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3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1: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3》。

第一篇:《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3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教案

〖内容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册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③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建议〗

1.张骞出使西域

①结合地图向学生装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②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复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强调热忱爱国,挺身而出,应募出征,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突出张骞不怕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③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应重点突出: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④关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要讲清时间和意义,并指出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重要结果。

⑤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如下材料,作为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西汉末年,汉朝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解。王莽时期,断绝与西域的交通,致使匈奴乘虚而入。东汉明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于73年命窦固出击北匈奴。东汉政府重建西域都护府。并于当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⑥关于班超出使西域,可让学生上台讲述“投笔从戎”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小故事。还可联系霍去病“匈奴末灭,无以家为也”等名言,比较班超与霍去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共同点。强调班超是继张骞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丝绸之路

①结合“丝绸之路图”讲清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向学生出示有关图片,说明由于古代丝路上流沙漫漫,骆驼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两千年间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向学生介绍丝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及楼兰故国的故事,还可补充中国丝绸在罗马帝国引起的轰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佛教东传

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何地?也可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寺庙,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适当介绍几句古诗,影视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试卷还没有批完,总的来看,考的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吗。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合书布点〕(约10分钟)△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西域

狭义 广义

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汉宣帝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汉明帝时 ↓

匈奴控制→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失去控制→断绝往来→班超经营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佛教 两汉之际 汉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阳白马寺

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不好,几位同学只能就“张骞出使西域”说一些内容,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内容没有人能说出来。补充的同学也都是围绕张骞出使西域来说,有位同学说出了“博望侯”这个词。班超,学生没有人知道。但大多数知道“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大家记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两个地理概念(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个杰出人物(张骞和班超)、一个宗教问题(佛教东传)。张骞不要写错了,这次考试写错别字的比较多,写错别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课我们学习的是“汉朝的中外交往”,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前面学习过秦朝的疆域,也学过汉朝的疆域,我们取哪个时期的疆域为中国的疆域呢?这里有一个的标准――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取的标准是清朝中期的疆域为标准,以后我们所讲的“中外交往”都以此为标准。〔分层推进〕(约20分钟)△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指导学生看教材P70《丝绸之路》,找出阳关、玉门关、葱岭、南山(今昆仑山)、北山(今天山)

②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⑴西汉初期,西域的情况(为匈奴控制)

⑵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张寋出使西域辞让别汉武帝图》)

⑷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⑸汉宣帝时与西域的关系(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西汉末年与西域的关系(西汉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裂)

⑺王莽时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与西域的往来,致使匈奴乘虚而入)

⑻东汉明帝时与西域的关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让学生讲“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听过这两个故事,但都不知道与班超有关)

③西汉和东汉与西域及匈奴的主要关系

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战争

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北匈奴 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④什么叫“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疆境内,运到安息,再由安息转动到西亚和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再次让学生看P70的图《丝绸之路》

⑤“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我国的通道)

向学生指明“丝绸之路”使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楼兰故国与凯撒。楼兰学生们知道点,凯撒却没有几个人晓得。

⑥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两汉之际)

⑦汉明帝对佛教的东传作出了什么贡献(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⑧佛教东传的意义(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文词赋融入禅意,富有深刻的哲理;一些民间传说宣传扬善弃恶,扶贫济困。寺院、佛塔装点江山,雕塑、壁画千姿百态,音乐、舞蹈超凡脱俗。外来艺术与汉文化的交融,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处理问题

①思考与讨论:根据这份与西汉交流的输出、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时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品,可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所占据的先进地位。)

我的学生没有人能得出以上答案,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中美之间的贸易现状为例,说明问题。

〔贯通评价〕(约3分钟)

〔资料〕 历史时期的中国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你不能够只是指当时的一个王朝,它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指我们今天,中国这个范围里面,特别是我们一般的都是指清朝到十八世纪中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中国疆域的范围。具体地讲,就是北面到达外兴安岭,萨彦岭,西面到达巴尔喀什湖,南面到达南海诸岛,东面到达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界的地方,出海口,是这么一个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里面,历史上所有建立过的政权,我们都应该认为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在这里建立的民族都是历史上中国的民族之一。等到我们现在这960万平方公里,是已经经过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分裂中国的结果。比如说从今天我们的新疆的边界,到巴尔喀什湖中间,从内蒙古往北,蒙古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这些领土都主要被当时的沙皇俄国,现在已经有的成了中亚的这些国家,都没有了,这已经丧失了,就是我们其它地方也有部分领土,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经不是中国了。那么我们要在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中国范围里面,来判断什么是统一,什么是分裂,以及它对中国,对周边地区,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

