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c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赛。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㈠知识再现:、西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
B.西周、秦
c.商、秦
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5、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七、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课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上课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课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景象。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文景之治是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文景之治使汉朝迅速发展起来。
3、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4、作用: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文景之治
2、汉武帝,太学
3、B
4、D
5、综合题: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通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进入
鼎盛时期。不过在其统治期间也曾连年征战,大兴土木,造成财力困乏,激起多处农民
起义。但他晚年悬崖勒马,宣布“罪己诏”,除去暴政,使西汉王朝转危为安。
第二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创造情景,在过程中形成感悟;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体会到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便学生理解。
三、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看《汉武大帝》及《大汉天子》的剧照,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引发思考。
2、讲授新课(1)文景之治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学生概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这种形势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秦的暴政、连年战乱
(对比思考)假如你是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阅读归纳)汉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奖励农桑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对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P62动脑筋)——“成于勤俭败于奢”
(小结过渡)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结合书本介绍由于国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粮食/串钱的绳子),史称“文景之治”。
而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2)汉武帝的大一统
(思考)那么,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
(说明)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思考)那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1、政治: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
(课件展示)“梁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招延四方豪俊之士,每入朝,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
(思考)汉武帝时期诸侯国问题面临一种什么形势? 组织学生讨论为汉武帝出谋划策,投影展示:削弱诸侯国示意图,设疑: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评价)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课件展示)汉武帝:爱卿,近来天下可太平?大臣: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这样下去,恐怕对国家不利。
汉武帝:爱卿说得有理啊。那么爱卿可否给朕出个主意,看看究竟该用什么思想来统治才可永葆江山呢?是法家的、道家的、还是儒家的思想呢?
(学生活动)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物:汉武帝(学生A)
法家(学生B)
道家(学生C)
儒家(学生D)
(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思考)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过渡)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对比)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3)东汉的统治
(过渡)大一统的汉朝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由谁建立起来的,东汉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组织学生自学,简要介绍东汉的统治情况。
六、课堂小结
至此为止汉朝的历史结束,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开始,为巩固统治,汉高祖及他的子孙都实行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恢复了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也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前提,汉武帝削弱诸侯国,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完成了大一统,这是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帝刘秀称帝,史称东汉。
七、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八、板书设计
一、文景之治
原因
措施
影响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
措施(政治、思想)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
第三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授课人:韩士芳 初一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
联系法、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二、学习新课
【尝试自学:文景之治】
请学生阅读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学生展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教师讲解: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互相讨论一下,得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展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所提供的现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看书„„
学生展示: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下面我们按知识点把这些措施重列一下:西汉初年的体养生息政策
教师板书:
①轻徭薄赋 ②重视农业 ③提倡节俭 ④以德化民
教师设疑:“文景之治”的表现。学生看书„„
学生展示: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而秦亡又是因为暴政。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却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个“动脑筋”的内容,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讨论:秦始皇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要陶瓦作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尝试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
学生展示:诸侯势力强大,威胁汉武帝的统治。
教师设疑:怎么办?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展示: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汉武帝为改变诸侯招集宾客非议中央的局面,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各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教师引导:我们看一下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重点强调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进入它的第一个鼎盛期。大一统的汉朝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由谁建立起来的,东汉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等我们学了下面的内容,就会明白的。因为我们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西汉王朝,所以对于东汉的历史,同学们先看书,对其先有一个了解。然后教师只梳理一下思路,同学们能把握住发展脉络即可。
教师梳理: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不久灭亡。在农民起义推翻莽新政权的过程中,西汉皇族刘秀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公元25年在洛阳称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被史家誉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后,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朝政更加黑暗。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东汉政权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
活动探究:
1.汉朝(西汉)提倡节俭最为典型的皇帝是 A.汉皇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B 2.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各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答案:B 课堂小结:关于汉武帝你知道多少?学生回答 布置作业: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板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
