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能力培养:掌握文言常用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
学法指导 把获取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开展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和个别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教学手段 多媒体。第一课时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1.作家作品
(1)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相关背景: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基础知识 疑难句点拨。
(1)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3)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4)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5)“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6)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7)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驰,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第二篇:《荆轲刺秦王》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时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鄙(bǐ)人夏无且(jū)以药囊提(dǐ)轲被八创(chuāng)倚(yǐ)柱箕(jī)踞以骂目眩(xuàn)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1)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②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今:货币)物
③樊将军以穷困(古:处境困难。今:贫穷)来归丹 ④樊於期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
第三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华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让我们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
师:通过朗读预习,我们整体感知了一下全文,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应该把课文里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课件)a.拜谒(yè)濡(rú)缕变徵(zhǐ)淬(cuì)火 c.箕(jī)踞揕(chèn)之偏袒(tǎn)陛(bì)下 d.拊(fǔ)心瞋(chēn)目樊於(yú)期怒叱(chì)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单元提示”没有。(学生开始阅读“单元提示”)
师:单元提示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叙事的脉络。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请同学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重要的事呢? 生:简介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师: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
(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板书:情节段落概述 开端:1-2段行刺原因 发展:3-9段行刺准备 高潮:10-17段行刺秦王 结局:18段行刺失败,师:很好,全文围绕着“刺”字展开,读来感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师:看来大家预习的是比较充分的,下面我再来介绍几种文言阅读方法。
第四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2、把握荆轲整个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对他的正确评价;
3、背诵“易水送别”。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积累总结,让学生口头翻译,引导学生用今天的观点评价荆轲,古为今用。教学时数: 三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听录音,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1、听录音,注意特殊字音和断句。
2、结合注释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结合课文人物,说一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人物:太子丹——荆轲——樊於期——徐夫人——秦武阳——高渐离——蒙嘉——秦王——夏无且 布置作业:把故事梗概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荆轲刺秦的缘起和刺秦准备。
3、理解樊於期性格特点 一:荆轲为何去刺秦王呢? 燕危险: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报燕丹:恐惧于秦国的强大攻势,太子丹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请求荆轲“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理解丹的意图,主动请缨“臣请得谒之”来报答太子。二:为了刺秦,他们做了哪些准备呢? 学生明确:樊於期的头和督亢地图,匕首,助手秦武阳。组织学生同位结合,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把疑难问题标注下来,共同讨论。重点字词: 信:信物;购:悬赏;更:改变;遇:对待;顾:只是; 活用:函: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穷困——走投无路;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句式: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2、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句)分析:对于行刺的准备,《战国策》里把借用樊於期的头当作重点。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就私见樊於期,述说了秦国的刻毒并展望了用樊於期的头刺秦的胜利前景。主动让樊於期“自刎”。这里,荆轲展现了他工于心计、善于辞令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的武将形象。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字词: 迟:认为他出发得迟; 所以:„„的原因; 重点句子: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过了一会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怀疑他改变了主意后悔了;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去;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三:易水送别: 重点词语: 祖:祭祀路神 重点句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四:荆轲是如何廷刺秦王的呢? 重点词语: 币:礼品 遗:wei赠送 闻:让„..听说(使动用法)次:次序 发:打开 提:掷击 被:遭受 引:举起 重点句子:
1、使使以闻大王——让使者来禀告大王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取了地图献上后,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倚着柱子大笑,象箕一样坐地上骂道 内容分析:廷刺秦王写了“计见秦王”,可见荆轲做事的周秘;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显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探讨: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准备不足,没等来那个朋友;“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不符合历史潮流; 谈论: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 明确:虽然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个人行为,但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赞扬。布置作业:
1、积累重点字词句
2、评论一下荆轲刺秦。
第五篇:荆轲刺秦王(高一必修教案设计)(xiexiebang推荐)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复习《战国策》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