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力》名师教案
《力》 教案 吉河中学:常勇
【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实验视频,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整节课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画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拔河比赛”和“举重”图片,引入“力”。
二、预习课本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三、新课教学
优教提示: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
1、力的定义
(1)、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力的情景并回忆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力。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什么力”)
/ 4
(2)、师生分析上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两个物体中发出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和承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它们是同时存在的。(3)、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活动一:体会力的大小。
让学生感受: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初中生的体重大约是300N 至500N左右;托起物理课本所用的力大约是2N。
生讨论分析: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的出现最少的有两个物体,2、力作用时物体一定必须接触吗?不一定。
2、力的作用效果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活动二:小组实验,请学生对收集到的实验器材用力,班内展示交流对物体施力,产生了哪些效果。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要特别说明运动状态中的两方面:运动速度(播放视频观察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实例)运动方向((播放视频观察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实例))。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力的三要素(播放打台球视频引入思考:台球运动的距离和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说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物理大师:力的三要素”)
活动三:请同桌之间配合完成实验:(甲同学将手臂伸直,乙同学用大小相同的力在同一地方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方向推动手臂,观看力的效果;再用大小不同的力在同一地方向同一方向用力观察力的效果;最后用大小相同的力在手臂的不同地方向相同的方向用力观察力的效果)
/ 4 师生分析:我们把在受力物体上用力的地方叫力的作用点,可见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这就是力的三要素。练习:展示图片情景,说明了什么道理?
4、力的示意图
师:要想把一个力完整的表示出来,就要把力的三要素都要显示出来。请大家阅读课本看怎样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
试试看:在图中画出用10N的力水平向右拉小车,若还有一个6N的力水平向左拉,怎样画?小组讨论。(选一个同学黑板展示)
师生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进行强调。
画力的示意图方法:1.确定受力物体; 2.在受力物体上找好作用点;3.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4.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线段的长短------表示 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我们为大家刚才的成绩鼓掌鼓励!大家鼓掌时两只手感觉怎样?两只手都感到疼,为什么呢?学生演示穿着滑冰鞋站在地上推墙壁,人会向后退。(该同学谈感受)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展示几种日常生活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例,师讲解:这一对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这两个力是同时产生的。
三、小结知识要点
本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呢?谁来总结一下呢?学生总结。师依据板书再次提高总结: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样生活也离不开物理,大家用我们本节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下面的问题吧!
四、巩固练习
(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名师训练-《力》,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学生的情况)
五、【板书设计】
/ 4 / 4
第二篇:名师的人格教育力
名师的人格教育力》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这本书。书中内容不以教学的具体知识为主,而以施教者教育能力为落脚点,突出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如施教者的沟通能力、激励能力、人格魅力、特色教育等,精选国内外经典有效的教育案例,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评析让教师充分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其实,在这几年的教学里,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有不少难题困扰着我,读完这本书,整个人豁然开朗,受到很大启发。下面,我挑选了其中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教育案例谈谈体会以及亲身的实践。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2岁时,有一天在院子里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要他用12.5美元赔偿。他只好回家找他父亲。里根的父亲在确定事情的原由之后,就对里根说,“那你就赔吧。不过这12.5美元是我借给你,一年之后,你要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就开始靠擦皮鞋、送报纸之类的活打工赚钱,最后,终于赚得12.5美元,还给他父亲。