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1 奇妙的太阳钟

时间:2019-05-12 21:1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1 奇妙的太阳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1 奇妙的太阳钟》。

第一篇: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1 奇妙的太阳钟

奇妙的太阳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观察太阳影子及制作、设计奇妙太阳钟的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设计和探究活动,体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3.通过观察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太阳影子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好演示教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与通过实验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设计太阳钟的思路,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四、教学过程:(1)导言

师:很早以前,没有钟表等计时工具,人们是用太阳照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来确定时间的。下面左图是北京故宫中陈列的古代计时用的日冕,右图是古代的日冕仪杆,用它们计时是很准确的!(由两幅插图介绍古代利用太阳照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来确定时间的情况。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问号屋

师:我们现在就探索太阳影子计时的道理。开动脑筋,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太阳钟。(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内容。)(3)活动天地 共安排了三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让学生观察太阳影子移动与时间的关系。组织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第二项活动是动手制作太阳钟。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制作方法,进行了安全教育后再开始动手制作。其中剪图纸和扎孔两道工序更要组织好。标刻度时要使针影落在纸的正中位置上,可以组织学生在操场上或者教室里进行,每节课间标定一次就可以了,标3次左右即可。(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一下,因为软纸做成的“太阳钟”不可能精确。)第三项活动是用感悟到的知识与能力设计一个太阳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用太阳照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进行计时的方法很多。)

教师先提出设计要求:能大致测出两个小时以内能知道每半小时的变化。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选用最简单的办法。根据情况也可以肯定1—2个较好的办法。让学生说一说或写、画在书上,不要求制作。(4)我的收获

1、我知道用太阳影子计时的道理。

2、我学习制作了“奇妙的太阳钟”。

3、我设计了一个太阳钟。(让学生自行总结,认同即可。)(5)举一反三。

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影子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12时太阳影子最长,什么季节中午12时太阳影子最短?

(适当时间组织交流活动。)

第二篇: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什么看错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吹泡泡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

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

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

四、探索延伸

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 吹泡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

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

3、实验三:重点指导,①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④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第二课时

一、探索发现: 活动设计:

1、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

2、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

3、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

4、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

5、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班内汇报:

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

3、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

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

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

(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1、吹:泡泡连泡泡

2、泡泡套泡泡

3、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第三篇: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3 探索与设想

探索与设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设想为内容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研究周围物品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一些高科技物品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2.指导学生收集高科技产品的有关图片。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研究周围物品的一般的科学方法。(了解产品的性能,社会意义,优缺点,进而考虑改进意见。)

教学的难点是“异想天开”的设计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言

师:科学研究就是去探索和发现世界上的种种奥秘。人们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探索活动,找到正确的答案。(主要是通过简单提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和发现的道理,插图是通讯卫星工作示意图以及插图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问号屋

师:今天的活动内容是看图片,了解科技成果,进行探索,提出设想。(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3)活动天地 主要是四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观看图片了解科技成果”

下列物品都是我们人类的发明。说一说,这些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让学生初步踏上研究周围事物的轨道。认识图片,探索这些物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活动中以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为好。探索时从这些物品的性能入手,讨论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不要形成知识传授。)第二项活动是以一个物品为例,进一步体会研究方法,即分析物品的优点和缺点。

看三幅图,分析图中物品的优点和缺点,把你想到的尽量都写出来。

(有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结论不要要求完全一致。)

第三项活动是前两项活动的进一步深化。由分析物品的优缺点进而探索改进措施。

看一看下面的结构图,在空白框内写上相应文字。

(让学生在体会前两个改进措施发明环保电动车和燃气汽车基础上独立完成第三幅图的作业。它的难度在于太阳能汽车既有不污染环境又能节能源的两方面。教师要注意这一问题。进而提出深一步的问题,改进后的物品又有什么缺点?难度较大教师可适度掌握。)

第四项活动是“异想天开”活动。

根据城市的交通情况,你希望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的?(这个活动是探索活动的具体操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城市交通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据此异想天开的设计自己的汽车。教师要有意的引导学生实施扩散思维,要让学生多方向去思考。可以先以讨论形式进行,再个人思考完成设想,不必求一致。适时组织交流活动。)(4)收获乐园

