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4课时)
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
师:周末又到了,小平和小英是兄妹俩,两人一起去游乐园玩,游乐园里可好玩了。可以划船、可以游泳、可以看到漂亮的鸽子,还有激烈的比赛与套圈游戏。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去玩吗?
(二)引入课题
师:不过,他们在整个游玩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帮助他们完成吗?好,下面我们就跟着他们俩,一起去看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划船。P96的第7题:
1.他们先来到湖边,准备划船: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划走了多少只?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观赏鸽子。P96的第8题:
1.划完了船,他们来观赏鸽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一共有24只,飞出8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窝里有几只?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的两个条件都是直接用文字给出的,而第二题的一个条件是通过图给出的。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都用减法解决。
7.反馈练习:P98的第16题;
(1)游乐园里正在进行折纸鸽子比赛,我们和小平、小英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讲评,核对正误。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最基本的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三:游泳。P99的第17题:
1.天气真热啊,他们准备去游泳。课件呈现情境图:与两个救生员的对话。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游泳池里的大人比小孩多多少人?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游泳池里的大人与小孩,而救生员是岸上的。所以,这个问题与救生员的人数无关,也就是说3个救生员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游泳池里的大人比小孩多多少人,就是求25比7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有一个多余条件的问题的练习,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提高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四:套圈。P99的第20题:
1.游泳结束后,他们接着去玩套圈游戏: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图中分别有哪些玩具?套中分别能得多少分?小平和小英分别得了多少分?
3.呈现问题:小英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1)引导学生理解“可能”“两个玩具”的意思:
①只有结果不止一种的时候,才用“可能”。
②两个玩具在这里是指两个不同的玩具。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可能有学生是按顺序罗列的,也可能学生是用了尝试再调整的方法的,但不论是什么方法,也不论学生是说想:28=25+3,还是说想:25+3=28。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两种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可能”。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1)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按顺序罗列,或者尝试——调整。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同时,可以凭数感直接排除掉一些组合,无需每种组合都要罗列或尝试。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小平呢?
(1)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谁来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小平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逆序、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在利用方法与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与灵活性。】
(五)情境五:坐公交车。P99的第18题:
1.小平和小英游乐园玩好了,坐公交车回家。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不同方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平,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法来解决。】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本课结束后,我们本册的数学学习就完成了,但我们的数学学习还将继续,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将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你们有信心接受这样的挑战吗?那我们就先来试一试吧?
(二)拓展延伸
1.小平、小英一起回到家,妈妈买了一筐鸡蛋,要把这些鸡蛋装到盒子里,放入冰箱,在装进盒子之前,妈妈想考考他们。
2.课件呈现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3.理解:一共能装满几盒中的“装满”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4.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5.汇报方法:学生用加法或减法做,教师都给予肯定。板书出两种不同的方法。
6.激趣延伸:其实,这道题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你想知道吗?教师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6×8+2=50;50÷8=6……2。
7.你们不用着急,这些知识你们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学习了。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把基本打牢,将来你们也会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设计意图:本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用减去相同数的方法计算。把本题放入拓展延伸环节,既是为了今后学习乘、除法作铺垫,也是为了数学学习的有效延续,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与期待!】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3课时)
二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1.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
平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近平移、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意图:复习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2~9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习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良好的计算习惯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啊?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P92页的4幅图。
3.教师板书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习复习吗?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让学生简单回顾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并通过让学生谈学习体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复习应用
(一)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1.复习数位:出示计数器