里根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件事,并深情地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使他懂得什么是责任,那就是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个故事令我想起了曾经在我们班上发生过的一件事:一天下午,我急着想把刚改完的作业本发给学生,但眼看着开会时间快到了,刚好有个学生来办公室,便嘱咐他把作业本发下去。谁知那位学生由于急着回家过周末,竟忘了叫组长发,只拿了自己的本子,匆匆地“跑了”。结果星期一回来有些没拿到本子的学生们在忙着补作业。看到此情景,一股无名之火顿时在心中燃起。正当我想大发雷霆时,想起了里根父亲惩罚孩子的故事,心中的怒火悄然熄灭。于是,我对班上的学生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已至此,同学们就给他改过的机会吧?但每个人犯错都必须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接着我对犯错的学生说,“老师想给你一个惩罚:就是每天按时帮同学们收发作业本一个星期,你愿意吗?”那位学生面带愧疚地回答,“我愿意,对不起,同学们。”当时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原谅了他。后来,这位学生不仅履行了承诺,而且主动要求再收发一个星期的作业本。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惩罚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里根的父亲就是通过惩罚教育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教育的秘决是真爱,只要动机纯正,措施恰当,惩罚也是一种施爱教育。学生犯错不同于成年人犯案,教育不同于审讯。在处理生动活泼、个性各异的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充分认清学生的“行为”与“品行”的差别,在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宽容心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把人格中的“宽容”提炼出来,撒播到学生的身上,把关爱的幸福带给每个学生,因为教师的宽容是每一位学生未来成功的奠基石。
《名师的人格教育力》这本书。书中内容不以教学的具体知识为主,而以施教者教育能力为落脚点,突出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如施教者的沟通能力、激励能力、人格魅力、特色教育等,精选国内外经典有效的教育案例,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评析让教师充分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其实,在这几年的教学里,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有不少难题困扰着我,读完这本书,整个人豁然开朗,受到很大启发。下面,我挑选了两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教育案例谈谈体会以及亲身的实践。
案例一,曾获得过诺贝尔奖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约翰.麦克劳德,少年时,对所有的动物内脏十分好奇,他很想知道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他偷着把校长家里养的宠物狗杀死,把狗的内脏看得清清楚楚。校长知道此事后,给予他惩罚是:必须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和狗的骨骼结构图。这对一心专注内脏观察的麦克劳德来说是个轻而易举的“惩罚”,他很快交给了校长自己的“杰作”。当校长接过这两幅画,意味深长地告诉他:“我了解你现在对求知的欲望,虽然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的做法却伤害了其他人,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世界上的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可能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找出自己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你会获得意外的收获。”麦克劳德被这个饱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所感动,由此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巨匠。也许,在别人眼里,麦克劳德是一个“坏孩子”。但是,校长并不认为他是无药可救的,校长用一种宽容的心对待麦克劳德,证明他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普普通通的校长对学生的宽容和关爱的 “惩罚”,为世界培养出了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巨匠,而他的宽容与关爱也彰显出了他那撼动人心的伟大人格,并因此而影响了麦克劳德的一生。
在新环境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
曾经听过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那些从小受到太多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往往会遭受到更多的失望。也有一种说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很多人不提倡惩罚教育,顾虑也就在此。实际上,教师惩罚学生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就需要教师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更多的人生哲理。如果你在用一种极端的方法惩罚一个学生时,结果却与预期的效果相反,只会使学生年幼的心灵受到难以承受的伤害,蒙上一层阴影;如果你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教育一番,这种过轻的惩罚只会纵容学生继续犯错。其实,任何一个学生在自己的群体里都想树立起自己光辉形象,他们很在乎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或赞扬。那么如何合理的惩罚学生呢?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第一,适度性原则
对学生的惩罚,应考虑被罚者的个体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一个自尊心较强,偶尔在课堂上讲话、看课外书的学生,我一般会给予一个眼神,一个保持安静的微笑动作,或走近他们身旁摸摸其头,敲敲其桌子以作暗示。一个有尊严的学生很快领会教师善意的批评,立即改正错误,认真听讲,有时无声的教育胜过有声的教育;但对于那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顽固派”,我会点名对他说,“呆会你可能会比其他同学少一点课间休息时间,因为课后老师想和你谈谈刚才的表现。”刚刚还乐在其中的“顽固派”这时发现了事态的严重,也乖乖地听课了,以前我一急也会忍不住大声呵斥不听话的学生,但发现效果不佳,反而不利整体教学的开展。
第二,尊重性原则
