术,是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了实现独尊儒术,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回答:
从此,西汉的人们就只能读到儒家一派的的书了,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后世的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都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课堂总结:
课
一、文景安民创治世堂总结
二、汉武雄风大一统基础
政治:颁推恩令加强集权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官营盐铁统一货币 军事:北击匈奴开疆扩土
汉武帝开创了封建社会以来最繁荣的大一统局面,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但是,实事求是的说,他的晚年也犯了不少过失,史学家对他也是褒贬不一,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
视频中给我们呈现了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你眼中的汉武帝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在这里,尽管汉武帝有过有失,但仍不失为一位雄才伟略的英雄皇帝。在此,老师也想用一段文字,表达对汉武帝的无限敬意。总结升华,配乐朗诵: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他,汉武帝
使西汉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
那是中国人锋芒外露的年代,他,汉武帝
更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唇枪舌剑,纵横捭阖[bǎi hé],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hù]子歌”
第四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创造情景,在过程中形成感悟;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体会到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便学生理解。
三、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看《汉武大帝》及《大汉天子》的剧照,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引发思考。
2、讲授新课(1)文景之治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学生概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这种形势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秦的暴政、连年战乱
(对比思考)假如你是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阅读归纳)汉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奖励农桑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对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P62动脑筋)——“成于勤俭败于奢”
(小结过渡)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结合书本介绍由于国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粮食/串钱的绳子),史称“文景之治”。
而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2)汉武帝的大一统
(思考)那么,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
(说明)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思考)那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1、政治: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
(课件展示)“梁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招延四方豪俊之士,每入朝,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
(思考)汉武帝时期诸侯国问题面临一种什么形势? 组织学生讨论为汉武帝出谋划策,投影展示:削弱诸侯国示意图,设疑: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评价)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课件展示)汉武帝:爱卿,近来天下可太平?大臣: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这样下去,恐怕对国家不利。
汉武帝:爱卿说得有理啊。那么爱卿可否给朕出个主意,看看究竟该用什么思想来统治才可永葆江山呢?是法家的、道家的、还是儒家的思想呢?
(学生活动)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物:汉武帝(学生A)
法家(学生B)
道家(学生C)
儒家(学生D)
(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思考)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过渡)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对比)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3)东汉的统治
(过渡)大一统的汉朝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由谁建立起来的,东汉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组织学生自学,简要介绍东汉的统治情况。
六、课堂小结
至此为止汉朝的历史结束,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开始,为巩固统治,汉高祖及他的子孙都实行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恢复了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也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前提,汉武帝削弱诸侯国,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完成了大一统,这是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帝刘秀称帝,史称东汉。
七、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八、板书设计
一、文景之治
原因
措施
影响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
措施(政治、思想)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
第五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c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赛。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㈠知识再现:、西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
B.西周、秦
c.商、秦
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5、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七、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课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上课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课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景象。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文景之治是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文景之治使汉朝迅速发展起来。
3、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4、作用: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文景之治
2、汉武帝,太学
3、B
4、D
5、综合题: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通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进入
鼎盛时期。不过在其统治期间也曾连年征战,大兴土木,造成财力困乏,激起多处农民
起义。但他晚年悬崖勒马,宣布“罪己诏”,除去暴政,使西汉王朝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