(1)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
(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2.复习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2题。
3.复习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1、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4题。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在练习之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梳理各种计算方法,沟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练习二十一第5、6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也是“数的运算”的不同形式的练习,教师要注意:在做这两题前要创设故事情境,如第4题可以用“孙悟空巧变>、<、=”,第5题可以用“猪八戒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建构“新百数表”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完成表格。
2.观察比较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①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②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习。
(2)解决第(4)题。
(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复习数的认识,并综合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新旧百数表的对比与探究及应用新百数表中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二)质疑反思
1.对于本节课复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质疑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1课时】相关文章:
1.《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2.《风筝》第1课时教学设计
3.《At-the-zoo》 第1课时教学设计
4.一年级下册识字五第2课时教学设计
5.《小小竹排画中游》第1课时教学设计
6.《两只小狮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7.《美丽的小路》第1课时教学设计
8.《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9.《aoe》第1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识字4(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识字4》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这是一首写小动物在夏天的情形的儿歌。这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因此,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字旁。本课要求认识14个生字,结合本课生字特点和学生在识字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确定本课识字教学中:读音方面需要关注的是前鼻音“蚓”,后鼻音“蜻、蜓”,翘舌音“蜘、蛛”,这些字不容易读准确。字形方面“蜻、蜓”等11个字偏旁相同,都是虫子旁,所以可根据形声字形旁(虫字旁)表义,声旁(右边的部件)表音的特点进行识记,简单渗透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展”字虽然字形比较复杂,但很像昆虫展翅欲飞的样子,可以让学生做动作帮助理解。教学本课可在学生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采用多种方法读准字音,认记字形。【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等14个生字。会写“蚂、蚁、前”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朗读儿歌。能模仿课文编儿歌。
3.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并了解夏天一些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
4.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愿望。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识字规律自主识字。【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拼音在识字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积累。【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字卡、实物投影仪、相关课件、动物图片。
2.学生准备:自己收集的图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个关于小动物的谜语,你们想猜吗?想猜的同学听好了(学生猜对谜语,就把动物图片奖给他们)。
一架小飞机,飞到东来飞到西,最爱荷叶上面立。生答(蜻蜓)一个花姑娘,最爱把舞跳,春天花一开,它就来到了。生答:(蝴蝶)细细长长一条虫,两头尖尖不见头,整天工作在土里,打雷下雨就露头。生答。(蚯蚓)远看黑芝麻,近看小黑驴,白天工作不怕累,夜晚睡在洞洞里。生答:(蚂蚁)灰身子,大脑袋,长尾巴,长大尾巴不见了。生答:(蝌蚪)小小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摆开八卦阵,专捉飞来将。生答:(蜘蛛)2.师:同学们真会猜,一下就把谜底才出来了,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答(全都是动物),师:夏天里,这些动物都在忙些什么呢? 3.导入课文:有位小作者很厉害,他把这些小动物都编成了一首儿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和这些小动物有关的儿歌(识字4)。翻开书本P57。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口令:小小手,伸出来。)板书并齐读课题:《识字4》。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句句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请伸出你的手指,读到哪里就指到哪里,而且边读边思考:儿歌中有哪几个字音要特别注意读准的?
2.你们找到了儿歌中有哪几个字音要特别注意读准的吗?
生:“造 ”平舌音zào,游得欢的“得”轻声de,“结”第二声jié。(潇宜)
师:你真棒!出示课件演示说明,生齐读。
3.师:这么有趣的儿歌,同学一定很想朗读课文吧,请同桌两人互相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刚刚强调的字音,而且边读边思考:这首儿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你们找到这首儿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生:他们全部都是写动物的,师:有哪些动物呢?指学生说。
生: 有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六种动物。师:谁能把这些词语卡片贴到相应的动物图片旁边呢?生贴词卡
师:同学们真棒!表扬(二)自主学习,识记字词
三、学习生字 1.我会读——读准字音
师:看生字宝宝都跑出来了,同学们认识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师:(课件出示去掉的拼音的生字)看,拼音不见了,大家还记得它们吗?谁来读?个别读
2.我会读——指名逐个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谁来读?(课件显示带拼音的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读: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展翅、运食粮、结网。读的时候会出现读得好与读得不好两种情况。)
(读得好的)师:你读得真好,带大家读读吧。(学生带领大家读词语。)(读得不好的)师:谁来帮帮他,你跟着他读。(“好”学生带领“不好”的学生读。)
(3)学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练读几遍,一会儿,我们开火车读。(4)开火车读。
师:现在,我们来“开火车”读,火车火车从哪儿开?(生:火车火车从这儿开。)师:火车就从这儿开。(教师指定“火车头”,学生读词语。)
师:这列火车开得真顺,我们再开一列,比比哪列开得更好?(开3列)(5)去掉拼音读。生练读。
师:拼音帽子躲起来了,你还能读好它们吗?赶快自个儿读读吧!指名读。
师:谁来读读呀!
