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力教案示例(本站推荐)
什么是力教案示例
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练习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业
1.复习文。
2.章后习题1、2。
(四)说明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l)“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强调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产生了力”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否则学生会误认为除了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力。这样对学生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好处。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二篇:什么是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什么是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详细介绍:
1.力的概念教学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时安排1时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示例
(一)引入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
方案二:可用本节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
(二)新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第三篇:什么是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篇:《什么是力》教学设计
《什么是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探究活动
【课
题】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力的作用效果的网上信息;力的作用效果相关实验记录.
第五篇:关于力的教案模板
关于力的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力的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力的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鸭、小猫的手偶各1个。
2、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一张,或者用积木搭成的动物园。
活动重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快乐情感。
活动过程:
1、教师模仿小鸭的叫声,并做寻找声源的动作,找到小鸭后,发出“奥,是小鸭”,然后面向幼儿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出示小鸭宝宝和小鸭妈妈,并和幼儿打招呼,用手
偶去挠幼儿痒痒,或让幼儿抱抱小鸭的手偶。
提示:配班老师藏在桌子后方,听到模仿动物发声后,慢慢将小鸭的手偶放在桌子上。
2、教师出示“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向幼儿说明小鸭是动物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
1、教师左手套上小鸭宝宝手偶,右手套上小鸭妈妈手偶,藏在桌子背后举起左手和右手,开始情景表演。
提示:教师表演讲述:公鸡叫“喔—喔—喔”,慢慢举起小鸭妈妈,说:“鸭宝宝,起床了,妈妈要上班,鸭宝宝要上幼儿园了。”慢慢举起小鸭宝宝,对着鸭妈妈说:“妈妈,我来了,我上幼儿园了,嘎—嘎—嘎—。”鸭妈妈送鸭宝宝上幼儿园,遇到了猫宝宝,鸭宝宝说:“猫宝宝,早上好。”猫宝宝也对鸭宝宝说:“鸭宝宝,早上好。”它们一起哼着歌儿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到幼儿园门口了,鸭宝宝向老师问好:“老师早。”然后,向妈妈挥挥手说:“妈妈,再见!”鸭宝宝有礼貌,老师喜欢它。
注:配班老师戴上猫宝宝和猫妈妈的手偶,配合主班老师表演。
2、教师引导幼儿回想故事内容,提问:故事里,鸭妈妈去哪里了?鸭宝宝又去了哪里?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路上遇到了谁和谁?它们是怎样叫的?老师为什么喜欢鸭宝宝?
3、教师和配班老师模仿鸭宝宝和猫宝宝,相遇时,相互问好,然后,哼着歌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
4、引导幼儿扮演小鸭和小猫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1、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回想,小猫和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今天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教师戴着小鸭手偶,表扬小鸭真是个好孩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也是个好孩子。
提示:注重引导幼儿说“我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延伸活动:
1、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见人要问好,养成爱讲礼貌的好习惯。
2、教师要给幼儿创造快乐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形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力的教案 篇2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力的教案 篇3【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教你学一招,要求学生和别人交流自己拿手的本领。
一、教学前,详细布置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道具、作品或展示的材料。
二、创设互教互学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交际兴趣。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招,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
2、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再说说自己的招好在哪里,有哪些独到之处。
三、示范交际。
1、一个同学教,一个同学学;
2、扮演记者,对某个学生进行采访;
3、然后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活动进行评议,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心内容;
4、你准备教别人哪一招?这一招好在哪里,是怎么练成的;
5、提醒学生交际时要注意的问题:不但要讲述清楚怎么做,还要解决学本领的同学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四、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
五、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和表演,大家共同评议,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本领最拿手。
六、建议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本领或窍门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演示,以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习作】
一、引导学生回忆,和同桌说一说自己都会哪些本领。
二、教师巡视,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当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积极好学的精神,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
三、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习作提示,并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清楚地告诉别人。提醒学生注意这次习作的要点:要说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本领,要写清楚自己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题目可以用我学会了,也可以自拟。
四、学生构思后进行自主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并巡视,以便做到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心中有数,然后选择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六、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誊抄。
【我的发现】
这个栏目,共有10组词语,每个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的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组两个词语中带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左边词语里带点的字都是右边词语里带点的字的声旁。这是很多形声字的共同规律。
二、积累词语。
四、启发学生再写出一两组有相同规律的词,如,羊群海洋,弯曲海湾,青山清晨。
【日积月累】
1、根据已有的语言感受自主填写。
2、同桌交流。
3、根据汇报情况,引导渗透的地得的使用,让学生通过练习丰富语言,形成语感。
4、补充练习,让学生在感知大量的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
光彩夺目的(焰火)(宝石)
清澈见底的(小溪)(池塘)(湖水)
弯弯曲曲地(流淌)(伸展)(流向远方)
和颜悦色地(说)(讲)(批评)(点点头)(看着我)
鲜花开得(很美)(正艳)(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织锦)
时间过得(太快了)(真慢)(像闪电一样)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把这些成语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
3、积累与应用。
【趣味语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上画了些什么。
2、根据画面以及自己的成语积累,猜出谜底: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一举两得,三长两短,小题大做,百发百中。
3、汇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编制此类谜语,开展猜谜活动。
4、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狐假虎威
5、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带数字的或带大小的成语。如,五彩缤纷,三头六臂,九牛一毛,千钧一发,万紫千红;大同小异,小巫见大巫,小心翼翼,大快人心,大风大浪,大吃一惊,大吹大擂,大摇大摆,大失所望。