1、通过活动我知道了一些科技知识。

2、我体会到,对一些事物的了解,必须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3、“异想天开”活动很好,可以训练我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体会、认同即达到目的。)(5)举一反三

邀请家长一起参加,选择加重的一种物品,按今天学习的方法,先分析再提出一些修改意见,然后进行一次“异想天开”活动。并把结果写在书上。有两个目的: 一是把自己所学所悟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二是完全自主的“异想天开”的活动。教师适时组织交流汇报活动。

第四篇: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13 琴声的初探

琴声的初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制作橡皮筋琴及实验为内容的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现象—“共鸣”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2.通过制作和探究活动,体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初步了解共鸣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好演示共鸣现象的有关教具。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共鸣现象的认识,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四、教学过程(1)导言

师: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后,听听轻音乐,能够消除紧张和疲劳。

那悠扬和谐、悦耳动听的琴声令人心旷神怡。

(由插图联想到悦耳动听的琴声,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问号屋

生:老师,琴声为什么这么好听呢?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内容。)(3)活动天地 共五项活动。

第一项是活动的准备工作。完成橡皮筋琴的制作。活动指导中教师要注意:

①制作中的安全教育。在纸盒上剪琴洞较为困难,教师要指导好,鼓励学生想出又安全又好的方法。(教材上成品图上没有画出圆洞请教师注意,其洞为椭圆形。)

②弦马的代用品须是木或竹制品为好,最好不要太长,以不超过盒的宽度为宜。这样实验效果才最佳。

③橡皮筋最好有粗细之别,关于长短应根据盒的大小决定,紧一些为好。

第二项活动是对比实验的探索活动,探索橡皮筋琴上的奥秘。教师引导学生多做几次实验,并从中体验科学道理。

关于讨论活动的内容有一定困难,因为盒内空气的振动不好观察到,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小的实验,进行引导。在活动中也可穿插共鸣音叉的实验。

第三项活动是进一步探索共鸣现象。用常见的器皿证明了共鸣现象的存在。这里要让学生理解到茶杯、碗、瓶子等容器都是共鸣器,各种物体的共鸣特性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 同。

实验后要提醒同学要对容器进行清洗。第四项活动是体验性活动,用尺做乐器,试一试。用习得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第五项活动是信息收集活动。这一活动是阅读活动,不要求学生掌握(4)我的收获

1、我知道了声音共鸣现象的存在。

2、学习了用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

3、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很有用处。让学生自行总结,认同即可。(5)举一反三

科学故事《被磬声吓病的和尚》。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适当时间组织交流活动。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笫一课《影子》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影子产生条件。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产生的条件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关闭手电筒,在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影子哪去了?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一块橡皮立在书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同样型号手电筒围站在书桌周围。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筒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又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

笫一课《影子》

(二)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1、影子产生条件。

2、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与测量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分别测量竹竿影子和旗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在三次实验中,影子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从影子长短或方向能估计出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知道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

笫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为什么能看见东西? 教学过程:

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洞,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着的小手电筒,手电光对准橡皮但不要对着小洞,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洞向盒里看,哪个鞋盒能看见橡皮?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这个直筒在距离灯光几米以外观察灯光。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把直筒适当弯折再透过直筒观察灯光。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 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

笫三课《纸的再认识》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实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征。教学重、难点:纸的三个特性。怎样观察到纤维的长短和粗细 教学过程:

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用尺在报纸的一个角画出一个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用剪刀剪下这块报纸,并在一张报纸的长边标明“横向”、另一张的短边标明“纵向”。撕同一种纸时,你的感觉一样吗?用放大镜观察纵向、横向撕扯后,纸的毛边有什么不同?怎样撕比较费力?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纸张的吸水性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从三种纸上分别剪下同样大小的纸片平放在桌子上。用滴管在三张纸片的中央各滴上一滴红色的水。观察哪种纸上颜色扩散得最快?用放大镜观察,扩散的快慢同纸的纤维长度和纤维之间紧密程度的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纸张吸水性与纤维长短和纤维紧密程度之间的关系。