(读的时候会出现读得好与读得不好两种情况,处理方法同上。)(6)全班齐读
师:(教师竖起拇指)同学们真厉害,顺利地通过一关又一关的考查。我们响亮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3(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学生在“挑战”读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反复的读中,读准字音,读熟字词。)2.我会记——巧记生字
(1)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带有虫字旁的生字词)师:大家仔细地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发现形旁
(生:这些字都带有“虫字旁”。)(点击课件:虫字旁显示红色)师:说明这些字和什么有关系?(和昆虫、小动物有关。)还有补充的吗? 学生1:这些字都是小动物的名字。学生2:这些字都有虫字旁,是昆虫。
引导发现声旁。
学生3:蝌蚪的蝌右边念“科”,加了个“虫”,还念“蝌”。师:还有这样的字吗?
生1:“蜻蜓”的“蜻”,右边念“青”,加了“虫”,还念“蜻”。生2:“蚂蚁”的“蚂”也是。
……
师:这些字右边的部分表示这些字的什么?(表示读音)
师小结:我们中国的汉字可有趣了,有的汉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像这个“蜻”字,左边的“虫”表示它的意思,右边的“青”字表示它的读音,这样的字叫形声字。(板书:形声字)来,跟老师读: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认识很多字。
师:你们还知道其它的带虫字旁的字吗?(生自由交流自己认识的虫字旁的字)(2)联系生活和运用想象识记生字
师:除了虫字旁的生字宝宝,本课还有这三个生字,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3个生字吗?(课件显示:展翅、运食粮、结网)请先说给同桌听。师:谁来说说(指名学生说)
生:我记展。一个尸字头,下边“共”字少两点,加上“衣”的下半部。生1:我可以运用猜谜语的办法记生字:如云在走,猜个字。
师:真棒!巧于联想。谁再来说呢?
生2:网字外面的框就像是蜘蛛的网,里面的小叉子就像是小蜘蛛。(师:你还知道什么网?)球网、铁丝网、电网、渔网、上网。生3:我能用加一加记住“运”,“云+走之儿”。生4:我能用换一换记住网,把“同”换成“网”。生5:我能做个动作记住“展”,生做动作示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悟到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加一加、换一换、猜一猜等方法识记生字,发展学生联系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的想象的能力。)(三)诵读儿歌,内化升华 1.诵读儿歌。
师:小朋友们真棒,能有这么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现在这些生字又跑到儿歌里去了,你能读准读好它们吗?赶快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吧!(课件出示:儿歌)
(1)指名读。(师:谁来读读?)(2)对比读。(师:谁能读得比他好?)
(3)引读。(师问:蜻蜓在哪里干什么?生用儿歌中的句子答,再问:蝴蝶在哪里干什么?生用儿歌中的句子答。再问:蚯蚓在哪里干什么?生用儿歌中的句子答。你们学会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了吗?男女一问一答;一二组和三四组一问一答;给后边的三种小动物一问一答)
(4)拍着手读。(师:这首儿歌语句简练,节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我们可打着节拍读。)
(5)表演读。(师:小动物的动作多可爱,请你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来读读儿歌。起立读。)
(6)表演唱。(师:这首儿歌不但能读,还能编成歌曲唱呢!请加上你喜欢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唱唱。)用《闪烁的小星》唱读识字4儿歌。(课件显示带简谱的歌曲。)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反复复现生字词语,巩固生字词语。同时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理解了儿歌。)
5(四)拓展练习
1.这首儿歌,第一部分写的是谁,第二部分写的是在哪儿,最后一部分写的是干什么。连起来就是谁在哪儿干什么,像这样的句子你会说吗? 2.例句1:青蛙()()。
参考内容:青蛙田里捉害虫。青蛙水里游得欢。青蛙荷叶呱呱叫。青蛙田里捉虫忙。
3.例句2:()()()。
(五)观察发现,写好生字。
过渡: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许多生字新词,儿歌也读得很美,你们能把生字也写得很美吗?你们能行吗?好,请看这三个字(课件出示:蚂、蚁、网)(1)观察提醒。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给大家提个醒,好让大家把字写得更漂亮?
