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及其特点教案

时间:2019-05-12 21:2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践及其特点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践及其特点教案》。

第一篇:实践及其特点教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以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主要指生产工具),它们都是客观的。

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具有客观性。

承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时间使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在:第一,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第二,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总之,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注意 任何实践都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的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实践的这个特点体现了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点,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注意 不能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这种看法好像是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性,又看到了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都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能动性。实践是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相统一的活动,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否定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否认个人活动的存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改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心,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注意 不能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起来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可见,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不同的。

2、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真理标准问题回答的是以什么手段来检验、判断某一认识是否与它反映的客观实际相符合。判断某一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因而必须且只能用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实践来判断认识是否与它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即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把握“唯一”二字。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当然,客观事物也不能“主动”去完成这件事。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3.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际,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注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获得的根源是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服务于实践。

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反作用受决定作用的制约。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也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又与客观实际是千差万别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理解真理的概念,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真理是一种认识。也就是说真理是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东西。第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是正确认识。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并不是某位天才人物的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注意 把真理规定为一切有用的、有效果的、能给人带来有利益的东西,提出“有用即真理”,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哲学中颇具代表性的真理观。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相互统一,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例: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有获得了新的认识。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如,如果我们再用过去那种急风暴雨、你死我活的方式对待目前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就会犯“左”的错误。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和改正错误。

拓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可以看出真理具有绝对性;但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还会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要经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一,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第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第三,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的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二篇:《实践及其特点》教案

《实践及其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实践的特点,能够判断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活动。【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难点】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从古至今,人们对宇宙充满着憧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进行了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活动。可以说,在人类不懈的努力探索中,人类正在慢慢地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触及它真实的模样,那么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到底从何而来,人的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

那么什么是实践?它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实践及其特点》。环节二:新课讲授

结合刚才提到的人类的探月活动,提问:探月活动的主体是谁,活动的对象是什么,这些活动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吗?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探月活动的主体是人,对象是月球,也就是客观世界,这是物质性活动,把人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活动。

得出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是物质性活动而非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总结出实践具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物质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判断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蜜蜂筑蜂房 ②农民种庄稼 ③小行星撞击地球

④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⑤教师教学 ⑥教师备课

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⑧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学生讨论,找学生作答:②⑤⑦⑧

思考:这些实践活动分别属于实践的哪种基本形式呢?

总结: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问题一:“工人建房子”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工人建房子”是实践活动,实践的构成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即客观世界,时间的手段是工具及其他设备。一方面,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此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的实践也必然具有客观物质性。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所以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问题二: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鸟儿筑巢、蜜蜂建蜂房不是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而鸟儿筑巢是动物的本能活动,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实践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改造自然界还是改造人类社会,实践都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其一,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其二,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问题三:工人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能造好高楼大厦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古代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比如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比如愚公移山的例子。所以,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环节三:小结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从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过程,可以看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课下请同学们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出真知,那么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

五、板书设计 实践及其特点

一、实践的含义

二、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如何把握语文的实践特点

把握语文特点优化教学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由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组成的教学行为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体。小学生学语文主要不是在于语文知识系统的构建,小学生背了一大堆词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对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并无多大作用。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我认为,语文课程具有感性的特点,要学会运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去感受理解,在听说读写的实际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必须要实践。比如:学生在学习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以后,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我们就应不失时机地让他们仿写我们的学校;教学完《爬天都峰》,学生们明白了文中一老一小是靠着相互鼓励,相互汲取力量,才坚定了爬天都峰的信心,最后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学生们马上就会联系到生活中的我们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校、社区和家乡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定稿)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记忆并分析青少年犯罪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少年犯罪特点

难点:青少年犯罪特点及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能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让学生明确犯罪特点,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

四、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案例一 福建五少年杀死同学勒索20万 警方缴获军用手枪

2002年10月9日,福建省福清市警方破获一起在校中学生杀害在校生案,抓获陈某等五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工具两轮摩托车1部、**式军用手枪子弹3发等物品。