佛教故事

【腊八粥】(佛光大词典)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又作五味粥、红糟、七宝粥、佛粥。依据大宋僧史略卷上、禅林象器笺饮啖门等之记载,宋代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榖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是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其后此风气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亦于此日制腊八粥,而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盖佛教界一般多以十二月八日为佛陀成道日,然亦有根据譬喻经而谓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于是日举行浴佛会,宋代之寺院即属此例,惟后世多以此日为成道日,故腊八之法会亦称成道会。

第二篇:《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帮助学生正确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③通过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过程

(一)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 汉武帝时期

1、西域的地理概念:狭义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广义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38年

(1)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大月氏遭受匈奴的攻击,其被匈奴杀死,并把国王的头做成喝酒的杯子。从此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报仇雪恨,后来汉朝获知这个情况,于是想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2)情况:

学生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故事。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100多人,堂邑父当翻译,出使西域。当他们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骑兵抓获。匈奴单于让张骞娶妻、生子。可张骞心里一直怀念着汉朝,始终不忘出使大月氏的使命。把汉武帝交给他的使节,偷偷地保存好,等待机会逃走。过了十年,张骞和堂邑父终于找到了机会,偷偷地逃出匈奴,继续往西走。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他们靠打来的飞鸟和野兽充饥,好不容易才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盛情款待他们。并派人将他们送到康居,再请康居人送他们到大月氏。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无奈之下只得回国。在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乘其内乱逃出。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和堂邑父回到了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3)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河西走廊已经归属汉朝,路途畅通,张骞率领使团300多人,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带着礼物回访长安。从此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忠于祖国,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好男儿志在四方,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如:汉朝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节往来。西域的汗血马、葡萄、核桃、大葱、乐器、歌舞等传入汉朝,汉朝的冶金技术、丝绸、瓷器、桃、梨等传入西域。(2)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3)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过渡)刚才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中讲到: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其情况如何?

(二)西域都护的设立

1、时间:西汉

汉宣帝。

2、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立是张骞出使西域后的一个重要结果。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权统治。

2、(过渡)东汉初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73年,东汉明帝命窦固攻打匈奴,重设西域都护,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三)班超出使西域

东汉时期

1、“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语故事。

“投笔从戎”:班超年青时随父母来到洛阳,靠抄写文书维持生活。班超总认为好男儿应志在四方,抄写文书没什么出息。有一次,他投笔叹息道:“大丈夫应当为国立功,怎能一辈子和笔墨打交道呢?”。后来班超跟随大将窦固攻打匈奴,建立了功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3年,班超带领36人到达鄯善国,开始其国王盛情款待,后来态度变了。班超估计是因为匈奴使者到了鄯善,他召集随从人员说:“假若鄯善王把我们交给匈奴人,将死无葬身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以死相拼,夜袭匈奴大营,才能逢凶化吉。”半夜,班超率领36人顺风放火,闯进匈奴大营,杀死了匈奴使者,然后提着人头去见鄯善王。鄯善王这才下决心与汉朝和好。

2、意义:班超不负众望,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西域和汉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班超是继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情况怎样呢?

(四)丝绸之路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欧洲大秦。

从西汉至隋唐的千多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即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即古代罗马),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意义: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分析)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绘画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亚、欧洲。西方的音乐、舞蹈、建筑、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因此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东西文明的相互渗透。这就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这条丝绸之路在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五)小结: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六)作业

1、用图示法表示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欧洲大秦。

2、材料解析题

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后匈奴发生内乱,才逃回汉朝。——《汉书·张骞传》 回答问题:(1)材料描述的是张骞第几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第一次、前138年,(2)我们应该向张骞学习什么?