笫三课《纸的再认识》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实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征。教学重、难点:纸的三个特性。怎样观察到纤维的长短和粗细 教学过程:

实验三:纸张的抻拉实验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用剪刀对不同类型的纸按纵向和横向剪下两条长15厘米、宽1厘米的纸张。总想剪下的纸条标出“纵”,横向剪下的纸条标上“横”。紧紧捏住标有“纵”的纸条两端抻拉,逐渐加大用力直到纸条断裂,再用同样的方法用标有“横”的纸条做同样的实验。你感觉两次实验用的力有区别吗?哪个纸条用力要大些?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抻拉纸张,受力方向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垂直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一致时,纸张更容易抻拉断裂。

笫四课《用眼卫生》

教学目标:通过探索眼睛的作用和造成视力下降原因的研究,了解眼睛保健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关于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进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教学过程: 实验一:眼睛的用处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眼睛蒙上,试着做一做事情。(电脑打字、浇花、打扫地面)被蒙住眼睛的人做事时出现了什么现象?蒙住眼睛干事情的感觉怎样?

2、学生自由活动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眼睛的疲劳

1、教师讲解游戏过程:眼睛距书1尺,定睛看测试图1分钟,说说看图后眼睛有什么感觉。分小组讨论:测试图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特点易引起眼睛的疲劳?哪些不良的习惯会对眼睛有不好的影响?

2、学生活动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没有视觉,生活和学习有许多事情做不了,许多事情做不好。通过实验和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排除遗传因素外,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

笫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并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研究热空气的上升现象。教学过程:

实验一:验证热空气的上升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拿一个薄膜塑料袋倒扣在蜡烛上方,让热空气进入塑料袋内,然后松开手。你会看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 热空气的上升的道理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在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木条中间拴好线绳并悬挂在实验铁架上,木条两端各用一根细线栓挂一个同样式的纸杯,呈倒扣状,并使两端处于平衡状态。并把一端的纸杯口加热。这样的试验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自然界的空气受热,热空气上升,而其他地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笫六课《弹弦听音》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琴弦(线绳)的松紧、粗细、长短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教学重、难点: 琴弦震动与音调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听筒

1、教师讲解制作的过程:

在第一个纸杯的底部扎一个小孔,将线绳一端打一个结,然后每隔15厘米再打两个结并和第一个纸杯串联起来。按照上面的程序再用粗绳制作一个同样的听筒。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三个实验。实验一:线绳的松紧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实验二:琴弦的长短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实验三:琴弦的粗细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通过实验,当琴弦由松变紧、由长变短、由粗变细时,用手弹琴弦发出的音调都升高了。

笫七课《泥石流》

教学目标:

通过模拟泥石流形成的实验,研究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及防灾办法。教学重、难点: 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 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山体模型

1、教师讲解模型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探讨泥石流的成因。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突然间的大量水源能造成斜坡上松散土壤及地表向下滑动形成泥石流呢?

实验二:探讨泥石流的预防方法。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证明了植树、种草能固坡,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如果山坡上树木或植被很少,土壤松软,一旦大暴雨来临,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笫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

教学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遇险时快速撤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从室内快速撤离地方法。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

1、教师讲解器材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快速撤离实验。讨论问题:增加一个出口撤离时间缩短了多少?看看我们教室有几个门,为什么这样设计?

实验二:实地演练撤离。讨论问题:在实地演示过程中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新想法?

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多一点防灾常识就会多一份安全系数,多几招自救本领就会多一些生存机会。

笫九课《辨认方向》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时间和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教学重、难点:

收集信息研究“太阳帮我们辨认方向”和“其它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实验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观察指南针实物,认识指南针。在学习使用指南针的基础上,测一测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思考问题: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 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1、教师活动操作过程: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那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太阳落山时刻,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2、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讨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探索延伸:如果今天刮北风,看看国旗飘扬的情况,你可以辨认方向吗?

