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圆锥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圆锥的认识》
上饶市铅山县鹅湖小学 叶小青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圆锥的认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的重要内容,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发展。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着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利用课件动态展示圆锥的形成过程。观察圆柱和圆锥,它们最明显的不一样 在哪里? 圆锥还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我们圆柱的有关知识,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动态地展示圆锥的形成过程,学生能形象地体会圆与圆柱、圆锥之间的联系;说一说圆柱和圆锥最明显的不一样在哪?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一)探究圆锥的特征
①观察学具:圆锥与圆柱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②动手操作:
剪一剪,滚一滚,探究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量一量,明确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设计意图】一是在学生交流、补充、质疑的过程中,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有利于形成思维之间的对话,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是在操作验证环节中,通过围卷、展开、转动等操作,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的过程,加深对侧面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环节:看书梳理,解疑提高 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梳理知识,发现疑问。
【设计意图】在看书的过程中,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梳理沉淀和思考质疑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第四环节:当堂练习,拓展延伸
①找一找: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图形是圆锥。②连一连:把圆柱、圆锥与相对应的侧面展开图连起来。③转一转:将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的旗杆快速转,想象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④分一分:怎样把圆柱或圆锥分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意在调动学生各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转一转、分一分等活动,使学生动态地认识圆柱和圆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精彩片段
课堂故事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学“圆锥的侧面”时,我抛出问题:“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会是什图形呢?”这个问题一出,同学们发现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快就有很多同学举起手来,“三角形”、“半圆形”、“梯形”、“扇形”„„,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意见不统一,这更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明确真相的兴趣。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猜测的结果,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后究竟是什么图形呢?下面同学们想办法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寻找答案。
有的学生把圆锥形纸筒的侧面用小剪刀剪开了,有的试着用纸把圆锥形学具的侧面围起来,还有两个同学想到了把圆锥的侧面滚一滚的方法。师:同学们,有答案了吗?谁来说一下?
郑文壮:我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后,得到的是一个扇形。徐优悦:我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后,得到的是一个半圆形。徐静怡:半圆形也是圆的一部分,是扇形的一种,我认为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图形是扇形。师: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三角形吗? 徐天锡:不可能是三角形。师:为什么? 徐天赐:我把圆锥的侧面在桌面上滚动,发现它是以顶点为圆心,沿曲线滚动的,连续滚动下去,会形成一个圆。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线,没有曲线,所以不可能围成一个圆锥。
徐俊龙:圆锥从正面看是三角形,侧面展开图不是三角形,而是扇形。
师:你能在黑板上的这个圆里,画出扇形吗? 郑红凯上来在圆里画出了两条半径。师:你能指出哪一部分是扇形吗? 郑红凯:上、下两部分都是扇形。师:我们会画扇形了,也就能自己制作一个圆锥了。
对圆锥的侧面的认识,由一个有效的提问开始,从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层层递进,水到渠成。事实证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是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如果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没有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那教学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课堂故事二:层层追问,精彩不断。
在认识圆锥的高时,有下列一段对话: 师:圆柱的高指的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谁知道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 周伟琪:圆锥的尖到底面的距离。
师:圆锥的尖,换一个词,就是圆锥的——。周伟琪:顶点。
师: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这样表述准确吗? 徐文利:应该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师:为什么要加上“底面圆心”这个条件?
徐文利:因为连接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垂直于底面。师:圆锥有多少高呢?
徐宝乐:只有一条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只有一个底面圆心。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徐乃天:拿着两把尺子下来准确地测量出圆锥的高。
师:像测圆柱的高一样,把尺子靠在圆锥的侧面上,这样测圆锥的高行吗? 徐静怡:这样测不行。这样测的不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这样测比实际结果大了。
有效的追问,能牵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我们期待的课堂精彩就会如约而至。
自我反思
本节课,经过多次试讲、修改,最后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教学氛围和谐融洽。前后授课对比,有以下两点深刻感受。
(一)放飞思维,收获意外的惊喜 我在本节课的第一次试讲时,对“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的问题的探究,只是局限了一种“剪一剪”的方法,让学生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开后观察是什 么图形。这样做实际上是让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在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探究,其结果也是平淡无奇。第二次修改教案,把教师的提示改为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怎样操作能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开放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把侧面剪开的,也有先把侧面用纸围起来,再展开的。最让我赞叹的是,有的学生想到把圆锥的侧面滚一滚,进行比较,观察滚过的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这是在课前预设中我没有想到的。这些奇思妙想闪动着创新的思维与火花,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和惊喜,更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魅力精彩。能带给我们惊喜和振奋的往往就是这些意外的收获。
(二)运用对比,突出比较的价值
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相关知识之后进行学习,两者间存在着联系和对比。第一次授课,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之后,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圆锥的特征。课后,教研组老师评课时提到,圆锥的特征可以完全放给学生主动探究。于是,第二次授课,我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圆锥与圆柱相比,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学生很自然把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异同,学生探究和参与的热情也明显的提高,前后教学效果大为不同。
第二篇: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 学习难点: 认识并测量圆锥的高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图形,谁能说说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长方体、正方体等
师:图形家族的成员是很庞大的,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每个图形中都包含了许多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探索另外两种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出示圆柱、圆锥实物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圆柱、圆锥)导入课题并板书:圆柱圆锥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说说通过预习了解了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 及时评价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生答
出示桶装方便面盒,师:这是不是圆柱? 教师说明:我们现在主要研究上下一样粗的直圆柱
2、确立学习目标
师:你还想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进行深入研究? 生答
师:这节课主要研究圆柱、圆锥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圆柱、圆锥图形表示
师:在数学中我们用这样的图形表示圆柱(出示圆柱图),用这样的图形表示圆锥(出示圆锥图)
2、研究圆柱的特点