学习张骞忠于祖国,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三篇:《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能从各种媒体深刻感受当今中外交流的频繁,大致了解中国目前在国际舞台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瓷器、丝绸、青铜器、四大发明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历史上的中外交流了解有一些,如从图书中了解到郑和下西洋一类的故事,从网络和图书中能够查阅到相关资料来丰富这方面的认识。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如何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知之甚少,只了解故事内容,没有深入思考这种交流的对于世界的意义,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历程没有形成清晰的线条,也就难以形成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的认同感。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教学难点是: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从“丝路驼铃”到“海上交流”,地域范围的拓宽源于当时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2.不仅让学生感受古代中国在推进世界文明上的作用,也应看到世界文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感受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交流源远流长。

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 7

第一课时: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第二课时: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

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

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学生准备: 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共同准备: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5页内容,话题为“丝路驼铃”。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海上交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

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

/ 7

1.(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

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

3.师:是啊,精美的蚕丝纺织制品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让我们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而骄傲。同时也不禁思考: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它们是怎样到国外去的呢?

4.学生猜测,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对了解张骞出使西域或丝绸之路的学生给予肯定。

5.小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有一个人开辟了这样一条路,沟通了中国与欧亚的交往。这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探访丝绸之路,去看看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出示课题: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丝路驼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通过考古的报道,知道中外交往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中华文明是通过什么渠道与世界进行交往、传播。】

活动

二、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

1.(出示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师:看,这2000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对照地图找一找,它贯穿了哪些国家、地区?

2.(出示照片“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师:大家看,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你们可知道,这个雕塑群是为了纪念谁的吗?就是纪念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对于这个名字,你们有什么了解?

3.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1)阅读教材P2-3 页中外交流资料

(2)阅读自己搜集的“丝绸之路”上中外人物交流学习考察资料。

/ 7

(3)学生反馈:在这条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外国有哪些方面的交流?

(4)(播放视频丝绸之路)全班讨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给世界各国和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教师相机点评:经济发展 物质丰富 增进友谊 文化传播……)

4.小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航海技术无法实现海上往来时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世界的共同发展。(板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素材、学生收集以及文本的三方对话,点面结合,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历程,学生的合作探讨感受“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上的重要意义。】

活动

三、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1.师: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又焕发出新的活力。2.(出示古丝绸之路线图与现代亚欧大陆桥图)学生读课文,思考:两者有什么异同有哪些异同?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小结:是啊,古老的丝绸之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了新的发展与飞跃,她展示着现代的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正如世人所说: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者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他让中国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她是一根纽带,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汇合。

【设计意图:了解古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的异同,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沟通作用,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 7

——丝路驼铃 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第二课时

活动

一、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

1.(出示日本和韩国的文字、服饰、插花艺术、茶艺、建筑等方面的图片)师: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学生展示在课前已经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一衣带水的邻邦为什么在这么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4.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资料,教师补充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有关资料。组内进行交流研讨。

4.全班深入探究:隋唐时期,日本为什么要派使者到中国来,还盛情邀请鉴真东渡?历经五次东渡失败的鉴真晚年双目失明,还要执着东渡日本?

6.师:当时隋朝的进步发展,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名远扬,对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日本朝野对中国文化充满仰慕向往,出现模仿中华文化的热潮。中日间的交流,为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国对外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不过,当时中日的交流和先前中国通过“丝绸之路” 陆上通道联系世界,有了不同,大家看地图,发现什么?(相机板题:海上交流)7.我国与日本仅一海相隔,较早的海上交流是从中日交流开始的。中国通过海路与世界的交流还有哪些?