生1:“蚂蚁”两个字的虫字旁第五笔是“提”不是“横”。生2:“蚂蚁”两个都要把虫字旁写窄些,右边写宽一些。
生3:“前”是上下结构,上面写点、撇,点撇下面的横要写长些,下面的“月”的撇要变成竖。
……(2)教师范写
(学生提醒后,教师相应在田字格范写,学生书空。小小手,伸出来)(师提醒学生:同学们,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蚁”右边的“义”字笔顺是先点,再撇,后捺。来,把你的小手举起来,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右边的“义”字。)(3)学生书写生字。
师:同学们,赶快轻轻地拿出你的生字本。(拿好了吗?)现在,请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想想写字的姿势,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开始写吧!(4)展示、点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通过相互提醒,描红,仿写生字,确实落实写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归纳总结,结束课文。
1.小朋友们,夏日多美!小昆虫们又多有趣啊!只要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更多动物王国的秘密呢!
2.小朋友们认识的字可真多,这就叫生活中识字。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七)快乐作业,巩固学习
1.找一找带有虫字旁的字,写在积累本子上。
2.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小动物,去发现更多小动物的秘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找虫字旁的字,延伸运用识字方法。并让生去观察小动物,为下节课交流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识字4(图)蜻蜓
飞
(图)蝌蚪
运
(图)蝴蝶
捉
(图)蚂蚁
游
(图)蚯蚓
造
(图)蜘蛛
结
第五篇:八、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
八、总复习
第一课时: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92~93页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成长小档案”是对全册教材的复习与整理,包括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两个方面。对数学知识的复习与整理,教材出示了4幅图。而第一幅图虽然呈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1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含整十数加、减一位数,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4幅图实际上呈现了5部分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认识平面图形,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数的顺序、数的序数含义和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直观复习加、减法的算理,二是将算式进行分类整理,三是结合实例复习学过的计算方法,四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人民币的复习,既要辨认,又要进行换算和简单的计算;认识平面图形的复习,不但要辨认,还要描述对图形特征的直观感受;对分类与整理的复习,重在经历过程,感受分类与整理的必要性,会用简单的统计表、象形统计图表达整理的结果。对学习中最有趣事情的回顾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式上的有趣,二是内容上的有趣。通过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全面回顾、梳理、总结所学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是初步了解总复习的方法,感受复习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以后,通过系统的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回顾整理,进一步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习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良好的计算习惯与能力。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一)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啊?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P92页的4幅图。
3.教师板书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习复习吗?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二、教师引导,复习应用
(一)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1.复习数位:出示计数器
(1)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2.复习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2题。3.复习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1、3题。
(二)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4题。(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2.练习二十一第5、6题。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建构“新百数表”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2)完成表格。2.观察比较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①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②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习。
(2)解决第(4)题。(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习。
三、分层练习基础题(必做题)
1、完成教材第93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拓展提高(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四、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二)质疑反思
1.对于本节课复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第二课时:复习认识平面图形、分类与整理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94页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93页编排的内容为数学活动,活动设计了一个新的百数表,让学生在建构新百数表的过程中继续探究其中的规律,发展学生对数及运算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材在编排中以“新”百数表的建构和探究过程为主线,通过6个问题,将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计算结构化、系统化。6个问题设计精致、巧妙,既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深刻性、趣味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前4个问题主要复习数的认识,并综合了找规律的内容,分为3个层次。首先,让学生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过程,初步体会数之间的关系;其次,进行“新”“旧”百数表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它们之间的同与不同,探究“新”百数表中的规律,感受百数表中首位数不同所带来的变化,领悟数学的奇妙;然后运用“新”百数表的规律写数。后两个问题主要复习数的计算。其中第(5)题复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第(6)题复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仿此可以进行许多类似的计算,并发现一些规律。教材通过6个问题对数的顺序、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位值、数的排列规律和数的运算等方面进行了复习,这样的编排,用同一素材把同一领域的内容串联起来,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又可使学生获得对本册教学内容的整体感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数及其运算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分类整理及简单的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平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及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平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二、师生合作,复习整理