7日下午2时30分许,福清市警方接到受害者家属报案:当日下午2时23分,他家突然接到歹徒打来电话称:“陈某(男,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被其绑架要求家属准备20万元人民币赎金,并称不准报案,否则后果自负。”接到报警后,福清市公安局马上组织警力开展侦破工作。根据现场调查,走访群众,获悉受害者陈某于2002年9月29日晚9时许,从福清市新厝镇某中学晚自习回家途中失踪。其家属经过几天几夜寻找未果,直至10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绑匪勒索电话。

警方在大量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获悉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陈某母亲与受害者家积怨较深,且陈某近期表现十分反常,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时查明陈某近期来经常与同学郭某、黄某等人在一起打电脑、玩游戏,行动诡秘。10月8日下午警方决定对陈某等5位涉嫌人员采取收捕审查。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陈某(男,1987年12月出生,某中学初三学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黄某(男,1988年1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杨某(男,1988年2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供认,他们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陈某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杨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9月29日晚9时许,陈某、郭某、黄某三人在受害者回家的途中等候,将受害者陈某殴打杀害后,用两轮摩托车将其尸体载到某水库,用石头绳子捆绑投入水库,然后潜回家中,并于10月7日通过李某打勒索电话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万元人民币。案例二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抢劫罪和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刘某小的时候,父亲很疼爱他,随着刘某的长大,父亲对他的爱就越来越少,甚至讨厌他。只要刘某稍不听话,父亲就打他、骂他。上初中以后,父亲打得越来越凶,常常把他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每想到要挨打,就不敢回家,只好在大街上游荡,肚子饿了就去食品店里偷。这样,渐渐认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跟着他们到公共汽车上扒窃、去居民区里撬门拧锁、在学校门口拦路抢劫。以至多次被警察抓进派出所里进行教育,每次父亲从派出所将他领回家后,对他又踢又打。父亲打得越厉害,刘某越不敢回家,作案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最后一次是父亲用铁链子把他锁住,下班回就打他。一次,父亲用细铁条狠狠地打他时,不论他怎么求饶,父亲都不肯放手,他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小方凳,就提起来朝父亲砸去,正好砸在父亲的额头上,加之用力过猛,致使父亲昏倒在地,经检查,为严重脑外伤,至今还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案发后,刘某说:当初父亲如果能好好地教育我,不要动不动就打就骂,更不要把我往死里打,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显示,青少年犯罪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来谈谈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已成为新世纪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犯罪年龄更趋于低龄化(即刑法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性质更趋于恶劣,犯罪情节更趋严重。从我市看守所今年以来的违法犯罪资料统计中显示:青少年所占比例相当大,年龄25周岁以下(279人)占总案件的43.4%.其中未成年人占总案件的13.6%之多,尤其在校生所占比重不小,形势令人堪忧。

研究青少年的犯罪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揣摩青少年的心理、更好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当前青少年的犯罪特点主要体现在:

1、犯罪主体男性化。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男性占90%以上,而女性不达10%,这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2、犯罪类型多样化。现已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按发案量多少排列的顺序分别为:盗窃、抢夺和抢劫、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家居农村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侵犯财产型犯罪,而家居市区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3、犯罪年龄低龄化。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食品营养成分的提高,青少年的发育也提前,智商相对提高,同时也伴随着犯罪年龄的提早,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量的增多,就是一个佐证。如:2001年6月 日犯罪嫌疑人陈上康、吴剑新(19岁)、陈敬彬等3人在新罗区小池镇轮奸一患有弱智精神病得少女。犯罪情节极为恶劣。

4、犯罪手段成人化。在有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他们的犯罪手段极为成熟老练。之所以这样,很大部分是从电影、录像、电子游戏和黄色刊物中模仿出来的,还有的是经成年犯、累犯的传授、教唆而来的。

5、犯罪组织团伙化。团伙作案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多数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对象多半是中小学生、他校生或偏僻单身人员。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依仗人多点子多、力量大、野性足的特点,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有迅速逃离现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危害性广,且有发展趋势。

6、犯罪发展涉黑化。近年来,青少年涉及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案件屡见不鲜,他们多数闲散于社会的无业青年、初中生,有犯罪前科的更为多见。他们被黑社