(1)(出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

(2)师生相机补充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设计意图:通过中日韩文字、服饰等比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相似文化背后的成因,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同时,由点及面,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

活动

二、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 7

1.师: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而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则让中外海上交流达到顶峰。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意义。

(1)教材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

(2)师: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哪位同学来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

教师点评意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探讨交流:郑和为什么能完成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

教师点评归纳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3.忆古思今,放眼未来

(1)师:2005年,我国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主题为“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

(2)师: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今天我们纪念郑和,就是要大力继承和发扬郑和敬业献身、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就是要继续发扬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巩固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谈谈对交流促进发展的理解。4.小结:“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代名词,陆路通道沟通我国和亚洲、欧洲各国,海上通道则沟通我国和日本、韩国、东南来各国、非洲各国。古代的陆路和海上交流为交流各方面都带来了经济利益与文化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 7

【设计意图:抓住郑和下西洋这一典型海路对外交流历史事件,感受中外海上交流历史对亚、非经济文化的影响。通过忆古思今,明白对外交流开放才能让国家走向的新的繁荣,才能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海上交流

海上丝路: 架起东亚、南亚、非洲、欧洲交流的桥梁

航海史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 和平的桥梁

民族昌盛的结晶

/ 7

第四篇:《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 学 设 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课标与教材】

1、【课标要求】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2、【解读课标】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西汉建立的史实,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对汉朝的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知道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和景帝末年经济富足的景象及其原因,也能找到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为什么推恩令能够解决王国问题?为什么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掌握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西汉经济”“王国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分组讨论、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你眼中的汉武帝”环节,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回答问题、动手画图、小组交流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方法和媒体】

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热场:课前播放视频,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伴着这首雄壮的歌曲,欢迎同学们步入历史殿堂。

有人说:能被学生记住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老师;能被老师记住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学生。今天,我不奢望被同学们记住,但我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被老师记住,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大家有没有信心? 导入新课:

介绍“东平陵故城”引出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上节课讲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伐无道诛暴秦;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困霸王。四海归一,汉家刘邦称高皇。

历经磨难的西汉,平定天下后,难道就高枕无忧了吗?请看一位经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设计问题:根据材料分析,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应该首先做什么? 学生回答:

一、文景安民创治世

材料一: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景帝末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沉沉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设计问题:对比分析,汉初和景帝末年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从西汉建立到汉景帝末年,短短60多年的时间,西汉的经济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才达到富足的呢?快速阅读课本67—68页,总结西汉初年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学生看书,回答„„

从汉高祖开始施行的这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一改汉初的萧条景象,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国家安宁,人民丰衣足食,为后继的汉武帝达到经济繁盛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雄风大一统 所谓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16岁登基的汉武帝,年少气盛,一心想要成就这样一番大事业,震古烁今,但是,在他踌躇满志的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你看,这一天,汉武帝就收到了一封上书,心情立马变得烦乱起来:

今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设计问题:从中看出,汉武帝的政权内存在什么隐患?

材料一:《西汉前期形势图》(解释:黑线圈出来的就是中央直辖的地方。红色部分则是汉初刘邦为巩固统治所分封的诸侯实际控制的区域。)材料二:“梁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招延四方豪俊之士„每入朝,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 ——《资治通鉴》

材料三:淮南王(刘)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擅为法令,与人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史记·孝文本纪》

吴王„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反,发兵西乡。——《史记·孝景本纪》

设计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王国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大、强、叛”

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呢?一个叫主父偃的大臣给汉武帝提出一项建议,叫做“推恩令” 播放视频《推恩令》,并根据视频内容,画出“推恩令”的简略示意图。学生合作,展示„„

思考“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同桌简单的交流一下。学生回答„„

推恩令施行后,王国变得小、弱、服,但是数量增加了,汉武帝借口诸侯所献酎金的成色不足,视为大不敬,废去了100多个诸侯,史称“酎金夺侯”。之后,汉武帝又以种种借口废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汉武帝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王国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汉武帝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心情愉悦的翻看着大臣的上书,突然,其中的一封引起了他的注意,刚刚舒展的眉头再次紧皱起来: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设计问题:汉武帝的统治还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诸子百家经常聚在一起,对朝政进行批评,指责中央。汉武帝决定加强思想控制,儒、道、法三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之道:

儒家:王承天意,以仁安民 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强调法治,严刑峻法

你认为哪派观点更有利于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儒家代表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于是,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里所谓儒术,是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了实现独尊儒术,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回答:

从此,西汉的人们就只能读到儒家一派的的书了,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后世的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都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课堂总结:

一、文景安民创治世堂总结

二、汉武雄风大一统基础

政治:颁推恩令加强集权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官营盐铁统一货币 军事:北击匈奴开疆扩土