三、东汉的统治
第四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学内容: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设计理念: 学情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
联系法、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知道《沁园春.雪》这首词(学生回答),里面有一句叫做“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那么我们都知道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汉武帝有什么样的功绩可以和他并列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汉武帝以及他所在的汉王朝。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二、学习新课
【尝试自学:文景之治】
请学生阅读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学生展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教师讲解: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互相讨论一下,得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展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所提供的现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看书„„
学生展示: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下面我们按知识点把这些措施重列一下:西汉初年的体养生息政策 教师板书:
①轻徭薄赋 ②重视农业 ③提倡节俭 ④以德化民 教师设疑:“文景之治”之后的表现。学生看书„„
学生展示: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而秦亡又是因为暴政。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却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个“动脑筋”的内容,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讨论:秦始皇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要陶瓦作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尝试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
学生展示:诸侯势力强大,威胁汉武帝的统治。
教师设疑:怎么办?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展示: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汉武帝为改变诸侯招集宾客非议中央的局面,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各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教师引导:我们看一下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重点强调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进入它的第一个鼎盛期。大一统的汉朝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由谁建立起来的,东
汉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等我们学了下面的内容,就会明白的。因为我们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西汉王朝,所以对于东汉的历史,同学们先看书,对其先有一个了解。然后教师只梳理一下思路,同学们能把握住发展脉络即可。
教师梳理: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不久灭亡。在农民起义推翻莽新政权的过程中,西汉皇族刘秀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公元25年在洛阳称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被史家誉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后,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朝政更加黑暗。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东汉政权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
活动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比较:
两位都是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君主,那么他们实现大一统的方法手段有何异同呢?(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的大一统来分析)
第五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13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课标分析: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它为西汉的鼎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仅巩固了西汉统治,而且形成了封建发展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
【教材分析】
汉朝是继秦统一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本课主要从政治的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大,涉及史实多,两汉侧重于西汉,兴衰侧重于兴。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朝代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学史方法,也有了朝代史的基本概念,对一些基本史实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基本能认识,只是在深层次的理解和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够,本课学生要接触盛世王朝的历史,要指导学生认识掌握盛世王朝的基本表现,培养新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对比秦皇汉武的主要政策,谈谈为什么秦很快灭亡,西汉却出现了鼎盛局面?”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重点解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他为西汉的鼎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而且形成了封建发展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
处理方法:“文景之治”主要是通过两段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多种手段,设计一系列小问题,化难题为小题,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客观评价其利弊以及对中国封建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
难点解读:西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孔孟思想,是法家、儒家、道家学说的糅合体,把儒学提高到“独尊”的地位是适应形势的变化,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处理方法:设计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儒家的地位,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关系变化,在与焚书坑儒地对比学习,分析两项措施的异同,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论从史出”教学法:通过诗词和简单的古文,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阅读古文史料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并能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相应观点的理解。
2、合作探究教学法:本课引用的史料即使简单,学生的个人能力还不够,通过小组合作,先读懂史料再得出每个结论,最后综合概括形成整体历史特征。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投影:图片欣赏——街头流行的汉服 学生谈对汉服的印象
导语:前几年“唐装”不仅在国内流行还走向国际服装舞台,近几年“汉服”又兴起,成为街头主潮流,世界各地还兴起了汉文化热,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叫汉族、我们的语言叫汉语、我们的文字叫汉字?
设计思路: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学生在课上不仅被精美的汉服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更带着对汉朝的好奇走进汉朝,探究“汉服热”兴起的历史因素,汉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过渡:那汉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复习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史实
2、讲授新课(用时30分钟)
一、汉初的统治(文景之治)(10分钟)学生探究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史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汉初的经济状况如何? 问题2: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秦原来的经济状况、农民起义的影响)
问题3:汉初统治者都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你认为他们会从秦亡的原因中吸取哪些教训?
问题4: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文景之治”,列举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并检验你对问题3的分析判断是否全面、准确。
设计思路:教师对材料的“石”和“醇驷”做解释,学生合作读懂材料并分析问题1,问题2是对第11课知识的迁移,根据问题2得出问题3的结论,三个问题综合形成汉朝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问题4教材介绍很详细,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点的能力,并学会用材料资料验证自己的分析判断,发现不足及时补充调整。
学生探究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
史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问题5:根据材料分析休养生息采取后社会发生哪些变化? 问题6:为什么我们把文帝、景帝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学会回答后教师再解释治世局面几方面的标准)问题7:这些变化与西汉的强盛有什么关系?
问题8: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陵墓、建阿房宫、筑长城与文帝、景帝奖励农桑、提倡节俭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一个朝代的兴衰与什么有直接关系?