惩罚是一种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伤其自尊心。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时,老师首先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肯定他是一个好学生,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于喜欢在课堂上插嘴的学生,课后我会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影响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 那位插嘴的学生当时会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老师,我以后再也不那样做了,有问题我会举手的。”当学生犯了错时应给学生申诉权,让他从容地讲明过失是怎样发生的。比如我们班上有个学生有一段时间多次不交作业本,对此我很纳闷:虽然这个学生成绩不是很好,但每天的作业还是交的。后来我把那位学生叫到办公室,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这几天不交作业,是不是有什么苦衷? ”那个学生见我无生气之意,才吞吞吐吐地说出真相,原来几天前他的本子丢了,心存侥幸的他也就每天得过且过蒙混过关。我帮助他认清过失的性质与危害后,所取的惩罚是:让他每天在新作业本上补作业,直到补完为止,学生也欣然接受惩罚。后来我发现他每天都按时交作业了,从而也达到了惩罚教育的目的。
第三,艺术性与科学性
要注意教育惩罚行为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只有善意、友好的教育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2岁时,有一天在院子里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要他用12.5美元赔偿。他只好回家找他父亲。里根的父亲在确定事情的原由之后,就对里根说,“那你就赔吧。不过这12.5美元是我借给你,一年之后,你要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就开始靠擦皮鞋、送报纸之类的活打工赚钱,最后,终于赚得12.5美元,还给他父亲。里根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件事,并深情地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使他懂得什么是责任,那就是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教育的秘决是真爱,只要动机纯正,措施恰当,惩罚也一种施爱教育。学生犯错不同于成年人犯案,教育不同于审讯。在处理生动活泼、个性各异的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充分认清学生的“行为”与“品行”的差别,在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宽容心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把人格中的“宽容”提炼出来,撒播到学生的身上,把关爱的幸福带给每个学生,因为教师的宽容是每一位学生未来成功的奠基石。天看到一篇博文《精神状态是一种教育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并颇有感触。
的确,一所学校教师的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文中所说,这种精神状态,那是一种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那是一种敢于追求,敢于突破的精神;那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那是一种自我加压,自我担当的精神;那是一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那是一种充满自信,充满朝气的精神。我真的也很喜欢这样的一种精神。
有了这样的一种精神,就有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氛围,有了这样的“魂”,不管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都会办好、办成功的。但是这种精神的培养确实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面对的是人的工作,这需要教育管理者深入思索,设置工作计划,艺术性地工作且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相信教师的心灵定会在“爱”的感召下,体现出所期望的那种精神状态,那就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奋发向上、朝气蓬勃!
一所学校,既有老教师,也有新教师,更有大批中青年教师。要让所有的教师都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工作的热情,是一项工程。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好比孩子读书,不同的孩子也对其有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成就感。其实人都一样,找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再累再苦也会觉得乐在其中。
对于老教师而言,我们应该更多地尊重他们。几十年风风雨雨不容易,教育的理念即使再变,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他们的身上肯定有我们值得学习的教学经验、做事为人的道理、工作的踏实执着等等,对于他们,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们的身体情况,因为不用检查你也会发现他们高度的责任心,这样就够了。对于中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可以说是学校的顶梁柱,他们的成败决定着学校的兴衰,教育的成败。这样一大批的教师也是学校的主力大军。要想办法做好这些老师的“功课”将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批老师大都在二十几、三十几、四十几岁,正是向成熟、稳重发展的过程中,要教学经验应该也有了,要教学理念应该学起来也很快。重视这批老师的发展方向,并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拟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很重要,只要给机会给平台,让这部分的老师有充分的施展的空间,那么他们的价值、他们的才干也会充分地得以体现。最终成就了教师、成就了学校,也成就了孩子的未来!
对于新教师而言,我们更多的是要“呵护”。初来乍到,他们会彷徨、会不知所措。告诉他们不必担心,有年长的老师会帮助他们,学校会帮助他们,组织会帮助他们。更多地是勉励他们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工作,学习自己教什么、怎么教,学习孩子学生么、怎么学,学习向谁请教,请教什么,学习如何与孩子、家长沟通等等。教育的事情不是一撮而就、立竿见影的,不坐上几年的冷板凳是学不到真功夫的。只有勤奋,没有捷径!
我相信只有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了这样的一种意识,有了这样的一种追求,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那么我们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校园也就是大家的“乐园”。那么这种精神状态就是一种教育力!