(一)复习近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二)复习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习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习。
四、分层设计 基础题(必做题)
1.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5—8题。2.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16题。拓展提高(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指导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7—20题。
五、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1.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三课时:复习认识人民币及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96~97页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教材的编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情境图中的对话及操作,复习近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包括对5个平面图形及其特征的认识、用七巧板拼有趣的图案、用同样的三角形拼组;二是按要求拼摆(解决问题),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拼摆、操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感知,为今后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积累了活动经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类推意识、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通过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观察能力、创新意识。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互化,会比较不同价格的大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3、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人民币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超市货架:各类货物有规律的摆放,在各类货物下面标有价格。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说明:这里面有我们认识的人民币还有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人民币与找规律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一)复习人民币的知识:
1.复习人民币及单位之间的进率:(1)呈现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②从高到低是怎么排列的?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2)交流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②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元、角、分。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也可以表示为:10角=1元,10分=1角,100分=1元。
2.复习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币值的大小比较:
(1)创设情境:文具店的货架上:一本软面抄3元4角,一块橡皮5角8分,(2)提出问题:3元4角=()角 ①指名学生汇报答案。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师生共同小结:因为1元等于10角,3元就等于30角,所以,3元4角就是30角+4角=34角。
④练习:5角8分=()。让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指名汇报。(3)47角=()元()角,76分=()角()分
①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加以引导,如:47角可以分成40角和7角,因为10角度1元,那么40角=4元,7角不满1元,所以47角=(4)元(7)角。
②练习:76分=()角()分 3.比较大小:
(1)8元○79角。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理由。(2)练习:10元○97角 4.简单的计算:
(1)课件出示:4分+9分= 4角+9角= 4元+9元= ①学生自主完成,集体汇报。②比较:思考方法相同,单位不同。
(2)课件出示:4元5角+3元=、4元5角-3元=、4元5角+3角=、4元5角-3角=
①你能独立完成吗?学生完成后,集体核对。
②请做全对的同学来说一说成功的经验,也请出了错的同学来说一说错误所在。
③师生共同小结: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5.稍复杂的计算:
(1)课件出示:5元6角+4角=、4元2角+1元3角=、7元6角+2元8角=(2)这几题有点难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3)完成后,学生汇报,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二)复习找规律的知识:
1.课件呈现:有规律的图形与数字(通过单组图形与数字简单重复形成的规律)、数列(等差数列)。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来说一说。(2)这两种规律相同吗?
(3)我们还学过哪些和规律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数组、百数表等。2.你会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吗?呈现P96的第11题:
(1)这串珠子的排列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2颗黄3颗蓝。(2)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步骤,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方法:先要按照规律把遮住的珠子画出来,最后再分别数出遮住的珠子中黄珠子与蓝珠子的个数,再记录下来。
(3)学生独立完成:
(4)学生汇报,师生共同验证。
3.归纳小结: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我们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背后隐藏着的“不变”。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一)练习二十一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让一说出思考过程。(二)练习二十一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而后教师讲评。注意让学生说出简单的思考过程。
2.呈现第(3)题的问题。
(1)学生读题,说一说“至少”的意思。
(2)解决问题:多让几个学生汇报不同的买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3.小组合作,完成第(4)题:(1)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同桌解答。(2)教师选择不同问题的学生来汇报。(三)练习二十一第12题:
1. 课件呈现第12题的第(1)、(2)题:
(1)观察数列,发现规律: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2)汇报规律:学生汇报规律。(3)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比较规律:这两个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第(1)题是递增,第(2)题是递减。
2.课件呈现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3.课件呈现第13题:
(1)要想填出这些数,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找到表中这些数的排列规律。
(2)启发:这个表是不完整的,我们怎么找规律?引导学生可以从第一排、第二排或第一列中去找规律。
①我们先看第一排,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从左往右依次递增6,或从右往左依次递减6。
②那第二排的数也是这样排列的吗? ③把第一排与第二排合在一起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列中相对应的两个数都相差10。
④再看第一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从上往下依次递增10。⑤小结:从左往右看,每一排的数依次递增6,从上往下看,每一列的数依次递增10。
(3)你能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填出这些空格里的数吗?