力的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我国的经济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各经济结构的地位、作用,提高学生比较辨别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忆一忆: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其中,最后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生答,师归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一句话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议一议:这个总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可以分为哪几个?它们各自是什么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个总目标可分为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方面。其含义请看投影1: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富 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民 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文 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教师:这三个小目标就是我们第四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请阅读教材目录,了解第四课的主要内容:
放投影2:
第四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怎样的经济?该如何建设?下面我们就先学习第一节第一个框题。
学习新课: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板书)
同学们在语文课里学过这样一篇文章:—位女青年夜校放学后骑车回家,路上车胎爆了,又急又怕的她终于在一对青年夫妇开的修车铺里获得了热情的帮助,车修好了,焦虑和恐惧的心情也被这对夫妇的热心化开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家修车铺的存在,有什么意义?20xx年国家在西部开发中,新开工12个重点工程,总投资3000亿元。其中长达1118公里的青藏铁路开工,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青藏铁路这样的工程交给上面修车的这对年青夫妇来完成,行不行?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分析)
修车铺的存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解决了这对夫妇的就业,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在我国,有许多这样性质的小修理铺,它们都具有这些作用。但是,他们的技术和设备不可能去完成像青藏铁路这样的工程,这些工程就交给了大企业和大公司。可见,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小不一、各具特点的多种经济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现阶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有的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家庭拥有,像修车铺那样,有的归外商所有。但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
(一)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板书)
忆一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的基础是什么?
1956年底,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放投影3:
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教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国有经济的有关知识。
1.国有经济(板书)
(1)定义(板书)
提问:什么是国有经济?
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因为它是由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又叫国有经济,也叫全民所有制经济。
设疑:那么,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材料:
放投影4: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靠国有经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相继建成数千个大中型项目。如大庆油田、龙羊峡水电站、京九铁路和正在兴建中的世界十大工程之一的三峡水电站等等。
材料二:1956年一汽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横亘百里的二汽,跃入世界三大卡车厂之列,拥有高科技设备、生产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被称为“汽车工具的聚宝盆”,一汽二汽生产汽车占全国总量的1/3还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三: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一万多个,只占工业企业总数的2.5%,但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国的 45.6%,占上交利税60%以上,生产原油、铁路机车、飞机、电力、钢产量等9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生产77%的钟表、66%的自行车和提供91%的糖。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答: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板书)
想一想:为什么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指导划书: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说一说:请看教材中《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这四幅小图,说一说;这四幅图分别体现了上述作用的哪一句话?如果这些行业不是国有经济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略)
补充材料: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主要有四个方面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就是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力上,而不是国有资产的面面俱到。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其它领域则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这就是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需要从过于广泛的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集中力量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关键领域,以便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领域主要存在于银行货币体系(金融业)、基础设施业、高科技新兴产业、战略资源性产业、宜于国民经济投资和经营的垄断性产业、国防产为业等领域。
其一,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包括国防工业、造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新闻和广播电视业以及农业中的某些特殊部门,必须由国有资本独资经营。如银行货币体系是国民经济最核心的命脉,银行货币的稳定和安全也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如1997年面对东南来、日本、韩国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人民币不贬值,对稳定物价,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及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
其二,自然垄断的行业。如大型不可再生的资源油田、天然气、大型煤矿等开发项目。石油、天然气等稀有资源是国际性的战略资源,这些资源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目前非国有经济部门没有能力投资,又不宜让外资控股,国家要在这些行业居主导地位,以免受国际市场的`制。
其三,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如大型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具有较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重点防护林工业、重点公益事业等社会效益大、受益面广的行业。基础设施产业是投资量较大的公共性产业(如铁路、公路、地铁),是其它产业赖以投资、经营和发展的基础。
其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支柱产业有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建筑业和轻纺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对基础科研教育及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等。高科技新兴产业,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赶起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民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的砝码。
国家以独资的方式控制了这些产业领域,实际上也就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也就起到了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所以能年均增长12.1%,所以能在1995年提前五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的同时,国有经济牢牢掌握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权,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
教师过渡:在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中,除了国有经济以外,还有一一集体经济。
2.集体经济(板书)
(l)定义和特征(板书)
提问: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什么是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说一说:能否举些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例子?
提示:如乡镇企业、街道工厂、农村信用社等。
想一想:与全民所有制相比,集体所有制有何特点呢?