会犯罪组织所利用,由原来松散型犯罪团伙转为组织较为严密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如:2001年9月14日,新罗区红坊镇东阳网吧内,几个年青人因争执位置而发生口角,遂用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仅用十几分钟就从红坊、曹溪等地召集30余人,乘坐面的、摩托车,携带马刀、棍棒敢至东阳网吧,寻找对方报复。在未发现目标的情况下,又快速赶到龙岩城区寻找,并在“幸福快乐舞厅”聚集守侯。这30人中75%均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3人有犯罪前科。幸运的是公安机关及时接到了报案,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才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案发后,这30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刑拘羁押查处。

7、犯罪手段智能化。青少年头脑灵活,好奇易学,对当代科技的了解较为普及。不少青少年能利用电脑、电信等现代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如电脑黑客的犯罪,虽然为数不多,但破坏性大、后果严重,不容忽视。

8、犯罪联动城乡一体化。由于通讯和交通的日益发展,城乡距离和城乡差距在日益缩小。在很多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同时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的青少年,他们往往为了一个犯罪成员的利益,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地方迅速汇集到犯罪地进行共同犯罪。案发后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迅速逃离现场,给侦破工作带来困难。如:2000年10月25日,正值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村主任选举,一方便从龙岩城区纠集了60余人前往闹事,并携带了马刀、铁棍等管制刀具,分别乘坐几辆面的到达。所幸公安机关发现及时,制止了犯罪后果的发生。抓获了案犯28人,其中在校生8人。

9、犯罪后果严重化。部分青少年为了达到犯罪目的,实现犯罪欲望,不仅作案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其中以故意伤害最为多见,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甚至死亡。

10、犯罪动机突发性。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占有欲强、好激动、肚量小、自控能力查。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件不顺心的是,就临时起意,盲目动手而为之。如:2000年3月18日,被告人陈健林、袁利春等5人在新罗区西城一美容厅内与随后而来的陈朝祥等人争风吃醋,仅一句粗话,陈健林、袁利春等人就用马刀将陈朝辉当场砍死。(陈健林、袁利春已于2001年8月3日被执行了枪决。)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要实现“五化”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课题。如何遏制青少年犯罪,将其降到最低点,已不是单纯的一个教育问

题,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课题,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关心这个弱势群体。建立一个日趋完善的机制体系,从而保障“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认为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必须实现“五化”。第一是领导管理制度化。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培养跨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永葆中华民族生机和活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把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依法治国、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领导亲自抓的管理制度,并使之常抓不懈;

第二是法制教育组织网络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能看作只是司法行政、教育部门的事情,应该是在党委领导下,把宣传、劳动、公安、财政、文化部门及工、青、妇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各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三是教学计划程序化。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列为课堂教育的必读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

第四是教育阵地的社会化。以学校为教育阵地主战场,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校外辅导员队伍和家长学校,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齐抓共管的格局;

第五是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学校要把普法、依法治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注重落实依法治校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四结合”,即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学法和守法用法相结合,把知识的传授和法纪教育融为一体。

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及该如何解决。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课题。

下载实践及其特点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践及其特点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案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

    立足企业文化实践特点提升企业文化(合集五篇)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邹广文在以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应怎样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以提升竞争力?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而塑造和推进现代企业文......

    把握教育特点 优化教学实践

    把握教育特点 优化教学实践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社会发展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亦由《语文教......

    有特点的人脸教案

    有特点的人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认识到人的脸型差异。了解人的脸型特点,学习人物正面比例关系“三停五眼”。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中国话用笔墨的技法,进行人......

    《动物行为的特点》教案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及其动物行为的特点,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抓住特点写具体教案

    六年级作文《抓住人物特点写具体》复习课教案 高滩中心小学 杜萍 复习目标: 1.复习叫什么人物的特点,人物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复习围绕人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

    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教案

    第7课 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主讲人:曹莉 教学年级:三年级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相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

    写出植物的特点教案

    写出植物的特点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要善于观察,能抓住植物的颜色、样子、气味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 2. 进行写作时,在对植物特点的描述过程中还要展视出植物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