教育的力量》是肖川大师对历史、社会、人生和教育问题的明睿洞察,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与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用生命去守护正义与光明的良苦用心。刚读的时候感觉文章有些苦涩,但是随着逐步的深入,发现里面道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一篇文章深深的让我触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为什么教师要有思想的呢?有思想的教师才会让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赋予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我们教师心中只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拿是拿孩子的思想来成全自己的学习成绩,扼杀的是学生各种鲜活的思想。虽然学生的思想不是很成熟,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毕业后不是一个模子刻的样品。
其次,做有思想的教师,使得我们变的更有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的模仿能力超乎想像,我们也是在为学生做一个有思想的榜样。这样我们自己不但丰富了自己,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拿计算机课来说,学生看到的书本中的内容很少也很简单,这些内容对于很多家里有电脑的孩子根本不能吸引他们,但是对于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种种操作,种种好玩但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游戏,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我们不放关注下他们喜爱的游戏,使用计算机目的,对计算机学科的想法。加以扶正,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另外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大师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第三篇:《名师的人格教育力》读后感
在假期中我认真阅读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感受颇深,使我认识到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的伟大,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向他们学习,使自己的教育人格有个质的飞跃,大的提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体现着,而是活生生的个性,它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还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的质的总和,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是教师认知、情感、意志、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教师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就像艺术大师的作品大都体现他们的风格一样,教师也以自己的人格特点在塑造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格修养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它不仅影响学生的今天,更影响着学生的明天和未来。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在面对那些较难说服的学生时,我们的耐性就会被逐渐磨光,因而经常采用罚站、罚写、叫家长等方式惩罚学生。或许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不良风气,但它已经侮辱到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这样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矛盾,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人格不够高尚、品格不够杰出,会让学生在潜意识里瞧不起教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反而更加不利于整体教学的开展。
因而,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时,“惩罚”要把握好一个度,要抓住适当的契机、适当的地点对学生做出适当的惩罚,表现出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宽容。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什么学生,在他们身上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走上成材之路。
“如果你答应了学生一件事情,那么无论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还是一件非常荒唐、不可能完成的事,都要尽力去完成,不能疏忽,不能搪塞。要知道,一个小小的承诺的兑现,往往蕴含着伟大的人格力在其中。”
是啊,守信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这是每个学生都要懂得的,更是每个教师都要严格执行的,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言出必践”。可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言而无信的现象极其严重——教师的决定总是轻轻松松;教师的承诺总是随随便便;教师的理由总是……我想,这样言而无信的教师是难以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的!也许学生不会做出反抗,但是,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做出反应,长此以往,会对教师说过的话、提出的要求、许下的诺言无动于衷。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对学生许诺,一旦许诺,就应该言出必践,坚决履行!
第四篇:名师教案
Unit 1 Friendship(1)课题:Friendship(2)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友谊”,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Warming Up部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对“友谊”和“朋友”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确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做朋友,日记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朋友;Reading部分Anne’s Best Friend以日记形式讲述了犹太女孩安妮的故事;Comprehending部分通过连句、多项选择和问答形式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细节进行更深入的理解;Using about Language 部分教学本课重点词汇和重点语法项目。
(3)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Practise talking about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giving advice and making decisions;Use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Learn to write an essay to express and support an opinion.② 过程与方法:本单元在读前阶段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是不是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交朋友,然后在阅读中通过安妮的日记向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与动物及无生命的日记交朋友。在深刻理解、充分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几个与本单元话题有关的问题:1.描述朋友; 2.结交网友;3.观点交流;4.善不善交朋友;5.朋友的重要性。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完本单元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评价自己在本单元中的学习情况。对书中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有哪些收获,解决了什么问题。使学生加深对友谊、友情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交友,处理朋友之间发生的问题等。
(4)教学重点和难点:
词汇:add point upset ignore calm concern cheat share reason list series crazy nature purpose dare thunder entirely power according trust suffer advice situation communicate
habit 短语: add up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go through
hide away set down on purpose in order to face to face according to
get along with
fall in love
join in 重点语法项目: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
难点: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friends and friendship;
Discuss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Reading);