笫九课《辨认方向》

(二)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时间和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教学重、难点:

收集信息研究“太阳帮我们辨认方向”和“其它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实验一:其他辨认方向的方法

1、教师提问:如果在雪地、森林、农村民居、锯后的树桩这四种没有阳光的情况下,你应怎样辨认方向呢?

2、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讨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冬天的雪地上,朝向太阳的雪先融化,由此可以辨认方向。有树木的地方,树木枝叶茂盛的那部分是朝阳的。如果能看到树木的年轮,也可以辨认方向,年轮稍窄的一方应是朝向北方。农村民居的正房一般都是朝南开门,房子也可以辨认方向。

笫十课《火灾中的烟雾》

教学目标:

通过对于浓烟弥散性和窒息性的观察,感知火灾中浓烟对于人生命的威胁,学习遇到火灾如何避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研究火灾自救逃生的办法。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

1、教师讲解器材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烟雾的窒息性。讨论问题:通过实验,对于烟雾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样呢?你有什么看法?

实验二:烟雾的弥散性。讨论问题:瓶中的烟雾主要集中在瓶中的什么地方?瓶中的火柴或蚊香在燃烧一会儿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火柴或蚊香燃尽了吗?

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

4、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发生火灾时,应避免和减少浓烟的吸入,并迅速撤离现场。烟雾流动的规律是:烟往上升,撤离时人应匍匐在地,用湿布捂住口鼻,减少烟雾的吸入。

笫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

教学目标:

通过用“尘降检测板”进行实验,了解尘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实验数据说明道理的科学方法。教学重、难点: 研究“校园尘降的”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制作实验工具

1、教师讲解器材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不同地方尘降个数。思考问题:是否说明尘降个数越多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差,反之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好呢?说说看,尘降个数少的地方环境有什么特点?

实验二:不同时间的尘降个数。思考问题:不同时间段尘降板上尘降平均个数相同吗?为什么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尘降个数不相同呢?

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

4、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环境较好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少;环境较差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多;同一地点,一般是上午比下午尘降个数要少。

笫十二课《找夏天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找出与夏天有关的事物和活动。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研究我们怎样过好夏天? 教学重、难点:收集信息,研究夏天的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从昼夜长短变化重寻找夏天

1、教师讲解活动过程:回忆一下,今天大约什么时间天亮?用笔记在第一块表上。回忆一下,昨天大约什么天黑的?用笔记在第二块表上。思考: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不是夏天来临的一个重要标志?

2、学生活动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活动二:气温变化与夏天信息

1、教师讲解活动过程:看图判断两个同学的着装,哪个着冬装,哪个着夏装?今天最高气温是多少?请你用铅笔画在温度计上。思考:气温升高是不是夏天来临的有一个重要标志?

2、学生活动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探索延伸:请与家长讨论一下,夏天来了,为保证家人身体健康,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笫十二课《找夏天的足迹》

(二)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找出与夏天有关的事物和活动。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研究我们怎样过好夏天? 教学重、难点:

收集信息,研究夏天的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一:校园中夏天的信息

1、教师提问:观察校园中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哪些变化反映了夏天的信息?进入6月份以来,谁看到了月季花、石榴花、茉莉花、木芙蓉花、荷花、合欢花?这些花朵的盛开,是否能说明夏天的的足迹已到了你的身边?想一想,你知道哪些能代表夏天到来的事例?

2、学生讨论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昼夜长短、气候变化、自然景色变化、植物和动物生长情况以及人们生活情况等方面找到夏天的足迹。

下载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1 奇妙的太阳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1 奇妙的太阳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

    发现与探索教案

    钢珠“变”乒乓球 王永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情感态度与价......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六课(★)

    第六课“人造卫星”手抄报 教学目标: 1、通过“人造卫星”手抄报内容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搜集资料,自主编排手抄报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提炼......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九课

    第九课 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教学目标: 1、通过潜水艇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发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发现与探索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

    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二学期《发现与探索》 教 学 总 结年级:三年级时间:2011-72010-2011第二学期《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五篇范文)

    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视错觉是存在的,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2.在工作、......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对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