(1)学生借助圆柱体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测一测等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圆柱有什么特点?(2)小组结合圆柱体实物汇报圆柱的特点,其余小组补充,全班充分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圆柱:底面:2个大小一样的圆 侧面:1个曲面 高:无数条
(3)在图形中标出圆柱底面、侧面、高
3、研究圆锥的特点
(1)师:用研究圆柱的方法根据自学提示研究圆锥的特点 自学提示:圆锥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圆锥的高?有几条?你能想办法测出圆锥的高吗?(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小组汇报
板书:圆锥 底面:1个圆 侧面:1个曲面 高:1条高
(4)在圆锥图上标出各部分名称
4、同桌合作交流:圆柱、圆锥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汇报
四、自主练习
1、出示实物,学生判断哪些形状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茶叶桶、漏斗、铅坠、固体胶、粉笔、铅笔(没削的和削好的)
2、出示图形,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3、填一填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它们是()的两个圆。
(2)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叫高,一个圆柱有()条高。(3)圆锥的底面是个(),侧面是个(),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4、猜一猜
教师说图形的特征,学生猜形状
5、用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五、总结评价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面积的认识)
——李梅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82—85页。教材分析:
活动一,通过师生观察教室内物品的对话,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教材设计了“ 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是正方形的”这个问题和观察身边事物的活动,以及指出课本封面和铅笔盒表面哪个大、哪个小的问题讨论。上面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知识的背景下,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活动二,把两个不同但容易比较的长方形纸进行大小比较,在学生操作、比较、交流的基础上,通过黄色的纸比蓝色的纸大,就是黄色纸的面积比蓝色纸的面积大;引出“面积”的概念。
活动三,比较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操作活动。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同学们,新校舍正在建造之中,老师想请你当一名小小的美化师,为我们新校舍的草坪添上亮丽的一笔。(出示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草坪形状),哪位美化师愿为它们涂上美丽的颜色?
要求给草坪涂满色,并比一比谁第一个涂完,其余同学分成两组为他们加油。(学生对比赛结果产生异议)
为什么不公平?看来比赛结果和草坪面的大小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探究“面积”概念。
2、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表面一样大吗?并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说一说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个物体的表面小?
师小结:我们观察到的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桌子表面的大小是桌子表面的面积;凳子表面的大小是凳子表面的面积。
指出你的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铅笔盒盖的表面,说出哪个面的面积大些,哪个面的面积小些?重点说出是怎样知道的,同桌互说。而后全班交流。
师小结: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3、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教科书附页中两个长方形纸片,现在请你观察一下,手中的两个长方形纸片,哪一个纸片大,哪一个纸片小?
学生独立操作,比一比。
交流:(学生将两个纸片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
黄色的长方形纸片比蓝色纸片大。
师:黄色长方形比蓝色的大,是指什么比较大?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师小结:黄色长方形比蓝色的大,是指黄色长方形纸的面积比蓝色长方形纸的面积大。
4、总结“面积”的含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5、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孙悟空扛着芭蕉扇的图片,比较两把芭蕉扇的表面哪个大?
出示实物:手绢和方巾哪个面积小?
学生演示,进行比较。
6、巩固拓展应用。
(1)下面三个图形,哪个图形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尝试解决,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比较的
方法——数格子比大小。
使用数格子比大小方法的条件——图形上的方格大小必须统一。)
(2)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计算结果,引导其他学生通过质疑掌握不满一格情况的处理方法。
7、师生总结概括。
学生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谈谈自己对面积的认识。
第四篇:小学数学六下:《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 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难点:圆锥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圆锥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2〉师讲解: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边讲边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圆锥的顶 点,并标示出来,将底面用彩色涂上,并标出底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模型,摸一 摸周围的面,提问:这个面是一个平面还是曲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此处有图)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23-24页内容,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圆柱与圆锥的比较,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测量圆锥的高,2、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会测量圆锥的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圆柱有什么特征?
2、说出下面立体图形的名称。
3、通过自学,你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哪些知识?
二、关键点拨
1、圆锥的特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2、圆锥大小的研究
(1)圆锥有大有小,你知道圆锥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①比较红色和黄色圆锥体,你发现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有关)
②比较红色和绿色圆锥体,一个高、一个低,你又发现了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高有关)
3、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两人一组指一指,说一说。谁愿意指给大家看?他指得对吗?有没不同意见?
(2)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4)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5)画高,标上字母h。
4、圆锥高的测量(1)如果圆锥的高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测量黄色圆锥体和绿色圆锥体的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本。
(2)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你们小组测出来是多少?你们呢?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你们是怎么测的?来,上台演示一下。大家是这样测的吗?(3)师问:其实,老师让你们测的黄色圆锥和绿色圆锥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圆锥平板必须放平、刻度处理、尺子必须竖直等)
(4)为什么垫板要放平,尺子要竖直?(其实这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把看不见的高平移到圆锥外面来测了。教师作图示范。)
(5)学生再测红色圆锥体的高。有没不同意见?
5、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猜一猜,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应该是什么形状呢?
(2)验证:究竟谁说得对?让学生把圆锥体侧面沿着顶点到圆周的一条线段剪开验证。强调圆锥体的侧面展开是扇形。教师把图贴在黑板上。
6、想象,对圆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出示直角三角板:把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紧贴桌上,握住一个角的顶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体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2、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长8厘米和6厘米。(1)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直径是多少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以短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教学反思和体会: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课例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命题网络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
越便于提取知识。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
本课例从 “你知道数学是专门研究什么内容的吗?” “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3、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开展协作、探究式课堂学习。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荷兰着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般的人,包括学生,他们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
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信息,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