How to teach the Ss to master the usage of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Statement and Questions).Period 1: Grammar Step I Revision Check students' homework.Step II Word study This part is a consolidation of the words learnt in this unit.Ask the students to do the exercise independently.T: Now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4.First let's learn about language.Use the word they've learnt in this unit to fill in the blanks.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suitable words in correct forms.Step III Preparation Get a pair of students to stand up and act as Anne and Kit¬ty.It's time for the teacher to be the interpreter between them.Encourage both sides to give different sentences, in¬cluding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Step IV Grammar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use of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statements and questions).First try to make clear to the students what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is,with the help of the practice in Step III.Then give them some ex¬amples.At last get them to summarize the rules of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statements and questions).T: In this part, we are to learn the use of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When do we use Direct Speech and when do we use Indirect Speech? Step V Practice For Ex 1, get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sentences carefully in pair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Guide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changes in pronoun forms, word order, adverbials and so on, especially the verb tenses, the underline parts.Ask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porting clause.For Ex 2, ask the students to do it by themselves, then check.Step VI Homework 1.Practice of WB(P42.1 &P 43.2)2.Ask the students to think out different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ut making friends,preparing the materials about the debate.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problem was that Anne had made a friend in the hiding place
the son of another family hiding with them,but her father was not happy about this.The topic is:
how do you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between Anne and her father.Do you agree with Anne or her father?
Use specific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solutions.Period 2: Listening Step I
Revision After checking the WB Exx,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letter on Page 6 first, and then ask them to discuss what was upsetting Lisa.T:
Here is a letter written to Miss Wang of radio by Lisa.Read the letter, please.Try to find out what was upsetting her with your partners, using the indirect speech.S:
Lisa made a friend with a boy in her class.But her classmates said they fell in love.Lisa said she didn't want to end the friendship.Lisa asked what she should do.Step II Listening(Using language)
The students will hear what Miss Wang says,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using the indirect speech.At last, get them to spell out the words and fill in the blanks.T: OK, we've already known the Lisa's problems on making friends.Miss Wang has suggested some possible solutions.Please look at page 6.We 're going to listen to what Miss Wang says,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Ex 2.Go through the questions quickly.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as quickly as possible.Listen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T: Now let's listen to it again and try to spell out the words and fill in the blanks.Step III Listening(WB P41)The students will hear a passage about Anne's best friend, her diary Kitty.They a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tape.T: In the following part,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a passage about Anne's diary.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Listen to it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Step IV
Listening Task(WB P43)The task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First, the students will hear a story about an argument between Anne and her father about her boyfriend.After listening, they just write down their different thoughts.Then they can have a debate to find out a better solution to solve Anne and her father's problem.The activity should be prepared carefully beforehand.During the class, the two teams just do the final preparations.StepV
Assignment 1.Today we have learnt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n making friends.For the homework, describe one of the problems between friends and how it is solved.2.What does cool mean? What do you think should do with your friends?
Period 3: WRITING Step I
Revision Check the homework, asking them to read out their ideas for the class.T: Let's check the homework.I'd like some of you to read out their ideas.For the class.Volunteer!Step II
Warming up
T: Have you ever read The 21st Century ? S: Yes, I have.It's a popular paper among teenagers in China.T: If you have any problem, you can write to the editor and ask for advice.Here is a letter from a student.Step lIIWriting(B P7)This part asks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eir advice to Xiao Dong as an editor.First, let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how to write a letter to offer some advice with their partners.Second,teacher shows the instructions on how to write a proposal letter on the screen.Third,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letter on Page 7.Ask them to discuss what Xiao Dong's problem is and what is the solution they can offer in groups of 4, with the help of the points given on the books.Fourth, give them ten minutes to write the letter.At last,ask some of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ir letters for the class while the teacher gives some comments.T: Today we're going to write your advice to Xiao Dong as an editor.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a proposal letter? Now, let's have a discussion on it with your partners.Students are talking about how to write a proposal letter.T: Who'd lik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S: The problem should be presented first.Then we must analyze the reasons to cause the problem.Proposing the solution must be the main, which should be well explained.T: Exactly.The discussion of the solution itself,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is the core of a proposal.I'll give you some instructions about how to write the body part of a proposal letter as follows.T: AH right, let's read the letter on Page 7.And try to find out what Xiao Dong's problem is and what is the solu¬tion they can offer in groups of 4, with the help of the points given on the books.