①学生先独立填写最上面的空格。而后指名汇报,可以让利用不同规律的学生分别来说一说。
②学生独立填写剩余的空格。而后集体汇报。汇报时,一定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利用什么规律来完成的。(4)课件呈现完整的表格:
①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②学生汇报,只要是正确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四)补充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与本课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练习。
四、分层设计: 基础题(必做题)
1.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2题。2.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拓展提高(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设计一件有规律的作品。
五、生活延伸,全课小结
(一)创设情境:课件呈现生活中购物情境与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二)全课小结:
1.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图片,都是来自我们的生活,里面就包含着我们今天复习的知识。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第四课时:复习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96、98、99页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94页第3题是总复习中的第3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将本学期所学的平面图形按颜色、形状这两个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选标准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这个数学活动既是对分类与整理的系统复习,也是对平面图形特征的再认识。
教材的编排分为两个层次:按指定标准分类计数、自选标准分类计数。指定标准有两种:一是按颜色进行分类计数、填表,比较简单,只要计数准确再填表即可;二是按形状进行分类计数、填表,计数时学生要先弄清楚卡片是什么图形再分类计数,像卡片11、15、17这样位置的平行四边形辨认时容易出错,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按自选标准分类有一定难度只要能说出道理即可。
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了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归纳、整理分类的方法和标准,进一步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一)情境创设
师:周末又到了,小平和小英是兄妹俩,两人一起去游乐园玩,游乐园里可好玩了。可以划船、可以游泳、可以看到漂亮的鸽子,还有激烈的比赛与套圈游戏。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去玩吗?
(二)引入课题 师:不过,他们在整个游玩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帮助他们完成吗?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划船。P96的第7题:
1.他们先来到湖边,准备划船: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划走了多少只?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观赏鸽子。P96的第8题:
1.划完了船,他们来观赏鸽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一共有24只,飞出8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窝里有几只?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的两个条件都是直接用文字给出的,而第二题的一个条件是通过图给出的。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都用减法解决。
7.反馈练习:P98的第16题;
(1)游乐园里正在进行折纸鸽子比赛,我们和小平、小英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独立完成。(3)集体讲评,核对正误。
(三)情境三:游泳。P99的第17题:
1. 天气真热啊,他们准备去游泳。课件呈现情境图:与两个救生员的对话。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游泳池里的大人比小孩多多少人?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游泳池里的大人与小孩,而救生员是岸上的。所以,这个问题与救生员的人数无关,也就是说3个救生员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游泳池里的大人比小孩多多少人,就是求25比7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四)情境四:套圈。P99的第20题:
1.游泳结束后,他们接着去玩套圈游戏: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图中分别有哪些玩具?套中分别能得多少分?小平和小英分别得了多少分?
3.呈现问题:小英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1)引导学生理解“可能”“两个玩具”的意思: ①只有结果不止一种的时候,才用“可能”。②两个玩具在这里是指两个不同的玩具。(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可能有学生是按顺序罗列的,也可能学生是用了尝试再调整的方法的,但不论是什么方法,也不论学生是说想:28=25+3,还是说想:25+3=28。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5)根据两种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可能”。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1)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按顺序罗列,或者尝试——调整。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同时,可以凭数感直接排除掉一些组合,无需每种组合都要罗列或尝试。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小平呢?
(1)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谁来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小平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五)情境五:坐公交车。P99的第18题:
1.小平和小英游乐园玩好了,坐公交车回家。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不同方法。
三、分层设计: 基础题(必做题)
1.完成教材第94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一第15题。拓展提高题:(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小平、小英一起回到家,妈妈买了一筐鸡蛋,要把50个鸡蛋装到盒子里,8个装一盒,可以装满几个?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本课结束后,我们本册的数学学习就完成了,但我们的数学学习还将继续,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将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