提示: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范围较小,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2)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板书)
说一说: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放投影5:广州出版社漫画本中的漫画,如右――
(学生浏览网页、观看、漫画、讨论,略)
教师归纳:城乡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服务面广,经营灵活,对市场适应性强,已成为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中一支有活力的经济力量。它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出口,积累资金,安排就业,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即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等。
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请看下表:
放投影6:
公
有
制
主
体
形 式
含 义
地 位
作 用
国有经济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主导力量
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集体经济
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税收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各显其能(板书).1.我国的所有制经济成分(板书)
阅读思考: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除了公有制为主体以外,其他所有制经济包括哪些?发挥着什么作用?
(下图说明我国存在多种经济形式,该图展示的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外资经济等四种经济形式。)
其他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它们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
补充材料:20xx:勃兴的中国民营经济
中国企业经营者调查系统在今年8月对10000位企业经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涉及的11项改革措施中,企业经营者评价最高的是民营企业发展。其中,非国有企业准备增加投资的比减少投资的多出近50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正在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格局。
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民间投资增长速度达到18%,是去年同期增长速度的两倍。国内民间投资的比重接近国有投资。
在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已从过去的配角转换为主力军,目前对北京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60%。
据统计,截至20xx年底,北京市民营科技企业累计16000余家,从业人员40万,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00亿元,税金150亿元,利润130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平均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民间投资开始预热启动,特别是浙江、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空前活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前三季度,集体经济投资3350亿元,同比增长15.7%;个体经济投资3704亿元,增长20.2%。私营企业出口份额成倍增长。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怎样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呢?请同学们看教材85页的两幅漫画和下边漫画:
生答:漫画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提问:为什么?
生答,师归纳: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经济。如果不坚持公有制的基础和主体地位,让生产资料私有和剥削现象成为社会主流,那社会主义的性质就无从谈起。如果把现在非公有制经济所承担的生产和服务全部交给公有制经济,那将需要多少公有制企业来支撑!?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落后的国情不能办起这么多的公有制经济,不能管好这么多的公有制经济。只有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85适应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懂得了我国经济结构中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这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动的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力的教案 篇5【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一个螺帽),老师这里有一个螺帽,掂一掂有多重?
我们可以准确地测出它有多重吗?
2、揭示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略讲:重量—一般指该物对悬持或水平支承物所施的力;重力—通常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一般情况下,它们两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今天,我们测的是物体的重力。)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过渡:要测量力的大小,有很多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1、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学生观察活动。
3、汇报、整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再看看刻度板,力的单位是什么? 1(牛)= 100(克力)
看一看:每一大格表示几牛?每一小格表示几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
4、用力慢慢拉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弹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课件——强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学生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螺母的重力。
思考:5牛的弹簧测力计为什么测不出螺母的重力?我们可以怎么办?
7、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螺母的水平拉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板书:
4、测量力的大小
提环
指针
刻度板
挂钩
弹簧(具有伸缩性)
1牛=100克力
1、归零
2、先估计重力大小
3、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愿意跟读儿歌,能与老师一起朗诵儿歌。
2、知道上幼儿园是很快乐的,小朋友在一起很开心。
3、幼儿能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课时:
1、幼儿园的背景图课件
2、儿歌中的动物图片
3、字卡
(一)导入:师生谈话
1、小朋友们喜欢幼儿园吗?
2、表扬班上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引出儿歌中的小动物。
(二)、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儿歌,幼儿欣赏。
1、看看有谁来上幼儿园了?
2、它们来幼儿园的时候怎么样?
3、小朋友来幼儿园的时候脸上怎么样呢?
(三)、看字卡和图标,逐句理解儿歌内容。
1、看字卡、图标学念儿歌。
2、边念儿歌边表演。
(四)、总结:幼儿园真好,有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很开心。
(五)、识字游戏
三、活动建议: 动物课件要做得形象、美观。
1、让幼儿有喜爱上幼儿园的情绪。
2、让幼儿会独立地念儿歌。
第二课时:
(一)、教师带领幼儿操作幼儿用书,感受、复述故事
,幼儿练习翻书、定位(二)提问:
1、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引导孩子能以小象的口吻自我介绍“我是一只??这是我的好朋友??”)
2、请你摸一摸。(让孩子逐一摸图中的小狗、小猫、小兔、小鸟)
3、用“我是??”句式,以小动物的口吻自我介绍。
4、瞧!这些玩具朋友变成小页码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在后面找到他们吗?
(让孩子找一找小狗、小猫、小兔、小鸟所在的页)教师带领幼儿边指图边复述
(三)提问:
1、翻书:谁来上幼儿园了?他们怎么来幼儿园的?
2、小鸡在幼儿园里做什么?
3、小朋友在幼儿园做什么?他们开心吗?
4、你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
(四)、识字游戏,复习巩固关键字
【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倾听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附儿歌:
大家来上幼儿园
小猫来上幼儿园,看见老师笑眯眯。小狗来上幼儿园,排队走路一二一。小鸡来上幼儿园,我也来上幼儿园,唱歌跳舞做游戏。朋友多呀真开心,真开心!
力的教案 篇7(一)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秤测量力。
(二)教具:拉力器,弹簧秤。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三)教学过程: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提起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力约为10牛顿。
举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约为200牛顿。
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