第五篇:初三物理名师专题辅导:力(图)
初三物理名师专题辅导:力(图)
一、重、难点:
力的概念,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典型例题分析与详解:
例1.质量为500克的鱼吊在细绳一端,手提细绳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分析鱼受哪几个力作用?施力物体是谁?所受各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分析与解答:以鱼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看鱼与几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因为鱼与地球和绳发生相互作用,所以鱼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绳。又因鱼处于静止状态,所受的重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G=gm=9.8牛/千克×0.5千克=4.9牛,方向竖直向下;拉力大小也为4.9牛,方向竖直向上。答案:鱼受重力和拉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大小为4.9牛,方向竖直向下;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绳,大小为4.9牛,方向竖直向上。
备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步骤:
一、明确被研究的物体。
二、明确被研究物体受力的个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看谁与被研究物体接触,如果接触则看它们之间是否相推、拉、提、压等作用;③看与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作了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若有则还存在摩擦力。注意:题目中如有“光滑”两字,则没有摩擦力。
例2.质量为3千克的木块,静止在粗糙的斜面上,如下左图所示,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木块所受的重力。
分析与解答:画出力的图示:第一、要弄清楚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作几个力的图示;第二、要弄清楚各个力的大小,以确定力的图示的标度;第三、弄清楚要做的各个力的方向;第四、确定力的作用点。答案如上右图所示。
说明:完整的力的图示应包括:①图示的标度。②力的作用点。③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④线段上表示力的大小的分度。⑤箭头旁注明所图示力的大小。
备注:力的图示具体做法:
⒈确定受力物体。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判断受力物体,并画出一个长方块表示受力物体。⒉找作用点。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一般画在物体的重心。⒊画出力的作用线。过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⒋选取标度。所选的标度要适当,应便于作图,过大或过小都不好,一般使力的大小为标度的2倍或3倍(必须是整数倍),如果在一个图中同时要画几个力的图示时,必须统一用一个标度。⒌截取线段表示力的大小。要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截取线段。代表力大小的线段要与标度成整数倍,箭头应标在最后一段的末端,并注明力的大小。
例3.将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用两只手捏住外壳上的环水平放置,两只手对拉环的拉力F1、F2的大小相等,设F1=F2=F。当测力计静止时()
A.测力计读数均为2F
B.测力计读数均为零
C.测力计读数均为F
D.测力计读数均为F/2
分析与解答:以甲测力计为例,作用在拉环上的力F1对测力计起着固定位置的作用,而使弹簧伸长的力是乙测力计对挂钩向右的拉力F2。因F1=F2,故甲测力计的读数为F。同理乙测力计的读数也为F。答案: C
例4.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拉动一个置于水平地面的物体,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5N。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6N时,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A.6N B.5N C.1N D.11N
分析与解答: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受到平衡的二力作用,故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5N。由于物体与地面之间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拉力变化后摩擦力大小并不会变化。答案:B。
例5.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分析与解答:由于摩擦力的大小不仅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跟物体和支持面之间的压力的大小有关,所以为了保证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的压力大小做到相等,应将两个物块相互叠起来做实验。
答案:(1)将铁块放在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下面的木块,并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2)将木块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下面的铁块,并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3)若F1>F2,则说明木块下表面粗糙,反之若F1
例6.一个载重气球在空中受1000N向上的升力时匀速竖直上升,若在所载重物中再加入100N的物体,这个气球就匀速下降,设气球在上升和下降时所受的升力和阻力都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比下降时受到的合力大
B.气球下降时运动状态一直在改变。
C.气球上升时受到的重力是950N。
D.气球上升和下降时受到的阻力大小均为50N。
分析与解答:气球上升和下降过程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是平衡状态,因此上升和下降过程所受合力都为零,所以选项A、B都不正确
如图所示,当气球上升时有:G + f = 1000 N(1)
当气球下降时有 :G'-f=G+100N-f=100N(2)
(1)、(2)两式可求出:G = 950 N f = 50 N 答案: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