汉武帝开创了封建社会以来最繁荣的大一统局面,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但是,实事求是的说,他的晚年也犯了不少过失,史学家对他也是褒贬不一,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

视频中给我们呈现了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你眼中的汉武帝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在这里,尽管汉武帝有过有失,但仍不失为一位雄才伟略的英雄皇帝。在此,老师也想用一段文字,表达对汉武帝的无限敬意。总结升华,配乐朗诵: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他,汉武帝

使西汉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

那是中国人锋芒外露的年代,他,汉武帝

更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唇枪舌剑,纵横捭阖[bǎi hé],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hù]子歌”

第五篇: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善堂镇第一初级中学

赵利敏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文景之治”;

2、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评价汉武帝。【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是汉朝初期的统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与表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为了教学的连贯性,西汉的建立与东汉的统治两个内容也补充到教学中。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在理解上有写难度。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通过学习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视频,学会正确评价人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秦朝与汉朝的兴衰,统治措施,做到以史为鉴;

2、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重点和难点】

1、汉武帝“大一统”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成语故事,夜郎自大); 师:故事中的夜郎国非常的自大,他所面对的西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朝是怎样走向强盛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大汉雄风,追寻汉朝统治者的圆梦之路!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新课学习:

一、金戈铁马大汉梦——西汉建立

师: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一双慧眼,请你慧眼识英雄,猜猜他是谁?给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猜人物——汉高祖刘邦。

师:刘邦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汉王朝。但是刘邦实现了大汉梦,却面临残酷的现实。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汉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生:荒凉,萧条

师:秦朝的暴政加之连年的战争使得汉初的民穷国弱,社会经济一片荒凉景象。

师:汉朝的建立者与继任者们能允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吗? 生:不能

师:在这种情况下,富国成为他们的共同梦想。

(二)休养生息富国梦——文景之治

师:他们是怎样实现富国梦想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来了汉朝的尚书令,请他就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统治政策回答记者的提问!生:自主准备,活动,回答

师:我们大致归纳一下汉初的统治措施:1.吸取秦亡教训,2.轻徭薄赋,3.重视农业,4.提倡节俭,5.以德化民。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休养生息。师:汉朝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实现富国梦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停下脚步,在汉武帝的带领下,继续追求强国梦。

(三)文治武功强国梦——汉武一统

师:在实现强国梦的过程中,汉武帝重点解决了2个忧患。

1、政治,诸侯国问题

师:简单介绍七国之乱,诸侯国的发展,提供材料给学生分析,汉武帝时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师:视频加深学生对推恩令的理解;

活动:学生肢解手中的诸侯国,感受推恩令的作用。师:推恩令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却无法高枕无忧。

2、思想,思想不统一

回顾:秦朝的焚书坑儒

师: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是怎么做的? 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解释政策,新儒学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师: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推广儒学 生:建立太学

回顾一下这一篇章的内容:

师:经过汉武帝的努力,汉朝实现大一统,进入鼎盛。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实现了强国的梦想。

以史为鉴: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就应该以史为鉴。生:小组讨论

师:这才是长治久安之所在,这才是繁荣兴盛之所在,这才是和谐发展之所在。

师: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汉代实现国富民强,但这种繁华却没有长久的持续下去„„

(四)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刻——东汉统治 三张图片介绍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与灭亡。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小小评论家:

师:评价汉武帝,视频,学生思考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予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在圆梦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拼搏,勇于改变!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不要改变我们的拼搏和奋斗。因为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下载《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3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3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文成公主”一目内容,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及唐朝民族政策概况。通过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一目内容,知道唐朝......

    3.3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过程......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五首......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4 中外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

    中外货物买卖合同_3

    中外货物买卖合同 合同号: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买方......

    中外交流舞会商业策划书

    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会 中外交流舞会 赞 助 宣 传 方 案 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会 中外交流舞会商业策划书 一.致赞助商: 尊敬的商家: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有兴趣了解 “中外交......

    中外交流协会规章制度大全

    中外交流协会规章制度 第一章 基本章程 一、名称:中外交流协会 二、宗旨:融合东西方精粹,促进内外部交流。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介绍国内外民族文化和人文地理风情习俗等,更是搭......

    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