设计思路:论从史出,学生先得出直观结论,教师再引导提升到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通过对比学习,进行情感引导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认识。
过渡:经过汉初几代帝王的努力,社会经济开始恢复与发展,为汉武帝时期的繁荣与鼎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畅所欲言:不少同学都看过《大汉天子》或《汉武大帝》,说说电视剧中的汉武帝是怎样的一位帝王?
过渡:影视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关联?又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汉武帝,了解一代帝王的风采。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5分钟)
1、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
教师介绍: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历史。
学生阅读教材:以梁王为例,分析诸侯国力量的发展情况。问题1:诸侯国势力发展壮大,带来什么问题? 问题2:汉武帝怎么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呢? 问题3:这项建议是谁向汉武帝提议的?
问题4: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手段,分析汉武帝刚柔相济的治国思想。学生探究:推恩令的影响
问题1:用简单示意图表示推恩令的具体做法
问题2:经过不断推恩后诸侯国封地与原先的封地相比有什么变化? 问题3:这种变化对当时的政治稳定有什么影响?
设计思路:推恩令的做法根据教材介绍,学生能理解,将其图示化更容易接受,但教师必须先交代汉初分封的情况,课后探究“推恩令”是一种心理战术,这是思考问题的新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历史事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经过不断的分封后,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另外他又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加强思想控制。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8最后一段,解答下列问题 问题1:汉武帝为什么要加强思想控制? 问题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提议? 问题3:西汉之后,哪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问题4:汉武帝为达到“独尊儒术”的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解释:儒家思想在西汉的发展情况
汉武帝推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说为主,揉进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学说,又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儒学,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5:“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提示:从目的、具体做法、影响等方面)问题6:哪种做法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为什么?
问题7:结合汉武帝的具体做法中,尝试分析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 问题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实施后有什么影响?
问题9:综合问题1~8,如何全面客观的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利与弊)
设计思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多种手段,设计一系列小问题,化难题为小题,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客观评价其利弊以及对中国封建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学生小结:结合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归纳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历史原因。(提示:从客观有利条件、汉武帝的主观因素两方面思考)
过渡:汉武帝还在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大一统措施,我们将在13、14、15课中继续学习,此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出现了第一个盛世局面。但这个盛世王朝后来也越来越腐败,最终被东汉取代。
三、东汉的统治(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答下列问题
问题1:掌握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问题2: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问题3:了解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统治状况
设计思路:“东汉的统治”一目都是阅读内容,只要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常识,了解他发展的大概情况,因此学生阅读教材有印象即可。
【课堂小结】 学生评价汉武帝: 创设情境:
电视剧《汉武大帝》片头曲的歌词这样赞美汉武帝:“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化为灰烬”。
毛泽东《沁园春•雪》:“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思考:电视剧称赞汉武帝奉献了自己,毛泽东将他与开创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始皇帝相提并论,结合本课所学的汉武帝的所作所为,请你再次客观认识汉武帝。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与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评价相区别,同时又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根据所作所为客观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强调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汉初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② 经济凋敝 ③ 稳固统治 ④ 发动对外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王朝出现在()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东汉光武帝时期
3、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期,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排斥异己
C.放权于侯国 D.平定叛乱
4、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
A.率领军队,打击匈奴
C.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B.推动实现大一统 D.编成了《史记》
5、《大汉天子》是近几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汉天子”为推进我国首次大一统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他采取的最重要一项措施是()
A.设司隶校尉 B.实行“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7、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8、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封建帝王。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 B.外族骚扰 C.中央集权 D.儒家思想 合作探究
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请回答:
问题1: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是谁向汉武帝提出的? 问题2: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说? 问题3: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4:为推崇这派学说,汉武帝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问题5: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措施? 课后探究:“推恩令”是一种心理战术。
汉武帝解决诸侯国问题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推恩令,一种是直接削去封国,面对严峻的形势,很多诸侯国主动接受推恩令如梁王,站在今天的角度分析,“推恩令”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战术,他抓住了诸侯国国君和诸侯之子两种人的心理,分解了他们的势力,你能想明白他是怎么抓住两种人的心理吗?
【教学反思】
1、导入设计非常吸引学生,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而且学生从生活中再次体验历史的影响无处不在。有效的解决了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衔接的问题
2、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在本课多次使用,学生对古文的翻译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教师给翻译好了,他们基本就解决了大半问题,所以要不断的训练学生古文阅读能力。
3、本课核心人物是汉武帝,学生对汉武帝的了解评价均来源于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指导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